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春季茶树冠层温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开展利用气象资料进行春季茶叶霜冻灾害的评估工作,研究利用2009年和2010年茶树冠层温度观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最低气温与茶树冠层最低温度差和天气类型、微气象因子的关系,建立了不同茶树冠层最低温度拟合模型,结合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评估了霜冻过程茶树冠层最低温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天气类型是影响最低气温与不同茶树冠层最低温度差的主要气象因子,最低气温与茶树上部冠层叶片最低温度差还受风、湿度等微气象因子的影响,微气象因子对最低气温与茶树内部冠层叶片最低温度差的影响较小。天气类型、微气象因子和最低气温与不同茶树冠层最低温度差的关系是非线性关系,采用支持向量机模型可取得较好拟合效果。同一类型茶树冠层,外部冠层最低温度拟合效果优于内部冠层。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GIS技术、最低气温与不同茶树冠层最低温度差的拟合模型,实现茶叶霜冻空间分布的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   

2.
以塔里木河上游轮南镇的灰胡杨为实验材料,分别在6月和8月各选择晴朗、光照条件较好的几天,采用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Li-6400P),测定灰胡杨叶的光合生理参数和微气象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对所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月和8月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总趋势相同;光合有效辐射强度是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微气象因子;影响气孔导度的主要微气象因子是叶气饱和水蒸气压差;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叶气饱和水蒸气压差是影响胞间CO2浓度的主要微气象环境因子;叶气饱和水蒸气压差、空气相对湿度及温度是影响影响蒸腾速率的主要微气象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相变温度适宜和保鲜效果好的蓄冷材料,从而挑选出适宜不同蔬菜保鲜的蓄冷材料,选用水、4.8%氯化钠、10%乙酸铵和15%甲酸钠作为蓄冷材料,了解它们的热力学特性和对黄瓜、甜椒、生菜和西兰花4 种蔬菜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水、4.8%氯化钠、10%乙酸铵、15%甲酸钠的相变温度分别为0、-6、-12、-16℃,在-28℃冷冻条件下从液态到固态的相变时间分别约为6、12、11、18 h,在常温密闭条件下从固态到液态的相变时间分别约为15、6.5、6、7.5 h。4.8%氯化钠作为蓄冷材料对黄瓜、甜椒有较好的蓄冷保鲜效果;15%甲酸钠作为蓄冷材料对甜椒、生菜、西兰花有较好的蓄冷保鲜效果。在生产实践中,对于黄瓜、甜椒等喜温性蔬菜可采用4.8%氯化钠进行蓄冷保鲜,对于生菜、西兰花等半耐寒性蔬菜可采用15%甲酸钠进行蓄冷保鲜。  相似文献   

4.
笔者简述了叶类蔬菜(简称叶菜)的保鲜现状,通过归纳国内外气调包装保鲜技术在叶菜上的应用研究,分析了气调包装技术在叶菜保鲜中低能耗、操作方便和安全可控的优点,指出了目前缺乏叶菜保鲜技术体系和针对性强、保鲜效果好的包装材料,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气调包装下自由基理论在水果和根茎类、瓜果类蔬菜上的应用,提出了基于自由基中心效应的叶菜气调包装保鲜机理,对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在揭示保鲜机理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蔬菜气调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蔬菜在人们日常膳食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大多数蔬菜极易衰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气调贮藏技术被认为是目前贮藏新鲜园艺产品效果最好也是最安全的保鲜方法之一。本文概述叶菜、花菜、果菜、根菜、茎菜以及食用菌不同种类蔬菜气调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我国蔬菜采后贮运保鲜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主要气象因子对蓝莓花芽分化影响的主要意义,列出了蓝莓花芽分化的6个关键阶段,指出了影响花芽分化的主要气象因子,根据6个关键阶段分别说明了气象因子在花芽分化不同阶段的影响,希望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帮助果农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7.
《保鲜与加工》2008,8(4):37-37
2008年6月19日上午,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苍山蔬菜冷链物流试验站在向城镇揭牌。该试验站主要是研究蔬菜的节能保鲜技术,全面提升蔬菜的产地贮运保鲜、冷链物流和深加工技术,加速山东省农产品保鲜和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蔬菜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副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蔬菜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近几年对蔬菜采后储藏保鲜的研究,深感蔬菜的储藏保鲜仅控制采后因素是不够的,采前诸多因素对储藏效果有很大影响。综合控制采前生长和采后储藏环境因素,注意采前各项管理措施与采后储藏技术相结合,是  相似文献   

9.
《保鲜与加工》2009,9(2):58-58
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蔬菜采后保鲜与加工研究室始建于1978年。研究方向主要有:蔬菜采后生理、蔬菜贮藏及流通保鲜技术;鲜切蔬菜加工工艺、速冻蔬菜加工工艺、蔬菜饮料加工技术等。应用研发的大白菜强制通风贮藏技术解决了北京市冬贮大白菜的难题;果蔬差压预冷设备及配套技术的推广,推动了预冷技术在蔬菜流通领域中的应用,提高了蔬菜流通质量;出口蔬菜保鲜技术的研究,推进了京郊蔬菜出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曲沃新型工艺制品厂研制出一种用于水果蔬菜保鲜贮藏的高科技产品--电子水果蔬菜保鲜机,它采用高湿低温及灭菌放射系统达到防腐保鲜作用。这种保鲜机在普通房间即可安装使用,具有耗电少、操作方便、无需专人看管、不需药剂套袋、安全高效无毒害等特点,适用于南北方各类水果蔬菜的贮藏保鲜,为果蔬生产、贮运、加工开辟了新的途径。水果蔬菜保鲜机问世  相似文献   

11.
大樱桃大棚小气候特征分析及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大樱桃种植大棚内的小气候变化规律,为更好地开展大樱桃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笔者于2012—2014年在山东省临朐县开展了大樱桃大棚小气候观测试验,通过与外界气象条件对比,分析了大棚内小气候特征,并建立了大棚内小气候预报方程。结果表明,在观测期内,大棚内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均较棚外高;大棚内气温的最高值、相对湿度的最小值均出现在午后时段,大棚内最低气温和最大相对湿度一般都出现在早晨;晴天时,棚内气温、相对湿度的日较差最大,阴天时最小。大棚内小气候与大棚外当天及前一天的诸多气象因子相关关系显著。对大棚内小气候预报方程进行了检验,温度预报误差大部分在2℃以内,最小相对湿度预报误差大部分在10%以内,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日光温室小气候要素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日光温室小气候要素变化规律,建立小气候要素预报模型,可以对日光温室资源合理开发,为日光温室小气候调控提供依据。应用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日光温室暖棚内农田小气候观测仪采集的逐小时气温、相对湿度数据,将冬季、春季、秋季和晴天、多云、阴天几种情况进行组合,计算棚内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分析其变化规律,并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站数据,建立基于逐步回归方法的预报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内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呈现春季、秋季温度值接近,冬季明显低于春秋两季的特征;而冬季日平均相对湿度高于春秋两季。日最高气温具有显著的从晴天至多云至阴天减少的变化特征,日最低气温特征不如日最高气温明显;日平均相对湿度为从晴天至多云至阴天增加的变化特征。所建立的日光温室小气候要素逐步回归预报模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为0.608~0.933,相对误差范围为0.1%~19.0%,相对误差平均值为2.7%~9.9%。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不同年型下日光温室内小气候的差异及对蔬菜生长发育需要的满足情况,实现对日光温室有目的地科学管理,笔者基于偏暖年型和偏冷年型下日光温室内小气候资料,结合黄瓜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气象条件,对比分析2种年型下日光温室内在温度、光照和空气相对湿度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偏暖年型下日光温室内的适宜温度出现的时间较长,日照相对充足,但发生热害的风险更大,温室管理应重点预防热害;偏冷年型下日光温室内的热量远不能满足黄瓜生长发育需要,尤其是冬季,存在发生冷害或冻害的风险,温室管理应以预防低温冷害或冻害为重点。  相似文献   

14.
日光温室内小气候环境各因子间量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掌握日光温室内小气候环境各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对于有效调控温室内小气候的平衡,促进蔬菜健壮生长有着积极的意义。以历年日光温室内小气候监测数据为基础,研究不同季节温室内温度、湿度、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等各因子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内日最高气温、日最小相对湿度、接受到的日最大太阳辐射三者之间均有较高的相关性,在冬季相关性最好,秋季次之,春季相关性较差。在秋季和春季,要使温室内日最高气温达到20℃,则温室内接受到的日最大太阳辐射需要在100 W/m2以上,而在冬季则需要在250 W/m2以上;接受到的日最大太阳辐射在250 W/m2以下时,温室内日最高气温在10℃以下的几率为9%。在冬季,温室内日最高气温在20℃以下,同时日最小相对湿度在90%以上所占比例为20%,在秋季和春季,温室内接受到的日最大太阳辐射分别在420 W/m2和500 W/m2以上时,温室内日最小空气相对湿度就有可能下降到40%以下。  相似文献   

15.
重要气象因子对农田灯光诱虫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提高农田灯光诱虫效率以及农田灯光诱虫装置的自动化开关灯条件的合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实验分别于湖南南部、中部及北部3地的烟地或菜地设置若干台太阳能诱虫灯,每日收集各诱虫灯下的重要害虫和天敌,并进行鉴定、计数或烘干称重,然后比较同一地点或不同地点诱虫灯之间诱虫量的差异,并用相关-回归法分析每日诱虫量与每日重要气象因子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结果表明:诱虫量与大气日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灯光诱虫量随气温的升高而显著增加),而与气压、降雨和相对湿度则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灯光诱虫量随气压或湿度的升高以及降雨的发生而显著减少),即高温、低湿、低气压和少雨天气有利于提高农田灯光诱虫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不同间作模式对核桃生长状况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核桃/小麦/欧李、核桃/小麦、核桃/山药3 种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间作模式下的田间小气候及一年生核桃幼苗的SPAD、根系发育及幼苗成活率,旨在了解直播建园核桃幼苗生长动态。结果表明:3 种间作模式中,核桃/小麦模式的温度最高(32.91℃),核桃/山药模式的相对湿度最高(69.31%),核桃/小麦/欧李模式的田间光照强度(7068 lx)、根系发育个数(48 个)及幼苗成活率(75.8%)最高。核桃/小麦/欧李模式的核桃幼苗生长状况优于其他2种间作模式,为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17.
塑料大棚小气候特征及预报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为揭示塑料大棚室内气象要素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规律,建立一个适合本地的塑料大棚小气候预报模型,本研究以浙江省慈溪市草莓塑料大棚为研究对象,收集2007年12月-2008年4月大棚内外气象数据,系统研究温室内外温度、湿度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分析室内与室外的最高、最低气温的关系。研究表明,室内的气温、相对湿度明显高于室外,室内与室外的最高温度相差5~10℃,最低温度相差3~6℃。室内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成线性负相关。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逐步回归方法的温室内空气温度预报模型,并利用独立数据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冬季和春季的逐时气温预报值与实测值基于1:1线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12、0.887;标准回归统计误差(RMSE)分别为2.3℃和2.7℃,该研究结果可为慈溪市设施农业环境调控及小气候预报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赤峰市松山区山坡地日光温室气温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山坡地日光温室气温变化特征,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本研究对温室内外小气候因子进行了观测。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的方法,对夏冬2季温室内外气温、湿度、地温和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及室内温度预测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夏冬2季室内温度、地温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冬季温室增温效果大于夏季,山坡地日光温室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2)5 cm、10 cm、20 cm地温变化幅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峰值出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相应的滞后1 h左右;(3)日光温室室内温度与室内外小气候因子相关性较好。试验建立的夏冬2季室内温度预报模型,夏冬2季室内温度预报值绝对误差小于1℃,相对误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宁夏中部干旱带不同跨度拱棚温湿度、光照强度变化规律,研究选取当地跨度8、10、16、20 m的4座双层棚膜拱棚,利用紫藤连线设备检测相关环境参数。结果表明,温室环境受外界天气影响较大,同样天气条件下4座温室环境参数变化趋势相同,但存在一定差异。在温度方面,随着跨度增加,拱棚内1月平均气温16 m跨度最高,8、12 m次之,10 m最低;在晴天、雪天和阴天3种典型天气里,10 m跨度的全天气温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在湿度方面,4种跨度的拱棚均能保持较为适宜的空气湿度(相对湿度40%~70%)。在光照强度方面,4座拱棚内的光照强度均较低,均在晴天、雪天和阴天3种典型天气里呈现出单峰曲线。综合考虑,跨度10 m的拱棚能够在冬季维持较好的温湿度和透光性,适宜在当地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华南特色大棚夏季微域环境的变化特点,研究了防雨棚和防虫网棚2种设施内外的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设施内外日平均气温差异小,白天设施内升温快,气温比露地稍高,但设施内外最高气温差异在2℃以下,晚间设施内外气温相近;设施内外相对湿度差异较大,防雨棚的相对湿度白天高、晚上高,防虫网棚白天低、晚上高,露地则是白天低、晚上低;设施内外最大相对湿度差异小,防雨棚最小相对湿度明显高于防虫网和露地。因此,防雨棚和防虫网棚温度与外界差异小,均适合华南地区夏季蔬菜栽培,但防雨棚的防雨水效果更佳,相对湿度更稳定,防虫网棚的防虫效果好,可根据种植需要选择合适的设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