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红色肉牛改良早胜牛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引用国外著名的红色肉牛品种南德温、利木赞、德国黄牛和安格斯细管冻精杂交改良早胜牛。结果表明,均显示其父本的特征,被毛大多数为红色、紫红色和黄红色。初生至6月龄体重和相关的体斜长、胸围均优于早胜牛,也表现出了其杂交优势,其中南×早和利×早与德×早、安×早杂交群体相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更好的发育趋势,即南×早>利×早>德×早>安×早,且发现采用肉用型牛改良早胜牛,大型肉牛优于中型肉牛,中型肉牛优于小型肉牛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评价和挖掘早胜牛遗传资源及种质资源,开展了早胜牛母系遗传背景及分子遗传特性研究。[方法]以早胜牛mtDNA D-Loop区为标记位点,对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以8个中国地方黄牛品种和5个引进品种的mtDNA D-Loop区核苷酸序列为对照,分析了核苷酸多态位点、核苷酸多样性、单倍型数等遗传多态性指标,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早胜牛及其杂交类群mtDNA D-Loop区富含A和T,检测到80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存在转换、颠换、转换和颠换共存3种突变类型,且以转换为主;界定了59个单倍型,其中8个共享单倍型,51个特有单倍型;我国地方黄牛分为两大支系,多数与非洲瘤牛、欧洲普通牛聚为一类,少数与印度瘤牛聚为一类;与其他地方黄牛品种相比,早胜牛及其杂交类群与秦川牛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早胜牛及其杂交类群mtDNA D-Loop区核苷酸变异丰富,群体变异程度较高,与秦川牛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3.
早胜牛,俗称东牛,属于秦川牛的一个群体(类群),也是甘肃省唯一大型的优良黄牛品种。近年来,随着对牛肉需求的不断增加,政策也进行了不断改变,甘肃肉牛产业逐渐被重视,成为促进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产业,但因早胜牛品种资源保护措施不完备造成了种质不纯等问题。本文从早胜牛品种资源保护措施、肉品质选育改良、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早胜牛     
早胜牛作为我国五大黄牛品种之一,肉质鲜美,细嫩多汁,出肉率高,不仅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还入选了"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  相似文献   

5.
中国部分黄牛血液蛋白多态性与遗传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法对我国3个黄牛品种早胜牛、无棣牛、蒙山牛共185头牛的4个多态蛋白质位点进行检测,得出了Hb、Pa、Tf、Akp在各品种中的表现型和基因频率。引用了中国5大黄牛品种4个多态蛋白质位点(Hb、Pa、Tf、Akp)的基因频率资料,计算标准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在8个品种分为4类时,早胜牛、秦川牛、无棣牛为一类,蒙山牛、南阳牛为一类,鲁西牛与晋南牛为一类,延边牛单独为一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正宁县把发展早胜肉牛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首位主导产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早胜牛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全县肉牛产业取得新突破。本文对正宁县早胜肉牛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早胜肉牛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早胜牛产于甘肃省庆阳地区早胜原及宫河原,是秦川牛在当地长期风土驯化和精心选育形成的优良地方类群。鉴于早胜牛终年舍饲,饲料种类单纯,牛的营养和生长受阻,我们于1985年5月至8月用两种不同营养水平的日粮对7月龄(±1月)公犊牛进行了为期90天的饲养试验,并在此基础上作了各种养分的消化率测定,以研究舍饲方式下,早胜牛的增重效果和生长的营养需要,提供科学饲养的一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
早胜牛早期主要作为役用牛,亦被称为东牛,是甘肃省优良的地方牛品种。与外来引进牛品种相比,早胜牛对饲料的要求较低,对生存环境的选择更多元,肌肉嫩度高,大理石花纹突出,是培育优良肉牛品种的良好素材。本文对早胜牛的历史来源、产区自然环境、分布及数量、外貌特征、体尺及体重、繁殖特性、肉用性能、杂交利用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并对今后早胜牛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保护早胜牛的优秀基因和扩大优良畜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1 黄牛业发展现状 庆阳地区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区,但广大农民素有种草养畜的习惯,早胜牛(属秦川牛类群)、庆阳驴就是我区劳动人民精心培育的地方优良畜种,是非常宝贵的品种资源。 1949年,该地区存栏牛12.98万头,1952年发展到16.02万头,1956年底存栏牛达21.74万头,创历史最好水平。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黄牛生产几经起落,1976年存栏牛仅为14.53万头,比20年前减少三分之一。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党在农村各项政策逐步落实,调动了广大农民养畜的积极性,养牛业生产才得以恢复和发展。到1998年底,全区存栏牛达到43.84万头,20年间增长了2倍,其中早胜牛中心产区存栏早胜牛10 328头。 庆阳地区牛种资源较为丰富,有早胜牛(20.60万头),秦川牛(8.70万头),蒙古牛(5.80万头)和黑白花奶牛(0.50万头),它们占牛总数的比例大致分别为47.00%、19.84%、13.23%和1.14%。 我区的黄牛改良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的,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0年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在已建立起各级畜牧兽医站和家畜改良站,组建起配套的畜牧改良队伍,引进了优良种公畜,广泛持续地开展了黄牛改良工作,逐步推广了现代畜牧技术,成功地执行了多项省部级及地方下达的重要科研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科技进展,不仅黄牛数量成倍增长,质量也得到提高,黄牛生产正在向规模化和集约化转变,促进了全区商品牛的发展。 2 黄牛改良现状 2.1 早胜牛 1) 体尺与体重增长情况:根据近年测定,5岁以上早胜母牛主要体尺,体高平均为123.5 cm ,比1975年的121.86 cm提高1.35%;体斜长(杖尺)138.5 cm,比1975年的137.17 cm提高0.97%;胸围169 cm,比1975年的160.29 cm增长5.43%;管围16.1 cm,比1975年增长1.64%。从主要体尺分布来看,体高在122 cm以上者占总头数的50%;体斜长在138 cm以上者占55.6%;胸围在169 cm以上者占44.4%;管围在16 cm以上者占44.4%。公牛体高、体斜长、胸围和管围平均分别在142 cm、160.8 cm、200.6 cm和20.9 cm以上者,各占总头数的34.3%、35.3%、56.0%和50%。比过去分布比例均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早胜牛     
早胜牛是我省优良役用牛种(属秦川牛类群),由于个体高大,结构良好,形态优美,役用能力强,遗传性稳定,特征一致,长期以来作为地方良种耕畜推广,对发展我省农业生产和改良耕牛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自1971年以来,向省内外提供优秀种牛数千头,对山、川、塬区黄牛进行改良,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秦川牛享有一样的盛名,也是我区农民群众最喜饲养的主要牛种之一。  相似文献   

11.
早胜牛分布于我国陇东地区,经过长期自然选育而成,属于秦川牛的优秀类群,因其体格高大方正、肌肉丰满、肉嫩多汁、肉役兼用等优良特性,深受市场喜爱。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早胜牛的产业化发展正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本文对早胜牛的体型外貌、生产性能以及开发利用现状等做了概述,并就产业化发展提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针对早胜牛养殖产业规模小、粗放型养殖为主、科学养殖技术不普及、缺乏品牌号召力等问题,结合我国品种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提出了增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扶持等形式来提高早胜牛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加强早胜牛附加价值高值化产业技术的研发,促进我国早胜牛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早胜牛分布于我国陇东地区,经过长期自然选育而成,属于秦川牛的优秀类群,因其体格高大方正、肌肉丰满、肉嫩多汁、肉役兼用等优良特性,深受市场喜爱。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早胜牛的产业化发展正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本文对早胜牛的体型外貌、生产性能以及开发利用现状等做了概述,并就产业化发展提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针对早胜牛养殖产业规模小、粗放型养殖为主、科学养殖技术不普及、缺乏品牌号召力等问题,结合我国品种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提出了增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扶持等形式来提高早胜牛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加强早胜牛附加价值高值化产业技术的研发,促进我国早胜牛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研究阉割对早胜黄牛公牛肉质的影响,[方法]试验选择健康无病、发育正常、养殖环境一致的12月龄早胜黄牛公牛和阉牛(6月龄早期阉割处理)各3头,短期育肥3个月,屠宰后取背最长肌,对蒸煮损失、滴水损失、剪切力、pH值、肉色(L*、a*和b*)、系水力、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粗灰分及氨基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阉割公牛背最长肌的pH、红度(a*)、黄度(b*)、系水力、粗脂肪、Glu、Leu含量显著高于公牛(P<0.05);而背最长肌蒸煮损失、滴水损失、剪切力、亮度(L*)、粗蛋白、水分显著低于公牛(P<0.05),在公牛和阉牛的氨基酸组成及含量中,多数氨基酸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阉牛氨基酸含量略高于公牛氨基酸含量。[结论]阉割处理可以显著提高12月龄早胜黄牛的嫩度和系水力,改善牛肉的色泽,增加牛肉干物质和氨基酸含量,说明阉割有助于提高早胜黄牛育肥公牛的肉品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对早胜牛(对照组)和红早F1代(试验组)强度育肥,研究早胜牛与红安格斯杂交肉牛早起强度育肥肉用性能。[方法]选择了早胜牛50头,红早F1代96头,阉牛52头,母牛44头,经过112d育肥。[结果]表明红早F1代平均日增重897.95g,当地早胜牛平均日增重686.55g,提高30.79%,,增重效果明显,差异显著(P0.05),屠宰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屠宰率分别为52.10%和56.03%,净肉率为41.17%和45.21%,差异显著(P0.05),高档肉占净肉分别为7.72%和10.11%,差异显著(P0.05)。[结论]试验证明,利用红安格斯肉牛杂交改良早胜牛,可显著提高早胜牛肉用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5.
鲁西黄牛,是我国中原黄牛四大品种之一.目前鲁西黄牛的饲养量逐渐下降,因此有必要对鲁西黄牛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利用.本文分别从加强领导及依法保护、强化基础及组建核心群、加强基础研究及提供技术支撑、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加强品种资源收集等方面提出鲁西黄牛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场于一九五○年引进荷兰牛与秦川黄牛、早胜黄牛进行杂交改良工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二十多年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地走自己的奶牛育种道路。初步培育出了体质健壮、产奶性能中等水平、利用粗饲料和抗病能力强,适应本省自然环境条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早胜牛CD36基因第三外显子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及肉用性状的关联性,选取300头健康的早胜肉牛,采用PCR-SSCP技术、DNA测序技术对早胜牛CD36基因第三外显子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通过SPSS 19.0软件分析SNP位点与早胜牛生长性状和肉用性状的关联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早胜牛不同组织器官中CD36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其遗传变异与生长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CD36基因第三外显子在59 415 bp处存在一个SNP,具有GG、GC和CC 3种基因型;关联分析显示,G59415C位点,CC和GC型体重极显著高于GG型(P0.01),CC型体斜长显著高于GG型(P0.05),CC型的宰前活重、胴体重显著高于GG型(P0.05),背膘厚度显著高于GG型和GC型(P0.05),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GG和GC型(P0.01);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腿肌、背最长肌和肝脏中mRNA表达量以CC型最高,GC型次之,GG型最低,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G59415C位点对早胜牛生长性状和肉用性状影响较大,可作为生长性状和肉用性状分子标记位点,CC型为优势基因型,可作为生长性状和肉用性状的候选基因型。  相似文献   

18.
五种肉牛品种杂交改良青海黄牛的效果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白花牛、皮埃蒙特牛、利木赞牛、夏洛莱牛、德国黄牛都是我国引进的大型肉牛品种,用于改良本地黄牛.为了探讨不同肉牛品种杂交改良青海黄牛的效果,从而筛选最佳品种杂交组合,互助县于2002-2004年利用蓝白花牛、皮埃蒙特牛、利木赞牛、夏洛莱牛、德国黄牛细管冻精与青海黄牛进行杂交,对杂种F1牛进行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体重及体尺测定,以研究不同品种杂交牛的生长发育情况及产肉性能.  相似文献   

19.
我区地处甘肃省的东部,辖7县1市,土地面积宽广,气侯温和,饲草饲料资源丰富,是全省生产大型黄牛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当地农民在发展养牛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牛经验,精心培育出了地方优良品种——早胜牛,为省内外提供了大量的优良种牛,在黄牛改良中起了积极作用,满足了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三中全会后,素有传统养牛习惯的我区农民特长又得到激发,至1986年底全区共存栏黄牛26.01万头,占大家畜总数54.62万头的47.6%,比1979年黄牛所占比例40.9%增长6.7%,其中繁殖母牛,据典型抽样调查,宁县的早胜、良平、平子、中村、新城等乡(镇)13,882头的牛只中,有适龄母牛8,774头,占总牛数的63.2%,牛群结构已逐步向合理化方向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