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几种不同来源的苎麻疫霉菌在棉花上的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测定分离自棉苗、棉铃、苎麻和构树上的苎麻疫霉菌对棉花致病力,结果表明来源于不同寄主的苎麻疫霉菌对棉苗和棉铃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分化。来自棉花(棉苗和棉铃)的菌株致病力较强,来自苎麻和构树的菌株对棉苗和棉铃的致病力较弱。来自棉花上的不同苎麻疫霉菌株对棉苗的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对棉铃的致病力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苎麻疫霉寄生专化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棉铃、棉苗、构树、苧麻等植物上分离的苧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菌株对上述各寄主植物进行交互接种测定致病性结果表明,分离自上述寄主植物的苧麻疫霉菌株对上述3种植物均能致病,表明不同寄主来源的苧麻疫霉菌株间致病性不存在对寄主植物的寄主专化性,但对各寄主植物的致病力有一定差异。此外,分离自棉苗和棉铃的苧麻疫霉各菌株对棉苗和棉铃具有相似的致病力;分离自构树的菌株多次接种棉苗后致病力逐渐增强,初步认为构树是棉疫病菌的野生寄主。  相似文献   

3.
苎麻疫霉寄生专化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棉铃、棉苗、构树、苧麻等植物上分离的苧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菌株对上述各寄主植物进行交互接种测定致病性结果表明,分离自上述寄主植物的苧麻疫霉菌株对上述3种植物均能致病,表明不同寄主来源的苧麻疫霉菌株间致病性不存在对寄主植物的寄主专化性,但对各寄主植物的致病力有一定差异。此外,分离自棉苗和棉铃的苧麻疫霉各菌株对棉苗和棉铃具有相似的致病力;分离自构树的菌株多次接种棉苗后致病力逐渐增强,初步认为构树是棉疫病菌的野生寄主。  相似文献   

4.
苎麻疫霉对棉苗致病力的遗传与变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分离自江苏省棉铃疫病病组织的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野生型菌株JS-5为亲本,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测定了苎麻疫霉对棉苗致病力在游动孢子无性系和卵孢子后代的遗传。结果表明,苎麻疫霉对棉苗的致病力在单游动孢子无性系连续两代稳定遗传,而在单卵孢第1代(OG1)则发生连续性变异。从OG1中选致病力强、弱2个单卵孢株为亲本,分别建立单卵孢第2代(OG2)和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并测定其对棉苗的致病力。结果为上述2个单卵孢株的游动孢子后代对棉苗的致病力均与其各自亲本相似,而在它们的单卵孢株群体(即OG2)中对棉苗的致病力继续发生复杂的连续性变异。上述结果表明,苎麻疫霉对棉苗的致病力可能由细胞核杂合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育阶段棉铃分泌物对棉铃疫菌和炭疽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棉花早熟品种TX-5、TX-8及中早熟品种中-12,以4个播种期进行试验,对各品种不同生育阶段棉铃分泌物中的糖,单宁、棉酚的含量及其对棉铃疫霉菌(Phytophthora boehmeriae)和炭疽菌(Collectotrichum gossyptii)生长的影响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当棉铃增大期、充实期铃表分泌的棉酚、单宁含量较高,在这一阶段,单宁、棉酚对棉铃疫霉菌(P.boehmeriae)和炭疽菌(C.gossypii)起着重要的抑制作用;钾对次生物质代谢起着促进作用。研究认为:选用早熟品种适期晚播,使疫菌和炭疽菌侵染高峰期,正值铃表单宁、棉酚含量最高阶段,能有效的减轻棉铃病害的发生,从而提高棉花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6.
苎麻疫霉抗甲霜灵突变株对棉苗的致病力及其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苎麻疫霉抗甲霜灵(Mtr)突变株对棉苗的致病力及其遗传,结果显示,抗性突变株对棉苗的致病力与其野生型亲本间无显著差异。而Mtr突变株XC-6-2对棉苗的致病力在其无性第1代(ZG1)单孢株间及其与亲本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XC-6-2对棉苗的致病力性状在单游动孢子第2代(ZG2)持续发生分离;XC-6-2单卵孢第1代(OG1)对棉苗的致病力间亦存在极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提示,抗甲霜灵突变株对棉苗的致病力在无性单孢和单卵孢子后代间均不能稳定遗传。对比研究发现,野生型亲本菌株XC-6对棉苗的致病力在单游动孢子和单卵孢后代有相似的遗传规律,且单游动孢子群体对棉苗致病力的变异系数较其单卵孢株间的变异系数大。  相似文献   

7.
棉籽携带棉铃疫菌及该菌的致死温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季用显微镜镜检患有疫病的棉铃种籽,能检查到棉铃疫菌的游动孢子囊或卵孢子;重病棉铃种籽所带的卵孢子比轻病棉铃种籽多。疫病占整铃面积1/4以上时,其中的种籽可分离到疫菌;疫病在铃面的面积较小时,在其种籽上未分离到疫菌。将疫病棉铃中的自然带病种籽、健铃种籽与疫菌混合,或土中接种疫菌后播种,都能在铃期表现烂铃,烂铃数比播种健铃种籽多;但8月少雨时,种籽带菌对铃期烂铃影响不明显。疫菌在55℃5分钟即死亡;  相似文献   

8.
利用拮抗菌防治棉铃疫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作物茎内和棉田土中分离纯化到193株细菌和90株真菌,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棉铃疫菌具拮抗作用的细菌26株和真菌16株。室内离体棉铃生测表明,施用拮抗菌(芽孢杆菌MB-3、MB-7、MB-8、BC-1)24小时后再接种棉铃疫菌比施用拮抗菌后马上接种棉铃疫菌的防治效果要好,可达60%~80%。田间试验结果显示,8月初仅喷施一次,MB-3和MB-7的相对防效达34.9%和45.4%,明显优于对照化学药剂。此外,对拮抗菌的拮抗作用机理也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重庆地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抗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重庆未使用过氟吡菌胺地区的110株辣椒疫霉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并对辣椒疫霉抗氟吡菌胺突变体的诱导方法及抗性突变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0株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EC50平均值为(0.32 ± 0.11) μg/mL,不同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未出现敏感性明显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将该EC50平均值作为重庆地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田间抗性监测的敏感基线。通过紫外诱导菌丝体的方法,共获得3株可稳定遗传的抗氟吡菌胺突变体,抗性倍数介于69.5~98.5之间,突变频率为0.86%;抗性突变体BS11-5-1与亲本菌株BS11-5在菌丝生长速率、温度适应性、产孢子囊能力及致病力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而抗性突变体JLP11-4-2和JLP11-4-3在菌丝生长速率、温度适应性、产孢子囊能力及致病力方面均显著低于亲本菌株JLP11-4;不同抗性突变体对渗透压的敏感性与亲本菌株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3个抗性突变体对Biolog PM1中95种碳源的利用情况与亲本菌株基本相似。交互抗性测定表明,辣椒疫霉抗氟吡菌胺突变体对甲霜灵、霜脲氰、烯酰吗啉、丁吡吗啉及嘧菌酯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建议可将氟吡菌胺与上述几种杀菌剂交替或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10.
木霉菌和腐霉菌对棉铃疫菌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玻璃纸对峙法观察到4种木霉(S-327,BT-12,BT-95,T-594)和寡雄腐霉(P.O.)对棉铃疫霉的营养生长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没有看到明显的抑菌圈。生物测定试验表明,拮抗菌不仅对棉铃疫霉有直接作用,而且还可以保护棉铃不受疫菌侵染。在5种拮抗菌中,P.O.和BT-12可能是防治棉铃疫病比较有潜力的生防菌。  相似文献   

11.
12.
13.
 蓆草疫病的病原是莎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cyperi)。此病在广西普遍发生,为害蓆草苞叶、茎秆和叶片.  相似文献   

14.
HALO BLIGHT OF OAT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5.
邓放 《植物病理学报》1989,19(2):122-122
 镰刀菌(Fusarium sp.)引致的人参枯萎病,迄今国外文献尚无详尽的报道。1986-1988年,对人参枯萎病的症状、病原菌、侵染循环以及田间防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报道山楂花腐病[Monjlinia johnsonii(Ell.et EV.)Honey]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7.
华北棉铃疫病菌及蓖麻疫病菌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在华北地区普遍发生棉铃疫病和蓖麻叶果疫病。对于这两种疫病菌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按标准方法分剧进行了详细观察。把棉铃疫病菌鉴定为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的一个株系,并对它的寄主范围作了补充,在温度关系和有性生殖习性上它不同于已往西印度报导的棉铃上的P.palmivora BulterP.parasitica Dastur。蓖麻疫病菌的性状与印度的典型P.parasitica Dastur相符合,与泽田兼吉在台湾描述的P.ricini Sawada和P.formosana Sawada两个新种只在寄主范围和孢子囊长宽比倒上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CONTROL OF HALO BLIGHT IN OAT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9.
20.
近年来水稻纹枯病在江西南部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已成为水稻丰产的障碍。株间光照弱,温度高,通风不良,相对湿度高会促进病害的严重发生。在农业栽培措施中,肥料,尤其是氮素肥料对发病影响最大,氮肥愈多病害愈重,肥料配合与施用方法和插秧密度也影响病害的发生,分蘖后浅水灌溉,发病较轻,合理落水晒田可抑制病势发展,不当的栽培技术引起水稻倒伏,会促进病害剧烈发展,而病害的加重又促进植株倒伏。水稻感病程度的轻重依次为粳、籼、糯。粳稻一般发病较重。品种间抗性差异极大,但尚未见免疫品种。同一品种不同品系也有差异,经过选育的新品系,抗病程度有一定增强。在防治上,捞除田间菌核有一定防病作用。插秧前,利用药剂消毒、稻田淹水层,防病增产效果较大,其中茶籽饼液药效最好,田间防治效果71.5—95.8%,增产稻谷6.8—47.3%。消毒早稻田后,对晚稻防病增产仍有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