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普鲁兰酶催化反向合成反应的底物特异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麦芽糖是普鲁兰酶催化反向合成反应的最小底物.以麦芽糖为底物分子,研究了普鲁兰酶的反向合成特性,结果表明,普鲁兰酶催化反向合成反应的最适pH值为4.5,反向合成活性在pH值4.0 ~6.0范围内稳定;普鲁兰酶催化反向合成反应的最适温度为65℃,反向合成活性在60~ 70℃范围内较高;Na+、K+、Li+和Co2+对普鲁兰酶反向合成活力的影响不大,Hg2+、Sn2+、Cu2+、Ag+和pb2+对普鲁兰酶反向活力有较强的抑制作用,Ca2+、Mn2+对反向活力有较为明显的激活作用,Ca2+可以提高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超氧化物岐化酶模拟物(SODM)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以垦农4号大豆为试验材料,研究了SOD模拟物浸种、叶面喷施以及模拟SOD增效尿素的施用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SODM浸种增加了单株有效荚数和单株粒数,产量增幅达14.43%,极显著高于对照;R5期叶面喷施SODM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均有所提高,产量增产幅度为10.8%;2006年不同试验地点SODMU的产量较对照平均增产6.87%,2007年不同试验地点SODMU的产量较对照平均增产4.94%.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 ,酶的研究已成为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焦点 ,同时 ,酶的专一性使化学家感到神秘 ,近三十年 ,化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模拟酶的化学物质是环糊精 ,因环糊精 (CD)具有特殊的空穴 ,使它能形成主一客复合物和作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然而环糊精由于其环腔大小的限制 ,惟一定大小的分子才能与之形成复合物。但化学家感兴趣的是像建筑师一样按人们的意志合成类似环糊精 ,且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分子来模拟酶的催化行为。冠醚的合成及性能的研究是这方面工作的杰出代表[1~ 2 ] 。早在 40~ 50年代 ,杯芳烃就已被发现。当时在研究酚醛树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4种有机酸、pH、SO2以及金属离子Cu、Fe对荔枝酒贮藏期间非酶氧化褐变的影响.【方法】在模拟荔枝酒体系加速褐变条件下,研究酚类物质儿茶素的变化.【结果和结论】在模拟荔枝酒体系中,酒石酸和金属离子能够加剧非酶褐变的反应过程,其中Fe3+与模拟酒的褐变呈极显著的正相关,Y=0.179 X-0.009 X2,R2=0.990.SO2添加量在40 mg/L以上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非酶褐变的发生,而当pH在3.2~4.0时,调整pH对抑制或延缓褐变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真菌聚酮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其结构和功能多样,生物学活性广泛.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是催化聚酮化合物合成的关键酶.近几年,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遗传分析工具、表达宿主、重组酶制剂等的发展,真菌聚酮合酶基因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文章对近年来在真菌聚酮合酶基因获得、基因功能验证及真菌聚酮合酶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探究茶多酚、白藜芦醇、丁香酚、氟康唑4种化合物对杧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抑菌活性及对病原菌漆酶基因家族成员转录水平的影响,为该家族在寻找杧果炭疽病菌潜在抑菌化合物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抑菌化合物对杧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黑色素合成的影响;同时测定这4种抑菌化合物对13个漆酶家族成员基因表达量和对胞外漆酶酶活的影响。[结果]在菌丝生长方面,茶多酚、白藜芦醇、丁香酚和氟康唑对杧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分别为15 010、1 109.88、308.26和163.52 (mg·L-1)。从分生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来看,这4种抑菌化合物均对分生孢子萌发起促进作用,而都抑制了附着胞的形成。在黑色素合成影响来看,茶多酚和白藜芦醇均抑制黑色素合成,而丁香酚和氟康唑均促进黑色素合成。qRT‐PCR结果显示,100 mg·L-1的茶多酚和168 mg·L-1的白藜芦醇对2/13漆酶家族成员转录调控有抑...  相似文献   

7.
甲基化β—环糊精修饰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β──环糊精(β──CD)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模拟酶催化作用和反应机理的研究。若在CD结构上连接基团,引进特定功能性分子进行化学修饰后,可以更好地模拟天然酶的特性,改善其性能。本文首次采用Purde—Irvlne法,并在反应中应用相转移催化剂(聚乙二醇——PEG)和无溶剂反应,合成出甲基化环糊精。其结构和组成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结构所证实。1材料与方法1.回试剂正·1·回*一*D为苏州味精厂产品,使用前经两次结晶纯化。1‘.1.2聚乙二醇(PEG)、氯仿(CHCI。)、氧化银(Ag;O)等试剂均为国产(A·R和C小级),未…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环糊精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以优化合成的环糊精酶基CGT2为基础,构建组成型表达质粒pGAPZαA-CGT2,运用电转化方法将目的基因整合进酵母染色体,构建环糊精酶酵母工程菌X33/pGAPZαA-CGT2,经摇瓶发酵120h后,CGT2活力达0.21 U·mL~(-1);进一步对工程菌进行摇瓶发酵条件优化,确定其最优发酵条件为:pH6.5、28℃、200r·min~(-1)、每24h补加2.5%的甘油,120h后其胞外酶活力达到0.36U·mL~(-1),是优化前的1.7倍,实现了环糊精酶在毕赤酵母中的组成型表达。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3个新的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模拟物Mn(L-Leu)2(1),Mn(L-Val)2·3/2HCl(2)和Mn(L-Phe)2·HCl(3)(L-Leu=L-亮氨酸,L-Val-L-缬氨酸和L-Phe=L-苯丙氨酸).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模拟物进行了表征.并用 NBT 光还原法检测了模拟物的SOD活性.结果表明3个模拟物均具有相对较高的类似于 SOD 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歧化活性,抑制率为 50%时配合物的浓度,即一个活性单位值 IC50值分别为 0.311、0.274 和 0.378μmol/L.有望成为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 SOD 模拟物抗拟增产剂而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芽孢杆菌菌株CLb的芽孢漆酶在介体的互作下对不同类型的染料及模拟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方法]制备芽孢粗酶液,在介体的互作下,测定具有漆酶活性的粗酶液对活性亮蓝、活性黑、靛红和结晶紫的脱色效果,筛选出对染料脱色有促进作用的漆酶介体,并且研究芽孢漆酶在不同pH条件下对染料和模拟染料废水脱色的影响。[结果]菌株CLb的芽孢漆酶在无介体参与下只能使活性亮蓝和结晶紫脱色。在介体乙酰丁香酮(ACE)的作用下,芽孢漆酶对4种染料的脱色率均超过70%。在pH 7.0条件下,芽孢漆酶浓度为44.74 U/L和介体ACE浓度为1 mmol/L时对模拟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最好,6 h脱色率超过80%。在介体乙酰丁香酮存在,pH 7.0的条件下,菌株CLb的芽孢漆酶对合成染料脱色效率高于pH 9.0时的脱色率。[结论]在介体乙酰丁香酮的存在下,芽孢漆酶对染料和模拟染料废水均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且高效的原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酶消化法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通过MTT法检测吸光度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通过免疫组化法鉴定角蛋白-18的表达。【结果】酶消化法相比组织块培养法获得的细胞具有耗时短,获得量高等优点,MTT法绘制的生长曲线符合一般生物学特性,呈"S"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角蛋白-18阳性表达。【结论】酶消化法是一种简单且高效的培养原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动力学和热力学方法在土壤酶学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国内外特别是国外在探讨土壤酶作用机理、存在状态、来源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实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对动力学和热力学方法在国内土壤生物化学研究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饲用酶添加剂预混料中酸性蛋白酶活力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工业酶制剂通用试验方法》测定饲用酶添加剂预混料中酸性蛋白酶的活力进行了探讨,并就试验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影响酶活力测定的因素进行了试验论证。结果表明:《工业酶制剂通用试验方法》回收率低,不适合于饲用酶添加剂预混料中酸性蛋白酶活力的测定;其他酶的存在不会影响酸性蛋白酶的活力测定;载体对酸性蛋白酶有较强的吸附力,结果导致《工业酶制剂通用试验方法》回收率偏低;《工业酶制剂通用试验方法》改进方法避免了载体吸附造成的回收率低的因素,回收率由原方法的70%左右提高到了93%以上。  相似文献   

14.
纤维素的结晶区是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效率不高的制约因素.在纤维素生物降解的基础上,从产结晶纤维素酶的微生物,酶的作用机理,酶的基因工程与蛋白工程,以及结晶纤维素酶的研究前景等方面对结晶纤维素的降解作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5.
GA-M31是一株诱变的酱油曲菌,其生长快、产孢子多、孢子发芽率高;该菌株具有较强的淀粉糖化酶活力,而且蛋白酶活力比一般菌种高10%。经8个厂家试用证实,该菌株酶活力和出品率均比原生产菌种提高10%以上,生产工艺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6.
鸭肉肌内磷脂水解酶的提取及相关酶系的酶活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肌内磷脂水解酶的提取过程,建立各种鸭肉肌内磷脂水解酶活的测定方法。采用pH 7.5、8.0、8.5的0.1 mol.L-1的Tris-HCl缓冲液提取鸭肉肌内磷脂水解酶,用饱和度范围为0~90%的硫酸铵进行盐析,研究新鲜鸭肉及板鸭中酸性脂肪酶、中性脂肪酶、总磷脂酶、磷脂酶A2(PLA2)、磷脂酶C(PLC)和磷脂酶D(PLD)的活力。结果表明,肌内磷脂水解酶的最佳pH为8.0,最佳盐析条件为70%饱和度的硫酸铵溶液。透析过后的粗酶液中酸性脂肪酶活略大于中性脂肪酶,磷脂酶活次之。  相似文献   

17.
选取秸秆生物质炭为原料,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外加镉处理下生物质炭的输入对不同类别的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镉处理为5 mg·kg-1时,土壤碳循环相关的酶在不同生物质炭量的施入时,对Cd 污染土壤反应较为敏感的有FDA 水解酶及蛋白酶;而土壤氧化还原酶中在土壤受Cd 污染的状况下,对不同量的生物质炭的施入具有较强敏感性的酶有脲酶和磷酸酶,其中较为显著者是磷酸酶,其在外加Cd处理下及不加Cd 时变化量为79.40%;同时,对土壤中的碳循环酶、氧化还原酶及这2类酶的总体活性各求几何平均数作为衡量其综合活性的指标。其中,土壤碳循环酶酶活综合指数介于0.071~0.235 之间,在外加Cd 处理的情况下,其值最高为生物质炭用量为2.5%时的0.174,比不加生物质炭及炭用量为5%时分别高出7.4%及19.5%;氧化还原酶综合指数介于0.093~0.202,在外加Cd 处理下,其值最高为生物质炭用量2.5%时的0.131,比不加生物质炭及炭用量为5%时分别高出18.50%及28.90%;土壤综合酶指数介于0.077~0.167,在外加Cd 处理的情况下,其值最高亦为生物质炭用量2.5%时的0.108,比不加生物质炭及炭用量为5%时分别高出16.26%及28.57%。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环保酵素对土壤钾素的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4个不同浓度梯度(1∶250、1∶500、1∶750、1∶1 000)的环保酵素液处理,施浇于已施加化肥及农药20余年的耕作土壤,通过8周的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环保酵素液对土壤钾素的改良效果。[结果]1∶250、1∶500和1∶750环保酵素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所增加,且1∶750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增加较为明显,增幅达6.06%。但在整个试验中,全钾含量的增幅不明显,反而有下降趋势。[结论]环保酵素对土壤有改良效果,可提高土壤质量,以持续施浇1∶750环保酵素的改良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从拟南芥叶片中克隆了定位于线粒体的拟南芥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基因(AtSHM1),将其插入到pET\|26b(+)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优化表达条件之后,获得可溶性AtSHMT蛋白。用亲和色谱法成功分离纯化该蛋白,计算得到该酶酶学常数Km和Kmax分别为121 μmol和21.8 μmol/L·min。利用该酶催化DL\|3\|苯基丝氨酸裂解的产物苯甲醛在279 nm波长处有强烈吸收的性质,测定反应产物的吸光值,根据苯甲醛标准曲线测得AtSHMT酶活,由此建立了一种测定真核生物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酶活的一种简便、快速、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因工程技术在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成  贾如  赵丽红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7):3422-3428
黄曲霉毒素具有强致癌性、致突变性和致畸性,影响动物生产性能,降低饲料转化效率,减少产肉量、产蛋量和产奶量,增加动物发病率和死亡率,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黄曲霉毒素通过肉、蛋、奶食物链传递给人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黄曲霉毒素的防控已经成为全球性高度关注的问题。目前,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脱毒方法主要采用物理吸附,如蒙脱石、活性炭、酵母细胞壁等,但物理吸附仅是吸附了黄曲霉毒素,并不能减少毒素的量,最终饲料中被吸附的毒素在体内解吸附后排出体外,可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另外吸附剂效果不稳定,可能会吸附饲料中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造成饲料品质下降。其中,生物降解法具有解毒彻底、专一性强,不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且能够避免毒素的重新产生等优点,从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了真菌、细菌及其代谢产生的酶能够降解黄曲霉毒素,而鲜有关于降解黄曲霉毒素重组酶的报道。基因工程技术在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中的运用,可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从复合解毒酶中分离纯化出特定的蛋白。但因微生物降解酶分离纯化过程复杂、酶活不稳定、酶作用条件苛刻,较难用于实际生产。因此,人们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活性高的解毒酶基因进行基因克隆,实现降解酶基因在原核或真核工程菌种的异源高效表达,为酶制剂在降解霉菌毒素的实际生产中作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章就基因工程技术在黄曲霉毒素降解中的运用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为饲料和食品中霉菌毒素生物降解酶的运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