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杉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比较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李传涵 《林业科学》1994,30(2):170-175
杉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比较陈f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李传涵(华中农业大学土化系武汉430070)关键词杉木,根际土壤,土壤酶,杉木中毒由于林木生长的影响,使得林木根际土壤pH值、养分含量、微生物数目、生化活性等性质发生...  相似文献   

2.
复合经营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样分析不同耕作模式的土壤酶活性和肥力因子,结果表明:所有模式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复合经营模式的土壤肥力和酶活性高于单种作物土壤。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蔗糖酶活性与有机质(r=0.558 7)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全钾(r=0.524 7)和水解性氮(r=0.442 5)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有机质(r=-0.577 9)、全氮(r=-0.619 7)和全磷(r=-0.638 5)含量均极显著负相关;脲酶活性与有机质(r=0.908 5)、速效钾(r=0.900 6)、全氮(r=0.843 5)、水解性氮(r=0.796 5)、速效磷(r=0.763 0)和全钾(r=0.676 4)含量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3.
竹酢液对杉木苗木生长效应和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杉木幼苗的盆栽试验,采用喷施及土壤施入两种施用方法及9个不同浓度处理,分析施用竹酢液后对土壤化学性质以及杉木苗高和地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竹酢液后,土壤pH无明显变化;H50和P300两种处理可以明显提高土壤全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苗木生长过程中土壤速效钾、碱解氮和有机质等指标含量的衰减程度;促进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对苗高和地径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总体看来,适宜浓度的竹酢液对提高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促进杉木生长有利,其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4.
郑州市公园绿地表层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州市6个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土层的108份土壤样品,测定其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并对其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碧沙岗公园尿酶活性及磷酸酶活性最强,滨河公园过氧化氢酶活性最强,郑州绿博园多酚氧化酶活性最强;尿酶与速效钾呈正相关关系,与过氧化物酶呈负相关关系;过氧化氢酶与非毛管孔隙度、磷酸酶呈正相关关系,与速效磷、多酚氧化酶呈负相关关系;磷酸酶及蔗糖酶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磷酸酶、蔗糖酶与水解性氮、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蔗糖酶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多酚氧化酶与理化性质不相关。根据研究结果判断,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马尾松林、茶园和毛竹林土壤酶活性的研究表明:3种群落间,毛竹林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大于马尾松林、茶园(P<0.01),毛竹林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大于茶园(P<0.05),而马尾松林和茶园间无显著差异;脲酶在各群落间无显著差异.在垂直分布上,第1层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与其他层次间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各层间无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关系表明,马尾松林的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高低可作为评价马尾松林土壤肥力的指标;而人为扰动较大的茶园和毛竹林土壤酶活性高低不能作为评价其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广西杉木连栽幼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配对样地法对广西连栽杉木幼林不同栽植代数(一代林G1、二代林G2)的根际土和非根际土进行了土壤特性的分析研究,为连栽杉木人工林经营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pH值、有机质、全N、全P、水解性N、有效P、速效K、交换性Ca~(2+)、有效Fe、有效Mn含量均表现为G2G1,根际土(R)非根际土(S),而土壤全K含量则反之。杉木连栽对林地土壤养分状况、酶活性和微生物具有一定影响。土壤酶活性表现为G2G1,根际土(R)非根际土(S)。无论是在根际土还是非根际土,土壤微生物优势种均为细菌,微生物总数、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表现为G1G2;栽植代数增加,细菌所占微生物总数比例下降,而放线菌所占比例则有明显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
杉木人工林的土壤性质变化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研究和分析了不同代、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特性的变化过程,揭示了杉木人工林随着栽植代数增加(2~3代),土壤物理性质变劣,pH值下降,养分含量降低,速效P和水解N的下降尤为明显,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也朝着生物活性下降的方向变化,也反映出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肥力的差别。一般从幼龄林到中龄林土壤肥力呈下降趋势,到了成熟林阶段土壤肥力稍有上升,但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在现行栽培制度下,杉木人工林连作能导致土壤功能衰退,这是杉木人工林不能保持长期生产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对云南屏边6、13及18年生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杉木后,林地土壤含水量增加,容重降低,紧实度减小,土壤物理性状有改善的趋势;土壤有机质逐渐增加,速效P、pH逐渐降低,而水解N在杉木生长后期有上升趋势,速效K则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This article emphatically reviews the difference of soil biological activities, biochemical activities and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between the rhizosphere and non-rhizosphere soil of first rotation of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 plantation. It also reviews their dynamic patterns during Chinese fir plantation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nutrients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young, half-mature and near-mature Chinese fir of first-rotation are more than those in non-rhizosphere soil; except for total K in young Chinese fir plantation. Various patterns of soil nutrient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 development are as follows: available N shows the trend of declination in both rhizosphere soil and non-rhizosphere soil;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P also declines, only increases a little from half-mature stage to near-mature stage, but total P decrease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K increases from youn  相似文献   

10.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发育阶段(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对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为揭示杉木地力衰退的原因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南方杉木中心产区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利用数学模糊评价和主成分分析2种方法,综合比较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结果]不同发育阶段对人工林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均有显著影响。在同一发育阶段中,杉木人工林表层土与底层土之间存在差异(p0.001);土壤质量含水量对土壤物理性质具有显著指示作用,有机质、p H值与土壤养分指标呈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评价方法均得出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土壤肥力呈现幼龄林成熟林中龄林的规律。[结论]随着杉木栽植时间的增长,需要采取施肥、间伐等人工干预恢复地力,进而满足杉木速生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