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局部灌水条件下玉米根系的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局部灌溉方式对玉米根系时空分布的影响。【方法】以"金穗四号"春玉米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对玉米进行垄植沟灌,采用交替隔沟灌溉(灌水在沟南北两侧交替进行)、固定隔沟灌溉(灌水始终在沟南侧进行)和常规灌溉(沟两侧同时灌水且各占1/2)3种灌水方式,灌水量均为2 250m3/hm2,于抽雄期、灌浆期、成熟期对0~100cm土层分层(每20cm为1层)监测根部及根部南北两侧根系的生长状况,分析根系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灌水方式对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在玉米生长的不同生育期表现不同。总体而言,0~100cm土层中各生育期玉米的根长密度平均值均以交替隔沟灌溉较大。玉米生育中后期,60~100cm土层中固定隔沟灌溉非灌水侧根长密度较常规灌溉增大。【结论】交替隔沟灌溉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交替隔沟灌溉和固定隔沟灌溉均可促进根系的下扎及延伸。  相似文献   

2.
在滴灌、隔沟交替灌溉和传统沟灌3个灌溉处理下,对中甘22号和秋甘3号的土壤水分变化、生物学性状、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沟灌相比,滴灌处理灌溉水节约20.2 ̄27.8m3/667m2,经济产量增加24% ̄2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9.0 ̄9.4kg/m3,水分生产效益增加14.4 ̄15.1元/m3;隔沟交替灌溉处理灌溉水节约43.4 ̄47.9m3/667m2,经济产量无显著变化,水分利用效率增加6.0 ̄6.5kg/m3,水分生产效益增加9.6 ̄10.4元/m3。与传统灌溉相比,隔沟交替灌溉的外叶重量比有减少的趋势,中心柱有变短变粗的趋势,地上生物量显著减少,减少97 ̄110g,减少6.1% ̄6.8%。隔沟交替灌溉的根展辐和根重比滴灌和传统灌溉的处理都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灌水方式对春玉米根系生长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金穗四号"春玉米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不同土层在交替隔沟灌溉、固定隔沟灌溉和常规沟灌3种灌水方式下玉米根系生长的状况。结果表明,不同位置根长占该土层根长的百分比:40~100cm土层,植株北侧成熟期固定隔沟灌溉处理较大;0~100cm土层,植株南侧固定隔沟灌溉处理较大,植株上交替隔沟灌溉处理较大,根系总量以交替隔沟灌溉处理较大。各层根长占整个土层根长百分比为灌浆期和成熟期60~100cm土层固定隔沟灌溉处理较大。监测时期内根系总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交替隔沟灌溉处理较大,较固定隔沟灌溉,产量提高了17.3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6.16%。可见,交替隔沟灌溉更有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长,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隔沟交替灌溉对玉米根系分布和产量的影响及其节水效益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于 1 997~ 1 998年在甘肃民勤干旱沙漠绿州区采用隔沟交替灌溉方式 ,研究了 CRAI在大田条件下玉米生长、根系分布和对产量的影响及其节水效应。结果表明 ,隔沟交替灌溉后灌溉用水效率明显增加 ,可由常规灌水的 2 .6~ 2 .7kg/ m3提高到 4kg/ m3以上 ,总用水效率可达2 .98kg/ m3以上 ,两年试验籽粒产量保持 80 0 0 kg/ ha以上高产水平的同时 ,灌溉用水量可由32 50 m3/ ha降至 1 575m3/ ha,节水 33.3%以上而不引起产量下降 ;隔行交替灌水每次干湿交替可刺激根系生长 ,明显提高根密度 ,并在土壤中均匀分布 ;部分根区干燥形成根源信号控制气孔开度使蒸腾效率大为提高 ,减少棵间蒸发 ,节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灌水和施氮对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垄膜沟灌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灌溉定额下垄膜沟灌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果,结果表明,施氮、灌水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均有重要影响。灌溉定额从3 600 m3/hm2增加到4 500 m3/hm2和在0~300 kg/hm2范围内增施氮肥,玉米穗粒数、千粒重增加、增产显著。增加灌水和减少施氮,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其中施N 300 kg/hm2、灌水定额为4 500 m3/hm2处理的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与最高产量处理施N 300 kg/hm2、灌水定额为5 400 m3/hm2相比,仅减产0.17%,减产差异不显著,且水分利用效率较施N 300 kg/hm2、灌水定额为5 400 m3/hm2处理提高了11.45%,节水900 m3/hm2。在河西走廊垄膜沟灌栽培条件下,可选择施N 300 kg/hm2和灌水4 500 m3/hm2为玉米的适宜氮肥用量和灌溉定额。玉米获得15 000 kg/hm2以上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180~390 kg/hm2,灌溉定额3 720~5 100 m3/hm2。  相似文献   

6.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86-87
试验通过7种不同膜下滴灌水量的试验,在雨水丰润的条件下,在马铃薯生育期只膜下滴灌2次,滴灌量在1 350 m3/hm2时其增产效果最佳,平均产量达到61 285.71 kg/hm2,比不灌水的增产62.74%;比滴灌2 250 m3/hm2水的增产94.64%;比沟灌3 750 m3/hm2水的增产122.45%,纯收益达到28 663.05元/hm2;分别比滴灌1 800 m3/hm2、2 250 m3/hm2、沟灌3 750 m3/hm2和不灌水(CK)增加17 992.71、22 209.37、27 214.58、13 913.54元/hm2,其投产比高达1.00∶3.01。  相似文献   

7.
针对垄膜沟灌南瓜种植特点,分析了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南瓜生长、耗水、产量、水分利用及种植效益等方面的指标。结果表明,适宜的垄膜沟灌灌水定额(T3、T4处理)可对干物质积累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有利于南瓜生长及产量形成。T3、T4处理灌溉定额较T5处理分别降低480和240 m3/hm2;生育期耗水分别降低264和194 m3/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1%和12.3%;净收入较T1处理分别提高7 387.6和3 966.8元/hm2。在民勤绿洲及类似区域垄膜沟灌南瓜推荐灌溉制度为种植前灌坐塘水1次,灌水时间5月中旬,灌水定额420~480 m3/hm2;生育期灌水3次,灌水时间6月中旬、7月上旬、7月下旬,灌溉定额1 680~1 920 m3/hm2。研究成果可为垄膜沟灌技术在南瓜种植和推广应用中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设施塑料棚中固定灌溉、常规灌溉、交替隔沟灌溉3种灌水方式对茄子生长量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茄子生长前期,常规灌溉处理株高最低,固定灌溉处理株高最高;常规灌溉处理茄子的叶片数最少、叶面积最小、叶绿素含量最低,而交替隔沟灌溉处理的叶片数最多、叶面积最大、叶绿素含量最高.生长后期,交替隔沟灌溉处理的株高最低,常规灌溉处理的最高;光合速率是固定灌溉最低,交替隔沟灌溉的最高;叶片数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前期基本相似.交替隔沟灌溉处理的产量最高,为33 044.25 kg/hm2,比固定灌溉和常规灌溉分别增产19.74%和15.72%.交替隔沟灌溉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为23.18%,分别比固定灌溉和常规灌溉提高24.89%和148.71%.经检测,交替隔沟灌溉处理茄子的品质最优,各项品质指标大都比固定灌溉和常规灌溉偏高.  相似文献   

9.
探究不同灌水量对棉花生长与产量的影响,为南疆地区膜下滴灌棉田节水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6个不同灌溉定额水平:5 400 m3/hm2、5 100 m3/hm2、4 800 m3/hm2、4 500 m3/hm2、4 200 m3/hm2、3 900 m3/hm2(记为W1、W2、W3、W4、W5、W6),对比分析不同灌溉定额下配施液体肥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棉花株高呈单峰增长趋势,其变化趋势均为W1>W2>W3>W4>W5>W6;棉花主茎叶片数、果枝数随着灌溉定额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W2灌溉水平下出现最大值;棉花产量在W2灌溉水平下出现最大值,在W1灌溉水平下产量最低,且W2处理比W1处理增产30.72%。本试验得出结论,在总灌水量为5 100 m3/hm2条件下配施液体肥,棉花生长发育、产量最优。南疆地区膜下滴灌为棉田最佳灌溉模式,有利于棉花产量增加及水分利用率的提高,实现节水增产。  相似文献   

10.
干旱胁迫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新疆南部极端干旱区滴灌小麦目前灌量是否合理及灌水量阈值.通过分析新疆南部极端干旱区滴灌小麦在水分利用方面的现状,为进一步解析滴灌冬小麦产量提升及节水灌溉的关键要素和限制因子提供研究基础.[方法]设计四种减量灌溉模式(总灌量分别为3 376、3 000、2 625和2 250 m3/hm2).以常规灌量为对照(总灌量为3 750 m3/hm2).监测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D4处理(灌量2250 m3/hm2)到D3处理(灌量2 625 m3/hm2)产量逐步增加,D3处理产量最高为9 450.kg/hm2,随灌溉量的增加,产量逐步降低.[结论]D4(灌溉量2 250 m3/hm2)到D2处理(灌溉量3 000 m3/hm2)水分利用效率逐步增加,而后波动性下降.说明灌溉量超出其阈值,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的增加反而减少.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浅沟渗灌技术,对南方直播水稻的节水增产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水稻浅沟渗灌栽培技术既可大幅度节水,又能显著提高产量,与常规淹灌栽培相比,浅沟渗灌技术在早稻的整个栽培过程中,可节水3129m3/hm2,节水率达48.1%;同时显著减少土壤中的还原物质,提高根系活力,使白根数量增加32.62%,黑根和黄根数量分别减少20.04%和12.58%;浅沟渗灌栽培可降低田间的空气湿度,增强通风透光性,减少水稻病害,从而提高叶片的生活力;浅沟渗灌还能促进水稻分蘖,使有效穗增加11.53%,谷粒千粒重提高1.0g,使产量增至10845kg/hm2,增产1320kg/hm2,增产率达13.9%。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节水高产灌溉模式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新疆干旱绿洲灌溉区冬小麦进行了节水灌溉试验研究,研究了不同供水条件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新疆冬小麦建立优化灌溉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达到节水增产目的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所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27.8;~91.2;,灌水量所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在28.5;~68.0;,降水量所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4.2;~8.8;.随着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加,冬小麦利用土壤水逐渐减少.试验区春季灌二水的最佳组合为:拔节期+扬花期灌水,组合处理产量为6 813 kg/hm2,水分利用效率1.47 kg/m3;春季灌三水的最佳组合为: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灌水,组合处理产量为7 393.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1.40 kg/m3.  相似文献   

13.
现状水资源条件下灌溉用水优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可供农田灌溉的水资源量和作物需水规律,以灌区净效益最大为目标,建立了确定灌区小麦、玉米、果树等3种主要作物适度灌水量的优化模型,并以陕西省桃曲坡灌区为例,计算确定了现状水资源承载力条件下,该灌区小麦、玉米、果树的适度灌水量。结果表明,在50%降雨频率年,小麦、玉米、果树的适度灌水量分别为1144.5,1577.85和850m3/hm2;在75%降雨频率年,小麦、玉米、果树的适度灌水量分别为607.5,1591.8和1725m3/hm2。  相似文献   

14.
垄作沟灌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水增产作用,但在春小麦种植中应用尚缺乏参数设计方面的理论支撑。本研究采用粉砂质粘壤土与粘土两种典型土壤实测水分运动参数和HYDRUS软件,模拟了梯形灌水沟不同垄宽情况下的土壤水分运动和停水后水分再分布,研究了不同灌水量时湿润锋推进过程和水分再分布后的湿润体变化,分析了设计灌水定额下适宜作物生长湿润体范围,提出了粉砂质粘壤土和粘土宜采用的合理垄宽为20~50 cm和20~35 cm,这一结果为干旱区春小麦垄作沟灌技术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日光温室黄瓜在膜下滴灌、膜下沟灌和沟灌3种节水灌溉技术下的灌水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膜下滴灌的灌水生产效率可达到32.46 kg/m3,而沟灌的灌水生产效率只有15.70 kg/m3;同时由于膜下滴灌方式灌水可有效减少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其产投比比膜下沟灌高出14%,比沟灌高出39%,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宁南山区马铃薯移动滴灌补水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提高旱区马铃薯的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户用型移动式滴灌装置"为补水设施,对宁南山区马铃薯进行定期补灌,研究不同处理(①不补水(CK);②补水30m3/hm2;③补水60m3/hm2;④补水90m3/hm2)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使用"户用型移动式滴灌装置"补水可明显提高宁南山区的土壤含水量;灌水30、60、90m3/hm2的处理马铃薯产量分别增加了7032.5、13292.5、13637.5kg/hm2,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1.0%、77.5%和79.5%;3个处理马铃薯产值分别增加了5626、10634、10910元/hm2,产投比分别为4.02、6.26、5.07。[结论]宁南山区马铃薯每次补水量以60m3/hm2为宜。  相似文献   

17.
交替隔沟灌溉棉花群体生理指标的水氮耦合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交替隔沟灌溉棉花群体生理指标、生物量、产量的水氮耦合效应。【方法】本试验采用交替隔沟灌溉方式进行大田小区试验,施氮量和灌水量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分析棉花群体生理指标在不同水、氮组合下(灌水量:37.48—218.52 mm;施氮量:56.2—134.2 kg?hm-2)的变化规律。【结果】棉花叶片光合势(LAD)、作物生长率(CGR)、群体净同化率(NAR)、叶面积指数(LAI)、产量、生物量的水、氮单因子效应表明,施氮量56.2—122.8 kg?hm-2时,各群体生理指标、产量、生物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施氮量122.8—134.2 kg?hm-2时,LAD、CGR与施氮量呈显著的正相关,NAR、LAI、产量和生物量变化不显著。灌水量37.52—192 mm时,群体生理指标、产量、生物量与灌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灌水量192—218.48 mm,LAD、CGR、LAI与灌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NAR、产量和生物量变化不明显。棉花群体生理指标、生物量、产量的水氮耦合效应表明,灌水量在37.52—192 mm范围内,LAD、CGR、NAR、LAI随灌水量增加而均增长,但增长趋势随施氮量增加而逐渐降低。灌水量在192—218.48 mm各群体生理指标、生物量、产量变化不显著。施氮量56.2—95.2 kg?hm-2,群体生理指标、产量、生物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长,但增长趋势随灌水量增长而逐渐降低。施氮量从95.2增加到134.2 kg?hm-2,各群体生理指标、生物量、产量随施氮量变化不显著。【结论】交替隔沟灌能够协调棉花群体生长发育,提高棉花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水分处理下防护林树种的生理特性.[方法]试验设置4种不同沟灌处理(180 m3、250 m3、250 m3覆膜、500 m3灌溉量),以正常灌溉量为对照,对胡杨、白榆、俄罗斯杨及沙枣进行生理指标测定.[结果]180 和250 m3/667 m2水分条件下防护林树种叶水势急剧下降,但250(覆膜) m3/667 m2下降不明显;180 和250 m3灌溉量水分处理下气孔密度大于250 m3覆膜、500 m3灌溉量,气孔面积正好相反;叶片相对电导率,叶片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上升,丙二醛(MDA)的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结论] 不同水分处理下,250(覆膜) m3/667 m2处理的防护林树种离体叶片的叶水势下降不明显;叶片相对电导率、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及MDA的活性与正常灌溉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膜上灌对春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2004年到2005年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二十里堡乡七号村进行了膜上灌春小麦调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膜上灌水的方式下覆膜处理的耗水量为460.1 mm,比对照减少了310.3 mm,但比对照增产1 363.69 kg/hm2,增收1 817.1元/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6.0 kg/(mm.hm2);在同一水分条件下,覆膜处理比露地处理增产54.22%,增收3 400.6元/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67 kg/(mm.hm2).覆膜处理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应,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茎、叶、穗等器官营养物质的分配、转换均高于露地处理,且产量达最高.  相似文献   

20.
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量(2 850、3 900和4 950 m3/hm2)与施氮量(0、180、270和360 N kg/hm2)条件下南疆膜下滴灌棉花蕾期、花铃期与盛铃期功能叶水分利用效率(WUE).结果表明,在蕾期、花铃期水分与氮素对棉花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无显著影响;在盛铃期,WUE显著地受到水分的影响,施氮、施氮与水分的交互作用对WUE无显著影响.在盛铃期时,灌水量为4 950 m3/hm2时的WUE显著高于灌水量为3 900和2 850 m3/hm2,后两者之间的WUE无显著差异.南疆膜下滴灌棉花水分利用效率的大小与棉田冠层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其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WUE与叶片温度、空气温度、空气饱和差、胞间CO2与空气CO2浓度比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WUE与光合有效辐射PAR呈显著负相关关系,WUE与空气相对湿度、空气CO2浓度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