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沿海贝类腹泻性贝毒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玲  文菁  龙超  尹泉 《水产科学》2015,(3):188-194
<正>腹泻性贝毒是由有毒赤潮藻类鳍藻属(Dinophysis)和原甲藻属(Prorocentrum)中部分藻种所产生的热稳定的脂溶性多环醚类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成分为软海绵酸及其衍生物[1]。该毒素可在贝类等滤食性动物体内富集,通过食物链传递至人类,引起腹泻性中毒,危害食用者健康。腹泻性贝毒在全球沿岸海域均有分布,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威胁的赤潮藻毒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酶联免疫法测定牡蛎中腹泻性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酶联免疫法对海洲湾海域赤潮监控区、增养殖区、趋势性监测区的养殖牡蛎进行腹泻性毒素监测。连续3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海洲湾贝类监控区牡蛎的腹泻性毒素检出率较高,达71.4%,每年呈逐年下降趋势,降幅达25.3%。在3个监测区域腹泻性毒素检出率分别为83.3%、100%、66.7%,以赤潮监控区牡蛎腹泻性毒素检出率最高。在样品中添加1.0、3.0和5.0μg/kg腹泻性毒素标准品,平均回收率分别达到88.0%,86.7%和88.6%。批内变异系数1.44%~4.60%,批间变异系数3.08%~3.98%。酶联免疫法重复性较好,适用于海产贝类中腹泻性毒素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麻痹性贝毒对海洋贝类的影响及加速贝毒净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傅萌 《水产学报》2000,24(4):382-387
麻痹性贝毒 (ParalyticShellfishPoison ,PSP)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 ,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贝毒。它是由STX及其衍生物组成的一类赤潮生物毒素 ,主要来源于能形成赤潮的有毒甲藻。这些甲藻大多隶属于三个属 (Alexandrium ,Pyro dinium ,Gymnodium) [1] 。PSP毒素目前已知有二十多种 ,其基本结构是四氢嘌呤环 ,根据R4基团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其中氨甲酰类毒素的毒性最强。那些基本的中毒症状很可能是由它们所引起的。N -磺氨甲酰类毒素经常存在于肇事的甲藻或贝类中。但由…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根据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Solid phase adsorbent and toxin tracking,SPATT)原理,在牡蛎养殖区内,利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对海水中常见的4种腹泻贝类毒素: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及其衍生物鳍藻毒素(Dinophysistoxin-1,DTX-1和Dinophysistoxin-2,DTX-2)、米氏螺环毒素(Gymnodimine toxins,GYM)进行吸附,对其吸附效率进行评价;建立了从海水中富集与检测4种常见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方法;在养殖区内,选取5个采样点,每隔7d,同步采集海水与牡蛎样品,对牡蛎养殖区海水中和牡蛎体内的腹泻性贝类毒素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海水中与牡蛎体内毒素含量的关系.结果显示,HP20树脂对4种腹泻性毒素吸附回收率良好,OA为98.9%,DTX-1为103.3%,DTX-2为93.5%,GYM为76.6%.在整个监控期内,除DTX-2外,其他3种毒素均有检出,OA浓度为20.451-422.352 μg/kg,DTX-1浓度为15.954-368.678 μg/kg,GYM浓度为20.452-282.231 μg/kg.在整个监控期内,海水样品中3种毒素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同一分布特征,牡蛎体内毒素含量随着海水中毒素含量的升高而升高,且峰值出现延后现象.研究表明,该技术能有效对养殖区水环境进行时空监控,为海水中和海洋贝类体内毒素的监控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贝类毒素预警体系的建立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5.
电离辐射对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两种主要贝毒--腹泻性贝毒(DSP)和麻痹性贝毒(PSP)进行了电离辐射辐照降解处理的研究.采用电子束和钴-60两种电离辐射方式,在0~10kGy的辐射剂量下对带有腹泻性贝毒的牡蛎样品和麻痹性贝毒的浓缩粉样品进行处理,用小白鼠毒理法对辐照前后的贝毒进行检测对比.经过对比发现,辐照对这两种贝类毒素均有降解效果,采用电子束辐射的效果优于钴-60辐射.电子束辐射对麻痹性贝毒的降解效果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呈现一定的正比关系.在对麻痹性贝毒的辐照中,3.2 kGy与5.8 kGy的辐射剂量降解效果相差不大,降解率均在15%左右,而8.8 kGy辐射剂量的降解效果接近30%.说明电离辐射对贝毒有显著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渤海贝毒机理及产毒藻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贝类毒素即赤潮藻毒素,贝类通过滤食有毒微藻、细菌等,经过生物累积和放大转化为有机毒素,即贝毒[1]。海洋贝毒主要分为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西加鱼毒素[2-5],此外还有部分溶血毒素。其中麻痹性贝毒是目前分布最广,对人类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贝类毒素[6-9]。  相似文献   

7.
鱼、贝等海洋生物通过对赤潮毒素的富集作用产生贝毒,人误食了这些含有赤潮藻毒素的鱼类和贝类后则有可能中毒甚至死亡,麻痹性毒素(PSP)和腹泻性毒素(DSP)是其中重要的两种赤潮毒素,他们毒性大、作用强,严重威胁着人类以及海洋生物的生命安全。本文详细阐述了这两种贝毒的化学性质、致毒机理以及毒性,并对当前常用的几种检测技术进行了对比说明。  相似文献   

8.
近江牡蛎     
名称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 Gould),属软体幼物门、瓣鳃纲、异柱目、牡蛎科、牡蛎属。两广一带称蚝,福建叫做蚵、江浙一带称蛎黄,北方俗称海蛎子。是海产双壳类软体动物中经济价值较大的种类之一。形态特征软体外表披两枚坚厚的贝  相似文献   

9.
孢囊是诸多有毒有害甲藻赤潮暴发的种源,也是底栖贝类毒素积累源之一。近年来,北黄海沿岸海域贝毒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为掌握有毒有害甲藻在辽东半岛沿岸海域的种源分布情况,笔者于2013年在辽东半岛普兰店(皮口)、庄河、东港浅海海域的菲律宾蛤仔增养殖区域布设12个站位,利用柱状采泥器采集表层沉积物,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甲藻孢囊在辽东半岛沿岸海域的空间分布情况,并通过群落相似性分析,研究3个海域甲藻孢囊群落的相似性情况。研究结果显示,3个调查区域共检测出甲藻孢囊10属15种,其中自养型9种,异养型6种。各区域各站位孢囊丰度相差较大,为87~775孢囊/g,平均丰度为393孢囊/g,东港和庄河海域丰度较低,普兰店海域丰度相对较高。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3个海域孢囊群落组成亲缘关系较远。普兰店海域有毒有害甲藻分布广泛,且临近孢囊种类和丰度较高的长山群岛海域,毒素在贝类体内累积的可能性较高,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为获知牡蛎对有毒微小亚历山大藻(A. minutum)的滤食以及蓄积PSP毒素的规律性,本实验采用细胞毒性为93.42±2.55×10-6 MU/cell的A. minutum藻投喂牡蛎,以无毒扁藻投喂作对照,首先研究了0.5-3.0×103 cells/mL6个不同浓度的毒藻对牡蛎滤食的影响,然后投喂浓度为1.5×103 cells/mL的毒藻,分别研究15 h短期蓄积和5天长期蓄积对牡蛎体内毒素的影响及规律。结果表明,在0.5~1.5×103 cells/mL毒藻浓度范围内牡蛎清滤率较高,超过1.5×103 cells/mL时牡蛎清滤率显著下降(P<0.01),由此确定后期投喂毒藻的浓度“阀值”为1.5×103 cells/mL;短期蓄积实验牡蛎在0~6 h内将有毒藻滤食尽,其体内PSP毒素在6~12 h间达到最大值149.6±10.5 MU/100 g,随后开始下降。长期蓄积实验过程中,牡蛎的清滤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0.01),在蓄积实验的第2天牡蛎体内PSP毒素水平超过国家限量标准(400 MU/100g),在5天实验结束时,牡蛎体内PSP毒素水平高达3069.2±178.2 MU/100 g,高于国家限量标准的7.7倍。实验结果作为PSP在牡蛎中蓄积及代谢的重要基础数据,为研究PSP的脱除及净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及邻近海域贝类麻痹性毒素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90-1999年对珠江口、大鹏湾和大亚湾3个海域14种主要经济贝类进行麻痹性毒素(PSP)的毒性水平检测并比较其季节性变化和种间差异,采用麻痹性毒素小白鼠生物测定法测定PSP毒性水平,并以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贝类安全食用标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的僧牡蛎轻微染毒(PSP),大鹏湾海域的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不同程度染毒,大亚湾海域的华贵栉孔扇贝,翡翠贻贝,马氏珠母贝棕带仙女蛤具潜在染毒危险。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牡蛎(Crassos Trcagigas)。即日本真牡蛎,是广盐性的内湾养殖品种。具有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等特点。我县自1984年,从本省罗源县水产试验场引进850个亲贝,进行室内人工育苗试验取得成功。经过两年试验探讨,除亲贝选择,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具有体型大、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等优点,是全球牡蛎养殖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种类。国外一些学者曾对其生物学及生态学进行过许多研究。国内也先后对其室内人工育苗及相关技术进行过研究与探讨。隋锡林等报道了影响太平洋牡蛎人工苗种培育的主要因子;刘洪军、吕豪等报道了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技术及亲贝促熟的研究。笔者总结了多年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生产实践的经验与体会,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比较不同温度下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葡萄牙牡蛎(C.angulata)杂交稚贝的生长与存活差异,以正交组GA(长牡蛎♀×葡萄牙牡蛎♂)、反交组AG(葡萄牙牡蛎♀×长牡蛎♂)、自交组GG(长牡蛎♀×长牡蛎♂)和AA(葡萄牙牡蛎♀×葡萄牙牡蛎♂)的稚贝为材料,开展了温度适应性研究.结果 表明,GA...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亲贝升温促熟,筛选眼点幼虫附着,使用塑料板、颗粒附苗,EPI、NE培育单体牡蛎,室内培育幼虫、土池附着等技术培育牡蛎幼虫、生产单体牡蛎苗种。在600m^3水体中育出1.38亿粒稚贝,平均23万粒/m^3,2.5cm以上幼虫1611.3万个,1991年1月专家鉴定认为,本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6.
长牡蛎 Crassostrea gigas(Thunberg)又名太平洋牡蛎,是目前牡蛎养殖的优良种类之一。二倍体长牡蛎在成熟期为形成生殖腺消耗体内贮存的糖元,且排放精卵后肉质变劣,大大降低了商品价值。三倍体牡蛎生殖腺不发育,到个体成熟时不进行有性生殖,生长速度和干肉重量明显超过二倍体牡蛎。笔者在长牡蛎三倍体育苗与养殖技术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现将其中较成熟的操作流程整理如下。1 受精卯的制备 采用本地海区养殖的1.5~2龄亲贝,选择体大、强壮、肥满度好的个体,冲洗干净进行解剖。将已解剖的、 亲贝分类…  相似文献   

17.
贝毒监测与预报及其在决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贝毒带来的损失生活在海洋中的贝类 ,其食物主要来自于海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在众多的单细胞藻类中 ,有些种类是有毒的 ,当贝类摄入有毒单细胞藻类或者其休眠孢子后 ,藻类毒素会在贝类体内累积 ,使贝类具有毒性 ,即贝毒。目前对人类危害严重的主要有麻痹性贝毒(ParalyticShellfishPoisoning,PSP) ,腹泻性贝毒 (Diar rheticShellfishPoisoning ,DSP) ,失去记忆性贝毒 (Am nesicShellfishPoisoning,ASP) ,神经性贝毒 (NeurotoxicSh…  相似文献   

18.
莱州湾金城海湾扇贝养殖海区防牡蛎附着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9年6 ̄8月,在莱州湾莱州市金城镇海湾扇贝养殖区,研究了牡蛎幼虫对海湾扇贝的附着规律。在养殖海区,离岸1500m以外纵向设立了3个定点站,近岸1500m海区作为一个观察点。结果表明,牡蛎主要为长牡蛎和褶牡蛎,6月下旬水温达到22 ̄23℃时,海水中出现牡蛎幼虫密度最高峰期(950个/m^2),主要为长牡蛎;8月中旬水温降到27 ̄26℃时出现次高峰(370个/m^2),主要为褶牡蛎。水温是监视牡  相似文献   

19.
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杂交及回交子代早期生长发育比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霍忠明  王昭萍 《水产学报》2013,37(8):1155-1161
为评估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杂交及回交育种的可行性,本文以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与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为材料,比较了两种牡蛎杂交与回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及稚贝的生长和存活率。结果表明:香港巨牡蛎卵子可以与近江牡蛎精子受精,受精率为47.33±2.52%,但近江牡蛎卵子与香港巨牡蛎精子不受精。在回交实验中,香港巨牡蛎(H♀)与近江牡蛎(A♂)的杂交牡蛎 (HA)与香港巨牡蛎(HH)或近江牡蛎(AA)都可以正常交配,但各回交组受精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P<0.05)。受精后,HA与AA回交组的孵化率最低,分别为20.33±2.08%(♀A×♂HA),55.67±2.52%(♀HA×♂A),其它各实验组孵化率均大于70%。幼虫期, HA幼虫存活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HH和AA(P<0.05);HA幼虫生长快于AA, 但慢于HH;♀A×♂HA回交组和HA自繁组的幼虫存活率为0。稚贝期,HA稚贝存活率与HH、AA自交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HA稚贝生长快于HH, 但慢于AA。另外,研究发现♀H×♂HA回交组幼虫和稚贝的生长与HA差异不显著(P>0.05),优于其它回交组;♀H×♂HA回交组幼虫的存活率与HA差异不显著(P>0.05),其稚贝的存活率虽低于HA,但优于其它回交组。本研究为牡蛎种间杂交及回交育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藻菌关系是揭示赤潮生消与防控、赤潮毒素产生机制的关键,而产毒甲藻共附生菌群多样性及可培养菌株的获得是解析藻菌关系的前提。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是全球性典型赤潮甲藻,其产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危害巨大,但目前对其共附生菌群尚缺乏系统性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首次解析了产毒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4共附生菌群的物种种类及相对丰度信息;分离获得可培养菌株并对筛选获得的产毒细菌新种Z1-D的毒素合成基因sxtA1进行了基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amtk-4共附生菌群包括85个OTU,其中包括10门、20纲、40目、59科及87属。其6个优势属包括Phycisphaeraceae科未知属(11.8%)、Muricauda属(10.3%)、腐螺旋菌科未鉴定属(9.1%)、Hyphomonadaceae科未鉴定属(8.9%)、Haliea属(5.7%)及红细菌科未鉴定属(5.1%)。amtk-4共附生菌群中未鉴定属比例高达53.4%。藻生长稳定期所分离获得的可培养细菌数量及种类最多。5株细菌中菌株Z1-D及Z1-4经分子鉴定分别为亚硫酸杆菌属(Sulfitobacter)及Mesorhizobium属新种。其中Z1-D发酵代谢产物含微量石房蛤毒素(STX),其基因片段orf-01498与蓝藻sxtA1基因高度同源,与产毒蓝藻间可能存在着基因共同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