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元市玉米间种竹荪栽培模式应用效果及发展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市地处川北山区,近年来,因退耕还林导致耕地锐减,加之农户大多沿袭麦(油)--稻、麦(油)--玉、麦(油)--玉--(苕、豆)等传统生产模式,种植效益普遍欠佳.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稻田系统秸秆还田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秸秆还田是实施肥药减施及有机养分替代的主要技术。稻-麦轮作是浙江北部和中部稻区的主要栽培模式,稻-油和稻-稻模式则主要分布在浙江中部和南部稻区。调查表明,浙江稻区不同栽培模式的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主要有:双季稻田秸秆翻耕还田,稻-麦(油)轮作水稻秸秆覆盖还田,以及稻-麦(油)轮作水稻季的4种秸秆还田耕作方式——麦(油)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水稻直播方式、麦(油)秸秆还田浅耕水稻直播方式、麦(油)秸秆还田深耕水稻插秧方式、麦(油)秸秆还田深耕水稻直播方式。不同耕作及还田方式各有利弊,但同时存在秸秆量大、还田困难,肥料配施没有定量计算方法,病虫害加剧,土壤水分需要科学管理,农机需要合理选择与操作等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参考已有的研究技术资料,针对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以下对策。1)采取方式轮换措施调和不同耕作类型及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产生的不足。2)中等肥力农田以单季秸秆还田量5~6 t·hm-2、全年秸秆还田量10~12 t·hm-2比较适宜,超过的秸秆量建议通过综合利用方式加以解决。3)肥料配施采取以氮肥全季调施、前期适当增施,钾肥适当减施为主的秸秆还田施肥策略。4)病虫害防治采取提前翻耕、秸秆深埋、淹水闷田的措施。5)水分管理以易于机械耕作和秸秆还田后保持土壤湿度促进秸秆腐解为原则,晚稻提倡干湿交替的灌溉管理方式。6)机械类型应选择带有秸秆切碎装置的收割机,耕作机械要保证翻埋深度,以实现稳定与均匀的还田作业。  相似文献   

3.
详细叙述了超高茬麦(油)套稻示范技术,总结了麦(油)稻套稻高产经验和技术要素。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利用和处理农作物秸秆,我们在经过摸索和实践之后,成功地推广应用了二项秸秆还田新技术。一是厢沟埋草还田技术,该技术普遍适用于稻-麦(油)两熟制种植区;二是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该技术适用于有水源保障的自由灌溉稻-麦(油)两熟制种植区。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金宝圩地区单季晚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宝圩位于宣城市北,长江支流水阳江畔,地处皖、苏两省四市交界处.总面积205k m2,8.8万人口,耕地5826.7hm2,圩内沟渠纵横,土壤肥沃,种植结构以油(麦)~棉、油~稻~稻、油(麦)~稻为主.全圩单季晚稻面积由2002年的733.3hm2.逐年扩大到2005年的1866.7hm2.12年来,笔者对其生育特性、产量结构、高产栽培存在的问题进行观察、调查,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四川省传统稻麦(油)轮作存在的问题,试验采用保耕技术,探讨了增种晚秋"稻—菜—麦"与"稻—芋/油"新型模式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各处理水分含量产生波动。与对应传统模式相比,稻田保耕"稻—菜—麦"模式0~10 cm土层水分含量增加,而"稻—芋/油"模式水分含量降低;2种模式均可显著提高10~20 cm土层水分含量;在20~30 cm与30~40 cm土层,"稻—菜—麦"模式土壤含水量在秋菜生长期表现为前高后低,"稻—芋/油"模式土壤水分含量均较对照高;各处理土壤水分在剖面分配总趋势为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稻—菜—麦"与"稻—芋/油"模式土壤各层次间水分含量差异均比对照低,曲线变幅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稻—芋/油"与"稻—菜—麦"模式土壤含水量受降雨影响较小。由此可见,稻田保耕增种晚秋新模式对土壤水分进行了合理再分配,大大提高了土壤"水库"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麦/玉米—稻对土壤生产力和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种植方式连续3年的定位试验表明:(1)麦/玉米—稻显著提高了土壤生产力,生物产量比麦—稻、油—稻增加2891%、4334%,总粗蛋白质产量比麦—稻、油—稻增加5850%、5569%;(2)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效孔隙总量,减缓土壤粘闭现象的进一步发生;(3)对土壤速效磷的增加有促进作用,但土壤速效钾含量急剧减少;(4)麦/玉米—稻土壤有机质、全氮变化趋势不甚明显,玉米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麦/油-稻轮作体系麦/油减量施氮与水稻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于2017—2018年开展麦-稻轮作和油-稻轮作的田间试验,在麦/油季设置常规施氮(小麦,N 150 kg·hm-2;油菜,N 180 kg·hm-2)、减量施氮(小麦,N 120 kg·hm-2;油菜,N 150 kg·hm-2)2个处理,在水稻季N 150 kg·hm-2用量基础上设置3个运筹M1~M3,基肥、分蘖肥、穗肥的用量比分别为2∶2∶6、3∶3∶4和4∶4∶2。结果表明:在麦-稻轮作体系下,小麦季减量施氮小麦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分别显著(P<0.05)降低15.36%、14.21%和17.14%,小麦氮肥偏生产力显著(P<0.05)增加5.79%。小麦季常规施肥处理下,M3运筹的水稻产量最高,而减量施氮处理下,M2运筹的水稻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在油-稻轮作体系下,油菜季减量施氮显著(P<0.05)降低了油菜的产量和地上部氮素吸收量,降幅分别为14.28%和16.76%。无论油菜季减氮与否,M3运筹的水稻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最高。  相似文献   

9.
稻茬小麦油菜免耕稻草覆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陕南这样的稻-麦、稻-油水旱轮作区来说,很好地解决了前作水稻收获后土壤粘温板结严重和秋季连绵阴雨导致的田湿土粘、粗耕滥种、湿害严重等问题,引进免耕技术后,经多年实践组装形成了符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稻茬麦油免耕稻草覆盖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长江流域多熟制轮作区油菜轮作对后茬作物产量的影响,验证油菜种植提高后茬作物产量是一种普遍现象,为油菜作为换茬作物促进粮油兼丰、周年丰产稳产提供依据。【方法】在长江流域不同地区开展不同轮作模式的同田对比试验,选取长江上游重庆北碚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四川盐亭油菜-玉米和小麦-玉米轮作,中游湖北沙洋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油菜-玉米和小麦-玉米轮作、湖南衡阳油菜-早稻-晚稻和冬闲-早稻-晚稻轮作、河南信阳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下游江苏如皋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比较冬季作物小麦(或冬闲)和油菜在相同施肥水平下对后茬作物水稻或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养分吸收量的差异。【结果】北碚、沙洋、信阳和如皋油-稻轮作的稻谷产量较麦-稻轮作分别提高323、483、1 569和569 kg·hm~(-2),相应增产4.6%、6.6%、17.3%和6.0%;盐亭和沙洋油-玉轮作的玉米产量较麦-玉轮作分别提高487和579 kg·hm~(-2),分别增产7.0%和14.8%;衡阳油-稻-稻轮作的早稻和晚稻的稻谷产量较闲-稻-稻轮作分别提高718和726 kg·hm~(-2),分别增产11.1%和10.5%。沙洋和信阳油-稻轮作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较麦-稻轮作分别增加7.0、27.7万穗/hm2和18.1、20.2粒/穗。沙洋和北碚试验点油-稻轮作的水稻生物量较麦-稻轮作分别提高1 711和2 625 kg·hm~(-2),氮素累积量分别较麦-稻轮作增加23.9和23.2 kg·hm~(-2)。【结论】在长江流域不同种植区域内,油菜在不同轮作模式中均可提高后茬作物的产量及养分累积量,是一种良好的轮作换茬作物。  相似文献   

11.
苏南稻田新种植制度的轮作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苏南地区麦稻长期连作带来的诸多问题,选用“油-稻”、“(麦+肥)-稻”、“经济绿肥/玉米-稻”、“麦/玉米-稻”、“(麦+菜)/玉米-稻”等几种种植制度与麦稻轮作,研究了轮作对产量,土壤养分及麦田杂草的影响,明确了轮作效应,并提出了与麦稻累作的原则及适合轮作的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12.
稻田保耕种植结构调整对小麦、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稻田保耕种植结构调整对小麦、油菜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秋马铃薯/油菜模式中油菜植株个体生长矮小,根系不发达,根体积是传统稻油轮作的1/2,稻-菜-麦模式下小麦植株个体长势好,根系下扎深,根体积受影响小,但均以0~5 cm土层分布较多;在水稻-秋马铃薯/油菜模式的油菜开花期与稻-菜-麦模式小麦拔节期,油菜与小麦根系活力分别为4.94、7.23μg·g-1·h-1,是传统稻-麦(油)轮作根系活力的1/2,油菜、小麦生长后期根系活力几乎不受影响;由于水稻-秋马铃薯/油莱、稻-菜-麦的油菜、小麦中前期生长受抑制,导致油菜减产6.29%,小麦减产不明显.油菜主要由于有效分枝阶段受影响,而小麦主要由于着粒数低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13.
麦瓜稻种植模式是湖北省麦稻两熟地区种植结构调整的一个较好的种植模式,但由于没有找到适当的水稻品种,很多农户的麦(油)瓜稻模式的效益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我们2001年在湖北省当阳市胡岗村,利用水稻品系“5216”进行麦瓜稻种植,获得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14.
利用稻-麦(油)生产间隙的稻田空闲时间,通过选择适宜品种、培育壮苗、整地施肥、合理定植、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集成秋榨菜高效种植技术,实现增季增收。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小麦春播栽培的意义及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春播栽培的意义及代表品种 "稻--麦"、"稻--油"栽培是四川盆地特别是盆西平原两季田主体种植模式,但经济效益不高,高产条件下亩(1亩=1/15公顷,下同)纯收入也不过两三百元.  相似文献   

16.
有效地防除麦套稻田杂草是麦套稻生产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针对麦套稻田杂草的发生特点,提出了优选药种(稻杰)、优选配方(稻杰+千金)、适期防治以及"一杀、二挑、三拔"的防除措施。  相似文献   

17.
自1999年起,我市开始进行"超高茬麦(油)田套稻秸秆还田新技术"试验,在前两年试验成功的基础上,2002年进行扩大示范,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8.
麦瓜稻种植模式是湖北省麦稻两熟地区种植结构调整的一个较好的种植模式,但由于没有找到适当的水稻品种,很多农户的麦(油)瓜稻模式的效益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我们2001年在湖北省当阳市胡岗村,利用水稻品系“5216”进行麦瓜稻种植,获得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19.
麦瓜稻种植模式是湖北省麦稻两熟地区种植结构调整的一个较好的种植模式,但由于没有找到适当的水稻品种,很多农户的麦(油)瓜稻模式的效益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我们2001年在湖北省当阳市胡岗村,利用水稻品系“5216”进行麦瓜稻种植,获得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20.
麦瓜稻种植模式是湖北省麦稻两熟地区种植结构调整的一个较好的种植模式,但由于没有找到适当的水稻品种,很多农户的麦(油)瓜稻模式的效益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我们2001年在湖北省当阳市胡岗村,利用水稻品系“5216”进行麦瓜稻种植,获得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