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纳米氧化锌和二氧化钛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生产和应用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导致污染的可能大大增加,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和生物安全值得关注。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gnus)为指示生物,采用藻类生长抑制、光合色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等实验,研究了纳米氧化锌(ZnO)和纳米二氧化钛(TiO2)的毒理学效应。结果显示:纳米ZnO在低浓度时(5 mg·L-1)对斜生栅藻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随着浓度升高,逐渐表现为抑制;在最高浓度50 mg·L-1时,细胞色素含量减少,蛋白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明显下降,引起显著细胞氧化损伤。纳米 TiO2也表现为低浓度(1 mg·L-1)促进、高浓度(200 mg·L-1)抑制藻类生长的趋势,同时高浓度还导致细胞色素和蛋白质含量减少,抗氧化酶活性明显下降,同样引起氧化胁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此类纳米材料的生态毒性效应不容忽视,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其环境健康和生态毒性研究,为纳米材料的生态风险评价和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纳米技术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4-羟基-2''-硝基二苯胺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静态生物急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4-羟基-2'-硝基二苯胺对2个营养级别的水生生物(大型、斑马鱼和红鲫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大型的幼接触不同浓度的毒性,活动会受到抑制,甚至死亡,48h的EC50为1.54mg·L-1;对斑马鱼和红鲫鱼也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其96h的LC50分别为4.04和5.37mg·L-1。在2个营养级别的受试生物中,大型对该毒物的敏感性比斑马鱼和红鲫鱼强。根据化学物质对鱼类和类的毒性评价标准,4-羟基-2'-硝基二苯胺属于中等毒性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不同剂型吡虫啉对蚯蚓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评价农药不同剂型对环境生物的毒性影响,利用人工土壤法和静态水鱼类毒性测试法研究了不同剂型吡虫啉对蚯蚓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35%吡虫啉悬浮剂、70%吡虫啉湿拌种剂、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600 g·L-1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蚯蚓7 d LC50值与95%置信限(见括号)分别为:0.82(0.62~0.89),6.44(5.17~7.83),2.39(2.10~2.61),9.65(7.79~11.77)a.i.mg·kg-1干土;14 d LC50值为0.77(0.59~0.83),6.00(4.34~6.79),2.12(1.62~2.33),8.60(0.23~10.19)a.i.mg·kg-1干土。吡虫啉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70%吡虫啉湿拌种剂对鱼的24、48、72、96 h的LC50值分别为24.3(16.3~28.8),22.8(13.0~27.7),20.1(4.0~27.4),17.8(2.4~26.2)a.i.mg·L-1;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鱼不同处理时间的LC50值分别为46.4(41.6~48.0),45.7(38.4~47.6),45.2(36.2~47.2),45.2(36.2~47.2)a.i.mg·L-1; 35%吡虫啉悬浮剂和600 g·L-1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鱼不同处理时间LC50值均大于1.00×102 a.i.mg·L-1。依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35%吡虫啉悬浮剂对蚯蚓的毒性为高毒,其他3种为中毒;4种剂型吡虫啉对斑马鱼的毒性均为低毒。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铜和汞共存对泽蛙蝌蚪的联合毒性。Cu2+对泽蛙蝌蚪的24h、48h、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201、0.138和0.118mg·L-1Hg2+对泽蛙蝌蚪的24h、48h、96h的LC50分别为0.135、0.112和0.103mg·L-1。Cu2+和Hg2+共存对蝌蚪联合毒性的24h、48h和96h的相加指数AI分别为0.082、0.166和0.322,皆大于零,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rac-甲霜灵及R-甲霜灵对斑马鱼急性毒性和ATP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农药的"手性"特征对非靶生物的毒性,采用急性毒性试验和生化测定方法,研究了手性农药rac-霜灵及R-甲霜灵对模式生物斑马鱼的致死和亚致死(ATP酶活性)效应.rac-甲霜灵对斑马鱼的24 h和96 h的LC50分别为258.47、241.98 mg·L-1,R-甲霜灵对斑马鱼的24 h和96 h的LC50分别为237.67、227.38 mg·L-1,都属于低毒农药.rac-霜灵和R-甲霜灵对斑马鱼Ca2+-ATP酶的活性,在96 h的测定时间范围内都只表现出诱导效应,但R-甲霜灵对其的诱导效应更为显著,诱导时间也较长;相同浓度下R-甲霜灵比rac-甲霜灵对Na+,K+-ATP酶的活性诱导时间长,并且在高浓度诱导效应开始的早.结果表明R-甲霜灵比rac-甲霜灵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稍大,但两者在亚致死效应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表明斑马鱼体内可能存在对映选择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联合毒性效应,试验将受精后的斑马鱼胚胎在炔雌醇(Ethinylestradiol,EE2)和甲炔诺酮(Norgestrel,NGT)的单一化合物及其复合物下暴露96 h,通过FTIR光谱学和计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检测了斑马鱼胚胎的生化信息变化。结果表明:EE2和NGT单一暴露组以及它们混合物能够改变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阶段生物大分子的变化,而且发生变化较大的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酰胺Ι和酰胺ΙΙ)。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灭多威对斑马鱼胚胎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及氧化损伤效应,将受精后6h内的斑马鱼胚胎暴露在浓度为0、2、20、200 μg·L-1的灭多威溶液中,分别在24、48、72、96h时测定斑马鱼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暴露于灭多威后,SOD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各浓度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CAT活性表现为先被诱导后抑制减弱的效应,其中20、200μg·L-1处理组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R、GSH、GSSG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处理组斑马鱼胚胎体内MDA含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灭多威对斑马鱼胚胎具氧化应激效应,造成鱼体内抗氧化防御因子活性水平及MDA含量发生改变,干扰抗氧化防御系统正常工作,具有氧化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水体中不同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对克氏原螯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在本实验室测得高效氯氰菊酯致克氏原螯虾的96 h LC50为0.2 μg·L-1的基础上,将克氏原螯虾分别暴露于0、0.005、0.01、0.02、0.04 μg·L-1的高效氯氰菊酯溶液中,在24、48、72 h和96 h后分别测定其鳃、肝胰腺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表明,在染毒96 h期间各组织中的SOD活性变化规律相似,均为先上升后下降;肝胰腺中的CAT活性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而鳃和血清中的CAT活性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则一直高于对照组,随着暴露时间和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染毒96 h后,0.04 μg·L-1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肝胰腺、鳃和血清中的SOD活性分别下降了28.3%、44.1%和27.2%,CAT活性分别下降了38.1%、39.4%和12.3%,而MDA含量分别较空白对照组提高了0.72、1.09倍和0.46倍。研究结果提示,高效氯氰菊酯对克氏原螯虾的抗氧化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9.
两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评价两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水生态的安全性,运用评价化学品对水生生物毒性的标准试验方法,测定了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1227)和双八、十烷基季铵盐(C8-10)两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3种水生生物(斜生栅藻、大型溞和斑马鱼)的毒性。结果表明,在0.05~0.5 mg.L-1的浓度范围内,1227、C8-10对斜生栅藻的毒性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随处理浓度的增大抑制效应增强,0.5 mg.L-1C8-10对斜生栅藻具有杀灭作用;同时1227、C8-10与斜生栅藻还存在时间-效应关系,处理后抑制率随时间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72 h时抑制率最高。1227和C8-10对斜生栅藻96 h的EC50分别为0.109、0.103 mg.L-1,对大型溞的48 h LC50分别为1.56×10-2、1.45×10-2mg.L-1,对斑马鱼的96 h LC50分别为2.36、2.19 mg.L-1。C8-10对3种水生生物的毒性均高于1227,两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大型溞和斑马鱼的致死率(LC50)均随作用时间延长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器检测法,检测了水中克百威的动态变化,比较了90%丁硫克百威原药和20%丁硫克百威乳油制剂的一种主要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野生食蚊鱼的毒性。结果表明:添加90%丁硫克百威原药的水中,有效成分浓度分别为0.1、0.2、0.6、1.2、1.8 mg·L-1时,96 h后水中克百威浓度分别为0.018、0.037、0.114、0.189、0.244 mg·L-1,此时测得其对水中食蚊鱼LC50为0.079 mg·L-1;添加20%丁硫克百威乳油制剂的水中,有效成分浓度分别为0.1、0.2、0.6、1.2、1.8 mg·L-1时,96 h后水中克百威的浓度分别为0.020、0.040、0.122、0.215、0.276 mg·L-1,此时测得其对水中食蚊鱼LC50为0.047 mg·L-1。实际测得的丁硫克百威对水中食蚊鱼的毒性已演变成丁硫克百威和其降解产物的联合毒性,20%丁硫克百威的乳油制剂在水中代谢能力及其对水中食蚊鱼的毒性均高于90%丁硫克百威原药。  相似文献   

11.
探究戊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3种三唑类杀菌剂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两两等毒性和等浓度配比时对斑马鱼的联合毒性。同时,通过6 d胚胎发育试验,研究3种三唑类杀菌剂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毒性。研究显示,戊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3种三唑类杀菌剂对斑马鱼胚胎、仔鱼和成鱼的急性毒性为中毒,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在等毒性和等浓度配比下对斑马鱼胚胎和仔鱼阶段为协同作用,其余组合对斑马鱼胚胎和仔鱼阶段为拮抗作用。发育毒性试验结果表示,3种三唑类杀菌剂对早期生命阶段毒性更强,可诱导斑马鱼胚胎、仔鱼出现一系列不良症状,包括孵化率下降、心率异常、生长抑制等。  相似文献   

12.
为开发转基因斑马鱼技术在环境污染物免疫毒性研究中的应用,以转基因斑马鱼Tg(lysC:DsRed2)-Lyz fish为模型,利用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和定量实时RT-PCR技术,探讨了Cd对斑马鱼仔鱼的免疫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0.01μmol·L~(-1)CdCl_2即可显著抑制转基因斑马鱼胚胎的孵化(P=0.013),当暴露浓度增大到0.1μmol·L~(-1)时,斑马鱼胚胎24 h血流障碍和52 h孵化抑制这两个毒性效应都大幅增强,且剂量-效应关系显著。0.1μmol·L~(-1)CdCl2使得溶菌酶(lysozyme C,lyz)标记的斑马鱼仔鱼体内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且趋向肝脏部位聚集。免疫毒性的作用机制与斑马鱼仔鱼体内金属硫蛋白相关基因(dMT)和炎症相关基因(serp、tnf)表达的诱导,以及癌症抑制相关基因(ccgn1、chk2、p53)表达的抑制有相关性。研究表明,转基因斑马鱼Tg(lysC:DsRed2)在重金属污染物免疫毒性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暴露在25%ECSportak水溶液中的湘云鲫肝脏中的SOD酶、CAT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Sportak处理浓度和时间的不同,SOD、CAT酶活性变化比较明显,在同一浓度(1.5mg·L-1)不同时间(8、24、48、72、96h)的处理中,SOD酶、CAT酶的活性是先降低后升高,抑制率是先升高后降低;在同一时间(96h)不同浓度(0、0.6、0.9、1.2、1.5mg·L-1)处理组里,SOD、CAT酶随处理浓度的升高,活性降低,抑制率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SOD的IC50=2.0mg·L-1,CAT的IC50=1.7mg·L-1。  相似文献   

14.
宋志慧  王庆伟  杨鲁娜  丛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201-12204
[目的]研究三苯基锡(TPT)和五氯酚(PCP)对斑马鱼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探讨TPT和PCP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方法]以斑马鱼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态法对斑马鱼进行驯养和试验,测定TPT和PCP对斑马鱼的LC50、联合毒性作用类型和对POD活性的影响。[结果]TPT和PCP对斑马鱼的96 hLC50分别为12.313和61.195μg/L,毒性顺序为TPT〉PCP。TPT和PCP暴露1 d胁迫斑马鱼POD为诱导-抑制效应,暴露7 d胁迫斑马鱼POD为抑制效应。且暴露1 d和暴露7 d酶活性变化均显著。[结论]TPT和PCP为剧毒物质,TPT和PCP联合作用类型为协同作用;TPT和PCP单一胁迫斑马鱼POD活性变化显著,可为有机物污染对水生生物毒性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Cu2+、Zn2+、Pb2+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MAV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重金属离子Cu2+、Zn2+、Pb2+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同时用正交实验研究了各金属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与其它藻相比,雨生红球藻对三种重金属离子尤其是Pb2+的忍耐力较大,促进其生长的适宜Cu2+、Zn2+、Pb2+浓度相对较高,分别为10-3~10-5mg·L-1,10-1~10-3mg·L-1,5~10mg·L-1.正交实验结果表明,三种金属的共同作用可降低对藻的毒性,表现在其最优水平组合(A3B2C4)较单因子实验结果有所提高,分别为Cu2+10-4mg·L-1,Zn2+10-1mg·L-1,Pb2+20mg·L-1.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三-(2,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TBC)这一新型含溴阻燃剂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及潜在的致毒机制,将受精后2h内的斑马鱼胚胎分别暴露于0.2、1、5、25μg/mL的TBC和0.1、0.5、2.5、12.5μg/mL的17β-雌二醇(E2)以及各浓度TBC+2.5μg/mL E2中,分别在24、48、72、120hpf对胚胎进行形态学观察并统计。发现TBC对斑马鱼胚胎72hpf孵化率的抑制作用及120hpf致畸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对120hpf胚胎的致死作用较小;E2对斑马鱼胚胎的孵化率亦有抑制作用;在120hpf,TBC和E2对斑马鱼胚胎均有致畸效应但致畸形态有差异;TBC的EC50为1.248μg/mL,E2的EC50为0.968μg/mL及LC50为2.834μg/mL。结果表明,TBC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雌激素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呈现潜在的抗雌激素效应的内分泌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7.
Burr-Ⅲ型分布是一种灵活的分布函数模型,对有害物质产生毒性的物种敏感性数据有很好的拟合效果。本研究采用水培实验研究了我国常见的17种不同水稻对Cd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结合Burr-Ⅲ物种敏感性分布模型对不同水稻Cd毒性的物种敏感性分布频次和基于保护95%水稻品种的Cd毒性阈值HC5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水培条件下,随着Cd处理浓度(0.30~6.0 mg·L-1)的增加,水稻对Cd富集系数(BCF)明显下降,而转运系数(TF)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总体而言,杂交品种水稻对Cd的转运系数高于常规品种水稻。不同水稻对Cd胁迫的半抑制浓度阈值(EC50)变化范围为0.552~24.01 mg·L-1,不同水稻品种EC50相差1.18~43.49倍,10%抑制浓度(EC10)变化范围为0.033~1.624 mg·L-1,不同水稻品种EC10相差1.758~49.21倍。不同水稻对Cd的毒性呈现出明显的敏感性差异特征,Bur-Ⅲ分布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基于保护95%的水稻品种,Cd的10%抑制浓度值(HC510%)为0.045 mg·L-1,50%抑制浓度值(HC550%)为0.594 mg·L-1。研究结果为我国水稻Cd污染防治及土壤Cd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产生柱法及生物急性毒性实验方法进行了MCD(甲基化-β-环糊精)对甲基对硫磷的增溶作用和生物毒性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MCD水溶液对甲基对硫磷有明显的增溶效果,在120g·L-1MCD处理下,甲基对硫磷的溶解度增加125倍多。增溶作用的大小与MCD的浓度有很大的关系,而且随MCD的浓度增大而增强。另外,MCD对甲基对硫磷的生物毒性影响很大,在0.5g·L-1MCD溶液中,甲基对硫磷对蝌蚪的LC50由5.92mg·L-1增大到12.53mg·L-1(96h),即甲基对硫磷的生物毒性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19.
腐植酸(HA)是水环境中一类重要的溶解性有机质,它能影响有机污染物对生物的急性毒性。以除草剂扑草净(Prometryn)作为目标污染物,模式生物斑马鱼(Danio rerio)作为受试生物,研究了扑草净对斑马鱼的96 h急性毒性以及HA存在下其对斑马鱼的毒性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扑草净对斑马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96 h LC50)为7.448 mg·L-1,95%置信区间为(7.032~7.971)mg·L-1。5 mg·L-1的HA对扑草净的毒性没有显著影响,但当扑草净浓度为8.5 mg·L-1时,15 mg·L-1的HA增加了其对斑马鱼的96 h累积死亡率,较同样扑草净浓度下无HA组高出40%。研究表明在较高扑草净浓度下,15 mg·L-1HA能增加其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这可能是由于较高浓度(大于LC50值)的扑草净与HA共存时,减少污染物毒性的络合机制被其他能够引起毒性增加的机制所掩盖。  相似文献   

20.
稻田除草剂对固氮蓝藻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4种稻田除草剂对固氮鱼腥藻(AnabaenaazoticaLey)、球胞鱼腥藻(AnabaenasphaericaBorn)、多变鱼腥藻(AnabaenavariabilioKutzing)的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甲四氯对3种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丁草胺和乙草胺在低浓度(8mg·L-1以下)表现为促进,当浓度为16mg·L-1时,则显著抑制其生长,且高浓度时对3种藻产生较强毒性,处理96h时的EC50值分别为12.87、25.36、20.21mg·L-1及50.52、18.37、45.43mg·L-1。3种藻对扑草净极为敏感,在低浓度时其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继而迅速死亡。因此选择对固氮蓝藻安全的稻田除草剂,对维护稻田生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