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俗体育旅游是传承民俗文化和发展体育旅游的重要方式;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福安地区畲族民俗体育旅游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福安畲族民俗体育旅游具有区位、自然、人文及民俗体育文化特色等优势,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民俗体育旅游实际参与少,各种文化资源没有有效整合,管理与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研究提出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加强对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整体性规划,全面开发民俗体育旅游功能以及民俗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等策略,以打造具有畲族特色的福安民俗体育旅游。  相似文献   

2.
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民俗体育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古朴而神秘。随着文旅融合进程加速,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旅游产业已进入转型与升级的关键期,民俗体育与旅游业融合而成的民俗体育旅游发展进入快车道,但它存在政策、资金、人才、基础设施等诸多制约因素,这严重削弱了其核心竞争力。为此,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应强化政府主导,优化产品体系,加强营销力度,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进而促进民俗体育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有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民俗体育风姿绚丽,五彩缤纷,传统体育项目和小型多样的民间体育竞技体育相结合,是新时代体育教学的一个努力方向,民俗体育教学应结合本地区自然条件,气候环境,生活习惯、风俗特点,安排体育课程内容和结构。在我国民俗体育,具有深厚的生长土壤,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运动意愿,能够传承中华民俗的文化特征,能够展现新时代中华儿女的崭新面貌,在当前终身体育、全民体育的发展阶段,民俗体育的提倡发扬适逢其时,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价值观竞相涌流、互相碰撞,相互争夺世界话语权的形势下,发展民俗体育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本文,将立足于民俗体育的分析和研究,对民俗体育发展中的一些重点问题,进行剖析,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对民俗体育的概念、特征及功能进行界定,探索了在小城镇开展民俗体育的优势与作用,分析并提出在小城镇中开展民俗体育的途径与措施:(1)地方政府应重视民俗体育的发展,使之逐步走向科学化发展道路;(2)加强对农村民俗体育人才的挖掘和培养;(3)继承和开发各具特色的民俗体育运动项目;(4)小城镇文化建设与民俗体育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业民俗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如何将农业民俗和旅游开发很好的结合起来?如何将农业民俗作为一种珍贵的旅游文化资源很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如何将农业民俗作为一种精神旅游资源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呢?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对于农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产品设计问题的研究结果进行探讨,并对我国农业民俗的旅游开发问题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熊姿  龙芬 《长江大学学报》2008,5(1):311-3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运用统计学原理,对南岳衡山体育旅游的前景进行分析,提出南岳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产业市场发展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据,并完善"体育 旅游"模式,建立新的开发模式,充分挖掘体育与旅游两大产业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实施对南岳衡山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中原乡村旅游在中原经济区的跨越式发展下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为了快速推动中原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交通便捷发达,乡村旅游地缘协作基础等中原乡村旅游现状的研究,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条件下中原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向,即以中原乡村文化为核心,以“现代化立体农业”观促进中原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参加体育旅游的人群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八成左右的人认为体育旅游资源项目的开发能积极有效地促进个人参加体育健身,对于形成个人的终身健身思想有正面的影响。现代社会人们体育旅游的动机主要有消遣娱乐休闲、增强体质、精神调节等,而城市环境很难做到这一点。体育旅游对于人的影响无非只有两个方面,精神和身体,而人的健康标准的体现也就是这两点,体育旅游在这两点上都表现出较高的评价,这也是体育旅游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体现了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民族学、历史学、体育学和考古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背景分析、综合分析和文献资料法等,对古代龟兹乞寒舞的产生、内容、性质、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乞寒舞产生于生产、生活实践与战事之中,具有祭祀性、集体性和武舞的舞蹈特征,其内容完整地反映了古代龟兹民众祭祀、祈福、征战等过程,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西域民族体育风格;并对中原和日本等地的民俗体育文化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汉水流域的古老文明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俗体育。独特的地理和历史环境,让汉水流域民俗体育呈现出多地域文化交融、多民族文化交汇、多时空文化交叠的文化特征。汉水流域民俗体育在文化记忆与传承、健身与休闲娱乐、经济资源开发和利用、社会控制与凝聚等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社会功能。加强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各类旅游资源的风险等级,该文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模糊评价法对新疆民俗、表演艺术和工艺美术3类开发较成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风险评估。就整体风险和客体风险而言,民俗类风险居第1位,工艺美术类居第2位,传统表演艺术类最低,只是风险值有所不同;环境风险中工艺美术居首位(0.594),其次为民俗类(0.544),最后为传统表演艺术类(0.414);主体风险中首先是传统表演艺术类(0.475),其次是民俗类(0.432),最后为传统表演艺术(0.414),其风险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适合进行旅游开发。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视情况予以不同程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节令民俗体育是我国古代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本文针对汉代节令中乡村民俗体育踏青、祓禊、登高、舞龙以及驱傩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两汉体育文化的繁荣情况,指出准确地分析认识这一时期的民俗体育文化,将有益于完善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格局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郑州市依托市西南部以嵩山为主的浅山丘陵区地形地貌以及旱地农业等特点,以传统农业和中原民俗为核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临山起势,沿沟布局,规划打造出巩义市长寿山风情小镇、登封市范家门村、新密市尖山风景区、新郑市泰山村、二七区樱桃沟景区等一批美丽乡村精品试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传承中原文化,扮靓古朴村落,守住了绿水青山,富裕了广大农民。一、休闲农业美丽乡村现状从笔者收到的民宿特色村和美丽休闲乡村调查反馈情况来  相似文献   

14.
谭黔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508-8509,8512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对"四在农家"建设中在赤水河流域开展乡村生态体育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以"四在农家"建设为契机的开展赤水河流域乡村生态体育旅游的对策。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发展乡村旅游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义,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乡村旅游带来的机遇,并从做好乡村旅游工作规划工作,探索合理的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和产品优化升级,研究和利用相关政策和规定,加强市场研究和宣传几方面,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条件下的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当前体育社会学视域下的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多重视其工具理性探讨而忽略了情感议题。然而,民俗体育文化并不完全是理性的产物,它更是立足于乡土文化空间中的一种身体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的身体表达。基于皖江宜秀龙舟竞渡的田野调查,认为民俗体育文化以历史记忆为情感生成逻辑,以族群认同为情感作用逻辑,以互动仪式为情感实践逻辑。从情感维度审视,村落民俗体育文化的情感逻辑可以有效地推进乡村情感治理。通过积极情感的释放和消极情感的消解,既有助于民俗体育文化的良性传承,也能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袁州南庙武术产生于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是赣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从体育文化价值入手,提出适时挖掘和传承这一传统武术,同时给民俗体育注入现代元素,为袁州南庙武术走向繁荣与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永飞 《农业考古》2007,(6):141-14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个别访谈法,对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发展农村体育文化的基本思路:扩大宣传,转变观念;各级组织齐抓共管,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地方传统体育活动,建设民俗体育主流文化;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与农村学校体育相结合;以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为先导,带动周边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拥有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区位交通等旅游资源优势,但是由于安徽省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内发达省份相比尚有差距以及省内有关体育旅游的政策性支持不足、同时还存在着体育旅游的地域性差距明显、体育旅游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使得目前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立足现状,结合实际,提出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体育和旅游主管部门制定相关规划和策略提供参考,力争形成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品牌,以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安徽省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朱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327-7328,7375
通过对河源旅游景区客家文化元素应用情况的调查,从客家饮食、客家民居、客家民俗3方面分析了客家文化元素与旅游景区融合的特点,提出河源旅游景区在建设与规划中应该从"以舞台浓缩客家民俗打造大型客家歌舞"、"整合客家民居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村"、"组合客家饮食文化元素形成景区特色客家盛宴"3方面加强客家文化元素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