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绿道是一个完整线性系统的特定空间战略,本文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雅安雨城区陇蒙路段乡村绿道的设计分析,对在线性绿色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中如何贯彻绿道设计理念实现生态、游憩及社会文化等功能有机结合,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绿道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道是一种线性的开放空间,绿道规划是一种体系化的规划方法。绿道体系强调绿地空间的连接性,只有具备一定规模的线性绿道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游憩、社会和景观价值。对绿道的含义及分类结合中国的国情与西安市实例对其进行探讨,论述了绿道在当前中国的城市建设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给出了绿道建设的规模要求及在中国绿道建设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正处与快速城市化的道路上,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对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人们渴望拥有一个绿色、休闲的活动空间.但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在规划与设计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城市绿道景观还不能够延伸至整个城市.基于城市绿道的功能、与设计原则,提出一些城市绿道景观在规划与设计上的意见,希望能为我国的城市绿道设计与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北京绿道建设如火如荼,为提高绿道景观质量,更好满足居民休憩健身需求,从慢行空间景观角度对绿道建设提供建议与参考。【方法】以北京三山五园绿道为案例,通过调研的方法结合景观设计原理,从绿道选线布局、区域空间组织和空间节点场地三个层面对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营造进行研究。【结论】分别从宏观层面的选线布局、中观层面的有机连接、微观层面的植物围合三个方面探讨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城市绿道植物空间绿量可视性特征,通过构建绿视率计量方法,以广东省立绿道1号线为例进行调查分析,探索了基于绿视率的城市绿道空间绿量可视性特征。结果表明:①省立绿道1号线沿线4个区域总的绿视率均值为31.06%,其中天河区(38.19%)>海珠区(35.97%)>越秀区(26.76%)>荔湾区(26.67%)。②天河区绿道与荔湾区、越秀区绿道绿视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天河区绿道空间绿量可视性优于荔湾区和越秀区;虽然海珠区绿道绿视率较荔湾区和越秀区高,但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来看,3个区的绿道绿视率没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绿道的空间绿量可视性较相似。③越秀区和天河区绿道绿视率较为集中地分布在24%~40%区间,说明越秀区和天河区各自区域绿道内部的绿视率数值较为稳定,其空间绿量可视性效果差异不大,给人感觉一种持续、稳定的绿色空间;而荔湾区和海珠区绿道绿视率的分散在10%~50%,说明荔湾区和海珠区各自区域绿道内部的绿视率数值不稳定,其空间绿量可视性效果差异较大,给人一种间断、具有冲击力的绿色空间。基于绿视率的空间绿量可视性可用于评价城市森林建设的视觉效果。图4表4参21  相似文献   

6.
罗琦  许浩 《陕西农业科学》2013,59(2):127-131
绿道作为连接城市开放空间的纽带,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珠三角地区绿道规划的开展,绿道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对国内外绿道理论与技术方法进行整理,分析了绿道研究进展的状况,并总结了中国绿道研究的主要方向。最后针对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绿道研究应该从跨区域绿道、利益主体、后期调查、公众意识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7.
从植物、游径、景观节点、建筑及五个方面对北京环二环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进行研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如下建议:有效利用植物基本属性,增加植物配置模式;合理划分绿道慢行系统,实现人车分行;创造多样空间组合,充分发挥空间多功能特点;增加建筑小品类型,营造协调趣味性空间氛围;合理运用水生植物,加强驳岸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讨论总结等方法,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从绿道选线、绿道的分类、绿道的功能、绿道结构、绿道网络、和绿道效应评价等方面阐述国内外绿道规划设计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绿道设计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即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绿道及相关理论的解释和部分实践案例的介绍,实际建设起步晚,且基于现状调查而进行绿道规划设计的建设较少。  相似文献   

9.
国内目前对绿道的建设和使用还处于探索时期,对已经建成的绿道使用情况及使用者满意度进行研究,可为科学的绿道规划建设和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供重要的依据与参考。研究以南京市明城墙绿道为调查对象,通过对绿道使用者的问卷调查,采用POE等方法,对绿道使用者的属性、使用需求、使用特征及满意度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并针对性地提出明城墙绿道系统空间优化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市营城建都滨水绿道为例,运用行为科学及景观设计学等相关理论,对其开放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并探索绿道开放空间的分类及其对人们行为活动的影响,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绿道网络构建的乡村旅游空间是新型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网络化空间格局可有效推进乡村旅游生态化、全域化、体验式发展。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宽甸满族自治县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GIS适宜性分析和可达性分析、多尺度绿道规划方法,确立适宜乡村旅游发展的绿道网络,多要素结合构建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空间。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景观资源、道路、水系、地形坡度和绿地斑块5个因子对绿道选线有重要影响,其中景观资源因子权重0.431,影响力最大;宽甸县域绿道适宜性用地多为水系或原有道路沿线的开敞空间用地,与山地地形肌理结合紧密。"一轴两带多线"的绿道网络提供了特色山岳景观线路、鸭绿江景观线路和多样化的乡村景观游览线路,结合空间节点设置3级服务站点,形成全域分布的旅游线路和设施。因此,构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空间需因地制宜的构建城乡生态绿道网络,拓展生态体验空间;规划多级绿道,增强城乡交通联系;融合城乡空间,推进设施共建;整合乡村特色景观资源,增加旅游深度体验;点线串联,促进多产业联合与多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12.
为对郊野绿道的使用特征与满意度进行研究,以杭州临安青山湖绿道1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绿道使用者的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基于SPSS软件平台,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使用人群的属性、使用特征和满意度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①青山湖绿道使用人群基本来自绿道周边和临安城区;②近半数使用者使用绿道频率较为固定,高频使用者主要为绿道周边居民;③绿道休闲活动类型较多,散步休闲所占比例大;④夏季人们对不同休闲空间使用频率差异较大,水上森林段绿道使用率较高;⑤口碑宣传是获知绿道信息的首要途径;⑥使用者对绿道景观质量方面的满意度最高,影响使用者对绿道总体满意度水平的主要方面为绿道的可达性、景观质量、安全防护和服务设施(自行车租赁、公厕设置等)。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对青山湖绿道的优化及国内郊野绿道的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绿道网络在北京旧城区构建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道网络是近年来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作者通过研究北京鼓楼旧城区与绿道网络在空间结构、生态保护、功能组织等方面的异同,探讨在旧城区中进行绿道网络建设的可行性,并尝试以此解决旧城区外空间的功能转换和绿化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江芳  郑燕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331-14333
在绿道建设日益推广的大背景下,阐释了绿道的概念和类型,概括了绿道规划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在此基础上以顺德区绿道规划设计为例,对绿道的性质、种类、来源及任务进行概述,阐述了顺德区绿道的项目背景,分析了其生态化、人性化、特色化的设计原则,并重点解析了缓冲区、廊道系统、慢行道宽度、节点系统、标识系统以及服务区的设计。强调顺德区绿道建设的目标是构筑区域、城市、社区3个层面多类型、多功能的绿道网络系统;建设以区域绿地为背景、绿网及绿道网为骨架的佛山市"3G"绿化休闲体系,倡导"生态、绿色、低碳"的新生活方式,打造"阳光、水乡、宜居"的顺德新形象。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道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鲜明的景观生态学基础。在了解绿道的基本理论以及国内外绿道的研究和实践概况的基础上,探究绿道生态设计的方法,并总结其生态学意义,展望中国绿道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省域层面的绿道网规划是全省绿道网规划的骨架和基础,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省域层面的绿道网规划深度和内容,并确定省域层面这种大尺度空间中绿道的规划层级体系,将成为绿道网规划的前提。以福建省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和国内外相关项目为例,阐述了在主动进攻型规划策略的指导下,省域层面的绿道如何承担资源生态保护、旅游休闲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多种功能,为下一层级的绿道网规划和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绿道网络是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将绿道网络概念引入农业观光项目研究中,通过对农业观光园的数量和分布进行分析,对农业观光资源类型进行划分,确定基于资源类型的农业观光园的分布;通过空间分布曲线和交通拓扑模型,对京郊农业观光项目空间特性进行分析,构建环形和楔形农业观光绿道网络的概念规划,指导农业观光规划和实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遥感影像解译和植被生态调查为基础,研究了深圳市区域绿道植被景观空间格局和植被类型特征.结果表明,深圳市区域绿道沿线植被景观格局空间分异明显,表现出从中西部以人工林为主过渡到东部以自然林为主的空间变化特征.中西部宝安区和大运支线等地段绿道周边植被人为干扰较大,植被斑块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东部三洲田等地段自然植被斑块完整性较好,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其中部分地段保存有较好的原生植被.最后针对深圳市区域绿道植被类型特征和空间分布提出规划设计和生态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9.
许昌市城市绿道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理的城市绿道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绿地系统优化。以许昌市为研究区,以景观形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了许昌市的城市绿道规划。结果表明,许昌市城市绿道由河流绿道、历史文化绿道、园林景观路绿道、防护绿道和隔离绿道等5大类型组成,各类城市绿道交织成网状,构成许昌市城市绿地系统的骨架。通过城市绿道将许昌市中的主要公园绿地、历史文化遗迹、文化教育场所、商业步行场所、体育健身场所连接为一个整体。通过城市绿道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步行空间,连接自然、历史与文化,进而增加城市的宜居性。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区年降雨量偏少,降水集中、多暴雨且年蒸发量大,导致严重的雨洪问题与水资源短缺问题。山麓迎风区多暴雨的气候特征对平原地区构成了雨洪灾害的威胁,在城市浅山区建设海绵绿道作为径流缓冲区,对于缓解雨洪灾害有着重要意义。为解决华北地区城市浅山区雨洪管理问题与水资源短缺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城市浅山区的雨洪灾害情况及其特点,首先探讨了在华北地区城市浅山区建设海绵绿道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前大道项目,提出了适用于华北地区浅山区的海绵绿道设计方法。该海绵绿道的设计策略综合考虑到3个维度:1)华北城市浅山区作为自然基底;2)绿道作为雨水径流缓冲带;3)低影响开发措施作为绿道设计内容之一。本研究基于雨水安全与利用两个视角综合考虑设计策略。最后,本文利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量化模拟LID设施对雨水径流的控制效果,将海绵绿道与传统绿道的调蓄效能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海绵绿道在控制径流总量、峰值流量以及推迟峰现时间方面具有更好的效能,能有效解决场地的雨水调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