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大连地区刚松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刚松适宜生长在阳坡、半阳坡,土层厚度大于30cm的砾质、沙质和沙壤土上。适宜刚松生长的造林密度为2 500~4 444株/hm2,在大连地区应尽量以北部地区栽培为主,避免春季降水少、风大等气象因素影响刚松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对金沙江流域龙须草地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与空旷地相比种植龙须草可降低土壤容重0.10 g/cm3,增加土壤总孔隙度9.6%,提高土壤贮水率22.03%,其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蓄水能力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以太原市公园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插值取样方法进行分层取样,结合地统计模型分析公园绿地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布与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太原城市公园绿地土壤0~10 cm、10~20 cm土层土壤容重满足植物正常生长,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均值为1.36 g/cm3,需要改善.公园绿地0~40 cm土层土壤饱和含...  相似文献   

4.
北京西山酸枣灌木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北京西山酸枣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酸枣林地中92.43%的根系分布在0~30 cm土层中。2 0~15 cm、15~30 cm、3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分别为1.03 g/cm3、1.22 g/cm3和1.56 g/cm3,土壤容重与根系量呈负指数相关关系。3土壤孔隙度变化趋势与根系分布一致,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均与土壤容重呈正指数曲线关系,平均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为31.49%、26.49%。4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为5、6月份较低,7~10月份较高,其中6月份最低、7月份最高,分别为5.20%、15.55%;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与根系分布情况一致。5土壤团聚体总体变化趋势为:2.0~1.0 mm粒径的最多,占78.58%;2.0 mm粒径的次之,为18.63%;0.05 mm粒径的最少,只有2.79%;团聚体结构含量变化与根量变化趋势相似。6土壤初渗速率为9.09 mm/min,稳渗速率为0.88mm/min。  相似文献   

5.
以乌拉山自然保护区7种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在白桦林、蒙古扁桃林、油松林和草地设置7块样地,从0~10 cm、1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取样,测定其物理和化学性状,探讨了研究区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容重、含水量与最大持水量)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土壤容重表层最低,随土层加深逐渐增加;土壤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则表层最高,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样地间物理性状具有显著差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843**),而与土壤含水量(r=0.714**)、最大持水量(r=0.713**)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林分类型通过凋落物的组成和产量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化学性状中有机质及全N含量具有明显分层现象,表现出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的趋势,而土壤全P含量及p H值各土层无显著差异。各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N含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r=0.817**);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与土壤有机质及全N含量具有显著关系。该地区不同林分类型之间的土壤——植被协同反馈机制主要由土壤有机质含量调控。  相似文献   

6.
对湘中丘陵区水田、旱地、农田、撂荒地和林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垂直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垂直分布基本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水田的土壤全氮、有机碳平均含量、土壤容重均值均高于旱地土壤,水田土壤全氮含量、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分别为2.03%、3.89 g/kg、1.20 g/cm~3;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含量、碳氮比均高于撂荒地土壤的;水田转化为林地后,土壤全氮含量和有机碳含量分别比水田土壤低212.00%和80.80%,而土壤容重比水田的高7.69%,但林地土壤的容重高于农田;农田撂荒后,土壤的全氮含量变化规律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0~5 cm土层,为0.314%,最低值出现在30~35 cm土层,为0.052%。  相似文献   

7.
拉萨半干旱河谷不同立地类型土壤容重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林业科技》2015,(6):24-27
为探讨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带宜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通过对不同立地类型土壤容重和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容重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植被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立地类型土壤容重值大小依次为:阳坡上部(1.35 g/cm~3)河滩地低水位(1.33 g·cm~(-3))阳坡下部(1.32 g·cm~(-3))河滩地高水位(1.31 g·cm~(-3))阴坡上部(1.27 g·cm~(-3))阴坡下部(1.22 g·cm~(-3))阶地(1.08 g·cm~(-3));阳坡及河滩地土壤容重较大,就坡向而言,阳坡土壤容重大于阴坡;同一坡向,上坡土壤容重值大于下坡;土壤空间结构表现出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规律;各层土壤容重变异系数(C.V.)的变化范围在0.071~0.079之间,均属于弱变异性。  相似文献   

8.
泥质海岸混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工程措施对北方泥质海岸盐碱地进行工程整地修筑台田,于台田上布置杨树纯林、刺槐纯林、杨树—刺槐混交林3种栽植模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泥质海岸土壤质地粘重、立地条件差,3种栽植模式中,0~50cm土层的土壤粒径均以0.002mm的粒级为主,占机械组成的30%左右。0~20cm土层中,与刺槐纯林相比,杨—刺混交林、杨树纯林土壤有较小的容重,较大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比刺槐纯林高。土壤有机质提高幅度以杨—刺混交林最大,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势必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可见在北方泥质海岸盐碱地上造林应注重推广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9.
两个金银花品种根系差异及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金银花品种秧花、蒙花的根系分布的调查,金银花地不同深度土壤的水分含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持水量指标的测定,研究金银花品种根系生物量及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花根系主要分布在0~20cm土壤中,占总根系生物量的97.9%以上;蒙花根系主要分布在0~30cm土壤中,占总根系生物量的99.0%以上。蒙花和秧花均对土壤物理性状有较大的影响,同时蒙花和秧花根系的不同,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也有差异,蒙花对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土壤容重和土壤渗透性的影响高于秧花。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深圳市宝安区大浪街道公共绿地土壤的物理性状、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域内的公共绿地土壤多呈砂质,土壤石砾、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平均含量分别为44.20%、1.50g/cm3、39.64%,表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低.(2)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平均值分别为5.70g/...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茶树+橡胶林地内进行了有机肥施用量及蚯蚓投放量对其林地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有机肥(牛粪)施用量+蚯蚓投放量对其林地土壤的综合改善作用是20 kg蚯蚓+20 kg牛粪10 kg蚯蚓+20 kg牛粪5 kg蚯蚓+20 kg牛粪10 kg蚯蚓+10 kg牛粪10kg蚯蚓+5 kg牛粪20 kg牛粪对照;在施用相同数量有机肥牛粪的条件下,投放蚯蚓数量多的处理对茶树+橡胶林地土壤物理性状改善的效果大于投入数量少的处理,但投放20kg蚯蚓与投放10kg蚯蚓对其林地土壤物理性状改善作用没有明显差别。而在投放相同数量蚯蚓的条件下,则是施用牛粪多的比少的明显。各处理对茶树+橡胶林地土壤物理性状及化学性质各指标的效果较一致,并且对林地0~20 cm土层及20~40 cm土层的土壤物理性状及化学性质均有改善作用,其改善效果是0~20 cm土层优于20~40 cm土层,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保梅岭保护区内不同类型林分林下土壤水文特性,以该区域内5种典型人工纯林及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土层深度测定及计算各林分土壤容重、孔隙度、贮水量等物理—水分指标。结果表明:(1)各类型林分土壤容重、贮水量、含水量、涵蓄降水量和有效涵蓄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加深的变化规律在各林分间表现不同。(2)6种林分土壤容重大小介于1.16g/cm3~1.52g/cm3,以加勒比松林最大,天然次生林最小。(3)总毛管孔隙大小介于28.61%~52.54%,滞留贮水量大小介于48.24mm~147.96mm,以天然次生林最大,加勒比松林最小。(4)有效涵蓄量大小介于40.87mm~129.18mm,以天然次生林最大,桉树林最小。综合分析表明,天然次生林土壤通气透水性、贮蓄和调节水分能力优于人工纯林,而人工纯林中以枫香林涵养水源能力最佳。  相似文献   

13.
以龙丰苹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覆盖、生草、免耕和清耕4种土壤管理制度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土壤温度在5~19℃之间波动,覆盖和生草处理的土壤温度变化幅度最小,分别为12.7℃和12.3℃;土壤含水量覆盖最高,其次是生草,清耕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低。与清耕处理相比,生草处理明显降低土壤容重,其中0~20cm土层下降0.06g/cm~3;20~40cm土层下降0.14g/cm~3。土壤孔隙度在20~40cm土层生草与覆盖处理差异显著,与免耕、清耕处理之间的土壤孔隙度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4.
坝上地区沙棘林土壤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坝上高原典型区域尚义县的沙棘林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壤物理性状、土壤蓄水量和土壤人渗性能等土壤水文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沙棘林能有效地改良土壤物理性状,与裸沙地相比,沙棘林下与林间0-40cm土层内的平均容重降低了14.29%和4.04%,而总孔隙度较裸沙地增大4.77和0.81个百分点;沙棘林可增加土壤的有效持水量和饱和持水量,其林下与林间0-40cm土层内的有效持水量为裸沙地同层次的有效持水量的3.73倍和2.28倍;沙棘林间和林下的土壤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分别是裸沙地的1.79倍、134倍和1.67倍、1.29倍,说明沙棘林能够较好地改善该地区的土壤结构,具有良好的水文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5.
紫花苜蓿蓄水保土功能与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退耕还林地种植的一年生紫花苜蓿蓄水保土功能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地上种植紫花苜蓿可显著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少土壤容重,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土壤侵蚀作用十分显著。其茎叶持水率可达自身重量的34.3%,其根系大部分分布在0~30cm土层内。生物量为5.892t/hm^2,年产干草30.0~37.5t/hm^2,直接经济效益达18000~22500元/hm^2。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均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以滇中抚仙湖径流区4种典型森林(云南松林、混交林、桤木林、慈竹林)为对象,初步探究林地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等物理性质以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0-80cm土层内,桤木林、混交林和慈竹林平均土壤容重变幅为1.46-1.50g/cm~3,显著低于云南松林(1.60g/cm~3)。毛管孔隙度大小顺序为混交林桤木林云南松林慈竹林。而土壤毛管孔隙度占总孔隙度的比例大小顺序为:云南松林混交林桤木林慈竹林。慈竹林非毛管孔隙度及其占总孔隙度的比例最高,其次为桤木林和混交林,云南松林最低。慈竹林0-80cm土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是云南松林的2.1倍,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占总孔隙度的比例是云南松林的1.8倍。4种森林80cm土层内土壤最大持水量变幅为3 103-3 540t/hm~2,其大小顺序为慈竹林混交林桤木林云南松林。慈竹林土壤有效蓄水量为1 254t/hm~2,是其他3种森林的1.4-2.1倍。4种森林80cm土层内土壤有效水储量在2 286-2 586t/hm~2之间。总体上,4种森林土壤均具有较强的水源涵养效益,云南松林稍差。  相似文献   

17.
以河北省临城县南沟村铁尾矿砂废弃迹地为试材,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复垦措施对苹果幼树生长发育以及铁尾矿砂废弃地治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壤土与尾矿沙混合填充深度1 m的1号地苹果幼树长势良好,其干径、基径、主枝粗等均极显著大于采用壤土填充深度仅50 cm的2号地,差值分别达到0.74 cm、0.52 cm、0.52 cm;1号地苹果幼树根系活力显著高于2号地;1号地土壤孔隙度大于2号地,全N、全P、速效K含量以21~30 cm土层最高,分别为0.128%、0.23%、0.135 mg/g,有效Fe含量以0~10 cm土层最高,为0.027 mg/g;2号地全N、全P、速效K含量以11~20 cm土层最高,分别为0.135%、0.16 g/kg、0.11 mg/g,有效Fe含量以0~10 cm土层最高,为0.013 mg/g。  相似文献   

18.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泉州湾红树林群落及光滩不同潮位、距入海口不同位置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0~30 cm土层土壤的多数水分物理性质受土层、潮位、距入海口位置影响不显著,高潮位土壤孔隙度及持水量大于低潮位,近入海口土壤容重大于其他断面,中间断面的持水量高于其他断面。土壤持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红树林土壤与光滩土壤差异显著(p<0.05),光滩土壤容重显著大于红树林土壤容重(p<0.05);红树林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量及毛管持水量显著大于光滩土壤(p<0.05)。  相似文献   

19.
《林业资源管理》2016,(5):53-58
选取广西杉木连栽一代林(G1)和二代林(G2)土壤的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和贮水量等11个物理性质作为参评对象,利用MCE-Gray软件计算出广西杉木幼林不同栽植代数、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物理状况的关联度及大小排名。分析结果表明:1)G1,G2的土壤容重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栽植代数的增加,土壤容重趋于减少;2)随土层深度的增加,G1,G2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逐渐增加;3)杉木林在0~40 cm土层中,G2林地土壤物理性质优于G1林地,G2的土壤保水能力较G1强,但G2的涵养水源能力比G1弱;4)土壤容重对土壤水分物理状况的影响最为重要,连栽杉木人工幼林林地的水分物理状况水平排列顺序为G2(0~20cm)G2(20~40cm)G1(0~20cm)G1(20~40cm)。  相似文献   

20.
在浙江省开化县林场研究了不同间伐处理下杉木人工林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间伐2年后,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显著改善,0-20 cm土层土壤容重随间伐强度增加而降低,土壤温度、有机质、总氮、水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和pH值均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升高,37%间伐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高于20%间伐强度处理。间伐对0-1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大于10-20cm土层。这些研究结果对认识杉木人工林经营与土壤质量的变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