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赵民强 《耕作与栽培》1991,(1):F003-F003
1990年我们首次组织了玉米与大豆同穴播种试验,这种试验就是将玉米、大豆按比例同穴种植,不仅操作简便,省工省时,而且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出量,亩产明显高于清种玉米,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一、玉米与大豆同穴种植的经济效果玉米与大豆同穴种植是以玉米为主体作物的间套混种,这种方式的群体结构为玉米与大豆同穴播种,等穴种植,每穴1株玉米2株大豆,充分发挥了两种作物的优势。从附表中可以看出,玉米与大豆同穴播种  相似文献   

2.
正一、棉田种植结构调整目前棉田的出路有两条:1.调减一些棉田,改种其他高产高效作物调减的重点是中低产棉田、易涝易旱棉田、零星插花棉田、病虫害严重的棉田。调减下来的棉田一般单产水平在100千克以下,这些棉田可以种植以下作物来增加经济效益。(1)改种玉米、甘薯等高产旱粮作物。玉米、甘薯既是  相似文献   

3.
安康浅丘旱地吨粮田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玉米—玉米通过不同间套带型、密度试验 ,筛选最优吨粮模式 ,结果是 :三种不同间套带型的春、夏玉米在 5 0cm× 2 2cm种植密度下 ,都能达到吨粮目标 ,并以 3.0m(2∶1 )带最好 ,2 .5m(1 .5∶1 )居第 2 ,2 .0m(1∶1 )居第 3。  相似文献   

4.
玉米杂交品种搭配混合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地块种植多个品种,或按一定比例将几个玉米杂交品种间种或混种,都能实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5.
所谓麦-瓜/苞-稻,就是在一块田里秋播小麦或大麦,春季在小麦或大麦田里套种西瓜和春玉米、西瓜、玉米收获后,种植水稻。一年可收三季四熟。一、麦瓜苞稻设想的提出1.从提高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来看,我市历年小麦下水田面积为14万亩,主要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6.
周宝元  王志敏  岳阳  马玮  赵明 《作物学报》2015,41(9):1393-1405
优化传统冬小麦-夏玉米模式并探索新型种植模式是挖掘黄淮海区周年高产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冬小麦-夏玉米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CK),建立了冬小麦–夏玉米优化种植模式(T1)和双季玉米模式(T2),于2009—2012年在河南新乡进行田间试验,对其周年资源分配、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T1模式通过播/收期调整,协调了两季的光、温资源分配比例(0.7∶1.0和1.4∶1.0);T2模式两季积温基本为均等分配,光照资源分配比例为1.5∶1.0。(2)资源分配的变化引起了产量的变化。与CK比,T1模式周年产量平均增幅为7.8%,其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夏玉米季,T1模式夏玉米季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生物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CK,且冬小麦晚播并未造成减产。双季玉米(T2)是"双C4作物"的新型种植模式,其第1季的MLAI、生物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CK和T1,第2季(除MLAI外)显著低于CK和T1。T2与T1周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CK,平均增幅为9.2%。另外,T2模式周年日产量显著高于CK和T1,平均增幅分别为53.9%和46.2%。(3)T2模式周年光、温生产效率及籽粒光能利用效率显著高于CK和T1,平均增幅分别为30.5%和23.3%,15.5%和9.7%,30.3%和23.0%。综上所述,T1和T2高产高效模式建立的核心均是充分利用C4作物玉米高物质生产能力的优势,二者的建立为黄淮海区周年产量潜力的挖掘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鲜食玉米发展前景及关键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鲜食玉米是玉米三大类型(籽粒玉米、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之一,营养丰富、色味俱佳,深受市民青睐。目前,鲜食玉米已成为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玉米新兴产业,是城市近郊农村种植结构调整的首选品种之一。现将其发展前景及关键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一、发展前景1.健康食品市场新宠鲜食玉米具有口感好、甜度高、皮薄、渣少等特点,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叶酸等营养成分),兼具粮、果、蔬三类食物的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和灌浆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以超试1号(晚熟型)、郑单958(中熟型)为材料,研究了5个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和子粒灌浆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25万~11.25万株/hm2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单位面积玉米产量,但增幅越来越小,最佳种植密度为6.75万~9万株/hm2.随着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种植密度对玉米单粒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前期的灌浆速率,不同品种单粒重的差别是灌浆持续期和平均灌浆速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白瓜隔垄种植,即隔1垄或隔2垄的白瓜种植新技术(近年来在我省垦区也有隔3垄种1垄的方式,目前仍在试验阶段)。所谓隔2垄种1垄,即垄距65cm(按地方农村打垄规格,实际标准垄距应是70cm),株距30~33cm,保苗株数1.5万~1.7万株/hm2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0.
甘肃河西走廊中西部 ,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1 0年来成为国内外种子客商云集之地 ,从事玉米、瓜菜、棉花、油菜、花卉、马铃薯、牧草等 2 0多种作物的制 (繁 )种。到 2 0 0 1年 ,总制种面积约 3 .6 7万 hm2 ,其中玉米制种占九成 ,约3 .3 3万 hm2 ,占全国玉米制种面积  相似文献   

11.
张林 《中国种业》2020,(9):78-80
为了满足国家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以玉米自交系DN6082为母本、CA87为父本杂交育成青贮玉米单交种东青2号。2017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黑审玉2017052)。该品种的主要特点是生物产量高、稳产、优质、抗倒伏、适应性强,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及生态条件类似区域作为青贮玉米种植。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出适宜于道真县种植的优质、高产、高抗的玉米新品种 ,促进玉米种植结构调整 ,设置了杂交玉米不同品种区域比较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试点基本情况试验于 2 0 0 1年在上坝、旧城、洛龙、三桥、隆兴 5个乡镇进行 ,各点基本情况见表 1。表 1 试点基本情况试点村组海拔 (m)农户前作大田上坝民顺田坝 60 0冉崇空地中上旧城旧城东门 70 0王家空地中上洛龙洛龙洞角 80 0丁建马铃薯套中三桥桥塘瓦坝 680彭孝空地中隆兴乐庄团结 970耿泽白菜中1.2 试验设计设 6个处理 ,A .遵玉二号 ;B .遵玉三号 ;C .临奥一号 ;D .交苏单交 ;E .5…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下,沼肥(液)不同用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开展3个种植密度3种沼肥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在A_1、A_2密度下,玉米产量随沼肥(液)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A_3密度下,沼肥(液)施用量越大玉米产量反而降低,产量与经济效益表现最优的是A_2B_3、A_1B_3处理,即当玉米群体密度分别为5069株/667m~2,4535株/667m~2,沼肥用量为1111.7kg/667m~2。  相似文献   

14.
目前看,继续提高玉米总产主要依赖于以下3条途径:(1)继续增加玉米种植面积;(2)以科技进步为支撑,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3)改造玉米中低产田,增加高产田比例.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西北旱区膜下滴灌条件下灌水下限(W)、纯氮施用量(N)和种植密度(D)对制种玉米产量等指标的影响次序及各因素水平的最佳搭配,在甘肃省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设置了三因素三水平的大田正交试验。结果表明:(1)灌水下限、纯氮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对制种玉米的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交互作用不明显;(2)在种植密度85500~120000株/hm~2范围内,制种玉米产量和穗粒数影响因素次序均为WDN(主→次),千粒重影响因素次序DNW(主→次)。宽行70 cm,窄行40 cm膜下滴灌种植制种玉米的方式下,玉米种植最佳的因素水平为W2N2D2。  相似文献   

16.
1环境条件 1.1土壤的选择 甜瓜对土壤适应范围较广,砂壤土、砂土、粘土均可种植,应尽量选择有良好的物理结构的土层种植,要求pH值不高于8.最好是荒地和多年未种过瓜的地块,熟地种植甜瓜,应选择前茬以小麦、玉米、大豆、牧草为佳,严禁连作.  相似文献   

17.
双隐性甜糯玉米的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郝小琴  吴子恺 《作物学报》2003,29(3):321-330
利用糯玉米(wxwx)分别与普甜玉米(su1su1)和超甜玉米(sh2sh2)杂交,在F1代的果穗上分离出纯合双隐性甜糯玉米(su1su1wxwx或sh2sh2wxwx),再同时种植双隐性甜糯玉米及亲本普甜玉米、超甜玉米和糯玉米,观测了一系列农艺性状,并分析了甜糯双隐性基因的互作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双隐性甜糯玉米的三叶期出现最迟,株高较高.(2)大部分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随着籽瓜市场价格的回升,籽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地处偏远的农十师一八五团籽瓜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260 hm2增加到2006年1 600hm2,品种主要由兰州大片、新籽一号、黑小片等.由于籽瓜面积的扩大,籽瓜病害也逐年加重,为了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必须重视籽瓜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为系统研究半干旱区玉米应对不同栽培模式的生理响应机制,为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种植提供有效的栽培模式.采用大田试验的方式,设置对照模式(CK)、农户习惯模式(T1)和优化栽培模式(T2)3种栽培模式,研究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生长发育、叶片生理特性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和T1处理相比,T2处理玉米在成熟期...  相似文献   

20.
莱州市的紧凑型玉米育种始于 20世纪 70年代末,原莱州市玉米研究所(现莱州市农科院)利用美国材料选育的紧凑型玉米自交系掖 107,育成了紧凑型玉米单交种掖单 2号,打破了全国种植平展型玉米的格局.继掖单 2号之后,莱州市又利用自育的 8112、 478自交系,先后育成了掖单 4号、掖单 12号、掖单 13号、掖单 22号、西玉 3号等紧凑型玉米单交种,在全国广大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到 90年代中期,掖单系列、西玉系列玉米单交种约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 1/3,处于全国玉米种植品种的主导地位.莱州市由此成为紧凑型玉米种的发源地,为全国的玉米增产增收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