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晚稻甬优9号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甬优9号系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与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合作,用甬粳2号A与K^30 6093配组育成的籼粳亚种间杂交晚稻新组合,2007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7月通过国家南方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根据2006-2008年大面积制种实践,总结该组合高产制种特点,结合亲本特征特性,提出该组合高产制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南方稻区单季杂交晚粳稻组合优势分析结果表明,与单季常规晚粳相比,单季杂交晚粳组合主要在生物产量、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实际产量上有竞争优势,其他性状优势不明显,尤其是有效穗数及结实率偏低,是造成参试组合平均产量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单季杂交晚粳组合主要品质性状与单季常规粳稻相比,整体水平高于常规品种,在出糙率和精米率上有竞争优势,但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方面却低于常规品种。2年试验相关分析表明,杂交晚粳组合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和常规晚粳相比,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且年度之间差异较大。杂交晚粳组合产量与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能说明每穗实粒数是决定杂交晚粳组合产量的重要因素。对我国杂交晚粳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杂交晚粳稻育种应重视稻米外观品质的改良和食味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常农粳4号”(原名“96—96E4”)系常熟市农科所1996年用“丙93—63”/“武运粳7号”配组选育而成的早熟晚粳稻新品种,2001年参加苏州市品试,2002年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组区试,2003年继续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组区试,同时越级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生产试验,2004年2月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稻200416)。该品种综合表现为米质优、高产稳产性好、熟期早、抗性强。适宜在沿江及苏南稻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目前已在苏南稻区、安徽等地示范应用约60万亩。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多年生稻在罗平县籼粳交错区是否适宜种植及相关栽培技术。通过2020-2021年连续引进多年生稻23(PR23)、PR24、云大25(PR25)和云大107等4个多年生稻品种(系)开展品种比较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所选多年生稻品种均未能安全越冬,实现多年种植。云大107具有千粒重大(34.4g),产量高(10060.5kg/hm2),生育期适中(166d)等优点,可作为普通一季稻在罗平县籼粳交错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寒优湘晴”是由闵行区农科所利用BT型晚粳不育系“寒丰A”与“R湘晴”配组,于1984年育成的中熟杂交晚粳组合。因其产量高、品质优一直是崇明地区水稻主栽品种。通过多年实践,基本摸清了“寒优湘晴”父母本的特征特性,以及该组合高产优质制种技术措施,为进一步扩大制种规模、降低制种成本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
常优2号系江苏省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1年育成的三系杂交晚粳新组合。该组合品质优,米质达到国标2级,适口性佳。产量高,比对照增产10%~16%,一般每公顷产量9570~10500千克。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发生轻,耐肥抗倒性强,熟期适宜,制种容易。适宜在太湖稻区作单季种植。  相似文献   

7.
三系杂粳新组合常优2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优2号系江苏省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1年育成的三系杂交晚粳新组合.该组合品质优,米质达到国标2级,适口性佳.产量高,比对照增产10%16%,一般每公顷产量9570~10500千克.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发生轻,耐肥抗倒性强,熟期适宜,制种容易.适宜在太湖稻区作单季种植.  相似文献   

8.
苏粳8号,原名苏3-28,组合为碧风/L鉴9//常农粳1号, 为1993年配组、2002年选育而成的中熟晚粳新品种,2006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优质、高产、食味好、熟期适宜特点,适宜太湖稻区及上海市、苏中、苏北搭配作一季晚粳稻种植.  相似文献   

9.
武育粳18号为中熟晚粳品种,由常州市武进区稻麦育种场培育而成,2005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审稻200511),适宜在江苏省太湖稻区东南部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1主要特征特性武育粳18号全生育期162 d左右,5月20日左右落谷,9月5~8日抽穗;叶色淡绿,株型集散适中  相似文献   

10.
“常优2号”(原“常优02—6”)系常熟市农科所2001年用“武运粳7号”A/C53配置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2005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经多年试验与示范,表现出高产稳产,熟期适宜。适应性广,耐肥抗倒性强,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发生轻,米质优,米饭口感佳。适宜太湖稻区种植,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盐稻19号原代号为盐稻8810,是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以盐稻8号为母本、盐稻10号为父本配置的杂交组合,盐稻19号是2015年育成的高产、多抗、优质早熟晚粳(糯)稻新品种.经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产量潜力高,稻米品质优,熟期适中,适应性广,综合抗性强等特点,适宜种植在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202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审定编号为苏审稻2020050.  相似文献   

12.
隆粳59是以冀粳13、特优1号和吉粳88为亲本,通过杂交、复交和多年系谱选育获得的粳稻新品种。该品种结合了3个亲本的高产性状、抗病性、优质性和耐盐性为一体。在冀东稻区和天津稻区全生育期169d。2012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3.
黔粳优57是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贵阳金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自育的不育系毕粳163A与恢复系NR 210配组而成的中熟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经2015~2016年的贵州省水稻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鉴定,表现突出,具有熟期适中、株叶型佳及丰产性好等优点,2017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稻2017015)。本文以下将介绍该组合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早熟晚粳新品种扬粳4038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粳4038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复杂交方式并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早熟晚粳新品种。该品种产量潜力大,稻米品质优,综合抗性强,在江苏省沿江、太湖中与北部稻区有良好的适应性。2008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苏粳8号(原名苏3—28,组合为碧风/L鉴9//常农粳1号)是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育成的中熟晚粳新品种,2006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特性为产量高、米质优、食味较佳、生育期适宜,适宜太湖稻区及周边地区搭配作一季晚粳稻种植。栽培要点为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用肥,合理灌溉,防病治虫,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16.
粳型两系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与应用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杂交、辐射诱变、自然变异选择等手段培育出了R9-1、R1831、R187等有实用价值的粳型两系杂交稻恢复系,1992-1993年用R9-1、R187、R183等与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7001S制种333、3hm^2,示范10000hm^2左右,成为我省首批应用于生产的粳型两系法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7.
高产优质晚粳稻扬粳4038生产技术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粳4038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早熟晚粳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2010年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为了规范扬粳4038高产栽培技术,本研究着重规范了品种适宜推广的江苏省沿江、太湖稻区扬粳4038产量指标、产量结构、生育指标及其栽培技术,为扬粳4038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安徽稻区水稻杂交制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波 《农技服务》2009,26(5):21-22,67
以安徽稻区三系水稻杂交制种技术为例,总结了水稻杂交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9.
苏种 《当代农业》2011,(7):24-25
一、镇稻13号 审定编号:苏审稻201016。来源与类型:原名“镇稻662”.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汀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武运粳8号//镇稻88/镇稻72杂交.于2006年育成.属中熟晚粳稻品种。适宜江苏省太湖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扬粳4227水稻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扬粳4227系江苏里下河农科所育成的早熟晚粳稻新品种,2009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定名。根据近4年来该品种在沿江高产稻区示范种植情况,介绍了其特征特性,并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