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了解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抗性后对黑肩绿盲蝽功能反应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协调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关系.[方法]用抗、感吡虫啉褐飞虱种群分别饲养黑肩绿盲蝽1代,测定F2代黑肩绿盲蝽RNC和SNC种群各龄若虫和成虫对褐飞虱卵的功能反应.[结果]黑肩绿盲蝽RNC和SNC种群各龄若虫和成虫的功能反应均能用HollingⅡ圆盘方程进行拟合,同一个种群的捕食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两个种群的1~3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褐飞虱卵的捕食能力、各龄期的日最大捕食量、对猎物的处理时间均差异不显著,但黑肩绿盲蝽RNC种群的4和5龄若虫对褐飞虱卵的瞬间攻击率α分别为1.2946和1.0968,显著低于SNC种群的1.9597和1.5657.[结论]用抗吡虫啉褐飞虱种群饲养黑肩绿盲蝽1代后,黑肩绿盲蝽的功能反应发生变化,其捕食功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不同温度和密度下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的功能反应试验,用该方法定量评价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若虫的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反应,在温度为24-35℃时,24-30℃黑肩绿盲蝽的捕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30℃时捕食量达到最大值,30-35℃捕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不同密度下,黑肩绿盲蝽的捕食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捕食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若虫的捕食能力大于成虫;4龄若虫理论捕食量最大,为104.2粒卵/d。数值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褐飞虱卵密度对黑肩绿盲蝽的生长、发育、繁殖有着显著影响。随着猎物密度增大,黑肩绿盲蝽若虫发育迅速、雌虫产卵量、孵化率及雌性比增大,成虫寿命减小,最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由挥发物传递的稻虱缨小蜂、黑肩绿盲蝽种内种间关系.结果表明,稻虱缨小蜂和黑肩绿盲蝽通过挥发物而产生的种内作用不明显;稻虱缨小蜂并不明显避开"稻苗 +飞虱雌成虫+黑肩绿盲蝽 "复合体,黑肩绿盲蝽则明显地趋向"稻苗+飞虱雌成虫+稻虱缨小蜂"复合体.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灰毛豆种子甲醇提取物对白背飞虱天敌黑肩绿盲蝽的安全性,比较了提取物对黑肩绿盲蝽成虫和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杀虫毒力,测定了提取物对黑肩绿盲蝽成虫存活时间和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物对黑肩绿盲蝽成虫的毒力远低于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处理后48 h的LC50值分别为298.8和16.3 mg/L;用10 mg/...  相似文献   

5.
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是稻田重要害虫褐飞虱的主要天敌,人工饲养和大田释放黑肩绿盲蝽,能有效控制褐飞虱。在实验室研究了不同温度(19,23,27和31℃)对黑肩绿盲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连续3个世代的持续影响。结果表明,19℃条件下随着世代发展,雌若虫历期缩短,子代数量降低;31℃条件下随着世代发展,雌成虫寿命缩短,子代数量降低;其他温度对若虫存活率、雄若虫历期、雌虫体重、成虫寿命和子代数量持续影响不显著。试验结果说明在相对低温19℃和相对高温31℃下,黑肩绿盲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6.
连续取食抗吡虫啉褐飞虱对黑肩绿盲蝽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连续取食抗吡虫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对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Reuter)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分别用对吡虫啉(Imidacloprid)敏感的褐飞虱种群(SN种群)和极高抗吡虫啉的褐飞虱种群(RN种群)连续饲养黑肩绿盲蝽15代,观察黑肩绿盲蝽SNCF15和RNCF15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2种群的卵期、若虫期、成虫期以及整个世代的历期、各时段的羽化率差异均不显著,但SNCF15种群的产卵期比RNCF15种群长,产卵量比RNCF15种群大,且均差异显著;SNCF15种群的卵孵化率、若虫存活率也比RNCF15稍高,且卵历期稍短。  相似文献   

7.
2.利用捕食性天敌防虫水稻上的捕食性天敌有黑肩绿盲蝽、尖钩宽黾蝽、青翅蚁形隐翅虫、双斑青步甲、捕食菅蓟马等。如黑肩绿盲蝽和尖钩宽黾蝽是稻飞虱和稻叶蝉的重要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主要捕食卵和低龄若虫。一头尖钩宽黾蝽成虫一天可取食一龄飞虱若虫4.2头或3龄若虫2.2头  相似文献   

8.
黑肩绿盲蝽对不均匀分布猎物的捕食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工气候室内黑肩绿盲蝽Cyrtorhinous lividipennis(Reuter)褐对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高密度小区表现出明显的聚集反应。在褐飞虱密度高的小区出现的时间大于在低密度小区内的时间。其聚集的机制很可能是该捕食者对高猎物密度小区的捕食频繁,停留的时间也更长。尽管黑肩绿盲蝽表现出很明显的聚集行为,但是它们对褐飞虱的捕食率却与褐飞虱的密度无关或成逆密度相关。形成这种现象的据本原因是捕食者的最大食量和该捕食者在各害虫密度小区内的搜索时间限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极高水平抗性后对其主要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抗性发展的影响,为协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用对吡虫啉敏感的褐飞虱种群(SN种群)和极高抗种群(RN种群)连续饲养黑肩绿盲蝽25代以及用吡虫啉对黑肩绿盲蝽连续诱导25代,每隔5代分别测定黑肩绿盲蝽的敏感性和酶活性。【结果】SNCF_(25)种群的敏感性变化不大;RNCF_(25)种群的LC_(50)值是原来的1.53倍;诱导(INCF_(25))种群LC_(50)值是原来的1.66倍。SNC、RNC和INC的黑肩绿盲蝽种群F_5、F_(10)、F_(15)、F_(20)、F_(25)代的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变化与抗性倍数的变化不一致,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变化与抗性倍数的变化较一致。【结论】黑肩绿盲蝽对吡虫啉的抗性发展较慢,其抗性发展与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活性变化无关,与多功能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对江苏省仪征市手栽稻、机插稻、直播稻等不同栽插方式水稻田的褐飞虱及其天敌的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种栽插方式水稻上褐飞虱的发生程度各不相同,总体表现为手栽稻重,机插稻次之,直播稻最轻;不同栽插方式水稻上褐飞虱天敌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的数量存在明显差异,蜘蛛量表现为机插稻上最高,手栽稻次之,直播稻最低,黑肩绿盲蝽的数量手栽稻显著高于机插稻与直播稻.  相似文献   

11.
方静  周毅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5,13(2):218-220,T001
本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齐口裂腹鱼肠粘膜上皮的超微结构,并对肠粘膜上皮 的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形态作了较为 详细的描述,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重口裂腹鱼消化道定量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运用解剖学、组织学技术以及Spot321图像分析系统,对重口裂腹鱼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进行了定量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重口裂腹鱼消化道具典型肉食性鱼类结构特征,其口须和唇发达;具有能伸缩的管状口;鳃耙粗大,排列稀疏;食道粗短,皱褶发达;肠道较短,盘曲简单,肠壁内粘膜褶高度、粘膜上皮高度由前至后递减,表明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由前肠至后肠逐渐降低,其消化道形态学结构与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14.
异色瓢虫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7年和1992~1993年,研究了上海地区异色飘虫Harmoniaaxyridis(Pallas)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室内该虫一年发生5代,以成虫越冬.24℃时.完成一世代需31.37d.其中卵期3.02d,幼虫期9.76d,蛹期5.29d和成虫(产卵前期)13.30d,17.47~18.08℃时,用棉蚜喂饲.雌、雄成虫平均寿命分别为86.9d和90.25d.每头雌虫平均产卵751粒.在整个幼虫发育期间,平均每头幼虫可取食萝卜蚜561头.幼虫对萝卜蚜的功能反应曲线符合Holling(1959)Ⅱ型反应.  相似文献   

15.
阴阳离子混鸽有面活性剂C9H19C6H4O(C2H4O)10SO4Na-C16H33N(CH3)3Br的水溶液,在任意混合比和浓度下均为相透明溶液。随着混合比改变,辛醇在其溶液中的增溶曲线呈一“V”型,混合比接近1:1,增溶量最小。  相似文献   

16.
我国蝴蝶中,翅面斑纹是暖色调的种类不多,红色的种类更少,红锯蛱蝶就是其中之一.它的成虫喜爱飞翔而色彩艳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观赏蝴蝶.在重庆地区,红锯蛱蝶分布在海拔400~1 000 m的生境里,其中,分布在500~600 m占多数;从1998年2004年调查数据表明主要集中在山坡灌丛,阔叶林、针叶林也有分布;重庆武隆、巫山、石柱等地均采集到[1].三峡库区红锯蛱蝶取食杯叶西蕃莲Passiflora cupiformis Mast.,卵聚集产于寄主植物的叶面,一个卵块可达几十粒以上.饲养幼虫龄期6或5龄;初龄幼虫有群集性,数量较多.悬蛹,悬挂在植物的枝、叶上.卵期7 d左右,蛹期10~20 d;从卵发育成蝶约需1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Cu2+是养殖水体的常见污染物,为了评估Cu2+对鱼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将中华倒刺鲃暴露于含0.01~0.32 mg/L Cu2+的水体中饲养8 d,测定肌肉、血浆及肝脏中SOD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低浓度Cu2+(0.01 mg/L)对肌肉、血浆及肝脏的SOD有诱导作用,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但当浓度较高(0.04mg/L以上)时,SOD活性均呈现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Cu2+浓度越高,SOD活性上升越急剧,出现活性抑制的时间就越提前.此外,SOD在3种组织中的分布亦存在明显差异,肝脏的SOD活性最大.这些结果表明,肝脏SOD活性更宜作为Cu2+污染的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18.
红锯蛱蝶Cethosia biblis(Drury)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蝴蝶中,翅面斑纹是暖色调的种类不多,红色的种类更少,红锯蛱蝶就是其中之一。它的成虫喜爱飞翔而色彩艳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观赏蝴蝶。在重庆地区,红锯蛱蝶分布在海拔400—1000m的生境里,其中,分布在500—600m占多数;从1998年2004年调查数据表明主要集中在山坡灌丛,阔叶林、针叶林也有分布;重庆武隆、巫山、石柱等地均采集到。三峡库区红锯蛱蝶取食杯叶西蕃莲Passiflora cupiformis Mast.,卵聚集产于寄主植物的叶面,一个卵块可达几十粒以上。饲养幼虫龄期6或5龄;初龄幼虫有群集性,数量较多。悬蛹,悬挂在植物的枝、叶上。卵期7d左右,蛹期10-20d;从卵发育成蝶约需1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Cu2+是养殖水体的常见污染物,为了评估Cu2+对鱼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将中华倒刺鲃暴露于含0.01~0.32 mg/L Cu2+的水体中饲养8 d,测定肌肉、血浆及肝脏中SOD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低浓度Cu2+(0.01 mg/L)对肌肉、血浆及肝脏的SOD有诱导作用,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但当浓度较高(0.04mg/L以上)时,SOD活性均呈现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Cu2+浓度越高,SOD活性上升越急剧,出现活性抑制的时间就越提前.此外,SOD在3种组织中的分布亦存在明显差异,肝脏的SOD活性最大.这些结果表明,肝脏SOD活性更宜作为Cu2+污染的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