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盆景——顾名思义,是用盆作栽体,养植经艺术加工后成观赏性植物的泛称。一树二盆三几架,好的盆景作品离不开合适的配盆,不同的地方流派和使用习惯,对盆都有不同的爱好和要求,因而促进了各式盆景用盆的创作发展,各式形状多种规格、材质的盆景盆使盆景人士在创作时能因景因势选用,丰富了盆景的艺术内涵。盆景创作高手对用盆相当考究,个别配盆还专门量身订造,以提升盆  相似文献   

2.
盆景摄影家林运熙先生寄来他在上海古韵盆景赏石展览会上拍摄的盆景照片。照片上盆景的作者均为申城很有知名度的盆景艺术家,但每盆作品的作者后面都加上“收藏”二字,让笔者有些疑虑。为什么养护了这么多年,塑造出这么美的景观,却不认为自己是作品的作者?这是他们的谦虚还是胆怯?  相似文献   

3.
当人们把三维空间的盆景表现出来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影像只是一个侧面。而从盆景不同方位和角度去观察,所看到的画面有根本的不同。拍摄角度的变化和拍摄位置的改变,都可以增加我们对一盆作品的全面了解。有些人拍摄往往时只拍到一张照片和一个角度就算了事。这是名副其实的片面与浪费。如  相似文献   

4.
笔者认为,在盆景制作和鉴赏标准中引进自然美、画境美、意境美的概念是符合美学原理的。由于盆景制作还特别依赖于表现技术,因此技术美也应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至于意境美,笔者认为它是一切艺术美的灵魂,也理所当然地应是盆景艺术美的灵魂。盆景艺术美如果离开了意境,就必须摘下“艺术”两字的桂冠,而不如干脆叫盆栽实在。事实上,《中国花卉盆景》刊登的盆景彩照中就有一部分作品尚只能划为盆栽的范围,因为它们在读者感受其美的时候,很难激发联想,更不用说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了。除了技术上的原因未能使作品达到盆景应有的形式美以外,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些作品没有能运用盆景的  相似文献   

5.
孔泰初被公认为岭南盆景的一代宗师,这光荣称号于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部分盆景作品登录在《中国岭南盆景》的先辈遗作的篇章内。展现在人们眼前的这些作品,无论在构图造型或枝法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的每一件作品的艺术内涵,都具备了独特的个性,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孔泰初先生从三十年代初便致力于岭南盆景的创作研究。当时,虽然岭南盆景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先生已经把自然界的  相似文献   

6.
在盆景界提到陈志福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他创作的"层林尽染"(榕树60厘米);"浩气凌云"(九里香90厘米);这两件作品早于2005年就已经编入由我主编的《中国盆景金奖集》。此书出版后,海内外同行经常将陈志福的盆景艺术风格与康日照、林联兴、庄文其的作品联系在一起,都是那么苍劲古朴、潇洒自然,使人感到颇有创意。福建省城被称为"榕城"。在福建榕树盆景十分普及,因此对榕树盆景的制作水平要求很高。近10年来,陈志福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榕树盆景的研究和实  相似文献   

7.
盆景具有创作的连续性和可变性。树小盆景最具有代表性,其中松柏类盆景的可变化性最为典型。就盆景创作规律而言,从素材的培养开始到实施每一个具体制作环节,一件作品的完成时间大约在10年左右。在这漫长的连续制作过程中。作者根据作品的不断生长变化,会在不同的制作阶段改变自己的审美认识,从而重新确立创作方案,对原作品进行改作。从实际创作意义上,改作是盆景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性,也可以说是盆景创作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8.
正像国画题款一样,好的盆景命名不但能概括主题,诠释作品内涵,还能引起读者的遐思,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使观赏者进入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在品味中获得美感,产生共鸣,提升盆景的品位和档次,有画龙点睛之效果。反之,则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因此说盆景命名实际上是对作品的再创作过程,也是艺术创作,应该认真对待。然而当前盆景命名中存在的问题颇多,笔者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关于丝雕、舍利、神枝这一雕刻技艺,众说不一,也是对这一类盆景作品技艺的认识、理解各有看法。作为一个从事植物栽培工作多年的盆景爱好者,近两年来,所接触到的一些盆景作品图片和到临近省市走访,以及从市场上看到的一些盆  相似文献   

10.
仲济南同志有意识地将盆景作品在不同生长期的树相拍摄下来,这对于总结和提高创作水平大有益处,是值得提倡、推广的一种好方法。希有条件者都这样去做。  相似文献   

11.
和其他的文艺评论一样,盆景的评论也应该全面、真实。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心服口服。增强作品作者、文章作者和读者间的亲和力,沟通思想感情。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1.言辞要朴素。要是一说一,是二说二,切莫夸大其辞,脱离作品任意发挥或生拉硬扯。我们常能见到尽是成语词汇组成的一些盆景评论文章,高帽子戴了一摞,有的甚至使(盆景作品)作者也搞得莫名其妙。我始终认为,我们应该倡  相似文献   

12.
走进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徐晓白教授家中,如同跨进了盆景世界——客厅几案博古架上,还有屋前的花圃,珍奇别致的盆景处处映入你的眼帘。这些盆景,有的是徐老早年的作品,也有的是九旬老人新近的创作。观赏这些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徐老几十年来与盆景晨昏相对,不曾或辍的人生轨迹。徐老的盆景作品,多为即兴而作,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里我们聊举几件作品,与读者共赏。  相似文献   

13.
本刊今年第四期《作品鉴赏》栏目中选登了几幅盆景照图之后,陆续做到不少读者的来稿来函,对所刊作品既有肯定性的意见,也有具体的修改建议。现选发一部份,供研讨参考。我们一贯认为:虚心倾听多方面的意见,汲取有益的建议,互相切磋,反复琢磨,不断锤炼,是提高盆景枝艺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促使盆艺工作者进步的动力。我们欢迎大家本着“双百”方针,对本刊发表的所有盆景作品,都可“评头品足、“说三道四”;这样做,必将有利于我国盆景艺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花卉盆景》推出作品,让读者赏析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求盆景作者、读者、评点者共同提高的“点子”,既新颖又实在。跃跃欲试之下,我想对这些作品逐一分析,侧重于提出不足和如何改进上。对某些常见“病”则顺便扯远一点,略加借题发挥。当然,个人见解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硕果》的不足处:一、枝片布局不够合理。干的横卧和飘出盆外表明这是“临水式”盆景,向左大回转的两个主片却呈现了“逆风式”特征。就“盆景”的概念而言,“临水”与“逆风”正好是对立并无法统一的。临水必然低洼,树既卧,作用于它的风力就小,因而不存在树枝逆转…  相似文献   

15.
盆景造型,因人而异。同一树桩,在不同层次、不同修养、不同技艺、不同审美追求的作者手中,将有不同的造型表现;即使同一桩头,在同一作者手中,因作者所刻意追求表现的趣味、意境的不同,也可以出现不同的造型方案。但陌路同归,最终目的,都是要培育出有代表性、个性的作品。岭南盆景造型注重意境,崇尚自然。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就是主题鲜明突出。从绘画的角度讲:就是画中有画,画外有画,引人入胜。所以,同一树桩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是作者的主观因素所起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和老伴罗侠都是盆景的业余爱好者,也都是广东茂名市老干部盆景协会的会员,她和我一起在盆中耕耘,我寄出的作品,有我一半也有她的一半。而且,老伴又从盆景引申至绘画,她以自家的盆景素材作为写生对象,再扩展到对大自然的山水进行写生,不断提高,如今,她已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的会员了。  相似文献   

17.
我从85年起订阅《中国花卉盆景》、《花木盆景》。发现凡是有关根艺的文章都刊在《盆景专页》、《盆景篇》栏内。从一些文章中得知根艺作品还能参加盆景艺术展览。显然,根艺是被归为盆景类的。我认为盆景和根艺是概念不同、风格迥异的两种艺术。  相似文献   

18.
惠安这个地名能让人联想到许多值得称许的东西,但却不可能联想到盆景这种雅物。照片展示的这些作品也证明,在惠安这个地方,盆景艺术显然不会有悠久历史,这些已经挑选过的作品尚且如此幼小,实绩可想而知。严格说来,惠安真正开始盆景艺术的探索,是八十年代的事。八七年参加泉州市盆景展览,是有史以来第一次,送展作品让人都不好意思批评。但开垦者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有多么落后(包括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19.
有的同志看到我这繁星灿烂的紫薇花照片后,向我提出这一问题:"盆景盆景,你这作品的盆在何方?"我微笑地告诉他。"确实没有盆,要说有盆,只能是以板代盆。"今年春节后,我在盆景园管理盆景时,修剪两盆紫薇时,发现有个共同特点,都是枯枝嶙峋的老桩,没有什么较大的生机,都是栽在一个普通的圆形盆里。由此引起我的构思,如果将它们合栽到一起,  相似文献   

20.
盆景是活的艺术品,作品随时间推移会发生不断的变化。盆景的生命过程就是盆景连续不断的创作过程。树木盆景因各有其生长的规律。所以盆景会因岁序不同而四季多变,使人们在欣赏盆景时得到视觉上的多种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