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探索油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以“川油3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3个氮素水平以及4个种植密度水平,3个氮素水平分别为90 kg/hm2、135 kg/hm2、180 kg/hm2,4个种植密度水平分别为30万株/hm2、45万株/hm2、60万株/hm2、75万株/hm2,分析了油菜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及种植密度会对油菜的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造成较大影响。在氮肥施入量为135 kg/hm2、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时,油菜长势良好,产量及经济效益最高,是适宜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
选用3个不同类型的紧凑型油菜品系,以松散型杂交油菜秦优7号为对照,在6个密度下(15万、30万、45万、60万、75万、90万株/hm2)分析了紧凑型油菜的产量潜力、高产结构及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紧凑型油菜品系在高密度栽培条件下(60万~75万株/hm2)分析了紧凑型油菜的产量潜力、高产结构及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紧凑型油菜品系在高密度栽培条件下(60万~75万株/hm2)可获得高产(4500 kg/hm2)可获得高产(4500 kg/hm2以上),且产量水平与对照松散型杂交油菜在适宜低密度下(15万~30万株/hm2以上),且产量水平与对照松散型杂交油菜在适宜低密度下(15万~30万株/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高产紧凑型油菜的产量结构为,一级分枝3~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76~102个,其中主花序角果数和产量分别占单株角果数和产量的50%左右。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紧凑型油菜的植物学性状和产量性状,探讨了高产类紧凑型油菜能获得高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大豆新品种丹豆22在辽宁省东部、南部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本试验以丹豆22为试材,设置10.1万株/hm2、13.3万株/hm2、16.6万株/hm2、22.2万株/hm2和33.3万株/hm2共5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丹豆22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底荚高同时增加;主茎节数、有效分枝及百粒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倒伏率随密度的增加有明显的增长;各处理产量随密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密度为13.3万株/hm2(M2)时小区产量最高。本试验为丹豆22在生产中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株型油菜品种在6个种植密度下的产量表现,同时分析了冬前苗期性状与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传统松散型品种适于低密度栽培,产量峰值在15万株/hm2;而紧凑型品种适于高密度栽培,产量峰值在60万2;而紧凑型品种适于高密度栽培,产量峰值在60万75万株/hm75万株/hm2。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当冬前苗叶片数增加时,油菜的主花序产量和总生物学产量呈增加趋势;随着冬前苗叶干重和单株鲜重的增加,成熟期单株、分枝产量亦增加;冬前苗的叶片重合面积越大,单位面积产量和主花序产量越低。叶片数、根系重量、叶干重和叶片重合面积是影响油菜产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影响直播双低油菜产量的农艺措施,建立了双低油菜国豪油8号在四川丘区直播种植的高产栽培数学模型,并对8个重要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之间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四川丘区,直播播期、密度和施肥量对国豪油8号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该品种直播栽培获得产量2 799 kg/hm~2的农艺方案为:9月25—30日播种,密度45.0万~52.5万株/hm~2,施肥量0~750 kg/hm~2。农艺措施增产效应顺序为播期密度播期与施肥量施肥量。直播油菜株高、有效分枝高度、主花序有效段长、一次有效分枝、二次有效分枝、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和根茎粗对油菜产量的直接影响为单株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段长二次有效分枝数有效分枝高度千粒重株高根茎粗一次有效分枝数。直播油菜的二次有效分枝、根茎粗是影响油菜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二次有效分枝对产量起直接作用,而根茎粗主要是通过间接作用起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沪白1号’采用品种(系)间杂交后经系统选育而成,种子含油量45.0%,芥酸含量0.9%,硫苷含量18.0μmol∕g。在2017—2018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597.6 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6.61%;在2018—2019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631.2 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1.67%;两年的上海区域试验平均单产2 614.4 kg∕hm2,比对照品种‘沪油21’增产4.14%。‘沪白1号’适于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种植。‘沪白1号’可作为蔬菜食用,在30万—45万株∕hm2直播密度下,单株菜薹重30 g,产量达9 000—13 500 kg∕hm2,菜薹中蛋白质含量25.3%,可溶性糖含量20.9 g∕(100 g),维生素C含量3.02 mg∕kg。  相似文献   

7.
以宜机收玉米品种迪卡517、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置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通过2022年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对2个品种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玉米品种的叶面积指数、株高、穗位高和有效穗数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冠层透光率、茎粗、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率、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迪卡517的冠层透光率、7.5万株/hm2和9.0万株/hm2密度下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率、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高于郑单958,叶面积指数、株高、穗位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6.0万株/hm2密度下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千粒重均小于郑单958。2个玉米品种相邻密度间的变化幅度不同,迪卡517有效穗数相邻密度间的增幅大于郑单958,其余各指标相邻密度间幅度的变化均小于郑单958。迪卡517在9.0万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郑单958在7...  相似文献   

8.
以9个民勤地方茴香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茴香品种株高、茎粗、分枝数、结实花序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确定不同民勤地方茴香品种的最佳密度。结果表明,大粒高秆晚熟茴香和割茬茴香的最适种植密度均为13.35万株/hm2,产量分别为3 819.05、3 990.48 kg/hm2;东润大粒高秆晚熟茴香、大粒高秆早熟茴香、小粒高秆晚熟茴香和小粒高秆早熟茴香的最适种植密度均为14.85万株/hm2,产量分别为4 361.90、5 238.10、4 695.24、3 980.95 kg/hm2;酒泉小粒高秆早熟茴香、东湖大粒高秆早熟茴香和大粒矮秆早熟茴香的最适种植密度为16.50万株/hm2,产量分别为5 228.57、4 180.95、4 352.38 kg/hm2。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直播油菜不同播期、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最佳组合,为油菜的高效栽培和四川丘陵区直播油菜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影响直播双低油菜产量的农艺措施,建立双低油菜国豪油8号在四川丘陵区直播种植的高产栽培数学模型,并对8个重要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之间进行通径分析。[结果]在四川丘陵区,直播播期、密度和施肥量对国豪油8号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试验条件下,该品种直播栽培获得产量2 799 kg/hm2的农艺方案:9月25—30日播种,密度45.0万~52.5万株/hm2,施肥量0~750 kg/hm2。农艺措施增产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播期、密度、播期与施肥量、施肥量。8个农艺性状对油菜产量的直接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段长、二次有效分枝数、有效分枝高度、千粒重、株高、根茎粗、一次有效分枝数。[结论]直播油菜的二次有效分枝、根茎粗是影响油菜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二次有效分枝对产量起直接作用,而根茎粗主要是通过间接作用起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适宜安康山地的烤烟大豆套种栽培模式,设置烤烟垄沟隔沟套种一行大豆模式(模式1,大豆密度3.13万株/hm2、4.17万株/hm2、6.25万株/hm2、12.50万株/hm2)、烤烟垄沟隔沟套种两行大豆模式(模式2,大豆密度10.00万株/hm2)、烤烟垄面套种两行大豆模式(模式3,大豆密度20.00万株/hm2)等3种烟豆套种栽培模式,开展试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模式1(3.13万株/hm2、4.17万株/hm2)和模式2的大豆底荚高、有效分枝数等农艺性状和株荚数、株粒数、百粒重等单株经济性状极显著好于其他处理。(2)模式2和模式3的大豆单位面积纯收入无显著差异,极显著高于模式1。研究结论:模式2为安康市最优烟豆套种模式,大豆群体结构合理,个体生长势强、群体经济效益高,单位面积产量为1 399.96 kg/hm2、纯收益5 033.11元/hm2,该模式有...  相似文献   

11.
探究白城地区甜荞生产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肥量。采用4个种植密度和5个施肥量2个因素的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甜荞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种植密度条件下株高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间主茎节数没有明显的差异;分枝数在低种植密度75万株/hm2时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株粒数、株粒重和千粒重在M1(75万株/hm2)密度条件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株高在无施肥条件下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施肥量400 kg/hm2时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各处理间分枝数无显著的变化。综上,白城地区甜荞最适种植密度为125万株/hm2,最佳施肥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大豆品种洛豆1号的最佳播期和密度,充分发挥其高产优势,以洛豆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播期:5月28日、6月12日和6月27日,密度:13.5万株/hm2、16.5万株/hm2、19.5万株/hm2 和22.5万株/hm2)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洛豆1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筛选出最适播期与密度。结果表明,在现有播期和密度下,播期的变化对主茎节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影响不大。随着播期的推迟,株高、有效分枝数、总荚数、无效荚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底荚高、单株粒重、产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密度的变化对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无效荚数影响不大。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底荚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总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播期对洛豆1号产量的影响要比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大。洛豆1号高产栽培适宜播期为6月中下旬,适宜种植密度为16.5万~19.5万株/hm2,其中播期6月27日、密度16.5万株/hm2处理组合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以宜机收玉米品种迪卡517、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60 000株/hm2、75 000株/hm2、90 000株/hm2 3个种植密度,通过2020、2021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两品种群体冠层不同层次光分布和干物质转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个种植密度下,迪卡517的透光率、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转移率、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有效穗数、穗粒数均高于郑单958,迪卡517的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千粒重低于郑单958。在75 000株/hm2、90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迪卡517的花后干物质积累率和籽粒产量高于郑单958。迪卡517在90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郑单958在75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由此可见,宜机收玉米品种迪卡517冠层光分布合理,干物质转运和分配特性较好,耐密性较强,高密度下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适于赣州地区栽培的早熟油菜品种,本研究以景油69、阳光131、赣油杂906、赣油杂1009 4个早熟油菜品种为供试材料进行品种比较筛选试验。结果表明,4个早熟油菜品种产量为2 170.02~2 820.02 kg/hm2,平均产量为2 385.01 kg/hm2,比平均产量高的品种仅有阳光131(高18.24%),居第1位,并且该品种表现出抗倒性强、菌核病发病率低、有效分枝数多等特点,因此阳光131可作为赣州地区优先推广种植的品种。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簇生朝天椒高产栽培的最佳定植密度,以望天红3号为研究对象,通过5个定植密度试验,研究了不同定植密度对朝天椒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望天红3号以12.0万株/hm2处理的株高、开展度、有效分枝数、果长、果肉厚度、果粗均达到理想的朝天椒商品价值。随着定植密度的增加,单株果数、样品鲜重、样品干重呈递减趋势,产量呈递增趋势。望天红3号在定植密度为15.0万株/hm2时产量略高于定植密度为12.0万株/hm2时,但两者差异不显著。综合经济效益,认为望天红3号以12.0万株/hm2定植密度为最佳。  相似文献   

16.
对2个纤维用苎麻品种华苎4号和中苎1号设3种不同播种密度(667 m2种植3万、5万、8万株),研究不同播种密度对苎麻次年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在667 m2种植5万株的播种密度下,有效株数和小区鲜重表现较好,此结果利于苎麻机械化初加工-绿色脱胶模式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赵琴植 《云南农业》2023,(10):54-56
<正>油菜是临沧市重要的油料作物,2022年全市播种面积1.06万hm2,其中临翔区种植4 700 hm2,凤庆县种植2 200 hm2,云县、双江县和耿马县种植700~1 300 hm2,永德县、镇康县和沧源县种植140~210 hm2。2023年全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决策部署,扩大油菜种植面积,预计种植面积将增加至1.31万hm2。为更好地提升油菜产量和品质,做好油菜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在总结经验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麦田播娘蒿发生动态及其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房锋  李美  高兴祥  李健  李燕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3):2559-2568
【目的】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是中国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主产区发生最严重的阔叶杂草之一,严重威胁冬小麦生产安全。研究旨在明确冬小麦田播娘蒿的出苗规律、田间消长动态及不同密度播娘蒿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于2013-2014年在山东省济南市选取播娘蒿发生严重的冬麦田,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为玉米秸秆还田浅旋耕,采用固定样方和随机样方取样的方法研究冬小麦田播娘蒿的出苗规律及在田间的消长动态。设置小麦播种量67.5、135.0、202.5 kg?hm-2 3个密度处理,在不同小麦播种密度下,播娘蒿结合人工接种方法,分别控制为0、10、20、40、60、80、160、320、640和1 280株/m2不同密度处理,试验小区内播娘蒿分冬前、初春、返青期3次定苗。比较不同小麦播种量下不同密度播娘蒿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应用Excel作图分析播娘蒿危害造成小麦的产量损失原因。【结果】小麦播后1周至11月中旬为麦田播娘蒿出苗高峰期,周平均气温在13.5-14.8℃,冬前出苗量占全年出苗总量的96.7%。3月下旬周平均气温上升至8.0℃左右,播娘蒿开始快速生长,4月上旬后平均株高开始超过小麦,5月中旬播娘蒿平均株高趋于稳定,达到115.6 cm,高出同期小麦43.4 cm。越冬期播娘蒿和小麦的平均单茎鲜重变化缓慢,4月上旬后,播娘蒿单株平均鲜重迅速增加,5月上旬达到最大值50.2 g,约为单茎小麦的4倍。播娘蒿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抑制小麦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而实现,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在小麦播种量为67.5 kg·hm-2条件下,当播娘蒿株密度从0升至640株/m2时,小麦穗密度则从428.9万穗/hm2降至27.8万穗/hm2,减少了93.5%。小麦播种量在135.0 kg·hm-2时,当播娘蒿株密度从0升至640株/m2时,小麦穗密度则从549.3万穗/hm2降至188.1万穗/hm2,减少了65.8%。小麦播种量在202.5 kg·hm-2时,小麦穗密度从669.3万穗/hm2降至321.5万穗/hm2,减少了52.0%。当播娘蒿密度为320株/m2时,小麦67.5、135.0、202.5 kg·hm-2 3种播种量下产量损失率分别为84.7%、71.9%、64.9%。小麦播种量为67.5和135.0 kg·hm-2种植密度下,当播娘蒿密度为640株/m2时,小麦产量分别为2 396.3、1 680.2 kg·hm-2,损失率分别高达97.5%、87.9%,濒临绝产。【结论】播娘蒿的出苗、株高和鲜重的变化与时间、温度密切相关,通过适时进行防除,能够有效控制播娘蒿的危害,适当密植能够减轻播娘蒿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8—2023年间在江西、湖南、湖北等9个县(市)对赣芝14号开展试验示范的数据,分析了赣芝14号多年多点试验在种植土壤、培种方式、播种方式、播种时间、种植密度等不同条件下保持高产的原因。结果表明:品种比较试验中赣芝14号产量为1526.25~2049.30 kg/hm2,平均产量为1783.93 kg/hm2,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了11.65%~75.24%,平均增产35.58%,有较好的丰产性;条播较撒播增产效果更为明显;能够适应不同土壤条件;最适播期为6月中旬—7月上旬;最适播植密度为18万~22万株/hm2。综上,赣芝14号是一个兼具高产、稳产、广适、低镉、抗性好等特性的优良黑芝麻新品种,适合在我国江西、湖南、湖北等黑芝麻产区省份种植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适应陇县烟草种植的适宜密度,优化陇县烤烟品种布局并提高烟草产量与质量,通过小区对比试验,对烤烟品种秦烟99适宜栽植密度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农艺性状、抗病性、主要经济性状、原烟外观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秦烟99大田生育期延长,株高、腰叶减小,发病率增加,经济效益变差,烤烟产量与栽植密度成正相关关系。陇县烟区秦烟99的栽植密度以1.50万株/hm2较为适宜,在该栽培密度条件下,烟叶产量达1 806.0 kg/hm2,产值达到50 433.0元/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