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分析42例脑型血吸虫病的CT、MRI及CSF免疫学检查资料.结果40例通过影像学及免疫学检查获得明确诊断,1例不能完全排除脑肿瘤通过术后病理诊断为脑血吸虫病,1例高度怀疑脑血吸虫通过吡喹酮诊断性治疗证实.结论CT及MRI对脑型血吸虫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MRI在显示病变的主要病理改变时,其敏感性和准确性均较CT高,CSF免疫学检查对脑型血吸虫病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颅后窝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有3例病灶位于左侧小脑半球,小脑蚓部1例.2例MRI表现为类圆形囊性灶伴附壁结节,2例呈实性肿块伴较大坏死囊性变.肿块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实性成分T1WI信号较脑实质偏低,T2WI较脑实质信号偏高;CT图像肿瘤实性部分密度较脑实质偏低,囊性成分密度较脑脊液偏高;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明显强化.4例肿块较大,压迫第四脑室及中脑水管,引起幕上脑室积水,但病灶周围脑实质无明显脑水肿.结论 颅后窝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对该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尤文氏肉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尤文氏肉瘤的X线、CT和MRI表现。结果发病年龄均在30岁以下,发生在长骨者4例、骨盆3例、扁骨2例。影像学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伴层状或针状骨膜反应,3例骨膜破坏形成Codman三角,病灶内可见坏死骨或钙化,邻近软组织肿块形成。结论尤文氏肉瘤的诊断需结合X线、CT和MRI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50例脑内转移瘤 CT 检查结果,对其中6例脑单发转移瘤 CT诊断与手术病理作了对照分析。脑内转移瘤 CT 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脑内占位性病变,其主要共同特点为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区域内可见类圆形或环、结节强化,周围脑质广泛低密度水肿区,边缘形状不规则。提出了其他相应检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骨骼系统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儿童骨骼嗜酸性肉芽肿。结果 27例中单发20例,多发7例,共39个病灶。影像学资料显示:累及颅骨者表现为溶骨性、穿凿样骨质破坏;累及椎体者X线可见椎体变扁,CT可见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可见软组织包块;累及长骨者呈溶骨性、穿凿样骨质破坏;累及不规则骨者呈多发病灶,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结论儿童骨骼嗜酸性肉芽肿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综合各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平片、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42例,对其X线平片、CT以及MRI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而总结对应影像学的表现和病变的分级,对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CT和MRI对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且CT和MRI的分级与X线平片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CT和MRI的检出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CT和MRI对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明显优于X线平片,临床诊断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比较CT与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脊柱结核患者的CT和MRI资料,其中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8例经穿刺活检证实,6例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临床痊愈。结果:CT与MRI全部见骨质破坏。椎间盘破坏CT32例,MRI18例;寒性脓肿CT30例,MRI18例;脊髓及硬膜囊侵犯CT见20例,MRI见17例;增强表现CT见13例不同程度的强化,MRI见9例强化。结论:CT和MRI对椎体结核具有明显的的诊断价值,CT对骨硬化、钙化和死骨的显示较好,MRI的软组织分辨率高,能较好的发现椎管内结构,如脊髓等的受累范围和病变性质,也有利于早期诊断。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要点.方法病人均行X线平片,CT,MRI检查.累及股骨下段、胫骨上段、胫骨下段、股骨颈,胫骨粗隆.结果早期骨梗死X线平片无明显异常,中期CT表现为髓腔不均匀钙化,晚期MRI表现为典型的地图样表现.结论MRI检查是诊断早期骨梗死最为有效的方法,X线平片对中晚期病变有帮助,CT较平片敏感.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脑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影像学对该病的诊断及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SLE脑病21例均行CT或MRI检查。结果:本组头颅CT检查15例,仅8例异常;头颅:MRI检查7例.6例异常。脑部损害呈多部位、多病变与多灶弥漫的特点;以精神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者,其头颅影像学表现多正常或损害较轻.其预后也较好(治疗有效率为78.6%);有神经损害或意识障碍者.影像学下脑部损害较明显,其预后亦较差,有效率仅为18.2%。结论:本病脑部损害较弥漫,损害形态各异,脑部损害情况与临床表现类型以及预后密切相关.以神经损害或有意识障碍者其脑部损害较重,预后较差;MRI头颅检查优于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CT、MRI诊断与手术病理对照,提高肾上腺皮质腺瘤影像学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材料与方法:收集我们医院从1993~2002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肾上腺皮质腺瘤的CT或/和MRI检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为21~62岁,平均年龄43岁.检查设备为GE 9800型CT机,GE Prospeed SX Advantage型螺旋CT机,GE1.0T Signa Horizon LX型磁共振设备,行CT或/和MRI平扫,然后行增强检查.结果:22例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右侧15例,左侧7例.最小病灶为9×12mm,最大病灶为170×120mm.CT表现为肾上腺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或等密度影,边缘部分清楚,增强可显示部分强化,MRI表现为T1WI类似肝实质信号,T2WI接近或高于肝实质信号.结论:①肾上腺皮质腺瘤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②结合临床资料,肾上腺皮质腺瘤能与部分肾上腺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血吸虫病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经临床和病理学确诊的脑血吸虫病患者的CT资料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病灶呈不规则的等或稍高密度灶。动态增强后早期、中期、晚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均不相同,病灶周围有水肿及占位效应。经药物治疗后复诊大多数患者脑组织恢复正常。结论:脑血吸虫病CT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为该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X线、CT、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不同影像检查手段等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31例怀疑颈椎病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影像学分析.结果不同影像学检查手段对颈椎病的检出结果各有不同.结论X线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检查有一定优势,脊髓型颈椎病应首选CT或MRI检查,而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CTA、MRA更有诊断价值,食道压迫型颈椎病则以X线平片结合食道造影为主.结论用比较影像学指导各型颈椎病影像检查,有利于临床找出各型颈椎病的最佳影像诊断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X线、CT、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不同影像检查手段等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31例怀疑颈椎病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影像学分析.结果不同影像学检查手段对颈椎病的检出结果各有不同.结论X线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检查有一定优势,脊髓型颈椎病应首选CT或MRI检查,而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CTA、MRA更有诊断价值,食道压迫型颈椎病则以X线平片结合食道造影为主.结论用比较影像学指导各型颈椎病影像检查,有利于临床找出各型颈椎病的最佳影像诊断方案.  相似文献   

14.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16例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6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MRI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6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单右侧11例,单左侧2例,双侧3例。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肿瘤内密度/信号不均匀,以脂肪为主12处,以软组织为主8处,增强扫描软组织呈轻至中度较均匀强化。1例肿瘤长于增生的肾上腺内,4处病灶有点状或条状钙化。结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MRI表现较具特征性,对诊断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患者的影像资料及病理结果,总结其影像表现。结果 1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在四肢长骨5例,骨盆4例,胸骨、锁骨、髌骨、眶底各1例。平片和CT多表现为偏心膨胀性骨破坏,CT检查7例均未见明显液-液平面,但可清晰显示病灶内部结构呈多房性骨质破坏改变,MRI检查多表现为多囊状长T1、长T2信号特点,10例MR检查中均可见程度不一的液-液平面。结论对于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最好综合三种影像方式,才能互相弥补不足之处,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0例甲状腺腺瘤,术前经超声检查,术后经病理证实。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常多发,包膜不清,但也有单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常为单发,结节包膜清晰,完整。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结节与腺瘤比较,其大小及内部回声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结节边缘晕环则差异具有显著性(11.1%vs 93.3%,P<0.01);结节性甲状腺肿结节内部及周边血供不丰富,其0级血流的发生率明显高子腺瘤组(P<0.01)。结论:高频超声应用于甲状腺疾患的诊断,其病灶图像清晰,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星形细胞瘤CT增强扫描特征与其恶性程度的关系,研究CT对星形细胞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17例经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CT增强扫描特征进行对照研究。结果:CT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的形态分6型:(1)囊性伴壁结节型。占20%;(2)假囊伴壁结节型,占14%;(3)实质型,占9%;(4)环型,占16%;(5)多环型,占15%;(6)混杂型。占26%。囊性伴壁结节型及实质型为Ⅰ级和Ⅱ级星形细胞瘤,两者约各占50%;多环型为Ⅱ-Ⅳ级星形细胞瘤,假囊伴壁结节型、环型及混杂型绝大部分为Ⅱ-Ⅳ级星型细胞瘤.分别占92.9%、81.3%、92.3%,其余为Ⅰ级星形细胞瘤。结论:根据CT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的特征,对诊断和鉴别星形细胞瘤良恶性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CT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NPSLE)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并均行常规及螺旋CT扫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9例中弥漫性病变11例.局灶性病变3例,单纯脑萎缩4例和正常1例。结论:CT可为NPSLE的早期发现、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参考.但在诊断时需结合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备种甲状腺疾病的CT影像表现,探讨各种甲状腺疾病的CT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或临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60例甲状腺疾病的CT资料。结果:甲状腺瘤30例.甲状腺癌9例.结节状甲状腺肿16例.桥本氏甲状腺炎2例、Crave3例。CT对甲状腺肿瘤的定性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达到89.7%(35/39),CT对甲状腺疾病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1.7%(49/60).结论:各种甲状腺疾病的CT影像具有一定特征.CT对甲状腺疾病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超声与CT在良恶性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101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超声、CT及病理检查资料,比较超声和(或)CT诊断的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101例甲状腺结节中,恶性结节53例,良性结节48例.超声诊断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准确性、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8.12%、84.91%、91.67%,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