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仙居县水稻强化栽培技术(SRI)试验示范结果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栽培方法。为探索SRI在仙居县的适用性和增产潜力,2003年我们在横溪镇下陈村建立了一个面积为6.67hm^2的杂交籼稻粤优938 SRI示范方,并在该示范方内和白塔镇高迁村设置了水稻强化栽培秧龄、移栽密度、氮化肥用量及品种对比等4项试验。示范方前作以绿肥为主。  相似文献   

2.
超级杂交稻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报道了超级杂交水稻两优培九等组合不同播种期试验、不同施氮水平试验、不同移栽密度与叶龄试验、改进的SRI与传统栽培比较试验的主要结果,并提出了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的优化技术。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中熟组合强化栽培体系(SRI)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川西稻麦生态区进行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研究,首先要考虑结合耕作制度,选用具有较强感温性的杂交中稻中熟组合,通过迟播,旱育秧,幼龄(2叶)单苗稀植(9.0万穴/hm^2),控水等措施,全生育期131-132d,穗粒结构合理,比相同组合常规栽培增产6.4%-16.3%。比迟熟组合汕优63的SRI栽培增产3.8%-10.5%。可扩大示范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总被引:205,自引:24,他引:205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0是一种新的高产栽培方法,首先在马达加斯加提出和应用,取得了成倍的增产效果,近年来,在印尼、菲律宾等国以及我国都在进行试验,初步显示了较大的增产潜力。对SRI这一新的栽培体系的主要方面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强化栽培条件下水稻的根系特征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以协优527为材料,研究了强化栽培条件下水稻的根系特征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相比,强化栽培能明显增加从分蘖至成熟各生育时期的单株根系干重,降低齐穗后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生育后期根系的生理活性及磷含量,特别是在籽粒灌浆结实的关键时期,SRI栽培的根系伤流强度明显高于接常规栽培。因此,强化栽培可以延缓后期根系及叶片衰老,提高结实率及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的形成及其技术特点,介绍了黑龙江省成功研究寒地水稻SRI改进技术内容,以及该项技术应用获得平均增产15%以上,每公顷用种量由70.0 kg降至7.5 kg,增收节支1 800元/hm^2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对于提高杂交水稻产量有着重要意义。优化杂交水稻群体质量,扩大杂交水稻库容量,提高光合叶面积指数和光能利用率,增强杂交水稻根系活力,延缓根系和叶片衰老,提高杂交水稻库容的有效充实度,可实现杂交水稻高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实践中形成了以精确定量栽培、强化栽培、三定栽培为代表的等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也存在栽培技术与我国农村发展不适应,以及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很好协调的矛盾。精准化栽培、生态化栽培和轻简栽培将是我国今后水稻生产发展急需技术。  相似文献   

8.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产量优势、经济及生态效益和本土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筛选适宜品种(组合)基础上,汲取现有的旱育稀植、节水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高产栽培技术之精华,并采用小苗稀植、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覆盖"旱育"式水管、中耕除草与化学除草相结合等的关键技术,将SRI法与我国不同种植制度、不同类型品种有机结合,形成本土化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水稻强化栽培(SRI)技术可改善稻株个体生长环境,充分挖掘个体生产潜力,植株发根力强,分蘖优势明显,且穗形大,能获得较大幅度增产。SRI还能降低育秧成本,节省灌溉用水(一般节水30%~40%)。介绍了SRI在台州单季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及其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的形成及其技术特点,介绍了黑龙江省成功研究寒地水稻SRI改进技术内容,以及该项技术应用获得平均增产15%以上,每公顷用种量由70.0 kg降至7.5 kg,增收节支 1 800元/hm2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水稻结实期米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通过对9个水稻品种、3个播期连续4年灌浆结实期中,稻米粒重和13个单一品质性状的观察分析表明,稻米综合品质在齐穗后先有一个近乎线性的快速增长期,30 d以后品质变化(品种和播期间稍有差异)趋于稳定,用二次或三次回归曲线模拟效果最好,综合品质与粒重的变化有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品味稻米     
沈希宏 《中国稻米》2020,(1):102-104
以一位稻米从业者的感想出发,对我国稻米的地位、历史文化、产量、品质、市场反应等进行了简要描述和讨论。期望能更广泛地来尊敬稻米、更大角度来品味稻米。  相似文献   

13.
稻谷加工的副产物稻壳经炭化处理后可用作肥料。水稻本田施用50kg/667m2+1000kg农家肥作底肥配施二铵10kg/667m2,尿素7.5kg,返青期、分蘖期各提前1d,可提高水稻抗病虫、抗倒伏能力,增产16.7%。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高桩再生稻由于穗小粒少,产量不稳定,头季不能应用机收等缺点,严重制约了其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从机收时的留桩高度、碾压带等方面对再生稻栽培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0~5 cm桩高的再生季产量最高,说明在应用机收低桩再生技术进行再生稻生产时,应把留桩高度控制在5 cm内。稻...  相似文献   

15.
 选用稻瘟病抗源外选35及其衍生系统持久抗性品种三黄占2号、三芦占7号、梅三五2号及其衍生品种矮三芦占、七黄占2号、七袋占分别与野败型不育系博A、优ⅠA、Ⅱ优A、红莲型不育系广A配制共28个组合。以IR36为抗性对照,广陆矮4号为感病对照,对杂交组合及其不育系(保持系)和抗性品种进行了人工接种稻瘟病菌抗谱测定,数量抗性测定和不同病区田间异地同步抗性鉴定。抗性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具持久抗性品种三黄占2号、三芦占7号配制的杂交组合表现了与持久抗性品种相同的表型特征,即表现较高的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 较好的田间抗性。初步认为:三黄占2号和三芦占7号的持久抗性能导入三系杂交稻组合中。  相似文献   

16.
水稻和陆稻籽粒灌浆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应用Richards方程对水作和旱作水稻与陆稻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研究两种稻灌浆特性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水作相比,水稻旱作穗数和粒重明显降低,产量下降;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灌浆速率降低,活跃灌浆期缩短,强势粒和中势粒的起始生长势减弱,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延迟,强、弱势粒进入灌浆盛期的间距缩短,从而影响弱势粒的灌浆,强、弱势粒灌浆速率的差异增大,最终导致粒重和结实率降低。陆稻旱作与水作相比,除活跃灌浆期略有缩短以及强、弱势粒进入灌浆盛期的间隔略有延长外,整体上灌浆过程变化不大。与水稻相比,陆稻在两种水分条件下灌浆过程和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差异较小,表现为籽粒灌浆的起始生长势特别是强、中粒位势的起始生长势低,灌浆前、中期灌浆较强,强、中势籽粒对同化物的激烈竞争使弱势粒灌浆变差,籽粒灌浆期短,特别是灌浆后期持续时间短,导致结实率和粒重低,最终影响产量。旱作条件下,水稻与陆稻相比,籽粒灌浆速率较小,活跃灌浆期较长,强、弱势粒灌浆呈现明显的异步性。  相似文献   

17.
抗稻瘟病水稻品种的田间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辅助接种、自然发病的方法对25个品种连续十年在病圃中的稻瘟病抗性进行了监测。结果发现,39.18%的年份品种组合叶瘟颈瘟在田间抗感表现出质的不同,有的叶瘟感病而颈瘟表现抗病,有的叶瘟抗病而颈瘟表现感病。叶瘟颈瘟表现一致的品种均出现在严重感病或抗性较强的品种。水稻本身的遗传背景对稻瘟病抗病基因的表现有影响。本文还就稻瘟病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抗瘟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B40、Tetep为感、抗稻瘟病对照,在全国4个病区病圃(云南保山、湖南烟溪、辽宁丹东、广东从化)采用自然诱发,鉴定了74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抗瘟性。结果表明,感病对照B40在苗期病斑孢子层级、严重度、病斑叶面积率、穗颈瘟发病率均表现高感;抗病对照Tetep分别为1级、4级、5.5%和4.79%;Moroberekan前3个指标分别为3级、3级和1.2%,其穗颈瘟发病率较高,达到12.0%。云南地方稻种中,毫弄早、毫玉浪、大白谷等3个品种在这4个指标上表现抗病;在这4个病圃中,它们对稻瘟病的抗性比Tetep和Moroberekan更强、更稳定;毫马粉、孟先大白谷等2个品种在前3个指标上表现抗病,但感穗颈瘟。  相似文献   

19.
稻瘟病持久抗性在三系杂交稻上的导入续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稻瘟病持久抗性载体品种三黄占2号、三芦占7号,稻瘟病抗性品种外选35和矮三芦占等4个品种,与广A、博A两个不育系配组8个组合,重复进行了详细的稻瘟病抗谱测定、数量抗性测定以及不同病区田间异地同步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三黄占2号、三芦占7号携带的稻瘟病持久抗性基因能在三系杂交稻组合中表达出来,杂交稻的持久抗性育种是可能的;(2)与常规稻类同,数量抗性和不同病区田间异地同步抗性可作为区分杂交稻是否具有持久抗性的指标;(3)数量抗性与不同病区田间异地同步抗性紧密正相关,数量抗性可作为区别高质量抗性组合是否具有持久抗性的重要依据,可以应用温室人工鉴定的数量抗性指标开展稻瘟病持久抗性育种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不同粳稻品种抗水稻条纹叶枯病情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通过对20个粳稻品种(系)条纹叶枯病发生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连20-417、盐稻8号、徐稻3号、连粳99-87发病轻.华粳2号、武育糯16号等品种条纹叶枯病发病重。分析得出条纹叶枯病的发病原因、规律及对后期产量的影响,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