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玉米灰斑病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玉米灰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菌(Cecrosporazeae-maydis<\i> Tehon&Daniela)引起的一种病害,最早于1924年在美国亚历山大州和伊利诺斯州发现,该病现在美国普遍发生。我国陈刚于1991年在辽宁省发现该病,至今该病在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均有发生,并已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从症状、病原、流行规律、发病条件、抗源鉴定、抗性机制、抗性遗传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了综述,同时探讨了今后玉米灰斑病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2.
张付花 《福建茶叶》2016,(5):364-365
茶文化传入美国之后,慢慢与美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完美的融合。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茶文化出现在美国一些小说中。从茶文化传入美国开始,茶文化一直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融入到美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去。在美国小说里的一些茶文化应用,我们可以发现茶文化对美国文化的多元化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广东茶业》2003,(2):29-29
如果说喝茶有助于抵御病毒此前还只是一种定性推断,那么,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院学报》上报道了定量发现:茶叶中名为“茶氨酸”的化学物质可以使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增强5倍。 任职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布里格姆妇女医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杰克·布科夫斯基博士21日接受美联社记者保罗·雷采尔采访时说,茶氨酸的作用,是调动人体免疫细胞抵御病毒、细菌以及真菌,或许有朝一日可以充作药用。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玉米收获前发现黄曲霉菌(Asperrgillas flavus ex Prics Link)已有多年。过去人们认为该菌是一种不重要的穗部病菌,很少有人注意它,直到产生有毒的化合物黄曲霉素时,才引起人们关注。它是美国东南部地区玉米上的一种常见菌,若干年后,将会给主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Kadugli研究站高粱圃里,栽培着一种叫沙维亚(Shawaya)的深黑色或深紫色的高粱,它是Rosenow和Frede rieksen于1980年在苏丹西部发现的。沙维亚高粱籽粒微皱,但是在洪都拉斯和波多黎各种  相似文献   

6.
《花生学报》2010,39(1):7-7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一种蛋白质能够生成黄曲霉素。这是科学家首次发现黄曲霉素形成的原因。黄曲霉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经常在谷物、豆类、玉米、花生和一些干果中检测到它,而在湿热地区的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素的几率最高。该毒素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7.
<正> 一、课题背景与研究过程 1、国内外化学除草发展动态一八九五年在法国、美国发现硫酸铜具有选择杀草作用,这就是农田化学除草的开端。一直到一九四二年内吸传导性除草剂2.4—D的发现在化学除草中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一九四五年二甲四氯除草剂问世,一九五七年敌稗的发现和一九六○年除草醚、杀草丹的出现,就形成了水田化学除草体系。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自1895年发现 X——射线以来,辐射线对生物的作用,一直在研究。但电离射线应用于辐射育种则是20年代以来的事情,最早是1927年美国人穆勒(H·J·Muller)用果蝇做试验发现 X 射线能引起生物遗传性的变异。此后,人们开始有目的地辐射选育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是一种能引起花生重大损失的病原物。据估计,得克萨斯州26%的花生田有花生根结线虫,该线虫也广泛分布于美国东南部。目前还没有培育出高抗花生根结线虫的栽培品种,但已在花生属的不同种中鉴定出抗线性。Nelson等报道,许多花生野生种抗花生根结线虫,此外,他们发现了两个种间杂种抗这种线虫。抗性杂种之一T P—129是杂交组合[A.bat-izocoi×(A.cardenasiiGK P—10017×A.chacoensisGK P—10602)]4x的  相似文献   

10.
植物病理学家约翰·默·邓拉维(Dunleavy,J.M.)在美国衣阿华州发现了一种大豆新病害——细菌性黄褐斑病。1975年他在艾姆斯的大豆研究区初次鉴定出此症状,后又从衣阿华州的八个县的大豆样品上再次证实了此种病害。  相似文献   

11.
花生根结线虫病是由Neal 1889年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首先在花生上发现,定名Meloidogyne arenaria。其后Chi-twood1949年在马铃薯上又发现了另一种,定名M.hapla。据报导国外多用滴滴混剂、二氯异丙醚、二溴氯丙烷、氯化苦等处理土壤。我国早在1952年,首先由山东农业厅、山东农科所等单位在荣成县花  相似文献   

12.
国际新闻     
《茶世界》2006,(6)
美国:绿茶是亚洲人防癌法宝此发现破解了多年“怪论”:亚洲人吸烟率很高心脏病和肺癌发病率却较低。众所周知,吸烟可能导致心脏疾病和肺癌,但是在吸烟人口比例相当高的亚洲国家,这两类疾病的发病率同美国相比并不高,这一被称为“亚洲怪论”的现象困扰了众多学者。美国医学家研究后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饮用绿茶是其中原因之一。绿茶的儿茶酚含量很高据路透社13日报道,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外科医师协会杂志》详细论述了绿茶对促进心脏健康以及降低患癌症危险之间的联系。耶鲁大学医学院鲍尔·萨姆比奥博士和同事的研究表明,绿茶含…  相似文献   

13.
危害大豆的一种重要病害大豆疫病 ,由真菌phyto phthramegaspermaf·sp .glycineakuaneterwin所致 ,是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该病原菌除危害大豆外 ,还可危害菜豆、豌豆等豆类作物。一、危害程度50年代大豆疫病在美国已大面积发生 ,并造成大幅度减产 ,曾对美国的大豆生产造成极大危害。黑龙江省近年来发现了大豆疫病 ,发生面积逐年增加 ,危害程度逐年加重。该病可造成种子、根、茎腐烂 ,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危害 ,使植株逐渐枯萎死亡 ,在感病品种上可造成 2 5%~ 50 %的损失 ,个别感病品…  相似文献   

14.
花生斑驳病毒(PMV)的坏死毒株在花生上引起不同的反应,反应是以病情指数来评价。63个引进花生品种中仅有11个发生了轻微的或不矮化的轻型斑驳;这是对坏死毒株一种很轻微的反应。用美国的田间优势毒株PMV的轻型毒株(M_2)接种的11个引进种中的两个种进行了产量试验,PMV—M_2在易感的栽培品种“星”上引起了籽仁减产31%,而在引进种(PI261945和PI261946)上不减产,引进种由于不减产被认为具有耐病性。另外,在两个易感的栽培种上病毒感染率高达2—4倍以上。 虽然美国花生斑驳病毒(PMV)的优势毒株在花生(Arachis hypogaea)上引起很轻微的症状,但减产10—30%。1973年进行的田间系统调查表明估计佐治亚州年度损失超过10万美元。美国应用的主要花生栽培种是PMV的易感品种。经对文献的查阅没有发现有关花生对病毒抗性方面的报导。1968年的筛选试验,所有供试的花生品系(37个栽培种和428个普通引进种)对PMV的优势毒株表现了相似的症状;没有发现抗病类型。最近在筛选试验项目中使用了PMV的重型毒株,初步结果指出发病是显著的。这个试验的目的是改进对花生PMV的抗性、鉴定抗原、确定抗性的测定技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自然侵染花生(Arachis hypogaea L.)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的命名变得愈来愈混乱。1965年,Kuhn报道美国花生上一种种传病毒,定名为花生斑驳病毒(PMV)。1980年,Dubern和Dollel发现西非一种侵染花生病毒,称为花生眼斑病毒(GEV)。1981年,Sreanivasulu等报道印度一种侵染花生病毒,取名为花生绿色花叶病毒(PGMV)。1983年,许泽永等报道中国一种引起花生轻斑驳的病毒(VPMM),但没有给该病毒定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美国农业研究中心化学家Leong与同事们研究破解水稻应对不断演变的致病真菌的天然防御能力,取得了重大进展。发现、确认了水稻新的抗性基因,并进行了克隆。同时研发一种新方法,用于水稻和病原菌的操纵基因,培育抗病性敏感的水稻。  相似文献   

17.
棉花半配生殖现象是美国学者E.L.Turcotte和C.V.Feaster于60年代发现并确认的棉花的一种特殊生殖现象,是一种雌雄配子假受精形成胚的生殖类型。即在受精过程中,雄配子进入卵细胞后,并不与卵核结合,而是两个性细胞各自分裂,形成胚和部分是母本组织,部分是父本组织的嵌合体植  相似文献   

18.
美国东南部的甘薯生产正朝着连作的方向发展。不采用轮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土地价格上涨以及适宜种甘薯的土地减少。甘薯连作已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产量下降,二是薯块开裂加重。Peterson 和 Lana 发现,在同一块地上连续种植甘薯,即使施肥适当也减产70%。他们还发现,栽培在同一小块土地上的甘薯减  相似文献   

19.
据报道,美国佐治亚大学研制成一种加工花生壳作牛饲料的方法。 花生壳含70%的纤维素,是牛、羊能消化的营养物质,但其余的30%的木质素,不仅不被消化,而且还阻止纤维素被消化。研究者从花生堆栈里搜寻分解本质素的细菌,经过对300多种细菌检验,发现了一种节足属细菌。先用硝酸处理木质素,然后使这种细菌发生作用。经过两阶段处理过的花生壳和未处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美国农业研究中心化学家Leong与同事们研究破解水稻应对不断演变的致病真菌的天然防御能力,取得了重大进展。发现、确认了水稻新的抗性基因,并进行了克隆。同时研发一种新方法,用于水稻和病原菌的操纵基因,培育抗病性敏感的水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