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从木霉(Trichoderma spp.)代谢产物中获得对疫霉菌(Phytophthora spp.)有抑制作用的活性拮抗化合物,并评价其对其他植物病原菌的生防潜力,为木霉生防菌株及其产生拮抗化合物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用玻璃纸筛选法筛选产生拮抗化合物的木霉菌株,这些化合物对疫霉菌有强烈的抑制活性。在PDA上培养获得的木霉菌株作为接种体,进一步接种在稻米培养基上扩大培养,用于拮抗化合物的提取。木霉培养物经乙酸乙酯萃取、过滤和浓缩等程序,获得最初的粗提物。粗提物进一步通过柱层析、薄层层析纯化和生物活性测定,确定活性组分并获得纯的样品。依据样品的化学特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确定拮抗化合物的化学分子式和结构。选用不同类群的植物病原菌,包括卵菌门的辣椒疫霉(P. capsici)和黄瓜疫霉(P. melonis)、子囊菌门中的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和担子菌门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测定拮抗化合物对它们发育不同阶段的拮抗活性。【结果】最初筛选试验结果显示,渐绿木霉(T. viridescens)菌株TS0404能产生对疫霉菌有强烈抑制活性的拮抗化合物。分离、纯化和生物活性试验表明,具有生物活性的活性组分是一种黄色油状液体。质谱图揭示该化合物最大离子峰166,化合物被鉴定为6-戊基-2H-吡喃酮(6-pentyl-2H-pyran-2-one,6-PP)。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对辣椒疫霉、黄瓜疫霉、立枯丝核菌、尖镰孢菌丝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115.26、99.58、126.46和315.75 μg?mL-1),其中对黄瓜疫霉抑制效果最好,300 μg?mL-1浓度完全抑制黄瓜疫霉菌丝生长。该化合物对辣椒疫霉和黄瓜疫霉游动孢子囊萌发也有显著抑制效果(EC50分别为168.67和111.87 μg?mL-1),其中对黄瓜疫霉游动孢子囊萌发抑制效果最好,在400 μg?mL-1时,完全抑制其游动孢子囊的萌发。此外,6-戊基-2H-吡喃酮还对尖镰孢分生孢子和立枯丝核菌菌核萌发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其对尖镰孢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的EC50为151.81 μg?mL-1;300 μg?mL-1时,完全抑制立枯丝核菌菌核的萌发。【结论】从渐绿木霉筛选分离获得了6-戊基-2H-吡喃酮,其对卵菌中的辣椒疫霉和黄瓜疫霉子实体有强烈的抑制活性,对尖镰孢和立枯丝核菌菌核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显示该物质是一种广谱性的拮抗化合物,在作物疫病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S34-1细菌对致病疫霉不同生育阶段的影响以及对晚疫病的控制效果,并初步探究拮抗物质的来源。本试验分别以对峙培养法、菌液与孢子囊悬液混合法测试细菌活体和菌液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以及菌体形态的影响,以块茎切片法评价菌液的防病效果,采用排除法探究拮抗物质来源。结果表明,S34-1活体和菌液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为89.32%和97.12%;菌液可使菌丝畸形、不规则膨大并释放内含物,明显抑制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和游动孢子萌发;在马铃薯块茎切片上菌液对晚疫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其抑菌物质是一种挥发性物质。试验表明利用S34-1菌株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拮抗研究和发酵液抑制致病疫霉菌丝生长、孢子囊萌发以及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的研究,从6株生防木霉菌株中筛选出对致病疫霉菌具有生防作用的高效生防木霉菌株T-28,该菌株对致病疫霉的拮抗等级为I级,发酵液对菌丝生长抑制率为64.71%,孢子囊萌发相对抑制率为64.41%,孢子囊游动孢子释放相对抑制率为68.31%。经ITS PCR扩增产物分析,T-28菌株与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的ITS序列具有99%的最大同源性,验证为哈茨木霉。对哈茨木霉T-28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发现其对生长温度、pH、碳源和氮源要求不严格,是具有广泛适应性和广阔应用前景的高效生防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K4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和增产机制,为该菌剂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制备K4菌液、无菌滤液,应用四线法、抑制率测定法和盆栽试验,研究K4菌株发酵液的产酸过程,以及K4菌液和无菌滤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游动孢子释放、孢子囊萌发产生芽管的抑制作用及在马铃薯上的防病促生效果。【结果】K4菌株在发酵过程中产生酸性物质使发酵液的pH不断降低,到达生长稳定期时发酵液的pH在5.45~5.49。K4菌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菌丝生长、游动孢子释放和孢子囊萌发产生芽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71.17%,93.01%,71.28%,而K4无菌滤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游动孢子释放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65.48%,49.42%。在离体叶片上,K4菌液和无菌滤液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相当,在45.37%~45.87%。在盆栽试验中,接病前喷施K4菌液及无菌滤液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达到了38.50%和20.66%,使马铃薯茎叶干质量较对照分别增加6.98%和2.77%,块茎干质量较对照分别增加126.42%和67.64%。【结论】K4菌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效果好于K4无菌滤液,表明K4菌液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抑制机理为竞争抑制和菌体代谢产物抑制双重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健康的11种植物体内分离到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有强拮抗作用的两个内生细菌菌株,分别命名为LJ、XM菌株。拮抗试验表明,这两株细菌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LJ和XM发酵滤液对辣椒疫霉病菌游动孢子囊的形成、孢子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经LJ、XM发酵液处理的辣椒疫霉菌丝均有不同程度的原生质体浓缩现象。  相似文献   

6.
李丽艳  蒋继志  郭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671-14672,14675
[目的]筛选获得显著拮抗致病疫霉的细菌菌株,为深入开发利用拮抗细菌抑制致病疫霉并控制马铃薯晚疫病提供依据。[方法]用平板对峙法和滤纸片法测定61株细菌活体、发酵液及菌液对致病疫霉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测定了SR13-2菌株的诱导抗病作用。[结果]供试的61株细菌活体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到60%以上的有24株,其中HT-6菌株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率达到了89.92%;但所有供试菌株的发酵液均无显著抑菌作用,而大部分菌株菌液的抑菌作用却明显高于活体菌株,其中以S34-1菌株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率为91.50%;同时发现SR13-2菌株的菌液具有显著的诱导抗病作用,保护率可达60%。[结论]拮抗菌株S34-1和SR13-2的活体与发酵液的抑菌作用之间无相关性,而菌液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方面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五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河北双吉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河北双吉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美国陶氏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和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5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孢子囊直接萌发、间接萌发(释放游动孢子)及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效果均比较好,而对孢子囊间接萌发和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各不相同。其中,河北双吉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和河北双吉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孢子囊直接和间接萌发的抑制效果最显著,浓度在5μg/m L以上时抑制率均为100%。美国陶氏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浓度在20μg/m L时几乎能完全抑制孢子囊的直接萌发或间接萌发,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对孢子囊间接萌发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差。游动孢子的萌发对5种药剂较为敏感,1μg/m L的药剂浓度就能使游动孢子萌发得到显著抑制。  相似文献   

8.
致病疫霉释放的游动孢子是其侵染植物并引起病害的主要因子之一。为快速获得大量侵染力强的游动孢子,并明确拮抗菌HT-6对游动孢子活性的影响,首先将经黑麦培养基(RA)培养获得的致病疫霉孢子囊分别用自来水(TW)、无菌蒸馏水(SDW)、10%V8培养液(V8)和黑麦液体培养基(RL)处理,比较游动孢子的释放能力、侵染能力、运动能力和成膜能力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检测不同浓度HT-6菌液对来自V8的游动孢子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培养液处理后,游动孢子释放率在TW中最高(46.77%),在RL中最低(6.16%),但来自V8的游动孢子对马铃薯块茎切片的侵染能力(病情指数为87.51)、运动能力(23.25%)和成膜能力(OD_(540)=1.107)均为最强;以不同浓度HT-6菌液处理来自V8的游动孢子后,发现随菌液浓度升高,细菌HT-6对游动孢子活性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在OD_(600)为1.433浓度时游动孢子侵染块茎切片的病情指数为23.55、运动能力为2.97%,成膜能力被完全抑制。这些结果表明,利用V8制备致病疫霉游动孢子显著优于RL、SDW及TW,且细菌HT-6可以强烈抑制游动孢子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并稳定放线菌NB-8发酵液对致病疫霉的抑制效率,利用物理与化学诱变结合的方法处理该菌株,得到了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50%以上的变异菌株9株,其中LU-160菌株的抑菌率为73.13%,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5.66%。该菌株连续传代35代后,其发酵液的抑菌率仍然保持在63%~70%;此外,该菌株发酵液对致病疫霉孢子囊萌发的抑制率为94%,对休止孢萌发的抑制率为40%。表明LU-160菌株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试验研究了白菜黑斑病菌和梨黑斑病菌的发酵液对致病疫霉的抑制机理。白菜黑斑病菌和梨黑斑病菌的发酵液使致病疫霉菌丝形态发生畸变;对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率分别为95.67%和93.38%;对致病疫霉休止孢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79.55%和76.80%。经处理的致病疫霉病菌菌丝体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有一定的下降,表明上述两种发酵液可抑制致病疫霉菌丝体中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11.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RT-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相似文献   

12.
猪伪狂犬病毒(PRV)的流行对中国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而2011年后许多已免疫PRV疫苗的猪场频繁出现gE抗体转为阳性现象,感染猪出现PRV的临床症状,并出现所谓的“流产风暴”,学者们怀疑PRV的重新流行与病毒毒力增强和基因变异有关。为了解PRV变异情况,从各地疑似PRV阳性病料中,通过PK-15细胞分离出4个毒株,对毒株传代培养,进行TCID50与LD50测定,对主要毒力基因gBgCgETK进行扩增测序后分析,确定该4株病毒为PRV株,分别命名为FJ01株、FJ03株、YK株和MS2018株,滴度分别为10-6.63、10-7.08、10-8.10、10-7.18 TCID50s·0.1mL-1,对Balb/c小鼠的LD50分别为102.17、102.72、103.44、103.51 TCID50s,可见FJ01株的毒力最强。对4个毒株的毒力基因与其他PRV毒株进行同源性比对并建立进化树,FJ01株、FJ03株、MS2018株与中国近几年流行的变异毒株如HNX株、HNB株、JS-2012株等在一个大进化分支上,亲缘性较近,而与疫苗株Bartha-K61、SA215等,国际经典毒株Becker、Kaplan等亲缘性较远,变异较大。YK株与国际毒株亲缘性更近,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三种侵染柑橘木虱的蜡蚧菌属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株ZJLA08、ZJLP09和ZJLSP07为从柑橘木虱虫体中分离纯化的蜡蚧菌属真菌,经鉴定分别为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刀孢蜡蚧菌Lecanicillium psalliotae及1个新种Lecanicillium sp.,均对柑橘木虱具有强致病性。为明确这3个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了温度、光照和紫外照射等条件对菌株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25~30 ℃是菌株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光照对菌株生长和孢子萌发影响不显著,但适当的光照有利于菌株产孢,如在连续光照条件下培养7 d后,菌株ZJLSP07、ZJLA08和ZJLP09的产孢量依次为6.72×108、6.13×108、10.38×108个·mL-1;紫外照射对3个菌株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均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如紫外照射60 min对菌株ZJLSP07、ZJLA08和ZJLP09的产孢抑制率分别达38.32%、51.17%和32.41%,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81.43%、87.35%和78.14%;湿度高有利于菌株孢子的萌发,如在相对湿度为62%时,菌株ZJLSP07、ZJLA08和ZJLP09的孢子萌发率相比饱和湿度条件下分别下降了84.31%、86.21%和77.47%。在测试的3个菌株中,菌株ZJLP09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等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菌株,且其对高温、低湿和紫外照射等具有更强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方法,为监测和防治蜜蜂白垩病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根据蜜蜂球囊菌特异性序列ITS区,用在线引物设计软件PrimerExplorer V4.0设计并合成4条特异性引物A.apis-F3 (5′-ACATTGCGCCCTCTGGTA-3′)、A.apis-B3 (5′-TGGTTAGACCGGACAGTCG-3′)、A.apis-FIP (5′-TAAGACGGGACGATCGCCC AACCTGTCCGAGCGTCATTG-3′)和 A.apis-BIP (5′-GAAAGGCAGTGACGGCGTCGGGCCACTAGAGCGAAAGAC-3′),进行LAMP扩增试验,分别设置Mg2+终浓度为0、2、4、6、8、10、12、14 mmol·L-1, dNPTs终浓度为0、0.2、0.4、0.6、0.8、1.0、1.2、1.4、1.6、1.8 mmol·L-1, 内引物FIB/BIF终浓度为0.2、0.4、0.6、0.8、1.0、1.2、1.4、1.6、1.8 mmol?L-1,甜菜碱终浓度分别为0、0.2、0.4、0.6、0.8、1.0、1.2 mol·L-1,反应温度为58、60、63、65℃,反应时间分别为30、40、50、60 min,并利用实时浊度仪测定浊度值和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来检测LAMP反应的结果,确定优化的LAMP检测体系。以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apis)、蜜蜂残翅病毒(Deformed wing virus,DWV)、蜜蜂囊状幼虫病毒(Sacbrood virus,SBV)、黑蜂王台病毒(Black queen cell virus,BQCV)和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Israel acute paralysis virus,IAPV)基因组为模板进行特异性验证。并用PvuⅠ酶切验证产物,最终确定LAMP反应体系的准确性;进而通过将蜜蜂球囊菌基因组DNA进行10倍梯度稀释,分别获得DNA浓度0.2231、0.2231×10-1、0.2231×10-2、0.2231×10-3、0.2231×10-4、02231×10-5、0.2231×10-6、0.2231×10-7、0.2231×10-8 μg·μL-1作为模板,比较LAMP和普通PCR检测灵敏度,并检测验证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上的可行性。【结果】建立了一种特异检测蜜蜂球囊菌的方法,反应条件优化后的检测体系为4 mmol·L-1 Mg2+、1.2 mmol·L-1 dNTPs、1.6 mmol·L-1 FIP/BIP、0.4 mol·L-1甜菜碱,并在63℃反应60 min可完成检测。选用蜜蜂球囊菌、东方蜜蜂微孢子虫、蜜蜂微孢子虫、蜜蜂残翅病毒、蜜蜂囊状幼虫病毒、黑蜂王台病毒和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的基因组作为LAMP反应模板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仅有蜜蜂球囊菌有扩增曲线和梯状条带,建立的LAMP检测体系有很好的特异性。将蜜蜂球囊菌基因组DNA浓度0.2231、0.2231×10-1、0.2231×10-2、0.2231×10-3、0.2231×10-4、0.2231×10-5 μg·μL-1作为模板进行PCR反应后,检测结果为阳性,随DNA浓度降低,电泳检测不能观察到PCR的扩增产物。进行LAMP反应时,浊度曲线和电泳条带显示可检测DNA浓度为0.2231×10-6 μg·μL-1。LAMP每反应检出量比PCR高10倍,并且方法简单、节省时间。【结论】成功建立了准确、快速、低成本的LAMP检测蜜蜂球囊菌技术,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为了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约翰逊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这3种肉牛呼吸道病原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采用肺炎克雷伯菌Khe基因、约翰逊不动杆菌Ptk基因、多杀性巴氏杆菌Abhd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经过特异性、敏感性、引物浓度、退火温度试验,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反应条件和体系。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同时扩增出肺炎克雷伯菌、约翰逊不动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3种目的菌扩增测序与GenBank上的细菌基因序列相似性均高于99%,对其他10种肉牛呼吸道病原菌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对3种病原基因组DNA的检测下限分别为69.8×10-5、208.9×10-4、70.8×10-3 ng·μL-1,最佳引物浓度比例为1:1:1,最佳的退火温度为58 ℃。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为上述3种病原的快速检测、鉴定和临床牛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和准确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银杏(Ginkgo biloba)枝叶水势、水容特征及其对树干边材液流的调节和影响。利用热扩散式边材液流检测技术、压力室技术等对其树干边材液流、枝叶水势、水容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春、夏、秋三季银杏树干边材平均液流速率分别为(1.11±0.76)×10-3、(0.82±0.58)×10-3、(0.94±0.21)×10-3 cm·s-1,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银杏枝条与叶片水势、水容具有相似的“V”型日变化。整个生长季,银杏枝条和叶片平均水势分别为(-1.74±0.24)MPa和(-1.80±0.20)MPa;枝条和叶片水容分别为(0.38±0.02)×10-3 g·cm-3·MPa-1和(5.83±1.9)×10-3 g·cm-3·MPa-1。银杏枝叶水势、水容与树干边材液流速率呈负相关,共同作用和调节其蒸腾耗水,但不同时段其主导因子不同。  相似文献   

17.
发酵床是目前国内规模化养猪企业广泛采用的粪污处理模式,其关键在于投加的微生物菌剂。为了分离出能高效降解猪粪的菌株,采用NH3选择性培养基对土壤微生物菌株进行初筛,共得到7株氨氮降解率大于70%的菌株。通过猪粪发酵模拟实验对分离株的NH3抑制效果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7株菌株均能不同程度地减少猪粪发酵过程中氨的释放量,其中Z10菌株的NH3抑制效果最为显著。针对猪粪除臭及促进猪粪腐熟效果开展了Z10菌株应用效果评价。除臭试验结果显示,Z10菌株对猪粪臭气中NH3与H2S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21 d发酵周期内, NH3与H2S的释放量较对照组分别减少了38.66%与50.03%。促腐熟试验结果显示,Z10组种子发芽率与发芽指数分别达到了83.33%与88.55%,而对照组发芽率与发芽指数仅为68.35%与59.12%。生化鉴定显示,Z10菌株无蛋白酶活性,具有较弱的糖化酶、淀粉酶及脂肪酶的活性,但表现出较强纤维素降解活力,其纤维素酶活力达到232.543 U·mL-1,推测Z10菌株表现出的促腐熟效果主要源于其高纤维素降解活力。16S r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相似文献   

18.
草莓轻型黄边病毒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相似文献   

19.
【目的】监测河北、内蒙古和吉林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对霜脲氰的抗性时空动态,明确霜脲氰及其混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马铃薯晚疫病菌抗药性治理和杀菌剂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2011—2019年共采集分离到824个马铃薯晚疫病菌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霜脲氰的敏感性,并通过田间药效试验验证霜脲氰及其混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河北、内蒙古和吉林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对霜脲氰抗性水平较低且抗性发展缓慢,平均EC50、平均抗性倍数、抗性频率和抗性指数随着监测年限及地域的不同而波动,但整体上趋于低位平稳。不同年份检测的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对霜脲氰的平均EC50为0.06—0.44μg·mL-1,平均抗性倍数为0.29—2.18,抗性指数为0.25—0.47。2011和2017年仅检测到敏感菌株,2012—2016年抗性菌株频率为1.90%—58.57%,2018年和2019年抗性菌株频率分别为20.83%和88.14%。不同省(自治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对霜脲氰的平均EC50为0.17—0.18μg·m...  相似文献   

20.
为丰富芒果蒂腐病拮抗菌资源,寻找替代化学杀菌剂的无毒无污染的采后防治方法,使用平板稀释法、划线纯化法、纸片扩散法从芒果树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对蒂腐病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明确其分类地位,优化其发酵条件,测试活体防效。共筛选到两株对采后芒果蒂腐病菌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拮抗放线菌A10和A17,其中A17对另一种引起芒果蒂腐病的病原菌芒果拟茎点霉也有拮抗作用。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鉴定初步判断,2株放线菌均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A10菌株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优化后为:2.5%乳糖,2.0%蛋白胨,初始pH 8.0,摇床转速200 r·min-1,培养时间120 h;A17菌株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优化为:2.0%可溶性淀粉,2.0%蛋白胨,初始pH 7.0,摇床转速200 r·min-1,培养时间120 h。活体实验中,第4天时,无菌水处理的对照组果实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分别为81.7%、52.5,A10处理组分别为43.3%、21.7,A17处理组分别为36.7%、17.5,450 mg·kg-1咪鲜胺处理组分别为16.7%、12.2,说明两株菌均对蒂腐病的发生和病斑扩展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且A17对病斑扩展的抑制效果和450 mg·kg-1咪鲜胺处理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这两种菌株均对蒂腐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可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