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播期对超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超优千号生育期、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以超级稻甬优12为对照,开展了7期播期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超优千号叶龄、播齐历期变化较小,但齐穗至成熟期变长,而甬优12叶龄、播齐历期随着播期推迟变少、变短;超优千号和甬优12产量均随着播期推迟基本上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两品种分别以5月25日、5月15日播种的产量最高,在6月24日播种的产量最低,超优千号产量下降幅度较大;超优千号的产量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甬优12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杂交水稻Y两优886在豫南稻区种植适宜的栽培措施,研究了不同播期、施氮量在手插和直播种植方式下对Y两优886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播期推迟(4月15日—6月14日),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施氮量(0~300kg/hm~2)增加而上升。播期对手插稻的结实率影响最大,对直播稻的每穗总粒数影响最大。2种种植方式不同施氮量都表现对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影响较大,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手插稻以4月30日播种、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最高,直播稻以5月15日播种、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最高。手插稻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产量高于直播稻。适当减氮,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也可以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3.
以杂交稻和常规稻为试验材料,在苏南常熟、苏中兴化和苏北东海3个试验点同时开展播期试验,探讨迟播迟栽条件下机插稻稳产、增产问题。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各试验点水稻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群体颖花量和结实率不断下降,生育期延迟且全生育期缩短。分析发现,每穗粒数受播期影响最大,其余依次为结实率、穗数、千粒重。甬优2638依其大穗优势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但随着播期的推迟,其产量优势减小。甬优2638在各稻区均表现出抽穗较早、群体库容大、生物产量高等优势,具有在迟播迟栽生产条件下获取稳产、高产的潜质。迟播迟栽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生育期具有较大影响。据此,从安全生育性及稳产角度考虑,对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稻区生产的最晚播期进行了初步拟定,以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尧麦16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确定高产小麦尧麦16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采用田间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营养生长期缩短,成熟期却不推迟。同一播期下,播量对小麦生育进程无影响;早播增加冬前至拔节期总茎数,而对生育后期总茎数无影响。增加播量可显著增加各生育时期总茎数;随着播期推迟,同一播量水平的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降低。相同播期下,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随播量的增加而递增;相同播量下,随着播期的推迟叶面积指数降低。小麦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先升高后下降,在抽穗期达到最大。随着播量增加,产量和有效穗数逐渐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与播量相比,播期对尧麦16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较大。尧麦16的最佳播期为10月7日,播量为300×10~4粒·hm~(-2);9月27日至10月2日播种,播量为225×10~4粒·hm~(-2),10月12日至10月17日播种,播量为375×10~4粒·hm~(-2),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甬优4149’头季稻机械收获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在10、15、20、25、30、35 cm等6个留桩高度下开展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随留桩高度提高,再生稻生育期缩短,再生苗数有所减少但成穗率显著提高,每穗粒数减少但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显著提高。本试验条件下,‘甬优4149’头季稻机械收获留桩高度以30~35 cm为宜,能实现早熟、高产目的。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四川中东部丘陵稻区油麦后水稻直播适宜播期,以川优6203等5个杂交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分期直播对杂交水稻生育进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生育进程呈现播种—抽穗期和全生育期缩短,而抽穗—成熟期延长的趋势,且播期间变化幅度随播期后移逐渐增大;播种—抽穗期缩短的天数大于抽穗—成熟期延长的天数,致使全生育期缩短;播种—抽穗期、抽穗—成熟期、全生育期的有效积温均呈现递减的趋势;产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5月2—13日播种,各杂交水稻品种的产量均较高,其产量范围为8.76~10.24 t/hm2;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现与产量一样的变化趋势;各产量性状对杂交水稻产量影响大小为: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  相似文献   

7.
播期对裸燕麦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裸燕麦的最适播种时期,研究了5种播种时期对裸燕麦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后,裸燕麦的分蘖力逐渐减弱,株高降低,干草产量亦随之下降.随着播期推迟.裸燕麦整个生育期也必然后延,灌浆期相应缩短,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越来越低.穗粒数和公顷穗数显著减少,籽粒产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因子中日照时数对籽粒产量影响最大,≥0℃积温次之;在其它因子不变的情况下,积温每增加1℃·d,籽粒产量增加1.517kg/ha;日照时数每增加1h,籽粒产量增加4.176kg/ha;而降雨量每增加1mm,籽粒产量减少1.629kg/ha.本试验条件下,为保证灌装顺利进行和完全成熟,吉林白城地区裸燕麦播期最好选择在4月上旬.  相似文献   

8.
播栽期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不同播栽期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早籼稻均以Ⅲ期播种产量最高,过早或过晚播种产量均有降低;两个晚籼稻刚好和早籼稻相反,Ⅰ、Ⅱ期播种产量均显著高于第Ⅲ、Ⅳ、Ⅴ期。播栽期对水稻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显著,而对每穗粒数影响不明显。单株分蘖少、群体有效穗少以及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低是早籼稻Ⅰ、Ⅱ期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而结实率显著降低是推迟播栽期引起两个晚籼稻减产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千粒重的下降和成穗数的降低。根据本试验结果,探讨了非最佳播期下提高水稻产量的相关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湖南丘陵区一季杂交稻安全高产播种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个组合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期不同,生育期变化明显,总体呈现随播期推迟而全生育期缩短的趋势;播种迟早除对有效穗数影响不明显外,对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影响明显;高温(≥35℃)和低温(≤23℃)条件对安全抽穗扬花和正常结实都有不利影响;湖南丘陵区一季杂交稻特迟熟组合5月10-25日、迟熟组合5月15-25日播种可安全抽穗扬花和正常灌浆结实,高产播种期为5月15-20日;湖南省审定通过的中稻、一季晚稻组合和迟熟双季晚稻组合均可在湖南丘陵区作一季稻栽培.  相似文献   

10.
高产夏玉米与播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11250公斤产量水平的高产夏玉米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山东西部、中部、东部地区乃至全省范围内有关群体光合性能、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与播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口期以后,群体叶面积系数、光合势和总光合势与播期呈显著正相关;开花期以后,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随播期的推迟递减;大口期以后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强度与播期呈正相关。全省范围内,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随播期推迟递减。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区域比较,播期对穗粒数的影响程度,西部和东部明显高于中部;播期对千粒重的影响程度,自西向东依次递减;播期对产量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1.
播期、收获期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冠层性状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均匀试验设计,研究6个播期配合6个收获期对郑单958和伟科702生长发育、株型结构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通过播期、收获期调控实现高产。结果表明,冀中地区6月12日前播种,玉米抽雄和吐丝持续时间更为集中,播期每推迟3 d,抽雄和吐丝日期后推1 d;继续推迟播期,抽雄和吐丝日期后推4~5 d。2014年6月12日播种处理吐丝期冠层温度最高,不利于玉米授粉;6月15日后播种穗位叶SPAD值降低,尤其是生育后期伟科702叶片SPAD值降低幅度较大。播期对株高、穗位高和基部茎粗影响较大,播期与收获期对产量及其构成影响均显著,穗粒数随播期推迟而降低,千粒重随生育期延长而提高。经回归分析得出,夏玉米每提早播种1 d,产量平均增加98.4 kg/hm2;每推迟收获1 d,平均增产103.3 kg/hm2。郑单958获得较高产量的播期、收获期最佳组合为6月6日至6月12日播种,10月4日至10日收获。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华北平原饲用油菜高产优质的适宜播期,选用甘蓝型油菜品种4个,设置4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下温度对饲用油菜鲜草产量和饲用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饲用油菜生育期内日均温与有效积温升高,花前生育期天数缩短但花后生育期延长,总生育期天数缩短2~7 d。饲用油菜鲜草产量随播期推迟呈降低趋势,3月28日前播种超过35 t/hm2;品种间华油杂62鲜草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种(P<0.01)。饲用油菜鲜草产量和饲用品质与纤维含量显著负相关,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与苗期的有效积温量极显著负相关,与营养生长和花后有效积温量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华北平原春播饲用油菜可选用华油杂62,播期以3月8日-3月18日为最佳,鲜草产量稳定在50 t/hm2以上,具有较高的粗蛋白、淀粉、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总可消化养分含量,可实现华北平原饲用油菜的高产优质生产。  相似文献   

13.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以先玉335、郑单958和登海661为材料,设置3个播期和4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播期和密度对玉米产量性能构成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其产量、生育期天数、平均叶面积指数、收获指数、穗粒数、千粒重均降低,平均净同化率依次增加,穗数无显著性差异。随密度增加,其产量、平均叶面积指数、穗数均增加,平均净同化率、生育期天数、收获指数、穗粒数、千粒重依次降低。对产量性能构成指标与播期和密度进行回归分析,表明密度对产量性能等指标的影响程度都大于播期。产量性能构成指标对产量的直接通径效应均为正效应,平均叶面积指数通过生育天数、穗数对产量有正向的间接效应,且穗数的正效应较大;平均叶面积指数通过平均净同化率、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有负向的间接效应,且平均净同化率的负效应较大。平衡协调产量性能构成指标的关系,适当提前播种和增加种植密度可增加玉米平均叶面积指数、生育期天数及穗数,有利于产量的提高。试验表明,平均叶面积指数为4.18、平均净同化率为5 g(/m2.d)、生育期天数为120 d、收获指数为0.50、有效穗数为89 000穗/hm2、单穗粒数为480粒、千粒重为290g,玉米可以实现120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4.
小麦秸秆还田后施氮量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后机插水稻的产量以每667 m2施纯N 22 kg最高,达644.3 kg/667 m2。随施氮量的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生育期推迟,后期纹枯病呈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对吉林省1958-2005年间育成的25个粳稻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粳稻品种的改良,产量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由1958年的6 198.68 kg/hm2增加至2005年的12 682.8 kg/hm2,平均每年增加137.96 kg/hm2,增长率为2.23%。每穗粒数、结实率、单穗重和总穗数随育成年代推移显著增加,并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r=0.85**)。株高随育成年代推移显著降低,茎叶夹角显著减小,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增加,抽穗期推迟。结果表明,产量的增加主要与品种改良过程中总库容的扩大有关,其中每穗粒数的增加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以川谷优642、蓉优1015和川谷优7329为材料,于2014年进行模拟洪水淹没试验,研究"洪水"淹没时期、留桩高度、促芽肥用量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受淹后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花时淹没48 h,头季稻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分别降低23.6%和6.5%;开花后2 h和4 h受淹对头季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2)促芽肥施用量对再生稻产量影响显著,施氮量为105 kg/hm2的处理比施氮量为35 kg/hm2和70 kg/hm2的处理分别增产33.5%和8.3%,较高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留桩高度及其与促芽肥施用量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3)受淹后叶面喷施"喷长精"和"美洲星"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与喷清水相比,其再生稻产量分别提高15.2%和17.4%;叶面喷施多效唑可显著提高最高分蘖和结实率,但其每穗粒数居劣势,增产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对2005--2013年通过福建省审定的63个中籼杂交稻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构成因素间的相关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年育成的中籼杂交稻品种平均产量为584.79kg/667m^2、比对照增产7.62%。产量与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以及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生育期、结实率相关不显著;每穗总粒数对产量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结实率、生育期和千粒重,再次是有效穗数。因此,在福建生态条件下,应在适宜的穗数基础上,增加每穗总粒数,适当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籼杂交稻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8.
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扬麦14号小麦不同播期、密度对其生物学性状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推迟,小麦不同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但主要是前期营养生长期显著缩短,中后期生殖生长期则相对稳定,全生育期变短,总叶片数减少,植株高度变矮,干物质积累量减少,群体前小后大,分蘖成穗率降低,穗数不足,穗型变小,粒数减少,粒重提高,产量下降,蛋白质、面筋含量及沉降值提高。迟播小麦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群体总苗数、叶面积系数、有效穗数等群体质量性状迅速增强,单株分蘖及成穗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成穗率、结实粒数、千粒重等个体质量性状均逐渐变劣,但不同密度之间个体质量性状衰减的速率要远远小于适期早播的小麦,大幅增加播种密度,个体生长发育受抑制的程度将明显减小。因而,晚播小麦适当提高种植密度,通过强化群体性状,弥补个体性状瘦弱之不足,有利于提高产量。本试验晚播小麦基本苗增加到360万/hm2,产量最高,但品质变劣。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明确浙北稻区直播单晚水稻的适宜播期和播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常规中熟晚粳秀水09为试材,在桐乡市龙翔街道和乌镇针对不同播期和播量开展研究,分析播期和播量对生育特性、穗粒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播期和播量对苗峰出现期、齐穗期、成熟期以及株高、总叶龄均有明显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和播量的增加,有效穗数增加,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显著减少,千粒重也略有降低,产量下降明显。[结论】秀水09作当地直播单晚栽培的最佳播期为5月底至6月初,最佳播量为30.0~37.5kg/hm^2。  相似文献   

20.
播期对南方优质晚粳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调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籼改粳"在江西等南方双季稻区发展较快,关于双季晚粳稻高产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也有了较多的报道,但关于优质晚粳稻产量及品质的播期调控效应仍不清楚。本研究以南方优质晚粳稻品种甬优1538为材料,通过开展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对优质晚粳稻产量和米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甬优1538的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先增后降,而结实率呈现降低趋势,最终产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播期为6月25日时产量最高。随着播期的推迟,甬优1538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及蒸煮与食味品质均变劣,而营养品质变化趋势因指标而异,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和崩解值呈逐渐降低趋势,而回复值和消减值呈逐渐增加趋势。可见,在南方双季稻区晚粳生产中,适当早播有利于同步实现高产和优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