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研究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为冬小麦春季灌溉制度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冬小麦品种邯麦17号为材料,在拔节期设置充分灌水(CK)、轻度干旱(T1)、中度干旱(T2)和重度干旱(T3)4个处理。【结果】拔节期冬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在T2处理下最高;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叶绿素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均有所降低。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o)和经过PSⅡ的电子传递速率(Fm/Fo)均表现为T1> CK> T2>T3。与CK相比,T1和T2处理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1.8%和3.0%,T3处理降低4.0%;T1、T2和T3处理地下部分干物质占比分别提高4.0%、...  相似文献   

2.
低磷胁迫对毛竹幼苗生长和养分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究低磷胁迫对不同生长时期根际土壤养分环境、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幼苗生长和养分生理的影响及其持续效应,分析毛竹幼苗对低磷胁迫的适应机制。  方法  通过盆栽播种育苗方式,研究了4种不同土壤有效磷水平:2.5 mg·kg?1(极低磷,P1)、5.0 mg·kg?1(低磷,P2)、10.0 mg·kg?1(中磷,P3)、20.0 mg·kg?1(适磷,P4)对当年生长季末(T1)和翌年快速生长期(T2)根际土壤养分环境、毛竹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毛竹幼苗养分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  结果  低磷处理组(P1, P2)显著降低T1根际土壤pH (P<0.05),并维持了根际土壤高氮质量分数;这种低磷效应趋势持续至T2,且此时P1和P2的根际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较P4显著增加了10.70% (P<0.05)。低磷处理组均显著降低了2个时期毛竹幼苗生物量及氮、磷、钾养分积累量(P<0.05),且T2时的降幅比T1更高。T1时,低磷处理组显著降低了毛竹幼苗根冠比(P<0.05),也相对降低根系养分的分配比例;但T2时,低磷处理组的根冠比分别较P4显著增加44.30%和37.97% (P<0.05),且显著增加了氮、钾养分在根系的分配比例(P<0.05)。低磷处理组显著增加了T1毛竹幼苗整株磷素利用效率(P<0.05),随育苗时间推移,其利用效率下降,至T2时,仅P1较P4显著增加了19.05% (P<0.05)。  结论  低磷胁迫抑制了毛竹幼苗生长和养分积累,但提高了其整体磷素利用效率;随育苗时间延长至翌年快速生长期时,低磷胁迫对植株的抑制作用增强,但毛竹幼苗通过提高根冠比、根系养分分配比例来提高对低磷胁迫的适应性。图2表4参25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紫茎Stewartia sinensis幼苗对不同光强和土壤氮素质量分数的光合生理生态适应差异性,筛选紫茎幼苗适宜的光强和氮素处理组合。  方法  选择1年生紫茎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透光率分别为全光100.00%(L0)、轻度遮光(44.79 ± 0.51)%(L1)、中度遮光(19.60 ± 0.23)%(L2)、高度遮光(7.25 ± 0.10)%(L3),3个施氮量分别为低氮0.2 g·kg?1(N1)、高氮0.6 g·kg?1 (N2)和不施氮(N0),经90 d处理测定不同光、氮处理下紫茎幼苗的光响应过程、光合色素质量分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  结果  光强、氮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紫茎幼苗的光合色素质量分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0.05)。紫茎幼苗的叶绿素a/b为2.0~2.5,光补偿点(LCP)为4.8~26.0 μmol·m?2·s?1,光饱和点(LSP)为571.3~931.4 μmol·m?2·s?1。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加,紫茎幼苗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表观量子效率(AQY)趋于增大,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总叶绿素的比值下降,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暗适应下光系统Ⅱ(PSⅡ)潜在活性(Fv/Fo、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特点。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紫茎幼苗PIABS趋于增大,叶绿素a/b、Fo和Fm趋于减小。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Pmax、AQY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特点。在L1和L2光强下,紫茎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较高,且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Ci)较低,此时施用低氮对Pn、Gs和Tr有明显促进作用。L1N1的Pmax相较L1N0增加了45.21%,L2N1的Pn和Pmax均最高。  结论  紫茎幼苗在中度遮光和低氮处理下的光合能力最佳,在全光或高氮处理下会出现光合抑制现象。图1表6参34  相似文献   

4.
以甜查理草莓品种为试材,外源施加不同浓度(0.25、0.50、1.00 mmol/L)的亚精胺(Spd),测定5 g/L NaCl胁迫下草莓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和抗氧化酶活性,为提高草莓耐盐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外源施加Spd显著提高NaCl胁迫下草莓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和抗氧化酶活性,其中0.50 mmol/L浓度的处理效果最佳,处理后9 d草莓叶片的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类胡萝卜素(Car)和总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32.02%、38.34%、25.59%、33.75%;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分别增加143.15%、18.05%、151.08%、111.43%;最大荧光(Fm)、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增密对河西灌区春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为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耐密抗倒玉米品种正德305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9.0(T1)、10.5(T2)、12.0(T3)和13.5万株/hm2(T4)4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密度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农艺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叶面积指数(LAI)在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大,但灌浆期和乳熟期LAI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叶绿素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不同密度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在吐丝前随生育期递进逐渐增加,在吐丝期达到最大值后随灌浆逐渐降低。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以T2处理最大,在吐丝期T2处理Pn达到27.18μmol/(m2·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设施草莓抗盐的最适外源亚精胺(spermidine, Spd)施用方式。【方法】采用100 mM 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叶面喷施和根部添加、预先处理和胁迫后处理的0.1 mM外源Spd处理方式,测定草莓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相对电导率(EC)、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等指标。【结果】盐胁迫降低了草莓叶片Fv/Fm、Pn、Gs和Tr,升高了叶片的EC及根叶的MDA水平;其中在盐胁迫的第5天,预先叶面喷施处理叶片的Pn、Gs、Tr和Fv/Fm值最高,分别为单独盐胁迫处理的133%、211%、192...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有机肥替代化肥在茄Solanum melongena生产中的作用。  方法  以单施化肥为对照(ck),设置有机肥替代基肥中50%化肥氮(T1)和有机肥替代基肥中100%化肥氮(T2)2个处理,测定分析不同处理对露地茄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结果  相比ck,处理组土壤pH显著升高(P<0.05),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微生物碳氮质量分数均显著增加(P<0.05);单果质量和单株结果数均显著提高(P<0.05),产量增加了13.8%~22.3%,其中T1产量最大,为70 099.5 kg·hm?2;处理组茄果皮花青素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茄外表皮紫红颜色更深;果实中镁和硫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维生素C质量分数和氨基酸质量摩尔浓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T1综合效果更优。  结论  选择有机肥替代基肥中50%的化肥可以有效地提高露地茄产量,改良品质,并改善土壤肥力。表9参40  相似文献   

8.
单季稻氮磷吸收及径流流失对不同肥料施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旨在探讨施用有机肥(菜籽饼)、调理剂(贝壳砂)、炭基肥对稻田土壤氮磷流失和水稻Oryza sativa产量的影响。  方法  共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T1)、有机肥(T2)、常规施肥+调理剂(T3)、炭基肥(T4)5个处理,不同施肥处理的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用量均为270、75、150 kg·hm?2。通过对比5个处理之间土壤施肥前后氮磷质量分数、水稻产量、水稻籽粒和秸秆中的氮磷质量分数,结合6?9月径流水氮磷质量浓度监测结果,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减少氮磷流失的效果。  结果  施肥显著提高了水稻籽粒、秸秆的氮磷积累量和水稻籽粒产量。与ck相比,4个施肥处理增加水稻籽粒产量51.22%~63.41%(P<0.05),但4个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5个处理的氮和磷的流失量分别为4.91~9.56和0.70~1.35 kg·hm?2,其流失量从大到小依次为T2、T1、T3、T4、ck。4个施肥处理的氮和磷的流失率分别为0.82%~1.72%和0.65%~1.99%,从大到小依次为T2、T1、T3、T4  结论  施用调理剂和炭基肥均能有效增加水稻产量,减少氮磷的流失,但施用有机肥处理具有最大径流流失量,因此需注意施肥的时间和方式,有效减少氮磷的流失和环境污染。图5表4参32  相似文献   

9.
NaCl胁迫对银杏幼树组织解剖结构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银杏的耐盐生理机制对于选育优良耐盐品种、扩大盐渍化区域种植面积及解决融雪剂等盐分影响生长等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方法本试验利用条件控制法研究0、0.2%、0.4%、0.6%、0.8%、1.0% NaCl处理对3年生银杏幼树生长、组织解剖结构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为生产提供依据和指导。结果在盐胁迫64 d,0.2%~0.8% NaCl处理组幼树存活率为100%。0.2%处理组株高、地径相对生长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0.6%~1.0%处理组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P<0.05),说明该品种幼树可在0.2%盐处理(盆土实测盐含量0.44%)下保持良好长势。从非损伤扫描电镜观测结果发现,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布、闭合时间和程度不均匀,保卫细胞明显下陷,副卫细胞高高隆起;叶片角质层增厚,叶表面包被一层管状蜡质晶体;茎薄壁细胞中可见大量盐簇晶体,而根和叶柄中则很少见,这些特征表明银杏幼树具有一定耐盐和储盐能力且盐分可能主要储存在茎部。银杏幼树光合作用(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呈双峰型,胞间CO2浓度(Ci)呈先降后升、气孔限制值(Ls)呈先升后降趋势,且胁迫2 d 0.2%处理组Pn的峰值和谷值分别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处理组(P<0.01)。随着胁迫时间延长,Pn呈降低趋势,Gs、Ci和Tr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0.2%处理组Pn在胁迫前35 d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此后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可能是由气孔限制所致。0.4%~1.0%处理组的Pn胁迫期内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胁迫前期(2~7 d)中等浓度(0.4%)处理组Pn降低以气孔限制为主,高浓度(0.6%~1.0%)以非气孔限制为主;而在胁迫1 d和胁迫后期(35 d以后)0.4%~1.0%处理组均以非气孔限制为主,这可能是胁迫当天银杏的应激响应以及高浓度盐使银杏叶肉细胞光合活性下降所致。结论银杏具有一定耐盐性, 可在小于0.44% NaCl土壤中种植该品种,且银杏光合参数对盐胁迫较敏感,在生产中可用于监测和评价其耐盐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栓皮栎、锐齿槲栎一年生幼苗光合生理特性对夏季高温胁迫的响应,以及其内在调控机制与升温间的关系,为高温条件下的栎类幼苗培育和耐热性树种筛选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以2种栎树幼苗为材料,设置3个温度梯度:27 ℃(对照,CK)、35 ℃(HT1)、42 ℃(HT2),在人工气候模拟室进行连续8 d(每天固定6 h)的高温胁迫处理。观测分析高温胁迫对2种栎类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y、NPQ、YⅡ、qP)、气体交换参数(Pn、Gs、Ci、Tr)及快速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结果  (1)2个高温处理均未影响2种栎树幼苗叶片的光系统Ⅱ活性(Fv/Fm)和天线色素的光能耗散(NPQ)。随高温胁迫程度提高,2种栎树幼苗通过抑制PSⅡ反应中心电子流动(qP)、降低实际量子产率(Fy、YⅡ)、削弱电子传递速率(rETR)等手段来适应高温逆境环境。(2)高温胁迫能显著影响2种栎树Pn、Gs和Ci。35 ℃时,2树种Pn、Gs和Ci均显著降低;42 ℃时,2树种Gs均不升高,而Ci均呈上升趋势。解除高温胁迫后,除栓皮栎HT2组外,各项气体交换参数基本恢复初始数值。此外,高温胁迫对栓皮栎Gs和Ci影响更为显著。(3)在HT1高温处理下,2种栎类幼苗光合作用受抑制的主要因素是气孔限制,在HT2高温处理下,对2种栎类幼苗光合作用能力产生影响的主要是非气孔因素。  结论  (1)2种落叶栎幼苗光合作用的内在调控机制与升温程度相关。(2)2种落叶栎幼苗在高温胁迫下光合能力均降低,但锐齿槲栎幼苗在高温胁迫下能维持较高的电子传递速率,保持相对较高的光合作用潜力,对高温胁迫的耐性比栓皮栎幼苗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稻草不同还田量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方法  在5 m×5 m的样方内,以未进行稻草还田的处理为对照(ck),采用手拣法和干、湿漏斗分离法,调查稻草还田后2个月和稻草还田后5个月,不同还田量[0.8(T20)、0.4(T10)、0.2(T5)和0 kg·m-2(ck)]处理下耕地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结果  试验共捕获土壤动物1 194只,隶属于3门11纲19目44科,平均密度4.45×105只·m-2;稻草还田处理后的样地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明显增加(P < 0.05),土壤动物类群数排序为T20(37)> T10(30)> T5(28)> ck(17)。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明显,土壤动物密度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征。稻草还田2个月后T20处理的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最高,稻草还田后5个月T10处理优势度指数最高。  结论  农业生产上稻草切碎后覆盖还田宜选择0.8 kg·m-2还田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光合有效辐射与土壤水分变化对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光响应进程及原初光化学反应的影响,分析芒萁单优层片发育成因。  方法  设置不同光合有效辐射[轻度遮光(透光率为35.96%,L1),中度遮光(13.00%,L2)和高度遮光(4.75%,L3)]与土壤水分[充足水分(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80%,W1),中度干旱(50%~55%,W2),重度干旱(25%~30%,W3)]双因素控制试验,并以全光处理为对照,比较分析盆栽芒萁光合特征参数和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特征。  结果  ①轻度遮光条件下,重度干旱显著降低了芒萁的净光合速率(Pn)、表观量子效率(YAQ)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轻度遮光条件下充足水分(W1)和中度干旱(W2)的Pn大约比重度干旱(W3)和对照(ck)高34.4%~69.2%;②中度遮光和高度遮光条件下,各浇水处理间芒萁的Pn大致相近且略高于ck,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差异不显著(P>0.05),增加遮光强度能够缓解水分亏缺对芒萁的光合特征参数的负面影响;③在相同水分处理条件下,随着遮光强度增加,芒萁的荧光参数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特征。④轻度和中度遮光下重度干旱降低了芒萁的光合机构能力,高度遮光时,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盆栽芒萁叶片的电子传递效率(ψO)、电子传递量子产额(φEo)、能量流参数和光合性能指数(PIABS)均出现上升趋势,说明弱光环境下芒萁表现出明显的抗旱性。⑤遮光和干旱处理未对芒萁的PIABS和综合性能指数(PItotal)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说明芒萁的PSⅡ没有受到严重损害。  结论  因此,中度遮光+充足水分组合处理有利于盆栽芒萁积累光合产物,中度遮光与中度干旱下盆栽芒萁拥有最高的PSⅡ活性,盆栽芒萁对遮光和土壤水分变化的环境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图3表3参38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筛选更有利于玉铃花Styrax obassia光合生理参数表达的光强、施氮组合处理,揭示光强、氮素变化与玉铃花幼苗生长的关系。  方法  采用盆栽育苗方法,构建光氮双因素控制试验:4种遮光处理[全光对照(透光率100.00%)、轻度遮光(透光率为47.30%,L1),中度遮光(20.00%,L2)和高度遮光(7.75%,L3)]与3种施氮处理[N2 (施纯氮0.63 g),N1(施纯氮0.21 g)和N0(不施氮)],测定分析玉铃花的光响应进程和光合色素质量分数的变化特征。  结果  ①随遮光程度和施氮量的增加,玉铃花幼苗的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总叶绿素质量分数呈现相应的增加,暗呼吸速率则相对减弱,其光饱和点为140.00~481.33 μmol·m?2·s?1,光补偿点为6.00~34.67 μmol·m?2·s?1、叶绿素a/b<2。②全光及L1+N2处理组合时,玉铃花植株出现枯死现象。③L1处理下,净光合速率的从大到小变化顺序为N1、N0、N2;L3处理下,当光合有效辐射>400.00 μmol·m?2·s?1时,N2处理玉铃花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N0和N1处理(P<0.05);④光强与氮肥施加对玉铃花幼苗光合色素质量分数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影响趋势从大到小依次为光照、氮素、光照+氮素。  结论  玉铃花幼苗具有较强的耐荫性,其光合生理参数最佳的光氮处理组合为高度遮光(L3),并施纯氮0.63 g (N2)。图1表3参26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光照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分析遮光处理对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幼苗生长及生理功能的影响,进而为其种苗繁育和拯救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人工遮光设置了全光照(L0)、透光率55% (L1)、透光率25% (L2)、透光率10% (L3) 4种光环境,应用LI-6400光合仪测定了不同光照条件下连香树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Ci)的日变化,并通过野外取样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遮光条件下幼苗的生长形态及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  ①遮光影响叶片含水量及叶片形态。随着遮光强度的加大,叶片含水量、单叶面积增加,比叶重减小,比叶面积增大,并与对照相比呈现显著差异(P<0.05)。②遮光对幼苗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显著影响。全光和L1处理下Pn的变化曲线相似,均呈现不对称的“几”字形变化,未出现“午休”现象,14:00出现峰值,L2和L3处理的Pn变化相对缓和,峰值出现在12:00;Gs呈现与Pn类似的变化,而Ci则呈基本一致的凹形变化。Pn、Gs和Tr的日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L0、L1、L2、L3,Ci则呈现相反的序列变化。③ 遮光条件下,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均有一定程度增加,且随着遮光强度的加大其质量分数递增,提高了叶片的捕光能力。④全光下,叶肉组织中细胞轮廓可鉴,叶绿体数量少,紧靠细胞壁平行分布,细胞中央形成大的空腔,类囊体排列均匀,淀粉粒和嗜锇颗粒较少;遮光条件下细胞内叶绿体数量有所增加,在整个细胞中占有比例显著增大,叶绿体外形逐渐变为圆球形或椭圆形,淀粉粒数量较多,类囊体片层厚度加大,提高了弱光下的光合效率。⑤强度遮光条件(L2和L3)下,连香树苗高(H)和基径(D)依次递减,生物量模型D2H显著下降,幼苗正常的生长发育变缓;但轻度遮光(L1)与对照相比幼苗的生长指标未出现显著差异。  结论  连香树对遮光具有一定的忍耐性和可塑性,轻度遮光未对幼苗的生长带来抑制性影响;轻度遮光有利于改善林内微环境,但有效辐射光强应达自然光强的55%以上。图3表4参29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了提升污泥在园林绿化方面的应用潜力,探讨填埋污泥发酵时最佳的木屑添加量,以期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以杭州地区某填埋池污泥为主要原料,基于不同碳氮比(20、25、30)控制木屑添加量,分别配制了T1、T2、T3共3组发酵物料处理,通过间歇式好氧发酵,分析了发酵过程中温度、pH、电导率、氮、磷、钾和重金属形态等理化指标的变化。  结果  发酵为典型中温发酵(30~45 ℃),发酵过程中不同木屑添加量之间温度呈现差异显著(P<0.05),pH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受木屑添加量影响显著(P<0.05);电导率受木屑添加量影响较小。发酵结束后,3组处理铵态氮损失率分别为30%、47%、42%,硝态氮增加了8.25、6.27、3.85倍,说明木屑添加量对氮素影响大。总磷增长率分别为7.0%、11.8%、10.8%,有效磷占比为8%、9%、9%,总钾占比为27%、36%、44%,有效钾占比为8%、12%、17%,其中仅T1和T2之间总钾呈现显著差异(P<0.05)。铜的生物有效态分配率分别从初始的32%、38%、40%增加至72%、74%、74%,生物可利用态锌分别从84%、85%、86%增加至96%、98%、97%;不同木屑添加量下,生物有效态、可氧化态铜、锌分别呈显著差异(P<0.05);3组发酵物对植物生长均无毒性[种子发芽指数(IG>80%)],但T2毒性显著大于T3毒性(P<0.05)。  结论  发酵过程pH、氮、钾、生物可利用态铜、稳定态锌和种子发芽指数受木屑添加量显著影响(P<0.05),3组处理所检测的指标均符合GB/T 23486—200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 园林绿化用泥质》碱性土壤用泥限值标准,其中T2处理的木屑添加量对发酵过程控制最具参考价值。图6表4参27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大果木姜子Cinnamomum migao凋落叶养分分解的影响。  方法  于2017年1月,以药用植物大果木姜子人工林凋落叶为研究对象,将凋落叶清洗风干后装入分解袋中,每袋10.00 g。试验期间放置在不同施氮处理[对照(ck,0 g·m?2·a?1)、N1(5 g·m?2·a?1)、N2(15 g·m?2·a?1)、N3(30 g·m?2·a?1)]样地中,每处理3个重复,分别于试验的3、5、7、9、11月采集凋落叶样品,测定凋落叶质量及养分质量分数的变化,分析氮沉降对大果木姜子凋落叶养分释放动态影响。  结果  凋落叶分解试验结束时,各施氮组凋落叶质量损失率整体小于ck,凋落叶残留率整体大于ck,且N2与ck差异不显著,N2、N3差异显著(P<0.05),ck、N1、N2、N3凋落叶分解95%时所需的时间分别为2.973、3.626、3.285、3.671 a;各处理凋落叶碳质量分数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全氮质量分数整体上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全磷与全钾质量分数变化趋势相似,为分解初期下降,之后整体上升,最后趋于平稳;各处理凋落叶碳、全磷、全钾残留率总体呈降低趋势,全氮残留率整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分解各时段各施氮处理碳残留率均显著高于ck (P<0.05);随着时间推移,ck处理氮的残留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各施氮处理的氮残留率整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整个分解过程中各施氮组碳氮比均小于ck,且分解前期与ck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  结论  添加氮不利于大果木姜子凋落叶的分解及养分的释放,且施氮越多抑制分解作用更显著。图4表1参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