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洪  敖波  范淑辉  陶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400-9401
[目的]应用热分析法鉴别彝族植物药。[方法]用差热-热重分析(DTA TG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瓦布友等彝族植物药进行测定,根据图谱峰形和特征进行比较鉴别。[结果]不同样品的DTA的放热峰特征明显,峰顶温度和峰数量不同,同一样品不同组织部位的DTA放热峰不同,不同样品的DSC的特征峰更加明显。[结论]热分析法是彝族植物药鉴别的一种有效鉴别方法,DTA曲线的特征峰可作为鉴别的佐证,DSC曲线的特征峰可作为进一步鉴别的佐证。  相似文献   

2.
陶明  罗茜  黄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78-10879
[目的]建立翻白草和牛口刺药材的鉴别方法。[方法]使用红外光谱仪和差热-热重分析仪对翻白草和牛口刺进行红外指纹图谱和TG-DTG曲线分析。[结果]翻白草和牛口刺药材的红外指纹图谱和TG-DTG曲线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结论]所得翻白草和牛口刺药材的红外特征指纹图谱和TG-DTG曲线可用于鉴别翻白草和牛口刺药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气CO2浓度升高与增温影响下北方冬小麦叶片光合特征、碳氮代谢物、生物量和产量形成的调节适应规律,为未来气候变化下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冬小麦品种“中科2011”为材料,利用封闭式人工气候室,设置对照CK(CO2浓度和气温与大田一致)、EC(CO2浓度为大田浓度+200 μmol·mol-1,气温与大田相同)、ET(CO2浓度与大田一致,气温为大田温度+2℃)、ECT(CO2浓度为大田浓度+200 μmol·mol-1,气温为大田温度+2℃)共4个处理。测定CO2浓度升高200 μmol·mol-1和气温升高2℃变化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叶片的光合特性、碳氮代谢、生物量和产量指标。【结果】气温升高2℃会缩短小麦全生育期及开花到成熟时间,使孕穗期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24.7%,而对拔节期与灌浆期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同时,使灌浆期叶片纤维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进而使产量与生物量分别显著降低23.0%和19.7%;CO2浓度升高200 μmol·mol-1使拔节期与孕穗期小麦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32.8%和40.7%,增加灌浆期叶片碳水化合物含量,虽然生长后期出现光适应,但仍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使小麦产量增加26.1%。在增温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可通过使开花到成熟的时间延长2 d、叶片净光合速率提高约25.54%、增加可溶性总糖、纤维素与淀粉含量等弥补升温对小麦生物量和产量的负效应。【结论】CO2浓度升高可通过延长开花到成熟时间、提高小麦净光合速率、增加光合代谢物等弥补升温对小麦生物量和产量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4.
聚类分析法研究不同产地花生壳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个产地的花生壳样品进行了HPLC指纹图谱研究,优化了样品提取条件和色谱测定条件,并进行了聚类分析。优化的色谱条件为:WondaCract ODS-2 C18(4.6 mm×1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0.5%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35 ℃,波长290 nm。建立8个产地花生壳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标示出14个稳定的共有峰,共有模式的相似度除新昌小京生外,皆大于0.9。对共有峰平均相对峰面积的聚类分析表明,8种花生壳可分为两大类。  相似文献   

5.
施磷水平对不同茬口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施磷水平对不同茬口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探明小麦合理轮作制度和磷肥管理。【方法】于2018—2019和2019—2020连续两年在花生(PCR)、玉米(MCR)和花生‖玉米(ICR)茬口下种植冬小麦,分别设P0(0 kg P2O5·hm-2)、P90(90 kg P2O5·hm-2)、P180(180 kg P2O5·hm-2)和P270(270 kg P2O5·hm-2)4个施磷水平,研究施磷水平对不同茬口下冬小麦分蘖及成穗率、灌浆速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1)同一茬口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冬小麦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和单穗干重均呈P270>P180>P90>P0处理;冬小麦穗粒数、干物质向籽粒中分配率和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180施磷水平下达到最大值。(2)不同茬口下,各施磷水平冬小麦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均表现为PCR>ICR>MCR;在不施磷(P0)和低磷(P90)水平时,花生茬口下的冬小麦各时期干物质量、产量均大于花生‖玉米茬口和玉米茬口,但在P180、P270施磷水平时,花生‖玉米茬口下的冬小麦各时期干物质量、产量则均大于花生茬口和玉米茬口。(3)结合施磷量与产量拟合曲线,花生茬口冬小麦最高产量为10 493.6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77.0 kg·hm-2;花生‖玉米茬口最高产量为10 749.8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78.9 kg·hm-2;玉米茬口最高产量为9 936.2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89.3 kg·hm-2。【结论】花生茬口及花生‖玉米茬口的冬小麦分蘖成穗、干物质积累与转移、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方面均优于玉米茬口,冬小麦产量潜力大,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低,为177.0—178.9 kg·hm-2。  相似文献   

6.
以药用植物车前为研究材料,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其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及相关生理参数,并运用5种模型探讨了拟合车前光响应曲线及CO2响应曲线的最适模型,同时研究了光合参数对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改进模型是拟合车前光响应曲线的最适模型,其R2为0.999;改进指数模型是拟合CO2响应曲线的最适模型,其R2为0.998;车前的光饱和点为1 808 μmol·m-2·s-1、光补偿点为24.25 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为20.158 μmol·m-2·s-1、暗呼吸速率为1.611 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为0.07;车前Pn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均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Pn与胞间CO2浓度为极显著负相关(P<0.01)。试验结果为车前的生理生态研究及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水温(18、28 ℃)条件下盐酸氯苯胍(robenidine hydrochloride,ROBH)在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血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20 mg·kg-1体质量剂量的盐酸氯苯胍单次口灌斑点叉尾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中盐酸氯苯胍的浓度,内标法定量,并采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开展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盐酸氯苯胍在斑点叉尾鮰血浆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特征,动力学方程分别为C18 ℃=4.17e-0.01t+2.48e-0.008t-6.65e-0.05tC28 ℃=7.69e-0.02t+0.13e-0.01t+-7.82e-0.27t。血浆中盐酸氯苯胍达峰时间Tpeak 分别为42.36和10.03 h,峰浓度值Cmax分别为3.51和5.76 μg·mL-1,表观分布容积V/F(c)分别为3.79和2.78 L·kg-1,分布相的一级速率常数α分别为0.248和0.222 h-1,消除相的一级速率常数β分别为0.006和0.007 h-1,吸收半衰期T1/2(ka)分别为14.67和2.54 h,消除半衰期T1/2(β) 分别为85.52和58.63 h,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K12分别为0.000 2和0.000 2 h-1,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K21分别为0.009和0.01 h-1,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554.18和326.74 μg·mL-1·h-1。研究结果表明,盐酸氯苯胍在斑点叉尾鮰体血浆的吸收、分布和消除受水温的影响显著,高水温条件下盐酸氯苯胍的达峰时间短,峰浓度值约是低水温时的2倍,水温对血药曲线下面积的影响较大,对肾清除率影响不大。研究结果为盐酸氯苯胍在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不同季节的合理使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杂交晚粳甬优538单季直播栽培的7个产量因素的效应。结果表明,影响产量的弹性系数值为结实率(X6)>有效穗(X4)>千粒重(X7)>每穗总粒(X5)>株高(X3)>最高茎蘖数(X2)>基本苗(X1);弹性系数中,03、b5、b7<1,即株高、穗总粒、千粒重3个因素量处于合理阶段,b1、b2<0,b4、b6>1,即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结实率4个因素量处于不合理阶段;有效穗、穗总粒、结实率、千粒重等4个因素的边际生产力较高,是栽培措施上应重点调控的因子。直播高产优化水平为基本苗、最高苗应控制在37.5万·hm-2和552.5万·hm-2以下,株高应在111.4 cm略上,有效穗应控制在292.5万·hm-2以上,穗总粒在261.8粒、结实率在83.9%、千粒重在21.7 g以上。  相似文献   

9.
利用热重红外联用技术(TG-FTIR)研究了竹材综纤维素在不同升温速率下(5.0, 10.0, 15.0, 20.0和30.0℃·min-1)的热解特性和热解动力学。热重分析/热重一次微分曲线(TG/DTG)表明:竹材综纤维素热解可分为干燥、快速裂解和慢速裂解等3个阶段; 随着升温速率增加, TG/DTG曲线往高温一侧移动; 竹综纤维素热解过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 包括多重、平行和连续反应; 热解挥发分主要由小分子CO, H2O, CH4和CO2, 以及一些醛类、酮类、酸类、烷烃、醇类和酚类等有机物组成。利用无模式函数积分法, 即Flynn-Wall-Ozawa(FWO)和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积分法, 对其热解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材综纤维素的活化能随着转化率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 活化能数值的变化与纤维素/半纤维素不同的热解特性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为指导歪头菜和鸭儿芹推广应用时立地条件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设置林下(Ⅰ)和林缘(Ⅱ)两种生境对歪头菜和鸭儿芹的光合速率、电子传递速率(ETR)、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光合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生境Ⅰ下歪头菜叶片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max)及其对应的饱和光强均显著高于生境Ⅱ,分别为85.895和640.283 μmol·m-2·s-1;生境Ⅰ下鸭儿芹叶片的ETRmax及其所对应的饱和光强也显著高于生境Ⅱ,分别为136.160和861.633 μmol·m-2·s-1。同ETR对光强响应的拟合结果类似,与生境Ⅱ相比,生境Ⅰ下歪头菜叶片的最大光合速率(Pnmax)及其对应的饱和光强均显著高于生境Ⅱ,分别为9.001和695.318 μmol·m-2·s-1;生境Ⅰ下鸭儿芹叶片的Pnmax及其所对应的饱和光强显著高于生境Ⅱ,分别为14.786和967.158 μmol·m-2·s-1。另外,从光补偿点来看,不同生境下歪头菜和鸭儿芹叶片的光饱和点均低,分别约为20和15 μmol·m-2·s-1,说明歪头菜和鸭儿芹利用弱光的能力较强,能很好地适应弱光环境。另外,气孔导度、光系统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光化学猝灭系数等光合参数与上述结果一致。因此,歪头菜和鸭儿芹均为半阳生植物,在种植时应选择半遮阳环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侵染引起的十字花科根肿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病原菌长期存在于土壤中,对十字花科作物造成严重威胁。改良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 monoazide xx,PMAxx)可选择性地穿透受损的死细胞膜,并抑制死细胞DNA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扩增。本文将PMAxx与qPCR技术相结合,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芸薹根肿菌活菌的方法,为根肿病的早期诊断及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配置浓度分别为0、5、10、20、40、60 µmol·L-1的叠氮溴化丙锭PMA和改良叠氮溴化丙锭PMAxx,比较两种核酸染料对芸薹根肿菌死细胞DNA扩增的抑制效果,确定最佳核酸染料及工作浓度;设置光照时间分别为0、2、5、10、15和20 min,进行最佳光照时间的优化,建立芸薹根肿菌活细胞PMAxx-qPCR快速检测体系。设置芸薹根肿菌活孢子百分比为0、0.01%、0.1%、1%、10%、25%、50%、75%和100%的混合体系,验证PMAxx-qPCR体系的准确性,并应用于田间土壤样本中芸薹根肿菌活孢子的定量检测。【结果】PMAxx对芸薹根肿菌死细胞DNA的扩增抑制效果更好,当芸薹根肿菌浓度为1×108个孢子/mL,PMAxx预处理的最适终浓度为4 µmol·L-1,最佳光照时间为10 min时,可有效地抑制死孢子DNA的扩增,仅以有活力孢子DNA为靶标选择性地扩增。利用PMAxx-qPCR技术检测已知不同活孢子比例的菌悬液样品,各样品实测孢子存活率和理论存活率之间呈正相关(R2=0.992)。对田间采集的25份土壤样本,采用PMAxx-qPCR方法检测到11份样本中携带芸薹根肿菌,活细胞DNA浓度为32.35—6.97×103 fg·g-1。【结论】建立了基于PMAxx-qPCR的芸薹根肿菌活细胞定量检测技术,该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的特点,解决了qPCR不能仅对活体病原菌进行准确鉴别和定量分析的问题,为制定有效的根肿病防控策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阐明不同根区温度对萱草生长发育及其开花的影响,以自由行萱草、大眼睛萱草为试验材料,设置T15(15±1) ℃/(15±1) ℃(昼/夜)、T20(20±1) ℃/(15±1) ℃(昼/夜)、CK1、CK2共4个不同处理,研究不同根区温度下萱草的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与花期的变化。结果表明:T20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自由行萱草、大眼睛萱草株高、叶长、叶宽、叶片数和花葶高度;4个处理的萱草花径均无显著差异;T20处理的萱草抽葶时间最早,且花期长;自由行萱草在T20处理的始花期比T15、CK1、CK2分别提前11、23、30 d;T20处理的大眼睛萱草始花期比T15、CK1、CK2分别提前15、27、21 d;自由行萱草、大眼睛萱草在T20处理中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胞间CO2浓度(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Ci)和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最大,在CK1中最小;自由行萱草、大眼睛萱草在4个处理中的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PSⅡ光能捕获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photochemical quenching coefficient,qP)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T20(20±1) ℃/(15±1) ℃(昼/夜)处理有利于促进萱草的生长发育,且大眼睛萱草各项指标更好,可以提前开花。  相似文献   

13.
为制备可替代饲用抗生素的中药类复合植物提取物,首先以抑菌率、抗炎率和抗氧化IC50值为评价指标,从19种中药类植物中遴选出石榴皮、桂枝、厚朴、青蒿和鸡血藤5种原料作为复合提取物组分;然后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组分不同配比,对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获得分别具有最佳抑菌(Fab)、抗炎(Fai)和抗氧化(Fao)功能的3个组方,其组分中厚朴、鸡血藤、青蒿、桂枝和石榴皮的比例依次为7∶13∶6∶9∶1、7∶13∶4∶1∶1和3∶13∶4∶1∶7。验证试验结果显示:Fab最小抑菌浓度为125 mg·mL-1,Fai抗炎IC50值为0.144 mg·mL-1,Fao抗氧化IC50值为0.222 mg·mL-1。通过以上研究,获得兼具抑菌、抗炎和抗氧化功能的复合植物提取物最优组方3个。  相似文献   

14.
磷酸泛酰巯基乙胺基转移酶(phosphopantetheinyl transferases,PPTase)是细菌脂肪酸合成中的关键酶。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手段构建集胞藻PPTase基因(slr0495)过量表达重组质粒,在集胞藻PCC6803中进行表达研究,并在DNA和RNA水平进行验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不同条件下突变藻株脂肪酸组分及含量。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0 ℃、光照强度为50 μmol ·m-2 · s-1培养条件下,过量表达slr0495基因突变藻株中C12:0、C16:0和C18:0的含量分别为1. 31 mg · g-1、8.07 mg · g-1和1.35 mg · g-1,比野生型藻株分别提高了23.58%、25.31%和13.45%;在温度为20 ℃、50% NaNO3浓度、光照强度为50 μmol · m-2 · s-1培养条件下,与野生型相比,突变藻株中C16:0和C18:0含量分别提高了44.71%和41.51%。以上结果表明,过表达slr0495基因增加了集胞藻PCC6803中长链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并且在低温(20 ℃)和缺氮(50% NaNO3)双重胁迫培养条件下中长链饱和脂肪酸含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本研究为探究slr0495基因功能以及在逆境中基因产生的应激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微藻高产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氮素缓解春小麦花后高温早衰的荧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研究高温条件下氮素对春小麦荧光特性影响机制,阐明氮素调控光反应中心的内在机理,从而制定缓解高温危害的氮肥运筹措施。【方法】 于2019年和2020年开展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5个施氮量,依次为0(N0)、75 kg·hm-2(N1)、150 kg·hm-2(N2)、225 kg·hm-2(N3)、300 kg·hm-2(N4),副区为温度,分别为25℃±2℃(CK)和35℃±2℃(HT)。分析花后不同温度处理下施氮量与叶片含氮量、叶绿素、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活性参数、PSⅡJ相可变荧光(VJ)、PSⅡ能量分配率、PI、Fv/F0Fv/Fm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施氮量与温度对叶片含氮量、叶绿素a、叶绿素b、ABS/RC、DI0/RC、VJ、φE0、φD0和产量的影响显著。2年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且在施氮量为N3(225 kg·hm-2)时产量最高,2年平均产量分别为9.51t·hm-2(CK)和8.73 t·hm-2(HT)。同一氮肥处理下,高温与常温间各指标差异明显,高温处理后叶绿素a、ABS/RC、ET0/RC、TR0/RC、PI、Fv/F0Fv/Fm和产量均有所降低,说明高温对荧光参数和PSⅡ活性的影响具有负效应。同一温度处理下,随着施氮量增加,春小麦叶绿素含量、ABS/RC、ET0/RC、PI、Fv/F0Fv/Fm等均呈先增后降趋势,DI0/RC和VJ呈先降后增趋势,且在N3时达到峰值,说明施氮量对叶绿素荧光参数和PSⅡ活性的影响具有补偿效应,适宜的施氮量可以有效增强其活性。温度对ABS/RC、TR0/RC、ET0/RC、Fv/F0Fv/Fm的影响不显著,而施氮量与温度对ABS/RC、TR0/RC、ET0/RC、Fv/F0Fv/Fm的交互影响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结论】 施氮量和温度对春小麦荧光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其中主导因素为温度,而施氮量对其存在补偿效应。合理的施氮量能有效增加小麦旗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和PSⅡ反应中心活性,提高植物对光能的捕获、吸收、转化及最大光化学效率,并降低能量耗散率,从而抵御高温胁迫对春小麦光合系统造成的损伤。本试验条件下,选用宁春50号,采用N3(225 kg·hm-2)的施氮量能有效抵御高温胁迫,并提高春小麦的产量,可为当地春小麦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家蚕可能通过取食漂移到桑叶上的玉米花粉从而受到转基因玉米中表达的Cry蛋白的影响。实验采用室内生物测试的方法评价了转cry1Abcry2Ab基因玉米GAB-3花粉对家蚕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采用在饲料中掺入蛋白的方式检测了转基因玉米中广泛使用的6种Cry杀虫蛋白对家蚕的毒性。当桑叶上GAB-3花粉密度为50粒·cm-2时,对家蚕幼虫存活率无显著影响,达500粒·cm-2时,家蚕14 d存活率为0;以10粒·cm-2的GAB-3花粉饲喂家蚕幼虫7 d对其体重无显著不利影响,但延长饲喂时间或者当GAB-3花粉密度为50粒·cm-2时,家蚕的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玉米花粉处理14 d或更长时间的家蚕体重均低于无花粉处理组。与非转基因对照处理组相比,低于100粒·cm-2的转基因玉米GAB-3花粉处理组家蚕的化蛹率、茧重、茧壳重和蛹重无显著差异,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花粉处理均会延长家蚕幼虫的发育历期。GAB-3花粉对家蚕7 d的LC50为261.18粒·cm-2,随着处理时间延长,LC50下降。测试的6种Bt杀虫蛋白对家蚕的毒性依次为Cry1C>Cry1Fa>Cry1B>Cry2A>Cry1Ab>Cry1Ac。目前,在中国接近商业化的转基因玉米中多采用的Bt杀虫蛋白为Cry1Ab和Cry2A,二者对家蚕的毒性较低,并且在实际生产中,家蚕接触到的转基因玉米花粉密度较低,因此转Cry抗虫基因玉米对家蚕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5个葡萄品种光合能力,为其合理选(引)种和科学田间管理技术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克瑞森、新郁、火焰无核、巨玫瑰和蓝宝石为试材,测定‘V’形架栽培模式下5个葡萄品种的光合日变化趋势及光合速率(Pn)-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结果】5个葡萄品种Pn日变化中,克瑞森、新郁、巨玫瑰均有单峰,均呈上午高下午低的逐渐下降趋势,火焰无核和蓝宝石均有双峰,均呈因中午的高温和强光(气孔因素)而导致的“午休现象”,5个葡萄品种Pn日平均值分别为克瑞森(8.395±3.541)μmol/(m2·s)、新郁(9.303±2.643)μmol/(m2·s)、火焰无核(8.796±3.588)μmol/(m2·s)、巨玫瑰(8.043±2.614)μmol/(m2·s)、蓝宝石(8.002±4.157)μmol/(m2·s)。5个葡萄品种Pn-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中,光补偿点(LCP)在(51.0~78.0)μmol/(m2·s)范围内,其中新郁和蓝宝石的LCP均较高,其它3个品种的LCP均低于60.0 μmol/(m2·s)以下;蓝宝石的光饱和点(LSP)最高,为1 582.2 μmol/(m2·s),其次为新郁,克瑞森的LSP最低,为1 151.9 μmol/(m2·s)。【结论】5个葡萄品种在于田县的光合适应性均比较好,其光合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平均值由大到小排序为克瑞森>火焰无核>蓝宝石>新郁>巨玫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西瓜白色和柠檬黄色果肉的色素成分、色素含量、遗传规律进行研究,通过BSA-seq进行基因定位,并预测与柠檬黄色果肉相关的候选基因,为深入研究西瓜柠檬黄色果肉的遗传与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选用‘冰糖脆’(Ⅰ P1,白色果肉)和‘喜华’(Ⅰ P2,柠檬黄色果肉),‘萨省奶油瓜’(Ⅱ P1,白色果肉)和‘新金兰选’(Ⅱ P2,柠檬黄色果肉)4份纯合自交系材料为亲本分别配置杂交组合,构建了两个六世代群体。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4个亲本材料4个不同发育时期的类胡萝卜素组分和含量进行测定。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ant analysis,BSA)实现对两个BSA-seq群体(BSA-seq Ⅰ和BSA-seq Ⅱ)的初定位,然后根据西瓜参考基因组‘97103’V2注释信息挖掘候选基因,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候选基因进行验证。【结果】在西瓜果实发育过程中,紫黄质和叶黄素在双亲中差异性积累,其中紫黄质具有更高的含量,且在柠檬黄色果肉中的含量显著高于白色果肉。成熟期西瓜白色果肉中紫黄质含量为(10.96±4)μg·g-1DW,柠檬黄果肉中紫黄质含量为(22.84±2)μg·g-1 DW;成熟期西瓜白色果肉中叶黄素含量为(2.23 ±1)μg·g -1 DW,柠檬黄果肉中叶黄素含量为(3.97±1)μg·g-1 DW。在构建的两组六世代分离群体中,Ⅰ F1、Ⅱ F1、Ⅰ BC1P1、Ⅱ BC1P1群体西瓜果肉颜色均为非柠檬黄色,F2群体中西瓜果肉非柠檬黄色与柠檬黄色的分离比符合3∶1的孟德尔分离比例,Ⅰ BC1P2、Ⅱ BC1P2回交群体果肉非柠檬黄色和柠檬黄色分离比符合1∶1,表明西瓜果肉柠檬黄色对白色为隐性性状。通过对BSA-seq Ⅰ和BSA-seq Ⅱ数据进行SNP和InDel关联分析,将控制西瓜果肉柠檬黄色的主效位点定位在6号染色体24.00—24.61 Mb的区域内,该区域内共有70个基因。结合西瓜参考基因组注释信息及qRT-PCR表达量分析,最终得到5个与西瓜果肉柠檬黄色有关的基因,其中Cla97C06G121680、Cla97C06G121700Cla97C06G121890均与叶绿体的形成和叶绿体结构大小有关,这3个基因通过干预有色体的形成影响西瓜果肉颜色;Cla97C06G121910是一种响应乙烯合成的AP2转录因子,与果实成熟密切相关,通过影响果实成熟造成果肉中类胡萝卜素的积累;Cla97C06G122090具有跨膜转运作用,在类胡萝卜素的跨膜运输中起作用。【结论】西瓜白色和柠檬黄色果肉中主要色素为紫黄质和叶黄素,且柠檬黄色果肉中的色素积累量显著高于白色果肉。西瓜果肉柠檬黄色对白色为隐性性状。BSA-seq分析将调控西瓜果肉柠檬黄色形成的一个主效位点定位于6号染色体24.00—24.61 Mb区间内,推测Cla97C06G121680、Cla97C06G121700、Cla97C06G121890、Cla97C06G122090、Cla97C06G121910是与西瓜果肉柠檬黄色形成相关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9.
对氧化石墨烯进行功能化,制得β-环糊精-磁性氧化石墨烯(β-CD-MGO),探究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初始pH值、吸附温度等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β-CD-MGO的最佳投加量为0.1 g·L-1。随着吸附时间延长,β-CD-MGO对Cr6+的吸附量逐渐增大,吸附平衡时间为24 h。在30~50 ℃,温度越高,β-CD-MGO对Cr6+的吸附效果越差。在初始pH值1~3,随着pH值增大,β-CD-MGO的吸附效果显著下降;在初始pH值3~10,随着pH值增大,β-CD-MGO的吸附效果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基于叶片反射光谱估测水稻氮营养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叶片反射光谱建立快速、无损监测水稻氮营养指数(nitrogen nutrition index,NNI)的估算模型。【方法】2018—2019年开展2个水稻品种(徽两优898和Y两优900)及5个氮肥梯度(施氮量为0、75、150、225和300 kg·hm-2,分别记为N0、N1、N2、N3、N4)的田间小区试验,测定关键生育期不同叶位叶片反射光谱和植株NNI,构建多种光谱指数的水稻NNI监测模型。【结果】单叶及叶位组合的敏感波段均分布在540 nm的绿光波长处,其与近红外波段构成的窄波段比值指数SR(R900,R540)可较好反演水稻NNI。但不同叶位叶片窄波段比值指数与水稻NNI的预测精度表现不同,顶3叶(L3)预测精度最好(R2=0.731,RMSE =0.130,RE=11.6%),顶2叶(L2)次之(R2=0.707,RMSE =0.136,RE =12.2%),顶1叶(L1)最差(R2=0.443,RMSE =0.187,RE =14.7%);顶2叶和顶3叶组合平均光谱(L23)的预测精度优于单叶水平和其他叶位组合(R2=0.740,RMSE =0.128,RE =11.5%)。再将窄波段比值指数SR(R900,R540)近红外与绿光区域分别重采样50 nm和10 nm,所构建的宽波段比值指数SR[AR(900±50),AR(540±10)]模型精度较SR(R900,R540)未明显降低,且在L23水平下2个模型的模型精度和预测精度基本一致(R2=0.740,RMSE =0.128,RE =11.5%)。水稻NNI小于1时与产量呈线性的正相关关系(P<0.05),大于1时产量趋于平稳。【结论】L2和L3叶片反射光谱为监测水稻NNI的敏感叶位,其中叶位组合L23可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基于叶片反射光谱构建的多种波段比值指数(SR(R900,R540)和SR[AR(900±50),AR(540±10)])可快速估测水稻NNI,从而为不同传感器对水稻氮营养指数估测监测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