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俊  张明生  毛小娟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1):2305-2309
本文以衢州市开化县齐溪镇龙门村8年“美丽蝶变”为例,分析了在村党支部的全面领导下,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山水风光、文化底蕴,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并将美丽乡村转向“美丽经济”,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动乡村合作创业经营,持续促进大批村民返乡创业,实现村集体与村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2.
浙江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整体美丽。本文分析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换的必要性,长效机制的建构。从经营村庄的角度,解析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唤醒沉睡资源,发展特色乡村产业,激活美丽经济,确保农民利益等经营村庄的实践模式。通过经营村庄,促进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和农民致富。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领域、全方位打造美丽乡村的新格局,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基本前提。本文从新时代美丽乡村发展的问题出发,以安吉余村新时代美丽乡村模式为例,提炼出三种新时代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的发展模式,并提出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措施路径,以高质量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浙农码以建设农业农村领域统一数据服务入口、实现精准数据管理为目标,通过从各涉农部门、业务系统汇聚主体对象信息,根据业务管理要求形成数字化标识,为农业主体、农产品、资源装备和美丽乡村等主体对象统一赋码,聚焦用户核心服务需求,接入各应用场景,开展“码”上信息聚合和功能集成,实现“码”上查询、预警、溯源、营销等服务,并通过赋色转码动态管理,为智能预警与决策分析提供“码”上支撑。本文通过阐述浙农码的功能建设及应用实践,为探索农业农村领域数据服务入口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乡村治理是基层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同治理的交汇融合。“十三五”时期,浙江将制度优势转化为“五位一体”乡村治理效能,展现了“重要窗口”的实践伟力,同时也显现了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十四五”时期,浙江应从数字经济“补短板”、政治治理“固根基”、文化建设“上水平”、社会主体“增后劲”、生态发展“调机制”出发,全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结合浙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从城郊、平原、海岛、山区4个维度,提出可复制、可推广的4种乡村振兴典型模式,总结了高质量推进浙江乡村振兴“全域秀美”“融合精美”“生态富美”“要素活美”的创新路径,提出了浙江省进一步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与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环境弱势群体需求的关注和维护是实现苏南乡村规划公平正义以及苏南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文章以乡村环境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选取苏南地区3个典型村庄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苏南乡村规划现状与环境弱势群体需求间诸多矛盾,并试图从“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和“社会需求”3个项度提出保护环境弱势群体需求的苏南乡村规划途径,以期为其他地区乡村规划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村级“政经合一”模式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遇到瓶颈,一些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的乡镇开始进行“政经分开”的探索和实践。本文主要通过论述“政经分开”的重大意义,对苏州市高新区枫桥街道、吴中区长桥街道和昆山市花桥街道等地“政经分开”改革的做法、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苏州“政经分开”的实施策略的五点建议,即全面准确理解“政经分开”的内涵,“政经分开”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执行,实行“政经分开”需要一个过程,强调对村进行分类施策,基层村的公共服务由集体经济承担。  相似文献   

9.
毛晓红  李懿芸  胡豹 《浙江农业科学》2022,63(10):2189-2193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浙江省级及省内山区26县数据,分析了浙江省山区26县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点与困境,并据此提出“一村一策”“抱团共生”“头雁齐飞”“多管齐下”等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农村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乡村治理方式已难以满足新形势新需要,以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从建德市“乡村钉”的功能模块和应用场景出发,总结这一实践对推进数字乡村治理的普适性经验,即充分挖掘数据、利用数据,县乡一体、条抓块统,贯穿“最多跑一次”理念,切实调动老百姓积极性,变“经验治理”为“数据治理”。并在进一步挖掘整合数据、迭代升级系统、打通治理堵点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有关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乡村数字化治理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评价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并识别其障碍因素是优化乡村旅游产业布局的前提和基础。以北京市密云区为例,从资源禀赋特征、区域生态环境和旅游开发条件3个维度选择13项指标,构建了基于神经网络法的旅游用地竞争力评价模型,以揭示密云区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的格局。引入障碍因素诊断模型,分析主要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类型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用地低竞争力类以组团状形式,在密云区东南部和密云水库东北集中连片分布;中竞争力类沿“潮河轴带”“白河轴带”“安达木河轴带”和北部山区带状分布;高竞争力类以点状形式,涵盖张家坟村、司马台村、贾峪村、河北村、石城村、圣水头村、石马峪村和龙潭沟村。(2)以中竞争力类区域为例,基于主要障碍因素,将其划分为资源、环境和开发障碍型,并分别提出优化对策。研究成果可为乡村产业用地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村落景区”运营的核心是盘活乡村资源,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增强村庄的管理、经营与服务能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本文介绍临安区“村落景区”运营的由来、招商程序与运营机制、“村落景区”运营中乡村出现的4个转变,提出了进一步强化“村落景区”运营的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为案例区,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浙江省“农创客”在乡村发展中的带动效应及其影响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创客”在浙江省乡村发展中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且主要集中在吸引投资、带动大学生回乡等方面。根据“农创客”在乡村发展中的带动模式,可以将“农创客”归纳为“创立品牌型”“创新技术型”“创汇组织型”“创业成长型”4种类型,各类型“农创客”对乡村发展的综合带动效应依次减弱。“农创客”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通过改变金融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带动乡村发展,在带动过程中,上述4类资本的贡献度依次递减。金融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间存在着鲜明的路径依赖关系,其中,金融资本是基础,发挥核心作用,而人力资本是最为间接的要素。以精准提高“农创客”带动效应为目标,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互联网+”为图书馆的发展和服务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创新思路,用户思维、大数据、智能化思维等新的思维模式将促进图书馆改变现有孤立发展模式,不断地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和扩大服务区域,创新图书馆的服务空间是“图书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笔者经过调查,从“互联网+”战略的崛起;“图书馆+互联网”跨界服务的意义;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跨界服务创新面临的挑战;“图书馆+互联网”的跨界服务现有基础;“图书馆+互联网”的跨界融合特点、服务模式、服务领域;“图书馆+互联网”跨界服务模式探索;“图书馆+互联网”跨界服务模式展望等几个方面对“图书馆+互联网”跨界服务模式进行了研究,希望对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有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寻甸县在2019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一县一业”肉牛示范县,寻甸杨光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寻甸县农业农村局的扶持下,实现了“七化”:养殖设备机械化、养殖设施标准化、肉牛繁殖良种化、肉牛育肥绿色化、牧草收贮商品化、产业扶贫持续化、养殖粪污无害化,深入探索乡村振兴之要。本文从这“七化”展开论述,总结该企业养殖肉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希望对相关肉牛规模养殖企业、肉牛养殖户有所借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农村宅基地具有资源、资产、资本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由“自然”空间资源和“非自然”政策资源的要素形态,转变为“有形”实物资产和“无形”权益资产的经济形态,再转变为“不变”交易资本和“可变”金融资本的价值形态。囿于原有的宅基地制度设计,当前宅基地资源、资产、资本转化存在障碍,严重影响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乡村振兴内在动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借鉴浙江义乌、广东南海、江苏武进改革试点经验,探索构架宅基地资源、资产、资本转化的逻辑通道,并同步明确宅基地资源、资产、资本转化的空间范围和用途规定、前期土地整备主体与转化方向等配套政策,按照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顶层设计,从确权颁证、活权赋能、入市交易、空间治理、试点迭代等维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浙江成语典故品味高雅种类丰富,具有区位资源优势,深入挖掘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成语故事与解读浙江历史、回味记忆乡愁、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新农村融为一体,提高当地居民“非遗”保护的自觉性,促进当地政府加强“非遗”保护,深化乡村旅游内涵,提高景区管理水平,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深入学习与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性及其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绿色理念的重大现实意义,其不仅承载着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而且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阐述了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绿色发展的成效及其经验,并提出了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与乡村绿色振兴战略的若干思考及其具体对策;主要思路包括了以乡村“四生要素”(生产、生态、生活、生命)为主线,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乡村为平台、农民为主体的基本实施体系,强化并推动公众参与的产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系统工程建设;具体对策要把握8个环节,即因势利导发展乡村生态经济、充分发挥农业多样功能优势、严格防控农村面源污染扩展、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宣传普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洁净环境保障绿色化生产、促进生态化与产业化的融合、探索创立保护与利用耦合体。  相似文献   

19.
梳理国际乡村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有助于国内学者科学把握乡村旅游发展动态,客观认识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的不足,引导今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方向。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III软件对科研合作网络、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2007—2016年,国际乡村旅游相关研究经历了短暂停滞后蓬勃发展的历程,涉及社会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研究活跃的地区较广,但科研力量分布不均衡;研究内容主要有旅游开发研究、游客偏好研究、发展趋势研究3个方向;研究热点随时间而迁移,从研究初期的“如何发展乡村旅游”转向中期的“解决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环境、生计等问题”,后期迁移至“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增强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发展体现了城乡统筹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导向,开展“四化”同步研究对于经济统筹发展、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及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浙江省“十二五”期间的“四化”发展进程,揭示其区域内部差异,评价了“四化”协调发展,以期为后续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均稳步推进,工业化步入实现阶段的后期,城镇化与信息化双双进入平稳发展的后期阶段,农业现代化则处于初步实现阶段。浙江省“十二五”期间“四化”发展步调不一,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关联松散;与此同时,“四化”发展仍然存在显著的省内差异,浙西南城市发展水平总体滞后于浙东北。因此,今后浙江省应注重突破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瓶颈,增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并逐渐消弭省内“四化”进程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