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双亲灭活原生质体电诱导融合法选育高漆酶活性菌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杏鲍菇和平菇为亲本菌株,采用双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高漆酶活性且遗传稳定的融合菌株。结果表明:杏鲍菇原生质体采用紫外灭活,在30 W紫外灯、照射距离30 cm条件下处理20 min,灭活率达100%。平菇原生质体采用热灭活,65℃处理30 min,灭活率达100%。两菌株按1∶1混合,施加1 MHz、250 V/cm的成串脉冲电压,5.5 kV/cm的融合脉冲电压的电场诱导下使其电融合,原生质体成对率达到70%,融合率为3.2×10-3。从147株融合菌株中筛选出1株高漆酶活性菌株F49,其漆酶和TTC-脱氢酶酶活比双亲分别提高20.6%和25.3%,遗传稳定性分别达到92.0%和92.7%以上。从菌落特征、菌丝形态、菌丝生长量、拮抗试验等方面对融合子进行鉴定,证实为具有双亲性状的融合株。  相似文献   

2.
为制备出兼具溶藻及降解藻毒素(MC-LR)的双效工程菌,研究不同的亲本原生质体灭活方式、不同PEG浓度、pH以及作用的温度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探讨溶藻细菌F8与藻毒素降解菌T1菌株的原生质体融合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对F8菌株的原生质体采用45℃热灭活、T1菌株的原生质体紫外灭活,采用pH为8.0的30%的PEG溶液,融合温度为30℃,原生质体融合率可达28.17%。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阿魏菇(Pleurotus ferulae)新菌种,为新疆野生阿魏菇新品种的保育及产业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原生质体制备技术获得阿魏菇单核菌株并进行交配型测定。【结果】酶解3.5 h时,PL01、PL163与 PL176等3株野生阿魏菇亲本菌株的原生质体释放量最大,浓度最高达20.6×105个/ mL,通过优化的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最终获得50个单核菌株,亲本菌株PL163、PL01、PL176原生质体单核化率分别为 25.68%、12.8%、10.8%,获得率较低。对其进行了交配型测定,每株亲本菌株得到2种交配型的单核菌株。其中,菌株PL01与PL163、 2种交配型获得比例均为1∶3,而PL1762种交配型获得比例为1∶4。每个亲本菌株与获得的单核菌株在菌丝长速、菌落形态方面均具有差异。以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株PL01-P16、PL01-P49、PL163-7、PL163-24 、PL176-23、PL176-39作为杂交育种材料进行配对,获得12株性状优良的杂交菌株。拮抗反应表明,12株杂交菌株与亲本之间形成明显隆起的拮抗带,与亲本菌株显著不同。【结论】3株阿魏菇野生菌株在原生质体再生单核获得率、长速、形态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获得的杂交菌株为新疆阿魏菇新品种的保护奠定了基础,并为选育优良阿魏菇杂交品种提供了良好的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4.
平菇种内原生质体分离与融合杂交育种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PDY液体培养的16个平菇资源品种的菌丝体,在25℃、pH5.8~6.0环境下,分别用1.5%溶菌酶 0.6mol/LKCl稳渗剂溶解其细胞壁2h,原生质体数得量最高;将获得的原生质体两两配对成39个组合,在30℃、pH9.0、0.6mol/LKCl稳渗剂、不加融合促进剂CaCl2和PEG6000的融合条件下,得到种内杂交融合子5株。其中有4株融合子再生出菌丝体和子实体;同皿接种实验显示,新菌株与其双亲具明显的拮抗性。经栽培试验与生产示范,新育的"优生1号"品系表现适应性强,优质、丰产、抗杂、耐热。  相似文献   

5.
禽巴氏杆菌大肠杆菌融合二联弱毒菌株F4的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恩诺沙星标记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C48-1得到的耐药菌株C48-1(Enr^r,Chl^8) ,与禽大肠杆菌O78弱毒株O78(Chl^r,Enr^8) 作为亲本菌株,采用溶菌酶-EDTA法制备两亲本菌株原生质体,通过聚乙二醇(PEG)-新生磷酸钙促融系统进行两亲本菌株原生质体融合,得到16株双耐药融合菌株。选取融合菌株F4、F9进行初步的免疫试验,初步显示融合菌株F4是一株安全、具双联免疫效果的融合菌株。  相似文献   

6.
筛选酿酒酵母菌,并将其原生质体与红酵母原生质体进行融合,以期获得优良融合子.首先,从灵武长枣果皮上筛选分离出一株性能优良的酿酒酵母(YLLJ),然后用溶菌酶与蜗牛酶对其与红酵母菌的细胞壁进行酶解,制成原生质体,将两亲本原生质体按数量比1:1混合后,在促融合剂PEG作用下进行融合,融合子在高渗培养基上培养呈现黄色,既有酿酒能力又能产类胡萝卜素.  相似文献   

7.
对从陕西省主要养鸡地区病死鸡及鸡胚中分离的致病性禽源大肠杆菌,用SDS-PAGE进行Omp分型。采用不同浓度溶菌酶作用不同时间裂解细胞壁,制备原生质体,在高渗平板上再生培养;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结合Omp型分析,选择具有交叉耐药且Omp型不同的菌株,利用PEG诱导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在含双抗的高渗平板上筛选融合株,对不同代次的融合株分别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鉴定、血清型鉴定和Omp型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融合菌株染色镜检和生化特性均符合大肠杆菌特征,75%融合子可凝集2亲本的O抗原,25%凝集其中1个亲本的O抗原;外膜蛋白型表现为1个或2个亲本的带型,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经稳定性检验证明其为遗传学上稳定的融合子。  相似文献   

8.
杏鲍菇的菌株筛选与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鲍菇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优质食用菌。通过筛选获得一株生长较快的杏鲍菇菌株,经条件优化,获得了最佳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制备原生质体的最佳条件为:p H 5.5、酶解时间3 h、酶解温度37℃、6mol·L-1甘露醇为稳渗剂、3%蜗牛酶和1%纤维素酶、菌龄3 d。在最优条件下,原生质体产量达到6.7×104个·m L-1。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杏鲍菇菌株的紫外诱变和原生质体融合选育工作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可为杏鲍菇高产菌株选育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将生防链霉菌ML27和柑橘内生放线菌P3Y2的优良特性整合在一起,对两株菌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研究。结果表明,菌株ML27和P3Y2的种子液分别转移到蔗糖浓度为20%和10%以及甘氨酸浓度为1.5%和1.0%的培养液中培养,收获的菌丝体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最有利;分别选用5 mg/m L、90 min,及5 mg/m L、120 min的溶菌酶浓度与酶解时间制备ML27与P3Y2的原生质体能达到较高的形成率和再生率;在60℃条件下,菌株ML27和P3Y2的原生质体热灭活时间分别以10 min和15 min适宜;在20 W紫外灯下15 cm处分别照射7 min和5 min时,菌株ML27和P3Y2原生质体的灭活程度适宜。在此基础上,进行菌株ML27和P3Y2的原生质体融合,根据形态学特征、抑菌活性检测和定殖能力测定初步筛选出1株融合菌株MP45。试验结果可为这两株柑橘病害生防菌株的改良和充分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平菇与杏鲍菇原生质体融合后筛选到的优良菌株P11为研究对象,在含有7%大豆浸提液、4%葡萄糖、0.05%KH2 PO4、0.05% MgSO4 、0.001%维生素B1的大豆-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以菌丝生物量为响应值,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该菌株的最适液体培养条件:250 mL发酵瓶中装大豆-葡萄糖培养液100 mL,接种3菌盘(PDA固体培养基,25℃,6d,直径8 mm),初始pH值6.8,摇瓶转速200 r/min,发酵周期为10 d.发酵过程中发酵液质量变化量与发酵终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发酵终点的简易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前期研究中通过对秀珍菇经低温诱导后不同发育阶段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ID为Cluster-6377.64510的基因(命名为PpFBD1)在原基形成前期的样本中高表达。为进一步了解分析其表达特性及功能,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秀珍菇中克隆获得了该基因的cDNA全长。该基因由342个核苷酸组成,编码一个由11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11 ku。进化树分析显示,PpFBD1编码蛋白与糙皮侧耳hydrophobin1编码的疏水蛋白亲缘关系最近。Gene Ontology功能分析表明,PpFBD1主要参与真菌类细胞壁的合成。荧光定量RT-PCR检测显示,该基因在菌丝体经低温诱导后恢复至室温阶段(原基形成前期)表达量最高,这表明其可能参与调控秀珍菇原基形成过程。本研究结果为阐明秀珍菇原基形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野生阿魏蘑菌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鉴定和评价,为阿魏蘑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和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代料袋式栽培方式,按阿魏蘑常规栽培管理方式进行出菇试验,对比分析阿魏蘑菌株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其相关性。【结果】 能够正常出菇的菌株有16株,占总数的59.26%,菇型以掌形为主。各阿魏蘑菌株的生物学效率差异十分显著,在11.50%~55.99%。对照菌株Pl.x0002的生物学效率为38.83%,只有菌株Pl.x0047的生物学效率(55.99%)显著高于对照菌株Pl.x0002,产量增幅54.59%。Pl.x0009、Pl.x0028、Pl.x0052、Pl.x0061和Pl.x0083等5个菌株的生物学效率与对照相当,差异不显著。阿魏蘑菌株单菇重(产量)与菌盖厚度和菌柄直径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菌株Pl.x0047具有很好的农艺性状,具有很好的选育潜力,菌株Pl.x0009、Pl.x0028、Pl.x0052、Pl.x0061和Pl.x0083丰产性与对照相当,可以作为进一步人工选育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3.
选用对野燕麦有强致病力的候选优势菌株燕麦镰孢GD 2和多孢木霉HZ 31作为亲本,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进行菌株改良,通过野燕麦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及温室抑草活性作用筛选出性状优异的融合子。结果表明,获得的3个性状各异的融合子进行离体生测后,融合子R2对野燕麦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显著高于燕麦镰孢GD 2,而与多孢木霉HZ 31的效果相当,盆栽致病力测定时融合子R1对野燕麦的鲜质量防效值高于双亲菌株,达68.03%。选用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生防菌株作为亲本进行融合,筛选获得防效优于亲本的微生物融合菌株R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平菇菌株原生质体单核化再生菌株培养特征,为平菇新品种选育提供创制材料及技术理论据支撑。【方法】采用原生质体制备技术获得平菇单核化菌株,采用生物学方法对实验菌株进行培养特征分析。【结果】各菌株原生质体释放量随酶解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11个菌株在酶解处理3.5 h时原生质体释放量最大、浓度可达2.12×107个/mL,占总数的的84.6%;各菌株原生质体萌发率和单核率均具有较大差异,原生质体平均萌发率为69.62%,原生质体单核率为5.74%;比较分析出发菌株与其单核菌株的菌丝长速、形态、长势等特征发现,20个单核菌株的菌丝形态优于其出发菌株,占单核菌株的48.78%;12个单核菌株的菌丝长速显著高于其出发菌株,占单核菌株的29.27%。【结论】所有供试菌株在原生质体释放速率、原生质体再生能力、单核得率以及菌丝长速、长势、菌落形态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及其在微生物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微生物遗传育种上一项重要技术,它具有遗传信息传递量大,不受亲缘关系的影响,可有目的地选择亲株以选育理想的融合株,便于操作等优点,在遗传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其影响因子、原生质体融合的促融方法、原生质体融合子的筛选以及融合技术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选用经高温灭活的香菇原养型双核原生质体作供体亲本 ,以带有脯氨酸( Prol)营养缺陷型标记的凤尾菇单核原生质体为受体亲本 ,对其原生质体融合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两亲本原生质体的融合再生率为 0 .1 0 6%,部分融合子菌丝细胞多核 ,无锁状联合。对该融合子再进行原生质体分离、再生 ,得到了具有新的生理特性的菌株材料。表明这种单双核原生质体融合是实现食用菌属间远缘杂交育种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以北京地区7个常见冬季平菇栽培菌株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比较分析了各菌株拮抗反应、菌丝生长情况、低温季节出菇能力、生物学效率及子实体农艺性状等方面。结果表明:7个参试菌株之间均有拮抗反应,不同菌株在菌龄、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差异,其中菌龄最短的是菌株 PL5、生物学效率最高的是菌株 PL3、质地脆嫩的是菌株PL7。  相似文献   

18.
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和鱼害粘球菌融合子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鱼类病原菌融合疫苗制备的可行性,以肠型点状气单细胞菌58-20-9菌株和鱼害粘球菌G4菌株作为初发菌株进行原生质体融合,构建融合子.在酶解温度37℃下,筛选出最适酶解时间为40min,最适溶菌酶质量浓度为4mg/mL.以PEG为促融剂的条件下,58-20-9菌株与G4菌株的原生质体进行了融合,58-20-9菌株的原生质体形成率为54.7%,原生质体再生率为18.2%,G4菌株的原生质体形成率为50.8%,原生质体再生率为12.2%,初筛的原生质体融合率为4‰.点种500个初筛融合子菌落在双抗培养基上连续传代12次,得到1个稳定的融合子菌落,其稳定率为0.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发一种富含豆渣和杏鲍菇营养成分的新型豆渣杏鲍菇菌丝体饼干。【方法】 以豆渣固态发酵培养杏鲍菇菌丝体作为原料,研究豆渣杏鲍菇菌丝体、白砂糖、黄油、鸡蛋添加量对曲奇饼干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感官评定曲奇饼干,确定最佳配方。【结果】 影响豆渣杏鲍菇菌丝体饼干品质的主次顺序为菌丝体、黄油、白砂糖、鸡蛋;以面粉100%计,豆渣杏鲍菇菌丝体曲奇饼干的最优配方为豆渣杏鲍菇菌丝体6%、白砂糖32%、黄油46%、鸡蛋45%。【结论】 豆渣杏鲍菇菌丝体曲奇饼干的研制改善豆渣食品的口感,营养丰富,产品具有较好的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