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褪黑素(melatonin)对铅中毒小鼠卵母细胞质量的的影响,以6~8周龄体况相近的ICR雌鼠卵母细胞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5组,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及4个铅中毒组,并在铅中毒组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中分别添加浓度为0、10-5、10-7、10-9mol·L-1的褪黑素,根据第1极体排出率作为体外成熟的标志,筛选出最佳的褪黑素浓度,再检测活性氧(ROS)、谷胱甘肽(GSH)、三磷酸腺苷(ATP)水平,最后通过细胞凋亡试验分析褪黑素对铅中毒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添加1×10-7 mol·L-1的褪黑素能显著降低铅中毒小鼠的ROS水平和早期细胞凋亡率,显著提高第1极体排出率及GSH、ATP含量。综上,在培养液中添加1×10-7 mol·L-1的褪黑素能在体外成熟过程中显著改善铅中毒雌鼠卵母细胞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对西花蓟马具有生物活性的四季豆挥发性化学物质,阐明西花蓟马与四季豆之间的化学通讯机制以及开辟防控西花蓟马新的策略和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固相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四季豆叶片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西花蓟马对不同浓度的5种挥发性化合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四季豆叶片中共鉴定出乙酸叶醇酯(36.38%)、2-已烯醛(7.88%)、顺-3-己烯-1-醇(39.81%)和正己醇(4.42%)等52种挥发性化合物,可归为酯类、醛类、烷烃类、环烷烃类等10类。西花蓟马对浓度为10-1~10-5的1-辛烯3-醇、10-3和10-5的乙酸叶醇酯、10-2和10-5的1-戊烯-3-醇及10-3的异戊酸叶醇酯具有一定的趋向反应;对10-1~10-2和10-4~10-5的异戊酸叶醇酯、10-2和10...  相似文献   

3.
为将木材制备成具有密闭性的包装材料,以速生杨木试件为材料,探讨浸泡、喷水2种处理方式对速生杨木试件水分分布、密实化后断面密度与密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浸泡、喷水处理,试件表层含水率由5.21%分别提高到28.38%、24.08%,喷水和浸泡处理几乎可达相同的效果;无论喷水还是浸泡处理,试件的最大含水率与密实化后试件的最大密度均出现在试件表层,经浸泡、喷水处理的密实化试件表层密度分别达1.17、1.06 g/cm3;随着最大断面密度的增加,密实化试件的平均透气速率从106.08×10-7 L·mm-2·min-1降到2.76×10-7 L·mm-2·min-1,降低了97.97%,泄漏率从28.78×10-2 h-1降到0.58×10-2 h-1,降低49.62倍,密封等级提高到3级。  相似文献   

4.
建立同时测定枇杷中苯醚甲环唑和多菌灵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对苯醚甲环唑和多菌灵在枇杷中的贮藏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0.001~1.000 mg·L -1质量浓度范围内均呈良好线性关系,两者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1 028 747 X+3 038,r=0.999 7(苯醚甲环唑);Y=421 355 X+4 900,r=0.994 8(多菌灵);在0.005~6.000 mg·kg -1添加水平下,苯醚甲环唑和多菌灵在枇杷中的回收率分别为77%~108%和87%~105%,且相对标准偏差均≤5%(n=5),方法的最低检出量为1.0×10 -11g,最低检出浓度为0.001 mg·L -1。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快速,分析用时短,灵敏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20 ℃条件下,苯醚甲环唑和多菌灵在枇杷样品中的贮藏稳定性至少为180 d。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同时测定油菜籽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并对实际样品中的噻虫嗪和噻虫胺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0.001~0.100 mg·L-1添加水平下,噻虫嗪和噻虫胺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二者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526 940X-285,r=0.999 9(噻虫嗪);Y=946 791X-366,r=0.999 9(噻虫胺);在0.01~0.2 mg·kg-1添加水平下,噻虫嗪在油菜籽中的回收率为80%~105%,噻虫胺在油菜籽中的回收率为89%~112%,且相对标准偏差(RSD)均≤13%(n=5),方法的最低检出量为1.0×10-11 g,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1,该分析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实际样品中均未检测出噻虫嗪和噻虫胺残留(残留量<0.01 mg·kg-1)。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覆膜与无膜滴灌棉田土壤水分在时间维度上以及空间维度上的运移规律,为棉花精准灌溉、无膜棉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以膜下滴灌和无膜滴灌作为试验处理,采用5TE土壤水分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棉花全生育期土壤水分数据,采用Voxler和Surfer等软件对土壤水分网格数据进行时空插值、3D可视化以及切片。【结果】膜下滴灌土壤水分含量整体高于无膜滴灌处理;垂直方向上,膜下滴灌各不同深度土层间的运移加快,土壤水分含量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在底层土壤(80~100 cm)水分含量最多,而无膜滴灌各土层间的土壤水分交流不活跃,水分主要集中表层土壤(0~20 cm);水平方向上,2种处理的近根系和远根系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时间维度上,随着棉花生育进程的推进,膜下滴灌处理的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土壤水分消退速率在滴灌前(6月20日)为3×10-4 m3/(m3·d),6月20日至8月11日(滴灌后)维持在30×10-4 m3/(m3·d),8月11日至8月26日增至30×10-4 m3/(m3·d),8月26日(最后1次滴灌)后降低至30×10-4 m3/(m3·d),而无膜滴灌处理的土壤水分变化较为平稳,滴灌前水分消退速率在0.7×10-4 m3/(m3·d),滴灌后为10×10-4 m3/(m3·d)。【结论】覆膜处理能使土壤水分从表层向下运移,底层(80~100 cm)水分最多;而水平方向上,2种处理的近根系和远根系土壤水分无明显差异;时间维度上,覆膜处理提高了滴灌棉田的土壤水分的变化波动,使其水分消退速率增加,无膜处理的水分消退速率却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银杏(Ginkgo biloba)枝叶水势、水容特征及其对树干边材液流的调节和影响。利用热扩散式边材液流检测技术、压力室技术等对其树干边材液流、枝叶水势、水容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春、夏、秋三季银杏树干边材平均液流速率分别为(1.11±0.76)×10-3、(0.82±0.58)×10-3、(0.94±0.21)×10-3 cm·s-1,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银杏枝条与叶片水势、水容具有相似的“V”型日变化。整个生长季,银杏枝条和叶片平均水势分别为(-1.74±0.24)MPa和(-1.80±0.20)MPa;枝条和叶片水容分别为(0.38±0.02)×10-3 g·cm-3·MPa-1和(5.83±1.9)×10-3 g·cm-3·MPa-1。银杏枝叶水势、水容与树干边材液流速率呈负相关,共同作用和调节其蒸腾耗水,但不同时段其主导因子不同。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出辣椒在遭受轻度干旱胁迫时适宜于开花坐果期应用的抗旱效果好的外源生长调节剂及其合适的浓度,以辣椒品种软皮2307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喷施不同浓度的0.1%24-表芸·三十烷醇、1%吲哚丁酸·三十烷醇、1%吲哚丁酸·S-诱抗素、5%糠氨基嘌呤和4%三十烷醇·苄氨基嘌呤对辣椒生理活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椒在中度干旱胁迫下,喷施上述5种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都可以提高辣椒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其中净光合速率增加最多的前2个处理为A2(0.1%24-表芸·三十烷醇2×10-2 mg/L)和C1处理(1%吲哚丁酸·S-诱抗素2×10-2 mg/L),分别比CK增加59.60%和52.10%,B1处理(1%吲哚丁酸·三十烷醇2×10-2 mg/L)的胞间CO2浓度增加最多,比CK增加12.85%,B1处理的气孔导度值最高,B1和C2处理(1%吲哚丁酸·S-诱抗素4×10-2 mg/L)的蒸腾速率最高;喷施生长调节剂后叶片...  相似文献   

9.
6种中药成分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连翘苷等6种中药成分抗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作用机制,明确其体外抗病毒作用效果,为抗TGEV的药物筛选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采用MTT比色法和细胞病变(CPE)观察法相结合,测定连翘苷、连翘苷元、绿原酸、咖啡酸、丁香酚、丹皮酚6种中药成分不同浓度下对猪睾丸细胞(ST)的毒性作用,通过观察细胞CPE情况,确定药物对细胞作用的最大安全浓度;同时测定病毒的TCID50,用细胞维持液配成100·TCID50病毒悬液备用;将6种药物在最大安全浓度范围内连续2倍倍比稀释后,分别采用先感染病毒后加药、先加药后感染病毒、药与病毒混合后感染细胞3种不同作用方式进行体外增殖抑制试验,各试验组均设置正常细胞对照组和病毒对照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通过酶标仪测得630 nm处OD值,计算出不同作用方式下中药成分分别对TGEV的抑制率,筛选出抗TGEV活性较好的中药成分,并分别记录抗病毒效果最佳时药物的浓度;6n>种中药成分与病毒作用后,测定TGEVRT-PCR鉴定各个药物单体对病毒RNA合成的抑制情况,进一步明确各中药成分对TGEV的抑制作用。【结果】连翘苷、连翘苷元、绿原酸、咖啡酸、丁香酚、丹皮酚的最大安全浓度分别为320、200、80、125、100、200 μmol·L-1;抗病毒效果最佳时药物的浓度分别为:160、100、20、62.5、25、100 μmol·L-1。根据Karber法计算出初始TGEV的TCID50为10-6.25/0.1 mL;6种中药成分对TGEV在ST细胞上均有一定的增殖抑制作用,其中咖啡酸浓度为62.5 μmol·L-1时与100·TCID50病毒混合作用后的病毒增殖抑制效果最好,相互作用72 h时,细胞形态依然能够保持圆滑、无固缩、完整,且细胞间轮廓清晰,仅有少量细胞脱落、死亡;此时测上清病毒的TCID50为10-3.75/0.1 mL,结果显示咖啡酸组病毒含量比病毒对照组10-6.45/0.1 mL差异极显著(P<0.01);通过酶标仪测得630 nm处OD值计算出抑制率能够达到84.4%,咖啡酸直接灭活病毒作用极其显著。其次是连翘苷、连翘苷元、绿原酸、丹皮酚及丁香酚,其病毒滴度分别为:10-4.75、10-5.55、10-5.55、10-5.65、10-5.75/0.1 mL,但是这几种中药成分对病毒的抑制作用不够显著,抑制率大多在50%以下。另外,各中药成分对TGEV在ST细胞上的增殖抑制作用均为对TGEV的直接灭活作用最好,其次为对TGEV吸附阻断作用,最后为对TGEV的复制阻断作用。RT-PCR鉴定中药成分对病毒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咖啡酸组条带与病毒对照组相比较暗,病毒效价较低,对病毒抑制作用效果显著;其次是连翘苷、连翘苷元、绿原酸、丹皮酚及丁香酚。【结论】6种中药成分在ST细胞上对TGEV均有一定的增殖抑制作用,其中咖啡酸直接灭活病毒作用最显著,有望被开发成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林型、不同灌溉条件时的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蒸腾耗水特征,以及环境因子对毛白杨蒸腾耗水特征的影响,为毛白杨人工林水分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在山东高唐县国有林场,以4年生毛白杨-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混交林、毛白杨纯林为研究对象,设置雨养(不进行人工灌溉)、充分灌溉(当滴头正下方20 cm处的土壤水势达到-20 Pa时灌溉)两种灌溉条件。利用热扩散液流探针、自动气象站监测2021年6月—11月的树干液流和气象数据。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不同灌溉条件时,毛白杨树干液流速率变化趋势相似,呈现单峰型,峰值为3.14×10-3~5.69×10-3cm·s-1。4—6月树干液流启动时间在雨养、充分灌溉条件时,均为05:50~09:40,灌溉对树干液流启动时间没有影响。灌溉条件使液流峰值增高0.40×10-3~1.87×10-3cm·s-1,使达到峰值时间提前15~30 min;(2)纯林、混交林内灌溉条件的液流较...  相似文献   

11.
采用QuEchERS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了饲料中甲磺草胺的农药残留。样品用乙腈提取,QuEchERS净化,在Waters C18色谱柱上进行分离,经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梯度洗脱的条件下检测。结果表明,在0.002~0.500 mg·L-1,甲磺草胺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8)。在0.10、10.00、162.00 mg·kg-1添加水平下,甲磺草胺的平均回收率为91.5%~103.0%,相对标准偏差为1.39%~5.41%(n=5),仪器对甲磺草胺的最小检出量为4.00×10-3 ng,甲磺草胺在饲料中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1 mg·kg-1。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回收率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要求,适合饲料中甲磺草胺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加速溶剂萃取(ASE)-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17种磺胺类药物残留的方法,并对方法的线性、灵敏度、回收率及基质效应等进行验证分析,同时将该方法应用于市场采集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样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进行分析和确证。试验结果表明,17种磺胺类药物在0.5~100μg·kg-1范围内呈线性,决定系数均大于0.998,不同添加浓度下的回收率为75.3%~103.6%,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1.0%,基质效应为0.4~1.0,检出限为0.1~3.0μg·kg-1,定量限为0.3~10μg·kg-1。该方法具有萃取便捷、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等特点,可同时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中17种磺胺类药物残留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探索生长期肉用绵羊的甲烷(CH4)排放规律,旨在建立相关的CH4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以饲粮NFC/NDF(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为0.78自由采食组的平均日增重作为饲粮NFC/NDF为1.03组和2.17组的限饲标准,在此基础下测定肉用绵羊的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甲烷产量,并分析肉用绵羊不同体重阶段的甲烷产量与饲粮干物质基础下的营养物质含量、营养物质摄入量、可消化营养物质摄入量及营养物质消化率间的回归关系。【结果】预测肉用绵羊生长早期(25—35 kg)CH4产量的最佳一元和多元回归模型分别为:CH4(L·d -1)= -26.58×NFC/NDF + 92.7(R 2 = 0.772,P <0.001);CH4 (L·d -1)=2.71×NDFD-2.45×DMD-0.97 CPD+124.46(R 2=0.846,P=0.001)。预测肉用绵羊生长后期(48-55 kg)CH4产量的最佳一元和多元回归模型分别为:CH4 (L/d)=-57.00×GE (MJ·kg -1)+1076.0(R 2=0.581,P=0.002);CH4/BW 0.75(L/kg 0.75)=-0.013×NDF intake (g/d)-0.13×CP intake (g/d)+0.02×DM intake (g/d)+0.84(R 2=0.652,P=0.019)。而肉用绵羊生长期整体CH4产量的最佳一元和多元预测模型分别为:CH4(L/d)=-26.94×NFC/NDF+90.71(R 2=0.655,P <0.001);CH4/BW 0.75(L/kg 0.75)=0.005×Digestible NDF intake (g·d -1)+0.011×Digestible DM intake (g·d -1) - 0.097×Digestible CP intake (g·d -1)-4.78 (R 2=0.722,P <0.001)。 【结论】建立了肉用绵羊独立生长阶段(25—35 kg、48—55 kg)和整体生长阶段(25—55 kg)的CH4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处于不同体重阶段的肉用绵羊的最佳甲烷预测因子不尽相同,且甲烷产量受饲粮NFC/NDF影响较大。这可为今后评估我国饲养模式下的甲烷产量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肉用绵羊饲粮的合理配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阿拉善地区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2020年8月11日—12日阿拉善地区暴雨螺旋度特征,为今后短时强降水预报及其暴雨量级降水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分析结果:暴雨发生前,hp中心值>310×10-6 Pa/s2,hxy强度为100×10-2 Pa/s2,沿40.2°N作垂直螺旋度剖面图可见,700 h Pa在105°E正值中心增大至360×10-6 Pa/s2,400 h Pa附近有负值中心,中心值为-30×10-6 Pa/s2,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从散度、垂直速度和相对湿度来看,最强辐合中心位于850 h Pa附近,散度中心值达-14×10-9 g/(cm2·h Pa·s),500~650 h Pa为辐散区,最强上升速度出现在700 h Pa,垂直速度达-8 Pa/s,700 h Pa在104°E相对湿度达到...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烟丝在掺配输送及卷制过程中的热解特性变化规律,利用热重分析技术和热分析动力学方法跟踪分析了不同加工环节烟丝的热失重特征参数变化和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加工环节烟丝整体热解失重规律一致,均包含脱水干燥、挥发性成分损失、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分解、木质素分解与炭化、无机盐分解等阶段,各样品不同热失重阶段的温度区间一致,但阶段失重率有差异;(2)JXQ、JXH和CPS样品在无机盐分解阶段的失重率接近,并明显高于其他样品,不同烟丝样品的综合热解指数CPI范围为4.10×10-5%·(min×℃2)-1~4.65×10-5%·(min×℃2)-1,BZS样品的CPI最低,CPI随着加工环节的进行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3)样品在脱水干燥和纤维素分解阶段的热分解过程均符合F1.5级化学反应模型,但不同样品的热解动力学参数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揭示了烟丝在热解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加工过程中烟丝的配方成分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  相似文献   

16.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对4个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品种中原单32(CK)、宁单40、银玉238、桂青贮1号,设置了低密(6.75×104株/hm2)、中密(7.5×104株/hm2)、高密(8.25×104株/hm2)3个梯度水平,研究了密度和品种对宁夏六盘山区青贮玉米生物量和品质的影响变化,旨在为宁夏六盘山区青贮玉米高产优质寻求最优品种和密度搭配。结果表明:(1)密度和品种间的产量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低密度下(6.75×104株/hm2)桂青贮1号的产量最高,中密度(7.5×104株/hm2)下银玉238的产量最高,高密度(8.25×104株/hm2)下桂青贮1号的产量最高。(2)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下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之间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氮肥在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种植条件下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各条件下合理的施氮量。【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共获得82篇大田试验文献,包含355个独立研究的1 169组观测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比较氮肥在黄土高原不同区域、不同年均温、不同年降水量及不同耕层有机质含量下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采用回归分析探究各分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施氮量间的关系。【结果】施氮整体上显著提高了黄土高原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相对增长率分别为66.09%和72.38%(P<0.05)。施氮后西北部产量相对增长率(69.27%)高于东南部,水分利用效率增长率(65.53%)低于东南部;西北部在施氮量212 kg·hm -2时产量达到最高,东南部需多施15 kg·hm -2才能获得最高产量;西北部施氮232 kg·hm -2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而东南部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224 kg·hm -2时基本趋于稳定。施氮后年均温≤10℃地区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对增长率(79.12%,75.00%)均高于>10℃地区;年均温>10℃地区施氮189 kg·hm -2和187 kg·hm -2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最高,而年均温≤10℃地区施氮225 kg·hm -2时产量才趋于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239 kg·hm -2时达到最高。施氮后在年均降水≤600 mm地区产量相对增长率(70.48%)更显著,而水分利用效率则在年均降水>600 mm时更显著;年均降水≤600 mm地区在施氮量235 kg·hm -2和244 kg·hm -2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最高,年均降水>600 mm地区实现高产的施氮量为250 kg·hm -2。施氮后耕层有机质含量≤12 g·kg -1条件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对增长率(78.24%, 86.55%)均高于>12 g·kg -1条件,前者在施氮量226 kg·hm -2和212 kg·hm -2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最高,而后者获得最高产量和最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施氮量分别为163 kg·hm -2和175 kg·hm -2。【结论】在黄土高原,冬小麦在东南部和西北部获得高产的合理施氮量分别为227 kg·hm -2和212 kg·hm -2;年均温>10℃地区合理施氮量为187 kg·hm -2,年均温≤10℃地区为239 kg·hm -2;年均降水>600 mm地区合理施氮量为250 kg·hm -2,年均降水量≤600 mm地区为235 kg·hm -2;耕层有机质含量≤12 g·kg -1条件下的合理施氮量为226 kg·hm -2,高于12 g·kg -1时则为163 kg·hm -2。  相似文献   

18.
以实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模型法分析了福建将乐林场粗叶榕、檵木、厚叶冬青、建润楠4种灌木生物量与地径(D)、株高(H)、冠幅(C)、植冠面积(A)、DH、D2H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以DH、D2H为参数构建的w=a+b(DH)+c(DH)2+d(DH)3W=a+b(D2H)+c(D2H)2+d(D2H)3模型方程能更好地描述灌木的生物量与各形态因子的相关关系;同时,拟合灌木层混合生物量模型,其整株生物量模型为W=35.4+4.19×10-2(DH)+2.03×10-3(DH)2+1.08×10-6(DH)3(R=0.921,SEE=0.921)。  相似文献   

19.
为验证从莴笋根际分离筛选出的菌株GNB6、MGBC3、MGBD1及其混合菌剂对莴笋生长与品质的影响,进而确定不同菌株及混合菌剂的最佳用量,为研制莴笋专用促生菌剂提供依据,文章采用盆栽法,设置不同用量固氮菌A(2、4、6 mL·株-1)、溶磷菌B(2、4、6 mL·株-1)、分泌IAA菌C(2、4、6 mL·株-1)、混合微生物菌剂D(2、4、6 mL·株-1),及清水对照(CK)共计13个处理。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条件下,添加适宜用量的单一和混合微生物菌剂能显著促进莴笋生长、提高莴笋的营养品质,并且可有效促进莴笋叶片花青素的积累,同时显著降低莴笋茎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其中,D3处理表现最好,较CK处理茎粗和单株鲜重分别增加24.71%和55.67%,茎和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83.49%和139.46%,茎和叶可溶性糖含量增加51.28%和29.19%,茎和叶VC含量增加88.89%和13.57%,茎中亚硝酸盐含量降低了1.47%,叶片花青素含量提高53.63%。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各处理组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为:D3>B1>C2>B2>D2>A2>D1>C3>A1>A3>B3>C1>CK。综合分析发现,每种菌剂促生效果最适宜用量分别是A2(4 mL·株-1)、B1(2 mL·株-1)、C2(4 mL·株-1)、D3(6 mL·株-1),其中混合微生物菌剂D3(6 mL·株-1)对促进莴笋生长和改善品质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量化了国内典型的4种青蟹养殖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单体养殖、稻蟹综合种养、内陆盐碱地鱼虾蟹养殖、沿海池塘虾蟹贝养殖)的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清单,以获得1 kg青蟹养殖增重为评价的功能单位,分析了能源消耗、全球变暖潜势、酸化潜势、富营养化潜势4种环境影响类型。结果表明,工厂化、稻蟹、盐碱地、虾蟹贝池塘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综合指数分别为2.31×10-3、9.96×10-4、9.44×10-3、3.24×10-3。我国青蟹养殖模式的环境性能从高到低依次为稻蟹综合种养>工厂化循环水单体养殖>沿海池塘虾蟹贝养殖>内陆盐碱地鱼虾蟹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