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测定从北美引种的3种美国红橡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弥补我国家具和室内装修优质木材资源不足的现状。【方法】以引种的14年生(幼龄期)美国红橡纳塔栎(Quercus nuttallii)、舒玛栎(Quercus shumardii)和水栎(Quercus nigra)为研究对象,按照国家标准方法测定其木材的密度、干缩性、冲击韧性、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等基本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树种木材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3种美国红橡幼龄材气干密度、体积气干干缩率、冲击韧性、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分别为0.725~0.767 g/cm~3,9.650%~10.622%,216.59~255.14 kJ/m~2,45.57~54.44 MPa,104.24~105.40 MPa,7.11~7.77 GPa。3种美国红橡种间弦向全干干缩率差异极显著(P≤0.01),而种间径向全干干缩率和抗弯强度均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红橡幼龄材气干密度与抗弯强度极显著相关;顺纹抗压强度与抗弯弹性模量极显著相关,与抗弯强度显著相关;抗弯强度与抗弯弹性模量极显著相关。3种红橡材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纳塔栎和舒玛栎的材性略优于水栎。与其他栎属树种成熟材相比,引种的美国红橡幼龄材的大多数指标均接近其他栎属成熟材水平。【结论】3种美国红橡木材都属于高强度、高等级木材,材性优良,可作为制作家具和室内装修的优质用材。  相似文献   

2.
对纳塔栎、舒玛栎和水栎3个国外栎树进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这3个树种均能适应舟山海岛生长,尤其是纳塔栎,成活率和生长量均优于其他2个树种,且差异显著;而舒玛栎和水栎只在地径生长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成活率和高生长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指导藤材的合理利用,缓解日益紧张的木材供需矛盾,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3组黎藤试样2m处藤节间与节部的纤维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与统计,并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显示,黎藤节间与节部纤维的长度、宽度、长宽比、腔径、双壁厚分别为981.779和921.271μm、7.786和8.719μm、130.822和113.021、3.716和3.669μm、4.070和5.051μm。由藤芯到藤皮节间处纤维长度和长宽比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节部处纤维长度和长宽比、节间纤维宽度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节间、节部处纤维腔径及节部宽度均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节间处双壁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节部处双壁厚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经F检验,在0.05水平上节间与节部处纤维宽度和双壁厚存在极显著差异。平均纤维微纤丝角为42.71°,变化区间在39.38°~46.03°;平均纤维素结晶度为46.96%,变化区间在44.10%~49.82%,且藤皮处结晶度大于藤芯处。  相似文献   

4.
施肥处理对Ⅰ-69杨木材材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不同施肥处理对I-69杨(Populus deltoides cv.I-69/55)木材材性影响规律,作者对4种施肥处理下的12年生I-69杨的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腔径、壁腔比、微纤丝角及木材基本密度等材性指标进行了系统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I-69杨的双壁厚、腔径、壁腔比和微纤丝角影响显著,而对纤维长度、宽度和木材基本密度影响不显著,其中双壁厚和壁腔比在各试验地之间差异达到0.1%显著水平,微纤丝角达到1%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油茶树除常规油茶果产出外,综合利用油茶木材,可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弥补木材资源的不足。以小果油茶和普通油茶木材为对象,对其物理性质和构造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木材气干密度普通油茶为0.81 g·cm-3,小果油茶为0.85 g·cm-3;木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指标普通油茶为1 801、25、10.8 μm,小果油茶为1 530、25、10.2 μm;导管长度、宽度、双壁厚指标普通油茶为715、61、16 μm,小果油茶为759、63.8、15.8 μm;木材的导管、木纤维、木射线构造的组织比量普通油茶为15%、69%、14%,小果油茶为11%、72%、15%;普通油茶木材微纤丝角为13.4°,小果油茶为12.6°;木材结晶度普通油茶为63%,小果油茶为64%。综合结果表明,小果油茶和普通油茶木材构造和物理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具有亲缘关系,但在解剖结构上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区分2种木材;2种木材的气干密度均达到《木材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分级表》规定Ⅳ级,具有较好的理论密度,木材有较高纤维结晶度和较小的微纤丝角,其主干部分可用于实木加工利用;木材纤维形态特征和组织比量均达到木材纤维制品标准要求,其枝丫材和加工剩余物可用于造纸或纤维板生产,以充分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6.
白桦天然种群木材纤维性状、微纤丝角和基本密度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北5个地区的白桦天然种群为材料,对其木材纤维形态性状、微纤丝角和基本密度在种群间和种群内的变异及性状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桦木材纤维长度在种群间差异不显著,而木材纤维宽度、长宽比、微纤丝角和木材基本密度种群间差异非常显著;白桦木材纤维长度和宽度频率基本呈正态分布,木材纤维长度分布绝大部分在800~1200mm,纤维宽度分布主要在15.00~21.00μm;白桦木材纤维长度和宽度从髓心向外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达到最大值后增加缓慢。汪清、帽儿山、金山屯和塔河种群的白桦基本密度径向变异曲线与纤维长度相似,呈先上升后平缓趋势;新宾种群的白桦基本密度随树龄增加的径向变化不大,一直处在低值水平。各种群木材微纤丝角度由髓心向外逐渐变小,后趋于平缓。以上结果将为今后白桦纸浆用材林培育和现有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竹龄与部位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纤维形态及结晶度的影响,为实现毛竹在制浆造纸、竹纺织品等工业生产中的高效选材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采用纤维离析法,借助普通光学显微镜,测定纤维形态;通过Segal法计算相对结晶度。  结果  竹龄主要影响竹材的纤维长度,纤维长度随竹龄的增长而增大,且80%的纤维长度为1 000~2 500 μm,属长纤维。轴向高度对毛竹材纤维形态的影响较小,纤维壁腔比、长宽比在3个取样部位间差异显著(P<0.05),但未有明显变化规律;轴向上,不同位置纤维长度未见显著差异。径向纤维长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竹肉、近竹青、近竹黄;结晶度与竹龄无明显关系,径向上由近竹黄到近竹青呈现递增趋势。在影响竹材纤维形态的因子中,竹龄贡献率最大,影响最为明显。  结论  毛竹纤维形态受竹龄影响最大,受径向取样部位影响明显,轴向高度影响较小,所有部位纤维可用于工业生产,建议将竹龄作为原材料筛选的优先指标。图6表6参22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研究栎类树种在嘉定地区的生长特性,从中国林业科学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引种了纳塔栎LA种源、纳塔栎MS种源、柳叶栎LA种源、舒玛栎、沼生栎5个良种,对新育苗的发芽历期、6年生苗变色期、苗木生长量、苗木病虫害发生情况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变色期和苗木生长量上,舒玛栎优于其他4种栎类;通过2015—2017年连续3年的病虫害发生情况观察,纳塔栎LA、舒玛栎等5种栎类在嘉定地区无明显病虫害发生。  相似文献   

9.
以东北5个白桦天然林种群为对象,较全面地研究了白桦木材材质性状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天然林白桦种群间木材纤维宽度、长宽比、木材基本密度、胞壁率、微纤丝角、导管比量、小拉什强度和年轮宽度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木材纤维长度、纤维壁腔比、木射线比量和纤维比量差异不显著。白桦导管比量与均温和降雨量、胞壁率和木材基本密度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r>0.9)。在种群间木材基本密度与胞壁率呈显著正相关(r>0.9);纤维宽度与胞壁率、纤维壁腔比、长宽比呈显著负相关(r>0.8),纤维长度与微纤丝角呈负相关(r=-0.97)。  相似文献   

10.
3种栎树扦插育苗及生长量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栎、纳塔栎、柳叶栎3种北美栎树采用3种不同基质扦插育苗,分别观察3种栎树的生根率、快速生长期、停止生长期、休眠期、年均高生长量、1年后成活率等。结果表明:3种栎树在砻糠灰作为扦插基质时,其生根率最高。水栎、纳塔栎、柳叶栎的生长情况及成活率差异较大,其一年生苗的成活率分别为34.6%、68.4%、75.4%,年均高生长量分别为16.50、17.10、22.78 cm。三者全年有2次生长高峰,主要集中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其次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6月生长明显下降,7月基本停止生长,12月进入休眠期,柳叶栎和水栎休眠期都为12月至次年3月,纳塔栎休眠期为12月至次年2月。  相似文献   

11.
细胞壁是木材的实体物质,细胞壁超微构造因纤维素大分子链复杂的排列方式而具有多样性。微纤丝和结晶区均属木材细胞壁的超微构造,其形成、表征及变化规律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从微纤丝和结晶区的生物形成、微纤丝角和结晶度的表征方法、微纤丝角和结晶度在木材径向及轴向上的变化规律和少数树种中微晶形态变化特点,以及细胞壁超微构造与细胞形态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综述,提出微纤丝取向形成机制的研究,细胞壁各层厚度累积的过程,以及纤维素微晶形态在木材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以期为基于细胞壁微纤丝角、结晶度和微晶形态来进行多性状的综合遗传改良和早期良种选育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木质部解剖结构是植物水力功能和水分利用策略的基础。散孔材和环孔材的导管分布和形态存在显著差异,对2种材性树种木质部解剖结构和水力功能的关系进行比较,有助于理解不同材性树种的水分适应机制。  方法  选取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自然保护区中的3个散孔材树种(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旱柳Salix matsudana、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和3个环孔材树种(槲树Quercus dentata、楝Melia azedarach、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研究2种材性树种的枝水力功能(比导率和栓塞抗性)和解剖结构的关系。  结果  3个环孔材树种比导率更大,3个散孔材树种栓塞抗性更强;在物种水平上,只有散孔材树种深山含笑比导率和栓塞抗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存在水力效率-安全权衡。3种散孔材树种相较于3种环孔材树种具有更大的导管密度、导管壁厚度跨度比和更小的导管直径、导管壁厚度。  结论  环孔材树种倾向于通过增大导管直径显著提高其输水效率,从而避免水势下降、降低潜在栓塞风险。散孔材树种木质部结构中的导管壁厚度和导管壁厚度跨度比对植物水分传输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图5表1参32  相似文献   

13.
竹材薄壁组织拉伸性能及其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从力学角度看,竹材的薄壁组织扮演基体的角色,而因其几何形貌的限制,目前针对薄壁组织开展的力学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探索薄壁组织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基体材料属性的赋值,对竹材精细化仿真模型的建立起到关键作用,进而提高模拟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方法  以毛竹材为研究对象,7组试样取自同一竹秆不同高度处节间,软化后切厚度为30和80 μm的弦切片,其中厚度为30 μm的切片用于测试薄壁细胞形态参数,厚度为80 μm的切片用于制作有效试验段仅含薄壁组织的拉伸试样,并在力学试验机上结合光学引伸计完成竹材薄壁组织的拉伸试验,计算分析其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和失效应变。  结果  竹材薄壁细胞长、宽、腔径和双壁厚在竹秆高度方向上无明显的变异规律;薄壁组织的平均抗拉强度为13.08 MPa,抗拉弹性模量为830.86 MPa,失效应变为1.98%,三者在竹秆高度上的变异规律均不明显;竹材薄壁组织拉伸性能与薄壁细胞形态之间的线性相关性较低。对薄壁组织拉伸失效断口的分析表明其拉伸失效的实质是胞间层分离与细胞壁断裂,本试验采用的毛竹材薄壁组织的平均抗拉强度在13.08 ~ 34.82 MPa之间。  结论  试验方法与结果均可靠,试验结果将为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竹材力学性能及其数学模型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本试验方法将为植物材料力学性能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然而,为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竹材薄壁细胞组织构造在竹秆高度方向上的变异规律与其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仍需探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栎属植物种间经常发生种间杂交和基因渐渗现象,特别是同域分布的同组内栎树之间,这种情况会更加频繁。本文通过对北京山区3种栎属植物居群遗传结构遗传变异与遗传结构进行研究,为了解北京地区自然分布的栎属植物种间基因渐渗情况、种质资源现状以及经营管理提供有效数据。  方法  本文使用6对SSR引物对云蒙山、上方山和北农林场同域分布的304个蒙古栎、槲树、槲栎的居群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种间基因渐渗进行了研究。  结果  共检测到等位标记105个,每个位点的平均等位标记数(Na)为17.5个,期望杂合度(He)为0.660 ~ 0.911,平均为0.838,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为0.632 ~ 0.903,平均为0.822,3种栎树在总体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种的水平上,3种栎树的平均等位标记数(Na)为12.667 ~ 14.167,期望杂合度(He)为0.743 ~ 0.849,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为0.725 ~ 0.826,3种栎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为蒙古栎 > 槲树 > 槲栎。对7个栎树居群的遗传结构分析表明,遗传变异大部分发生在居群内。通过Structure软件对3种栎树种间基因渐渗进行分析,发现槲树?槲栎、槲树?蒙古栎和槲栎?蒙古栎这3个种对间均有基因渐渗发生。  结论  在北京山区分布的蒙古栎、槲树和槲栎这3种栎属植物之间存在普遍的、复杂的渐渗杂交现象。   相似文献   

15.
黄藤发育过程中主要解剖特征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解剖学方法,系统分析了维管束、后生木质部大导管及纤维形态特征等主要解剖特征及其与生长发育规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轴向高度增加,维管束比量先升后降,导管分子长度和长宽比先降后升;维管束长短径、纤维双壁厚、壁腔比、管直径和形状因子逐渐减小;维管束密度、纤维腔径和导管分子密度呈增加的变化趋势。径向由藤芯到藤皮维管束比量和密度、纤维长度、长宽比和壁腔比、导管密度逐渐增大;维管束长径和短径、纤维腔径、导管分子直径、形状因子逐渐减小。维管束比量、长径、短径、形状因子和密度分别为40.2%、468.933μm、333.838μm、0.722和5.76个.mm-2,纤维长度、直径(宽度)、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和壁腔比分别为990.476μm、12.041μm、6.350μm、5.691μm、86.23和1.05。导管分子长度、直径、长宽比、形状因子和密度分别为1 621.796μm、187.172μm、9.207、0.877和5.65个.mm-2。  相似文献   

16.
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人工林湿地松微纤丝角和结晶度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微纤丝角自髓心向外逐渐减小,到一定年轮后保持稳定,且同一年轮内晚材的微纤丝角总是小于或等于早材;随着高度的增加微纤丝角逐渐减小,到达一定高度后变得稳定,到达稍部又增大。结晶度自髓心向外逐渐增加,到一定年龄后趋于平缓,且同一年轮内晚材的结晶度一般比早材大;自基部向上结晶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7.
人工林米老排木材解剖性质及其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人工林米老排木材解剖性质,并探求其木材材质变异规律的内在机制,为建立米老排“培育—材性—加工利用”一体化的模式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该文借助电子显微镜和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系统,从微观的角度,应用定量解剖学方法,对米老排木材解剖性质及其沿径向的变异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米老排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平均值分别为2 014.2 μm、26.19 μm、11.07 μm、78.68、0.79、0.57;由髓心向外除腔径比呈递减趋势外其余纤维形态指标呈递增趋势. ②导管分子长度、宽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平均值分别为1 666.0 μm、53.83 μm、5.44 μm、31.85、0.12、0.90;由髓心向外除双壁厚和壁腔比呈递减趋势外其余导管分子形态指标呈递增趋势. ③纤维比量、导管比量、木射线比量和薄壁组织比量平均值分别为54.8%、16.5%、27.6%、1.1%;由髓心向外木纤维比量呈增加趋势,导管分子比量呈递减趋势,木射线比量和薄壁组织比量变异规律不明显. ④微纤丝角平均值为8.4°,由髓心向外呈递减趋势.⑤幼龄材与成熟材的界限为第7年.   相似文献   

18.
宽叶水柏枝材构造及微纤丝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生长于内蒙古河套地区的宽叶水柏枝材的构造及微纤丝角。[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定量分析、显微图像分析等测试技术和分析手段,针对灌木材的识别与利用,首次对宽叶水柏枝材的构造和微纤丝角进行研究,取得了构造照片、组织比量和微纤丝角等指标。[结果]宽叶水柏枝为半环孔材,导管叠生,单穿孔。木纤维长度平均值为617.14μm,属短纤维树种。枝材组织比量:木纤维、导管、木射线、轴向薄壁组织分别为52.60%1、3.02%、23.96%、10.42%。射线组织异型单列及多列,轴向薄壁组织轮界状及环管束状;微纤丝角平均为7.6°,径向变化趋势为从髓心至树皮逐渐减小。[结论]该研究为宽叶水柏枝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