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水产研究所在总结牙鲆陆地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港湾放流增殖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牙鲆养殖业基础设施完善和技术领先的双重优势,通过对沙泥底质池塘进行技术改造,探索出牙鲆与日本对虾、菲律宾蛤仔池塘混养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牙鲆生长速度、商品鱼品质,有效挖掘池塘综合利用潜力,而且降低了常规养殖病害发生几率,经济与生态效益显著。一、养殖池塘条件传统的沙质、沙泥底质养虾池通过人工挖深、堤坝加固、进排水闸门维修等项改造,即可成为较为理想的牙鲆与日本对虾、菲律宾蛤仔混养池塘。单个池塘有效…  相似文献   

2.
<正>福建漳州佛昙镇是我国池塘养殖日本对虾历史较长的地区,具有大约15年的养殖历史。近10年来养殖模式逐渐成熟,形成了以日本对虾(当地称沙虾)为主,混养鱼(河豚鱼、白鳗或青斑、蓝子鱼)、花蛤的模式。由于当地具有天然海水资源优势,养殖利润丰厚,养殖面积逐年增加,目前有养殖池塘近2万亩。本文将该地区的这一养殖模式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提高养殖成功率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项目利用2hm2(30亩)虾池,进行对虾、海鲋鱼、菲律宾蛤仔、梭子蟹混养,常规养殖管理,养殖8个月,净收入4.89万元,取得较好经济效益。1池塘的选择选择池塘养殖时必须根据菲律宾蛤仔与梭子蟹的生活习性,地质适宜,以软泥沙质为好,要求进、排水方便,养殖水源水肥无污染,水位保持1.3 m以上,盐度不低于20。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海水池塘内放养不同密度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日本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和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构建"红鳍东方鲀-日本对虾-硬壳蛤"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将养殖尾水排入养殖尾水处理池塘,在尾水处理池塘内采用池塘表面栽种海马齿,池塘中层吊养牡蛎,池塘底层底播硬壳蛤的方式对养殖尾水进行净化处理。该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益,生态效益也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中国对虾养殖受对虾白斑病(病毒性疾病)的危害,单一进行中国对虾养殖成功的几率很少,在池塘中进行罗非鱼、中国对虾、菲律宾蛤仔生态综合养殖,起到了生态共生互补、防病、稳产的作用,实现了生态平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罗非鱼、中国对虾、菲律宾蛤仔生态综合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养殖池的选择 1.水源条件 选择水源充足、潮流畅通、无污染,水质清新、悬浮物少、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水水源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渔业水质指标》(GB 1607-89)的要求;盐度在20~32,pH值7.5~8.6.  相似文献   

6.
海阳市海河大坝的内侧,分布着两万余亩的泥质池塘。如何利用好这部分池塘,提高产出,为渔民增收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海阳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的技术人员,通过近几年的试验,一改单纯养殖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模式,实行了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间投美洲帘蛤的混合养殖模式,使池塘产出和效益明显提高。现将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混合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近几年鱼、虾、贝生态混养模式在浙江台州地区养殖规模逐年增大。在生态养殖和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南美白对虾、黑鲷、美洲帘蛤同池混养的模式,利用多级生物原位修复与自净能力,发挥池塘生态效应,提高养殖环境稳定性和水体自净能力,有效减少了病害的发生和病原的传播,在充分利用养殖空间的同时,提高了养殖产量和综合效益。现将该生态混养技术总结如下。一、养殖条件1.池塘条件池塘长方形,以20亩左右为宜,水源充足、无污染源,底质泥沙质,环沟平  相似文献   

8.
杨辉  王敏 《科学养鱼》2007,(10):27-27
文蛤(图见彩中插2),俗称沙蛤、花蛤、马蹄蛤等,笔者进行过文蛤池塘养殖技术研究,现将本人在试验中的经验和体会介绍如下。一、放养前的准备我们在放养前1个月左右,对养殖池塘进行清整工作。首先铲除淤泥,然后进行翻耕、平整、曝晒,翻耕深度30~40厘米,并拣石去杂。放养前半个月用生  相似文献   

9.
正虾贝混养技术就是通过对虾与花蛤生理、生态的不同进行养殖,利用花蛤滤食特点,充分利用虾类残饵、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及微生物,有利于调节生态平衡,净化水质,防止虾池有机污染。利用虾池进行日本对虾与花蛤混养是投资风险小、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生态养殖模式。以2014年诏安县某家庭渔场承担实施的"日本对虾与花蛤混养生态养殖技术推广"项目为示范简要介绍如下。一、虾池条件1.池塘面积30亩,两端  相似文献   

10.
土池大水面培育花蛤苗种技术的突破,实现了花蛤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养殖规模迅速扩大。2009年,我们在莆田北江垦区1500亩(单口池塘)的土池中开展花蛤苗种大水面培育,现将技术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宏基因组技术比较斑节对虾单独养殖、斑节对虾与海蜇混养、斑节对虾与海蜇和菲律宾蛤仔混养3种养殖模式池塘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试验结果显示,皮氏罗尔斯通氏菌为最主要的致病菌,斑节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中致病菌的丰度相比于对照组沉积物均明显下降。与非海水养殖池塘对照沉积物相比,斑节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中硝酸盐还原生成氨氮的相关基因以及硫酸盐还原产生硫化氢的相关基因含量更高,而亚硝酸盐和氨氮利用基因含量较低。3种斑节对虾养殖模式中,斑节对虾单独养殖和斑节对虾与海蜇和菲律宾蛤仔混养池塘沉积物中硝酸盐和硫酸盐还原基因丰度均高于斑节对虾与海蜇混养模式。此外,斑节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中,一些特定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由包括交替单胞菌、拟杆菌、着色菌、黄杆菌、脱硫杆菌和脱硫弧菌等多种微生物共同完成。探明不同斑节对虾养殖池塘微生物群落中潜在的人类致病菌情况以及氮、硫等基本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于优化养殖技术、控制疾病暴发同时提高养殖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笔者于2014年在盘山县三道沟选择8口池塘、共计823.9亩进行海蜇与菲律宾蛤仔、对虾和鱼耦合养殖研究,总结关键技术如下。一、池塘清理池塘的环境条件,尤其是水质和底质,是海蜇与菲律宾蛤仔、斑节对虾或中国明对虾及斑尾复虾虎鱼耦合养殖的基础。水质主要受水源数量和质量及底质的影响,而底质又是水质的营养"贮存库""调节池"和病原的"庇护所",是水质管理的难点和容易被忽视的"角落"。所以,海蜇与菲律宾蛤仔、斑节对虾或中国明对虾及斑尾复虾虎鱼耦合养殖中管理和清理好池底至关重要。因此,池塘清理的关键是在保持池底营养"贮存库"和水质"调节池"的作用前提下,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我国沿海大部分海域的双线紫蛤资源锐减甚至濒临灭绝,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双线紫蛤资源,笔者在福建省南日岛开展双线紫蛤池塘养殖试验,现将技术总结如下。一、材料1.养殖池结构及条件池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养殖池,长宽比2.5∶1,池内、外墙坡用条石浆砌,单口池面积2公顷,池底质为粒径细小的沙层,池塘内四周开挖  相似文献   

14.
台湾海峡     
美国硬壳蛤(Mercenaria)原分布于美国东海岸,是美国大西洋沿岸和滩涂的主要养殖贝类,营养和经济价值较高,贝壳又可作为高级工艺品、装饰品的原料,由硬壳蛤提取的蛤素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美国硬壳蛤为广温、广盐贝类,对低盐和高温的耐受力均较强,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一年即可达到性成熟.其对底质无特殊要求,在沙底、沙泥底、泥底和海岸床等多种底质的滩涂和浅海,都可以正常生长、发育.2004年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从大连金州引进该蛤进行池塘养殖试验,经三个月的试养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正>福建中南部海水池塘秋冬季由于长期养殖日本对虾、中国对虾,且因养殖方法单一粗放、技术水平不高,导致病毒传播蔓延,池塘老化等。笔者从2004年开始在福建莆田市后海垦区进行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花蛤混养并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养殖模式在后海垦区试验成功后已辐射整个莆田市,养殖面积已超过1 333 hm~2(20000亩)。  相似文献   

16.
<正>传统内陆养殖池塘一般为长方形结构,存在着结构简单、养殖粗放、养殖池塘水质调控困难、养殖环境不易控制等缺点。传统池塘养殖中普遍采用的混养方式,虽然可以充分利用水体中不同生态位,但也存在着不同鱼类之间生长活动的相互制约影响。本文按照80∶20的池塘养殖技术构建了一种分隔式养殖功能池塘,可以将不同鱼类的立体混养按生态位分隔开  相似文献   

17.
朱于来 《科学养鱼》2016,(11):43-45
正中国对虾、脊尾白虾、缢蛏混合养殖是江苏省响水县及周边沿海滩涂近10年来的海水池塘养殖模式,养得较好的亩效益达3000元以上。为了更好地总结推广该虾蛏混养模式,提升当地海水养殖经济效益,2014-2015年,响水县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站在位于响水县沿海的海珍品养殖总公司第十一分场,开展中国对虾、脊尾白虾、缢蛏海水池塘高效混合养殖  相似文献   

18.
文蛤池塘养殖几种模式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是一种埋栖性贝类,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帘蛤科。一般生活在河口附近沿岸内湾潮间带沙滩或浅海细沙底质以及泥沙滩中,广泛分布于我国4个海区,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重要经济贝类,也是我国及我市出口创汇主要水产品之一。因此文蛤池塘养殖发展前景良好。但因文蛤池塘养殖产业起步晚,种苗来源杂,养殖技术不规范,导致养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量高低不一、病害爆发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出口创汇效益。为此,笔者从2001年开始对慈溪市文蛤池塘养殖有关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对生产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开展文蛤幼苗培育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于2003年9月-2004年10月,在慈溪市龙山海水养殖区文蛤养殖基地进行了文蛤池塘养殖几种模式对比试验,并通过生产试验进行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海水池塘的综合养殖效益,充分利用池塘冬季闲置期,2018年10月初至2019年5月中旬,利用1.33 hm~2海水池塘,设置1000粒/m~2和2000粒/m~2两个养殖密度,开展菲律宾蛤仔"斑马蛤"新品种的越冬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斑马蛤"初始规格324粒/kg,收获规格152粒/kg; 10—11月以及翌年的3—5月生长迅速,春季生长快于秋季,但各月份的组间壳长差异均不显著;至5月初,高密度组存活率略高于低密度组;越冬养殖过程中,池水pH为7.68~8.33,悬浮物、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无机磷含量及化学需氧量均呈下降趋势。该新品种适宜在天津海水池塘开展越冬养殖。  相似文献   

20.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ek)系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灯塔蛤科、缢蛏属,俗名蛏子、青子、竹蚶、海蛏,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是福建省沿海群众池塘与滩涂贝类养殖的主要品种。福建省养蛏历史悠久,过去大多为滩涂养殖。上世纪90年代以后池塘蓄水养蛏在福建省逐渐兴起,由于采用这种方式养殖周期短、投资省、产量稳定、收益大,在全省得到较快的发展。目前福建省池塘蓄水养蛏面积达1万hm^2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