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地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沙质草场土壤含水量对干旱和降雨响应的空间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干旱时沙质草场表层(0~20cm)、亚表层(20~40cm)土壤含水量可很好地拟合成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在1~2.26m,1~6.63m的中等尺度范围内表现出很高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自相关度分别为0.92,0.87.分维数均表现出较弱的空间依赖性.分别为1.99,1.94,两层土壤含水量变异特征差异小,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强,破碎化程度高。降雨后沙质草场土壤表层、亚表层土壤含水量可很好地拟合成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也具有空间结构特征,空间自相关度分别为0.62,0.98,变程分别为181.80m,4.55m,分维数为1.91,1.99,再有土壤水分空间格局图分析,表层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小,亚表层空间变异性大,两层土壤含水量变异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干旱时与降雨后沙质草场表层土壤水分统计特征、变异函数模型和参数、分维数和土壤水分空间格局分布图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亚表层差异较小。一定强度的降雨在短期内只能削弱处于干旱时沙质草场表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使其表层土壤水分破碎化程度、空间变异性减弱,而对土壤深层的水分补充和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2.
葫芦岛市土壤铅空间分布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亮亮  王延松  张大庚  依艳丽 《土壤》2006,38(4):465-469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及地统计学,对葫芦岛地区土壤中Pb的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在已有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Kriging插值,对Pb污染进行单因子评价,制作了该地区土壤Pb污染的预测表面,得到研究区土壤Pb的分布图,并对其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对土壤Pb的污染评价标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华北平原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土壤水分是制约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首次运用土壤水分指数数据,对华北平原土壤水分以及灌溉特征进行空间分析,旨在为区域尺度农田旱情以及农作物产量的实时监测与预报提供相关参考.研究基于1993-2002年华北平原逐旬降雨数据和主动微波遥感反演的土壤水分指数数据,应用地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典型干旱年(1999年)该区表层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并提取和分析小麦生长期内的灌溉信息;通过对逐句的降水和土壤水分数据的空间叠置分析,提取区域内的灌溉信息.结果表明:1999年降水量比多年(1993-2002年)平均量少约140mm;1999年土壤水分变化与降水变化整体保持一致,低于多年平均水平,春季和夏季,土壤水分减少尤为明显,土壤干旱非常普遍;小麦生长期内,大部分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灌溉,其中中部地区灌溉次数最少,占研究区面积的65%左右的南部和北部地区灌溉次数多为2~3旬次.采用降水量和遥感水分监测数据,可以分析土壤水分变化的原因,提取灌溉的范围和时间特征,并可为旱情遥感监测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ERS卫星反演数据在黄土高原近地表土壤水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俏  王飞  李锐  张文帅 《土壤学报》2014,51(6):1388-1397
将黄土高原地区1992—2000年欧洲遥感卫星(European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s,ERS)风散射计获取的土壤水分指数(Soil Water Index,SWI)与农田实测土壤水分数据进行对比,并分析降雨、植被、土地利用和人工灌溉对反演数据的影响;探讨其在近地表土壤水分时空变化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遥感反演的土壤水分数据SWI较好地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总体上表现出南多北少、东高西低的空间特点和夏秋偏高、春季较低的季节变化趋势;其次,根据SWI转换得到的土壤体积含水量数据Wswi与0~10 cm农田实测土壤水分呈极显著相关,表明该ERS反演土壤水分数据接近表层土壤水分实际情况,可用于估测研究区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在农业集中的平原地区,Wswi与农田表层实测土壤水分相关性较高;而在农业、林业、牧业用地复合交叉地区其相关性较差。研究结果还发现,在相对干旱季节农田实测水分普遍较卫星反演结果高,主要是由于灌溉增加了农田水分含量。这说明在应用卫星遥感数据估算土壤水分时,除了考虑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同时也应充分考虑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烟田土壤质地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烟田土壤质地的空间变异情况进而为烟草精准施肥提供依据,本研究在地统计学和GIS的支持下,以半方差函数为基本工具,分析了平顶山地区典型烟区耕层土壤质地的空间变异特征,并运用普通克里格(Kriging)进行最优无偏线性插值,制作了黏粒、砂粒和粉粒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不同土壤颗粒在较大范围内存在空间自相关性,黏粒、砂粒和粉粒的空间自相关距离分别为609m、657m和429m;黏粒和砂粒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达80%。各向异性分析都表明,黏粒和砂粒存在较强烈的各向异性,粉粒各向异性则较小。对试验土壤来说,土壤质地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变异性,这可能是影响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设计施肥方案时应考虑土壤质地空间变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渭北旱塬苹果基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地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 分析了渭北旱塬区3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农地、苹果地和苜蓿地3个土层深度(0~20、60~80、280~300 cm)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化趋势.变异函数分析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特性.在0~20 cm土层,空间变异性尺度为9~16 m,60~80 cm土层为5~12 m,280~300 cm土层为5~10 m,空间变异性程度随尺度变化.自相关尺度为1~17 m,自相关部分的空间变异性在0~20、60~80和280~300 cm分别占总空间变异性的89.95%~94.15%、83.75%~97.64%和85.16%~93.85%,明显大于随机部分的空间变异性.从苜蓿地、苹果地到农地,空间自相关的尺度逐渐增大.各向异性分析表明,农地和苜蓿地在表层(0~20 cm)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而苹果地的土壤水分含量接近各向同性.  相似文献   

7.
用地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 分析了渭北旱塬区3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农地、苹果地和苜蓿地3个土层深度(0~20、60~80、280~300 cm)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化趋势。变异函数分析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特性。在0~20 cm土层,空间变异性尺度为9~16 m,60~80 cm土层为5~12 m,280~300 cm土层为5~10 m,空间变异性程度随尺度变化。自相关尺度为1~17 m,自相关部分的空间变异性在0~20、60~80和280~300 cm分别占总空间变异性的89.95%~94.15%、83.75%~97.64%和85.16%~93.85%,明显大于随机部分的空间变异性。从苜蓿地、苹果地到农地,空间自相关的尺度逐渐增大。各向异性分析表明,农地和苜蓿地在表层(0~20 cm)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而苹果地的土壤水分含量接近各向同性。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地块地下水特征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姚荣江  杨劲松  刘广明 《土壤通报》2006,37(6):1071-1075
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地块为研究区,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包括埋深和含盐量的地下水性质空间变异特征,绘制了各地下水特征的随机性和结构性的半方差图和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受不同尺度的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地下水埋深和含盐量均具有中等的变异强度和空间自相关性,地下水埋深的自相关距大于含盐量。对Kriging插值结果分析表明: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变异性受微地形因素及农田工程措施影响较大,长期的农业生产措施会影响地下水含盐量的空间分布,地下水含盐量空间变异性与埋深有一定的关联。地下水特征的空间结构性和定量化研究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土壤的次生盐碱化防治及区域水盐运动调控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土壤水盐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结合传统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以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阿拉尔垦区为研究区,根据64个样点的试验数据,分析样区表层(0-10cm)和亚表层(10-20cm)土壤水盐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分、pH值、电导率和全盐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样区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土壤水分表现为中等变异性,pH值为弱变异性,电导率、全盐及大部分离子含量为强变异性,盐分呈现强烈的表聚性特性。土壤水分和表层pH值的半方差理论模型较符合指数模型,亚表层pH值、电导率和全盐较符合球状模型。各指标块金值/基台值在0.122~0.316之间,且表层小于亚表层,空间自相关性较高,变异更多受结构性因素影响,空间结构较为复杂。指标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环境密切相关,各层土壤水分、电导率和全盐均为西北高于东南,即沿河岸-绿洲-荒漠方向递减,而pH值表现为相反的规律。研究区棉田的长期连作,使得水盐运动在多年耕作棉区较为活跃,中小尺度下水盐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增强。  相似文献   

10.
基于实测数据及遥感图片的土壤采样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权全  解建仓  沈冰  罗纨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2):237-241
如何结合土壤特性和先进手段,制定具有代表性,同时又经济的土壤采样方案一直是土壤分析的难题。该文根据陕西省卤泊滩盐碱地改良区土壤含盐量的实测资料和相应的遥感图片数据,并结合土壤属性空间分布特性,提出一种新的土壤水盐含量采集方案。结果表明,用33个已知点的实测数据可以估算出101个未测点的含量并最终构成插值343个点的空间分布图,且水分与盐分含量预测结果相关的确定系数分别为0.869和0.817。在此基础上进而对工程改良措施下的卤泊滩盐渍土表层水盐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水盐含量具有中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和较弱的变异性。通过对该地区水盐空间变异性的研究可以及时了解盐渍地试验区的改良效果及水资源管理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水质灌溉土壤磁化率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太行山山前平原城郊区不同水源灌溉条件下土壤磁化率的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土壤磁畴状态。结果表明:不同水源灌溉条件下,土壤磁化率均服从正态分布;在一定范围内均存在空间相关性,半方差函数均符合球状模型,具有中等变异程度;变程变化在5.14~10.08 km。污灌区和清灌区的土壤磁化率差异明显,东西(EW)和西北—东南(NW-SE)方向的变异最大,土壤磁性物质主要为细的超顺磁颗粒。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马铃薯田间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合理采样数,为大型喷灌条件下精准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约34 hm~2的农田中采用固定与随机相结合的方法布设了116个取样点,分别测定了0—20 cm和20—40 cm深度的土壤含水率,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喷灌前后马铃薯生长期内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合理采样数。[结果] 0—20 cm深度灌溉前和灌溉后的平均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范围7.61%~13.79%,20—40 cm深度灌溉前和灌溉后的平均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范围为8.71%~16.12%;总体上土壤含水率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6.47%~28.55%,均表现为中等程度的变异性,20—40 cm深度的土壤含水率变异程度略高于表层。连续2 a马铃薯各时期土壤含水率总体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土壤含水率空间变异受随机因素与结构因素共同影响。田间水分总体上呈斑块状分布,灌水后期土壤含水率的分布较灌前更为分散。地统计学得出田间合理采样数为87个。[结论]在大型喷灌条件下马铃薯田间土壤含水量存在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并且地统计学与传统统计学两种方法均适用于确定农田平均土壤含水率的最优采样数量。  相似文献   

13.
新疆包头湖灌区农田土壤水盐热特性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土壤作为高度变异体,其大尺度下的土壤水盐热分布特征具有空间变异性。为了探究大尺度下的土壤水、盐、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变异性,以新疆包头湖区域为例,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水盐热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导热率及热容量均属于中等偏弱变异程度,土壤含盐量为强变异程度;土壤含水率、含盐量、导热率的半方差函数均可用高斯模型进行拟合,热容量的半方差函数可用指数函数进行拟合;含水率、含盐量、导热率、热容量同一深度各自变量之间均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随机因素占总变异程度较低,最大相关距离在2 600~3 900 m。该研究为当地农业灌溉及精细农业的生产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地统计学在土壤科学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84,自引:8,他引:84  
李艳  史舟 《水土保持学报》2003,17(1):178-182
地统计学应用于土壤科学中,探索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推崇。半方差函数提供了一个定量工具,可以将土壤某一性质的变异与成土因子和成土过程联系起来,使人们加深对土壤的作用后果的理解,而克立格可以对未采样区的区域化变量的取值进行无偏最优估计,在对地统计学的理论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介绍了其近几年的发展,回顾了它在土壤科学研究中取得的一些成果,并就地统计学在土壤科学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重庆吴滩镇土壤中重金属Pb的空间变异特性结果表明,该区土壤重金属Pb具有显著空间结构性特点,小尺度明显受施肥、作物和管理水平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且空间分布无明显变化规律;而中尺度具有一定渐变性分布规律。受耕作管理措施和酸性有水环境因素影响,水稻土中Pb含量明显高于紫色土。该区土壤中Pb含量低于国家1级标准的占29.79%,低于国家2级标准的占70.21%,其中属轻度污染的占49.16%,中度污染的占21.05%。  相似文献   

16.
祝锦霞  许红卫  王珂  陈祝炉 《土壤》2008,40(6):960-965
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低丘红壤地区土壤有机质、有效N、有效K3种主要性质的空间变异特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平方根转换后,三者都呈很好的正态分布。有机质的变异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较好地符合球状模型,有效N和有效K则符合指数模型。三者都属于中等空间相关性,同时受到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通过分析3种土壤性质的各向异性,发现不同的土壤性质有不同的空间分布,同一土壤性质在不同的方向上也有不同的空间变异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盐渍化灌区土壤盐渍化问题,以河套灌区下游乌拉特灌域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实测与室内试验分析结合,采用统计学方法地质统计学原理分析表层土壤(0-20,20-40 cm)及深层土壤(40-100 cm)含水率与盐分(EC值)时空分布和变异规律,以及探求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6月0-20 cm(9.779%)外,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异系数均在12.384%~19.667%,属于中等变异性,深层土壤含水率变异系数较小,在3.513%~9.757%,属于弱变异性;表层土壤盐分(EC值)变异系数在100.845%~129.279%,属于强变异性,深层土壤盐分变异系数均在83.685%~98.853%,属于中等变异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含水率和盐分的变异性都相对减弱。(2)不同时期土壤含水率和盐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空间结构特征,均可用高斯模型模拟,各层土壤含水率空间相关度在0.038%~20.408%,各层土壤盐分空间相关度在0.043%~8.374%,均小于25%,说明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可以认为主要是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其自相关引起的空间变异性较强。(3)试验区土壤盐分主要集中在北侧盐荒地,由于蒸发强烈,包气带毛细水上升,把深层土壤以及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类带到土壤表层,致使盐分升高,属于典型的盐分表聚型土壤,需及时防治与治理,同时土壤盐分受地下水埋深的影响较大,随着地下水埋深减小而增大,荒地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盐分满足线性关系,耕地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盐分满足指数关系。荒地0-20 cm土壤盐分含量随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较大,20-40,40-100 cm土壤盐分含量随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较小,耕地地下水埋深在1~1.6 m时,土壤盐分含量随着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较大,当地下水埋深大于1.6 m时,土壤盐分含量随着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较小。研究结果为河套灌区下游盐渍化土壤的防治与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明晰西北旱区休闲期土壤盐分淋洗定额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水资源有效利用、土壤盐渍化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受制于土壤盐分、土壤质地的空间变异性,在某一点尺度获得的盐分淋洗定额难以全面反映区域的情况。该研究以南疆阿拉尔灌区为例,采用统计学和空间插值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灌区土壤盐分、土壤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划分模拟单元,建立基于SHAW(the 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模型的灌区尺度分布式模型,得到了不同灌水模式下适宜的盐分淋洗定额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阿拉尔灌区土壤盐分呈现出“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不同深度土壤颗粒含量均以砂粒和粉粒为主,土壤质地主要为粉壤土和砂壤土(占比约36.81%和19.44%);土壤含盐量和土壤砂粒含量是影响盐分淋洗定额的主要因素,3种灌水模式(只冬灌、只春灌、冬灌+少量春灌)中,冬灌+少量春灌(300 m3/hm2)处理综合权衡了冬灌和春灌的优势,灌区内适宜冬灌定额主要介于1 500~2 250 m3/hm2之间,最有利于节水灌溉和作物...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雨养区坡面土壤水力学性质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水力学性质在建立水分运动模型及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中具有重要作用。以网格采样测定了黄土高原雨养区坡面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拟合了Van Genuchten和Gardner模型参数,并利用经典统计和地统计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雨养区复杂的土地利用结构下,坡面表层土壤水力学性质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n不存在空间相关情况,为纯随机变量,参数a,A,B,A·B和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变异受到系统变异和随机变异的共同作用。Gardner模型参数AB值受到有机质含量的影响,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容重与参数A,A·B及有效孔隙度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比重与坡面土壤水力学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土地利用和地形因子对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明显,在高吸力阶段,上坡位比下坡位土壤保持的水分多,农田的持水能力不如草地和林地。  相似文献   

20.
以江苏昆山市为典型区,对长三角地区土壤盐酸可提取态重金属含量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该区盐酸可提取态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揭示了引起这种分布格局的成因和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昆山市盐酸可提取态Cd、Cr、Cu、Pb、Zn、Hg属强变异,Ni和Co为中等变异。半方差函数模型拟合表明所有盐酸可提取态重金属元素均符合球状模型,8种重金属元素在一定范围内均存在空间相关性。采用Kriging最优内插法得到了盐酸可提取态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表明土壤盐酸可提取态重金属含量与工业活动、污水灌溉和大气降尘密切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得出该区盐酸可提取态重金属由4个主成分构成,第一主成分为Cd、Cu、Pb、Cr和Zn,决定这一成分的主要因素为工业污水灌溉、大气降尘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二主成分为Ni,决定这一成分的主要因素为土壤内部因子;第三主成分为Hg,该成分主要受工业点源污染的影响;第四主成分为Co,该成分可能主要受地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