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西瓜砧木种传真菌的初步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洗涤离心法和PDA培养基法对14个西瓜砧木主栽品种进行了种传真菌检测.结果表明,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镰刀菌(Fusarium spp.)、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根霉属(Rhizopus 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真菌.种子内部寄藏的真菌主要为镰刀菌、青霉属和曲霉属真菌,其中西瓜砧木种子内部寄藏镰刀菌为国内首次报道.不同品种的种子表面携带真菌种类差异较大,种子内部寄藏真菌种类差异不明显,种壳带菌率一般高于种胚带菌率.  相似文献   

2.
田平芳  张志铭  谭天伟 《种子》2004,23(10):32-34
以河北省广泛栽培的6个赤豆品种为材料,进行种子带菌分析.利用洗涤检验法和琼脂平板法获得种子表面带菌21个属,其中数量较大的是: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链格孢属(Alternaria)、镰刀菌属(Fusariun)、茎点霉属(Phoma)和枝孢属(Cladosporium).利用吸水纸法分离出种内寄藏真菌22个种隶属于18个属,还有一个未定名种.其中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蜡叶枝霉(Cladosporium herbarum),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半裸大孢变种(Fusarium semitectum var.majus)和微紫青霉(Penicillium janthinellum)的分离频率最高.同时还确定了各种菌在种子内部的定殖部位.  相似文献   

3.
高苇  王勇  张春祥 《种子》2016,(9):91-93
为明确不同黄瓜品种种子携带真菌的种类及其带菌率差异,采用洗涤法和PDA平板法对12个黄瓜栽培品种进行种子外部和内部带菌检测.结果表明,供试种子外部带菌量差异较大,分离真菌的种类主要为青霉(Penicillium spp.)、曲霉(Aspergillus spp.)、木霉(Trichoderma spp.)、根霉(Rhizopus spp.)等腐生菌及镰刀菌(Fusarium spp.)、链格孢(Alternaria spp.)、蛭孢(Cladosporium spp.)等疑似病原真菌.种子内部寄藏真菌较少,疑似病原菌检出率显著降低,其中携带的镰刀菌分离频率最高,种壳内表皮的带菌率显著高于种胚.  相似文献   

4.
向日葵种传真菌的初步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洗涤离心法和PDA培养基法对来自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的12个向日葵主栽品种进行了种传真菌检测.结果表明,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镰刀菌属(Fusarium spp.)、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根霉属(Rhizopus spp.).种子内部寄藏真菌主要为链格孢属、镰刀菌属、青霉属和曲霉属,其中向日葵种子内部寄藏镰刀菌为国内首次报道.不同品种之间种子表面携带真菌种类差异较大,种子内部寄藏真菌种类差异不明显;果皮带菌率一般高于种胚带菌率.  相似文献   

5.
采用梯度浓度驯化方法,从重金属镉、铬污染的稻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8株耐铬、镉真菌菌株。5株耐镉浓度为16mmol/L的菌株,4株耐铬浓度为1000mg/L的菌株,其中X29菌株耐镉浓度为16mmol/L,耐铬浓度为1000mg/L。经形态观察、18S rDNA扩增和序列分析,确定了这8株菌株的种属地位分别为: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拟茎点霉(Phomopsis sp.),曲霉(Aspergillus sp.),木霉(Trichoderma sp.),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青霉(Penicillium sp.);其中Strain35和Strain55都为青霉,其余6株分别属于不同菌株。本研究不仅为镉、铬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提供了重要菌株,同时也暗示了微生物在重金属降解和修复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明确苦荬菜种子携带真菌种类,探讨携带真菌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洗涤检测法和PDA平板法对来源不同的3批苦荬菜种子贮藏前后携带真菌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检测,同时对种子活力进行测定。【结果】来源不同的供试苦荬菜种子外部带菌和内部带菌量和种类差异显著。供试苦荬菜种子外部携带携带主要菌群为曲霉属(Aspergillus sp.)、青霉属(Penicillium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 )、枝孢属(Cladosporium sp.);内部寄藏真菌的主要种类有曲霉属(Aspergillus sp.)、青霉属(Penicillium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 )、侧茁霉属(Pullularia sp.)。种子贮藏12个月后其带菌量均低于贮藏前,3批种子带菌量之间没有差异显著性,活力却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种子携带真菌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所携带的真菌是影响苦荬菜种子生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采用形态学观察结合ITS及26S序列的鉴定来确定真菌的种属。通过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来确定稻谷真菌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多样性。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真菌ITS序列及26S序列分别对稻谷原粮中分离获得的33株真菌进行了鉴定,主要为青霉菌(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镰刀菌(Fusarium)等菌属,其中青霉属与曲霉属最多分别为16株,15株,而镰刀菌属仅2株。两种序列鉴定结果的结合能更加准确地鉴定稻谷原粮中菌株的种属,为稻谷储藏过程中的真菌种类鉴别及生物控制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种子》2018,(10)
以京津冀地区4个菜豆主栽品种为材料,开展菜豆种子携带真菌病原的检测研究,并测定4种常用种衣剂对种子携带致病镰刀菌的药剂敏感性。通过吸水纸检测和PDA平板法对4个菜豆品种进行种子外部和内部带菌检测。结果表明,菜豆种子上携带的致病病原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p.)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2种,还携带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木霉属(Trichoderma spp.)和毛壳菌属(Chaetomium spp.)类腐生菌。种子内部寄藏真菌较少,疑似病原菌检出率显著降低。对种子上分离的镰刀菌进行致病力鉴定,32株分离到的镰刀菌中获得4株致病菌株。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4株致病镰刀菌对4种常用种衣剂的药剂敏感性,发现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对镰刀菌抑制作用较强,EC50为0.596~2.173mg/L。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干腐病主要致病菌DNA提取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铃薯干腐病是由镰刀菌导致的马铃薯窖储真菌病害之一,获得高质量镰刀菌的DNA是建立马铃薯干腐病分子检测的前提。本试验采用改良SDS法和2×CTAB法对黑龙江省马铃薯干腐病五种镰刀菌的DNA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Mart.))和拟丝孢镰刀菌(Fusarium trichothecioides Wollenw)的DNA提取过程中,改良SDS法优于2×CTAB,获得的DNA含量较高、条带较亮、纯度较高、完整性较好,而对于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 (Corda & Fr.) Sacc)、接骨木镰刀(Fusarium sambucinum Fuckel)和拟枝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oides Sherb)的DNA提取两种方法差异不大,但获得的DNA都可以很好的应用到后面的分子实验过程中,此试验获得的结果可以为马铃薯干腐病致病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采用梯度浓度驯化方法,从重金属镉、铬污染的稻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8株耐铬、镉真菌菌株。5株耐镉浓度为16 mmol/L的菌株,4株耐铬浓度为1000 mg/L的菌株,其中X29菌株耐镉浓度为16 mmol/L,耐铬浓度为1000 mg/L。经形态观察、18S r DNA扩增和序列分析,确定了这8株菌株的种属地位分别为: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拟茎点霉(Phomopsis sp.),曲霉(Aspergillus sp.),木霉(Trichoderma sp.),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青霉(Penicillium sp.);其中Strain35和Strain55都为青霉,其余6株分别属于不同菌株。研究结果不仅为镉、铬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提供了重要菌株,同时也暗示了微生物在重金属降解和修复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黄瓜种子带菌检测及杀菌剂消毒处理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扬  王燕  张文华  潘骏  吴学宏 《种子》2007,26(1):11-14
采用离体平皿法对10个品种的黄瓜种子进行带菌检测,并测定5种杀菌剂和1种种衣剂对种子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为青霉属(Pen icilliumspp.)、根霉属(Rhizopusspp.)、曲霉属(Aspergillusspp.)、枝孢属(C ladosporiumspp.)、交链孢属(Alternariaspp.)和镰孢霉属(Fusariumspp.);种子内部寄藏的真菌主要为根霉属、曲霉属、枝孢属和镰孢霉属;不同品种的种子表面携带真菌种类差异较大,而种子内部寄藏的真菌种类差异不明显;种壳带菌率一般高于种仁带菌率。15%噁.霜.福悬浮种衣剂、适乐时和福美双对种子的消毒效果优于甲霜灵、多菌灵、噁霉灵等供试药剂。  相似文献   

12.
重点研究展青霉在苹果汁培养基中、在静置培养和振荡培养2种培养方式下,生成的孢子数目与其棒曲霉素含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曲线,利用回归方法建立了二者的关系曲线方程。研究结果证实,展青霉在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孢子数目与其棒曲霉素含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草药提取物对两种果蔬致腐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滤纸片法研究了9种中草药的提取物对两种致腐真菌(黑曲霉、扩展青霉)的抑制作用,发现丁香、肉桂的提取物可抑制黑曲霉和扩展青霉的孢子萌发,五倍子、川芎的提取物可抑制黑曲霉和扩展青霉的孢子形成,其中丁香的抑菌效果大于肉桂,五倍子的抑菌效果大于川芎.  相似文献   

14.
肉苁蓉种子带菌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不同产地肉苁蓉种子携带真菌优势菌群和带菌率的差异,采用平皿法对肉苁蓉种子进行外部(洗涤法和干种子法)、内部(种子消毒法与种仁消毒法)带菌检测。结果表明,肉苁蓉种子携带菌群主要为曲霉属(Aspergillus spp.)、交链孢属(Alternaria spp.)、镰孢属(Fusarium spp.)、青霉属(Penicillium spp.)及少量的散囊菌属(Eurotium spp.)。不同产地肉苁蓉种子携带菌群及带菌率差异不显著,但分离频率有一定差异。研究结果为肉苁蓉种子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罗田栗实致腐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拮抗菌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无症和显症的罗田板栗栗实中分离致腐真菌,再利用形态学特征与真菌ITS r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分离真菌。结果表明,分离真菌经鉴定分属11个种: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黑葡萄穗霉(Stachybotrys chartarum)、栗疫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罗伦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laurentii)、浅黄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luteolus)、白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其中栗疫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和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的分离率最高。供筛的6株拮抗细菌的平板对峙实验表明:丁香假单孢杆菌和荧光假单胞杆菌对板栗致腐真菌有抑制作用,其中荧光假单孢杆菌对板栗主要致腐真菌ITS4和ITS6的抑制圈直径超过10mm。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核桃品种的区分方法,以5个不同品种核桃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表型性状数据(尺寸、质量和成分)和氧化特性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系统聚类法对核桃表型性状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CA分析法共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3.0789%;将表型(尺寸、质量、成分)和氧化特性指标相结合,采用系统聚类分析,通过聚类热图可直观反映不同品种核桃的指标差异,能有效区分不同品种核桃.  相似文献   

17.
灵芝多糖抑菌活性初探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热水提取法提取灵芝多糖,得到灵芝粗多糖,并以3种植物病原菌(胡萝卜欧氏菌、指状青霉、灰葡萄孢)和5种食品有害菌(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黑曲霉和黑根霉)为供试菌,采用纸片琼脂法来测定灵芝粗多糖对供试菌的抑菌强度。结果表明,灵芝粗多糖对植物病原菌中的胡萝卜欧氏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指状青霉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较弱;对灰葡萄孢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对食品有害菌中的枯草芽孢杆和蜡状芽孢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和黑曲霉抑制作用相对较弱;对黑根霉几乎没有抑制作用。总体来看,灵芝多糖对细菌的抑菌活性强于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