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解决推土铲工作时土壤粘附和阻力大的问题,从仿生学的角度对推土铲的曲面构形进行了分析,设计了主要的结构参数,按照仿生学分析的结果,建立了推土铲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运用计算机可视化技术设计推土铲的曲面形状,设计结果与实际使用的推土铲结构参数一致。  相似文献   

2.
《农用液压推土机推切速度与推土铲升降速度最佳协调关系的研究》发表在《农业机械学报》1983年第1期上,基本学术观点值得进一步商榷。 1.文章结论三自相矛盾 文章结论三提出,按推土铲推切土壤必要充分条件,推土量Q趋于最大,每立方米土每  相似文献   

3.
推土板工作过程中,土壤的应力波动情况直接受到推土板触土曲面形状的影响。选择3种具有代表性曲率形式的推土板触土曲面为研究对象,即圆弧形、抛物线形、仿生推土板,采用有限元法进行仿真分析。从推土板工作过程中触土曲面形状对其周围土壤的应力波动影响的角度,来分析触土曲面形状对推土板减阻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本研究的给定条件下,仿生推土板的应力分布形式相对较合理,其工作阻力相对较小。本研究对于通过探索工作状态下土壤应力波动规律,从而指导推土板触土曲面的减阻节能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农用液压推土机的系统研究,指出:农用液压推土机是以农用拖拉机配置液压推土铲组成。它的技术经济指标受农用拖拉机牵引特性影响。施工作业时,推切土壤速度v_1和推土铲升降速度V_(Db)都随油门位置的大小而变化(油门位置则随作业负荷的变化而作相应的变动),施工作业是以循环往返方式进行间断性作业的。苏联与欧美学者以获得最高作业工效为依据,提出推土铲升降速度为一档推切速度的0.5~0.8(即V_(Db)=(0.5~0.8)v_1)作为技术规定,这对于农业液压推土机配套设计是不合理的。作者认为推土机作业量由两个因素组成:一个是机械推切土方的数量(米~3),另一个是推切土方到需要地点的远近(米)。为选取推切速度v_1和推土铲升降速度v_(Db)的最佳协调关系,若仅按获得最高工效作依据,而忽略了运距和作业耗油量因素是不合理的。应以每推切1米~3土方推运1米距离的耗油量U为衡量指标,通过算求和测定则可找到推土作业量Q趋于最大值和U趋于最小值的最佳协调区域,按此选取v_1和v_(Db)值,并确定合理的发动机负荷程度,使推土作业达到高效和低耗,并按v_1和v_(Db)值合理设计农用液压推土机。提出了按最大Q值和最小U值合理设计和使用农用液压推土机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设计水平直元线犁体曲面时,确定其导曲线的形状和参数是重要的一环。导曲线座标值的精确度直接影响样板曲线的精确度。因此,有必要建立导曲线的方程式。本文就抛物线型导曲线的两种推导方法进行了评述,这两种方法都是用一组具体的导曲线参数值进行推导、计算的。 作者应用二次曲线的一般方程式x~2+axy+by~2+cx+dy+e=0推导了抛物线型导曲线的一般方程式。各系数a,b,c,d都以导曲线各参数l,h,ε,△ε的函数形式表示(假设曲线通过座标原点,因此e=0)。这样,给定任何一组参数值,就可方便地得出所需抛物线的方程式。实际计算表明,用此方程式求得的座标值具有很高的精确度。 本文还对传统上使用参考半径R求导曲线参数l及h的方法进行了评述。并建议用经验公式l=cb(cos△ε-sin ε)代替l=R(1-sin ε)及h=Rcosε。h值由所需犁体外形尺寸确定。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有板蓝根收获机具存在挖掘阻力大、挖掘铲面容易壅土等问题,在研究国内外块茎类作物收获机械的基础上,根据板蓝根的农艺要求、生物特点、收获时的土壤条件等,设计一种作业幅宽为130 cm、最大挖掘深度为40 cm、一次进地可完成板蓝根的挖掘、筛分、铺放等功能的专用两行板蓝根收获机具。运用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和几何关系对挖掘铲进行设计,计算得出挖掘铲的最佳入土角α、铲面宽度b、铲面长度l等参数。利用SolidWorks软件中Simulation插件对挖掘铲进行有限元分析并优化。并进行试验验证,试验发现:最佳的入土角α为20°,铲宽b为1 328 mm,铲长l为245 mm;有限元分析表明通过在挖掘铲后方增加一道梁,将挖掘铲最大位移量从1 mm减小到0.01 mm,能有效减低失效风险。对整机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挖掘铲壅土率低,未出现明显变形;在作业速度1.6 km/h、挖掘深度40 cm的情况下,平均挖净率97.6%、损伤率2.4%。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高速犁体曲面的分析及对铧刃角θ0、犁翼处的侧向角θn、犁铧和犁壁的起土角α及犁体曲面顶边线的最大高度Hmax等主要参数的分析选择,说明了高速犁体和常速犁体的性能和参数差异,从而为今后高速犁体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宏观触土曲面准线为圆弧、抛物线和仿生曲线的推土板。通过室内土槽试验测试了3种推土板的工作阻力。建立了3种推土板宏观触土曲面的参数方程,并完成了3种触土曲面第一类基本量E、F和G,曲面第二类基本量L、M和N内蕴几何量计算。得知第一类基本量中的E值和第二类基本量中L值是影响触土曲面工作阻力的重要因素。仿生曲线式推土板触土曲面E值和L值具有较复杂变化趋势,也相应获得了较低的工作阻力。圆弧式推土板则具有相对较大的工作阻力。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板蓝根收获机在作业过程中存在挖掘阻力大、铲面易壅土的问题,依据板蓝根自身特性及种植农艺要求,设计了4UD-600型板蓝根收获机,其作业幅宽600mm,最大挖掘深度为500mm,可一次完成板蓝根的挖掘、土药分离和成条侧出铺放。阐述了收获机的工作原理,对其挖掘铲进行了设计和主要参数的计算,并利用SolidWorks软件中的有限元分析插件Simulation对该挖掘铲进行了静力学分析,最后进行了试验验证。设计采用固定式三角平面挖掘铲,通过动力学分析构建工作阻力模型,依据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及几何关系进行计算,确定出挖掘铲的最佳入土角α=19°~23°,铲长L=360~400mm,铲刃张角θ=55°。有限元静力学分析结果显示:挖掘铲的应力主要集中在3个螺纹孔处,且最大应力分布在铲的背面离铲尖较近的两个螺纹孔处,最大应力值为22.44MPa,远小于挖掘铲的许用应力220.6MPa,强度满足设计要求;而产生最大位移的位置为铲尖,变形值为0.09184mm,与整个铲相比此变形量很小,可以忽略。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东方红履带推土机工作装置的运动学分析,指出现行结构参数的运动学性能上的不合理:推土铲升降速度低、工作档车速高和运动机构内部冲击大,影响了作业效率。并提出了改进设计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触土曲面深松铲的减阻效果及不同工作参数对深松铲耕作阻力的影响,设计了5种典型准线的深松铲结构,并通过ANSYS/LS-DYNA软件对深松铲切削土壤过程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了不同结构深松铲切削土壤时所受到的阻力,选择出减阻性能最好的深松铲结构。以优选的深松铲作为研究对象,对入土角、工作速度及工作深度等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研究上述因素对耕作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仿生变曲率深松铲的减阻性能最好,其耕作阻力最小(601 N);入土角为24°时,深松铲耕作阻力最小;耕作阻力随工作速度和工作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该文可为深松铲结构的设计以及工作参数的选择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在室内土槽中进行试验可以避免田间试验的恶劣工作环境,能有效改善试验环境,提高工作效率。本文针对水田平整机具的设计研制了一种小型室内水田土槽,它主要由槽体、台车及其牵引系统组成,用于初步探讨水田推土板与水田相互作用参数的优化值,为优化平地铲和整机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台车在土槽进行了同工况下的牵引速度试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土槽,可以模仿水田激光平地机二维推土板在田间的推土作业过程,能够依托它进行水田平整机具的相关试验,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了优化犁体曲面结构参数、减小铧式犁耕作阻力,采用水平直元线法设计犁体曲面,运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实体模型,利用EDEM软件建立犁体—土壤离散元模型,并以犁体阻力最小为目标,对犁体铧刃角、犁铲安装角和导曲线扣垡角三因素进行正交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犁体—土壤离散元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犁体在耕作过程中的阻力的变化情况,犁体阻力随着犁体与土壤接触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当犁体全部进入耕作状态时,犁体所受阻力达到2 621~2 795N,且趋于稳定。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铧刃角对犁体阻力影响极显著,犁铲安装角和导曲线扣垡角对犁体阻力影响显著。犁体结构最佳设计参数组合为:铧刃角45°,犁铲安装角25°,导曲线扣垡角5°,犁体阻力为2532 N,比优化前减少6. 36%。研究结果为犁体曲面优化设计提供一种离散元分析方法,也为犁体曲面的设计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4.
残膜回收机起膜铲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起膜作业是残膜回收的重要环节,针对现有残膜回收机起膜装置存在可靠性低、起膜率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滑刀式起膜装置。通过对起膜铲起膜机理进行分析,确定了导曲面参数方程和主要结构参数。以起膜铲间距、机具作业速度、入土角为试验因素,以起膜率为响应值,利用Design Expert 8.0.2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和响应面分析,得出各因素对起膜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为:入土角、起膜铲间距、机具作业速度;建立了起膜率与入土角、起膜铲间距和机具作业速度的三元二次回归模型。采用非线性优化计算方法,对起膜铲的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进行优化计算。结果表明:当起膜铲间距为220mm,作业速度为1.0m/s,入土角为30°时,起膜率理论最大值为93.8%,验证试验表明该参数下的起膜率为91.3%,理论值与试验值误差为2.5%,验证了回归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旋转曲面绘制中存在计算复杂和形状难以调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带形状参数的旋转曲面设计方法。该方法基于超限向量值有理插值函数的基本思想,利用带形状参数的四次Bézier曲线来进行旋转曲面的设计,并得到生成整个旋转曲面的一个显式函数表达式。所生成的旋转曲面不仅计算简单,而且具有灵活的局部形状可调性。最后,对所设计的旋转曲面进行形状与性质分析,并给出了一些旋转曲面的几何造型实例。实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不仅直观、有效,而且易于修改旋转曲面的形状,可以在工程旋转曲面的构造与外形设计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6.
张杰  赵春花 《农业机械》2013,(10):149-152
针对黄土高原山区坡地苜蓿机械化播种存在着开沟阻力大、入土性能不佳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曲面刃口型种肥正位分施开沟器。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方法进行开沟器的机播试验,建立了开沟性能与行走速度、入土隙角、铲面张角的数学模型,并采用响应面优化分析,得到了开沟器的最佳结构参数。田间试验表明,播种机以0.8m/s的速度行驶、入土隙角为8°、铲面张角为32°时,开沟效果最佳,开沟器入土性能较好、开沟阻力小。  相似文献   

17.
选用3种简单常用的双方程湍流模型,分析不同湍流模型计算结果的精度。通过调节模型参数,将模拟数据与相同条件下激光多普勒试验数据进行逼近,提出了应对高压射流的最佳的粘度系数。结果表明,标准k-ε模型计算结果随着Cμ值的改变,大致呈线性关系;RNG k-ε模型计算结果对Cμ值更为敏感;湍动能峰值出现在射流半径之内,则影响下游射流速度的变化趋势,反之,则影响射流速度大小。此项工作对复杂物理过程进行了合理简化,可用于缩短超高压水射流技术的CAE设计周期。  相似文献   

18.
红壤凿形深松铲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南方红壤旱作区土壤黏性强、比阻大的现状,为减少深松铲的红壤土黏附量和降低牵引阻力,设计了一种红壤凿形深松铲。在深入分析红壤条件下深松铲受力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了影响红壤凿形深松铲黏附阻力和牵引阻力的结构参数及其取值范围。同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入土角、铲柄刃口夹角、铲柄厚度和铲柄侧面宽度对黏土量和牵引阻力的影响规律,得出红壤凿形深松铲的最佳结构参数组合:入土角β为4 0°、铲柄刃口夹角γ为6 0°、铲柄厚度σ为4 0 mm、铲柄侧面宽度B2为100mm。同时,基于最佳结构参数组合优化深松铲,设计了掘齿型和半轴型铲头。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标准型、掘齿型、半轴型铲头3种红壤凿形深松铲牵引阻力的跃动区间分别为11~16kN、13~17kN、9~12kN;与标准型相比,掘齿型的黏土量减少4.2%,牵引阻力增加6.24%~15.15%,半轴型的黏土量和牵引阻力分别减小30%和18.21%~18.64%,确定了铲头形状为半轴型。该研究为适用于南方红壤旱作区耕作机具的设计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胡萝卜联合收获机高效减阻松土铲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胡萝卜联合收获机作业时松土铲普遍存在作业阻力大、漏拔率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高效减阻松土铲。以狗獾爪趾为仿生原型设计了仿生减阻铲尖,并分析了其减阻机理,建立了铲翼与土壤间的力学接触模型,确定了影响松土铲作业质量的铲翼结构参数。基于EDEM离散元仿真技术,建立了部件-土壤-作物多元仿真模型,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确定了铲翼结构参数取值范围及其对指标的影响规律。建立了试验因素与指标间的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运用Design-Expert 8. 0. 6软件确定了松土铲的最优参数组合,通过田间性能试验验证了高效减阻松土铲的作业性能。结果表明:影响胡萝卜联合收获机松土铲作业质量的主要结构参数为铲翼开角α和铲翼倾角β,当铲翼开角α和铲翼倾角β分别为120. 27°和47. 37°时,松土铲作业性能最优,最优组合下前进阻力与胡萝卜拔取力分别为1 908. 76 N和55. 37 N。经田间性能试验验证,田间试验结果与仿真优化结果基本一致,与凿式松土铲相比,高效减阻松土铲前进阻力降低了5. 79%,胡萝卜拔取力降低了20. 68%,漏拔率降低了3. 8个百分点,满足胡萝卜收获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20.
物料在抖动输送板上运动的计算机模拟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物料在抖动输送板上的运动进行分析,推出了物料运动特征界限值,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计算机模拟计算,非常直观地将振动方向角ε、板面角α与运动特征界限值K1、K2的关系用图线表示出来;同时用所研制的试验台进行试验验证,证明所建立的计算模型有实用价值,可以作为确定抖动输送板设计参数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