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所于1978年初,开始人工饲养螳螂的试验。至今,已完成两个世代,共饲养出29239只若虫。利用其捕食马尾松毛虫、蚜虫等林农业害虫的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螳螂,是人们比较熟悉的益虫,喜欢捕食各种各样的昆虫,是多种农林害虫的天  相似文献   

2.
螳螂是捕食性昆虫。具有繁殖力强、捕食量大、食虫范围广等特点。在海城县试验区初步发现有四种:中华大刀螂、窄大刀螂(华北大刀螂)、薄翅刀螂、小刀螂。食虫量大而常见的是中华大刀螂。一、中华大刀螂(Paretellodera sinensis de Saussure)形态特征 1、成虫:虫体细长呈绿色或棕褐色。头三角形,转动灵活,触角丝状。前胸狭  相似文献   

3.
捕食马尾松毛虫的螳螂——马尾松毛虫天敌研究(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捕食马尾松毛虫的螳螂文献上记载有两种,我们在浙江省余杭县、余姚县等地采到三种,它们是:广腹螳螂(Hierodula Datallifera Serville),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 Thunberg),棕污斑螂(Statilia nemoralis Saussure)。后两种是新近发现捕食马尾松毛  相似文献   

4.
赤眼蜂是多种害虫的卵期寄生蜂,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林业害虫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从我们多年放蜂治虫实践中,发现赤眼蜂在越冬期间,受气候环境条件影响,越冬后的种群数量有较大损失,造成初春种群密度降低。为提高林间赤眼蜂种群数量,我们进行了早期低量放蜂及补充寄主的试验。早期低量放蜂主要是在防治目的害虫之前,释放少量的赤眼蜂并补充寄主,让其在自然界依靠其它害虫卵或人工补充的寄主卵来繁殖,从而逐步扩大赤眼蜂种群数量,以达到在目的害虫出现之时,林间有足够数量的赤眼蜂。1材料和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为5~10年生…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利用人工寄主卵繁殖赤眼蜂的研究获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于1980年开始应用人工寄主卵繁育赤眼蜂(简称人工卵蜂)防治害虫的小型田(林)间试验。连续几年的试验结果证明,人工卵蜂在出(林)间对害虫具有与天然卵繁育的赤眼蜂(简称自然卵蜂)同等的搜索和攻击能力。我们于1984年又分别在武昌九峰地区和青龙山地区再次进行了人工卵蜂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林间试验,并将防治面积扩大至1000亩。  相似文献   

6.
蠋蝽人工饲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蠋蝽 Arma chinensis(Fallou)是很有利用前途的一种捕食性昆虫,林间观察发现蠋蝽可捕食40余种农林害虫,人工释放防治榆紫叶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Motsch.)是落叶松人工林内重要的干部害虫。由于该虫营隐蔽性生活方式,因此对其生活习性的研究有一定困难。有鉴于此,笔者采用了人工接虫、定期剥皮的观察方法,通过与野外调查相比较,证明无显著差异,切实可行。本文是人工接虫试验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县从1974年开始,积极推广生物治虫,利用草蛉、蚂蜂、螳螂防治棉花害虫,在全县5万6千亩棉田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节省了投资50万元,节省投工30万个。草蛉是多种农林害虫的主要天敌,自然存量很大,主要捕食蚜虫、红蜘蛛、介壳虫、棉蛉虫卵和初龄幼虫,以及多种娥类  相似文献   

9.
<正>螳螂,又名马螂康、老虎哥等。一提起它,人们一定不会陌生:8~10厘米长的身子,一对壮实的前肢,时时摆出作揖的姿态;鼓起的三单眼常流露出警觉的神情,灵活的脑袋频频左顾右盼。正因为螳螂有一副别趣的神态,加之它的前肢犹如一把大刀,故得名"大刀将军"。  相似文献   

10.
宜宾松香胶厂,利用松节油试产新农药—毒杀芬,为我省衣、林生产上防治害虫增添了新农药品种。毒杀芬是有机氯制剂之一种。对多种害虫具有良好的触杀、胃毒作用。一九七三年七月,在璧山县东风林场应用该厂的50%毒杀芬乳油,对马尾松毛虫进行初步的药效试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见表)。  相似文献   

11.
在豫北地区建立一座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基地,实施人工繁育,释放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可有效地控制林业有害生物和多种农业害虫的危害,预防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传入,保护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通过对建立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基地的充分探讨和论证,认为该项目的实施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金龟子绿僵菌(Metarrhizium anisopliae (Metsch.)Sorokin)是一种虫生性真菌,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目、瘤座孢科、绿僵菌属。该菌在榆林地区寄生白杨透翅蛾、杨大透翅蛾、大皱鳃金龟子等害虫,是一种有益真菌资源。该菌发现后,即进行了分离、纯化,在室内致病试验基础上,进行了苗圃防治试验。试验结果,初步看出该菌具有生活力强、致病迅速等特点。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整理如下。一、菌种的发现与纯化该菌于1977年在进行蛀干害虫调查中发现,致病死亡的4龄白杨透翅蛾幼虫2头,  相似文献   

13.
选择徐州市林果场、云龙区和新沂市等受杨小舟蛾危害较重的不同类型杨树林分的未放蜂区(CK)和放蜂区,分别测定白蛾黑基啮小蜂在自然和人工释放2种状态下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该蜂林间自然种群数量以越冬代最高,对杨小舟蛾越冬蛹的寄生率高达(22.2±5.8)%,极显著高于第1~4代蛹(3.4%~6.4%);于越冬代和第2代害虫蛹期人工释放该蜂,释放后当代小蜂种群数量明显上升,可显著提高释放当代(越冬代和第2代)害虫蛹的寄生率,并对释放后各代害虫蛹具有一定的持续寄生效果;各代小蜂室温下的羽化进度均与相应世代寄主蛹发育进度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积极保护利用益鸟防治森林害虫是一项既经济有效,又安全的生物防治措施。近几年来我们在开展生物防治的实践中,发现灰喜鹊对多种林木害虫,特别是对松毛虫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从1973年以来,我们积极开展了保护利用灰喜鹃防治各种林木害虫和人工饲鸟的科学实验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我大队被益鸟保护的1,000多亩松林,已保持了十年有虫不成灾。一、灰喜鹊的特性和繁殖  相似文献   

15.
“7216”是从杀螟杆菌中选育出来的一种杀虫菌.据报导,它对多种农林害虫均有较强的毒杀力,被誉为高效、无公害的细菌农药.我室为扩大治虫应用,自1977年起,对这一菌种进行了培养制剂和对农林茶果害虫进行了毒杀试验,现将初步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采用松毛虫赤眼蜂对齐齐哈尔市园林树木食叶害虫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针对刺蛾类食叶害虫,600m2的试验样地每年释放2万头、连续放蜂2年,可累计虫口减退率70%;针对杨毒蛾等杨树食叶害虫,600m2的试验样地每年释放2万头,连续放蜂3年,可累计减少食叶率达75%以上。松毛虫赤眼蜂对园林树木食叶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 应用微生物防治森林害虫是害虫综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发掘当地病原微生物资源,在1982-1984年对多种病原微生物(特别是苏云金杆菌) 进行系统调查研究过程中,于1983年12月8日从甘南县绿色林场罹病落叶松毛虫幼虫体中分离得到苏云金杆菌一新菌株-GN128。经紫外线照射筛选、毒力测定、比较分析和防治试验初步认为GN128菌株在黑龙江省是防治落叶松毛虫的优良乡土菌株。  相似文献   

18.
我场第一次发现松梢害虫是在1951年。而后,逐渐蔓延,严重危害黑松、樟子松人工林的生长。据调查,目前在净月潭林区危害松树枝梢和球果的害虫主要有松梢螟、球果螟、松梢小卷叶蛾、球果小卷叶蛾等4种。为防止虫害的蔓延,1952年和1953年,我场曾两次进行人工剪梢灭虫,几年后,仍然大发生。而后,又试用多种化学药剂除治。但由于害虫(幼虫)都是在枝梢、球果内危害,树外施药,效果仍不显著。再加上树冠高、面积广,大规模使用喷雾、喷粉方法灭虫,困难是很多的。  相似文献   

19.
前言油松球果小卷蛾(Gravitarmata mar-garotana Hein),是我省以至国内严重危害松类球果和枝梢的重要害虫之一。1973年前,我们曾与有关单位协作,摸索了航空化学、人工化学等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但化学防治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为了在现有防治方法的基础上,探讨新的防治途径,我们应用赤眼蜂于油松球果小卷蛾卵期进行了防治试验和示范。赤眼蜂可防治多种鳞翅目害虫。但国内外以往尚未见有应用赤眼蜂防治油松球果小卷蛾的正式报导。1978年我们进行小型试验时,应用的蜂种有松毛虫赤眼蜂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otsumura 和拟澳洲赤眼蜂 Trich-  相似文献   

20.
日本松干蚧综合防治技术协调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日本松干蚧(Matsucoccus matsumurae Kawana)是我省松林的重要害虫。在1984~1987年开展了下列研究:1.保护、利用和提高林间捕食性天敌,控制日本松干蚧效果技术措施。2.林间释放多种天敌、多种虫态的应用技术措施。3.松干蚧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综合协调防治技术的扩大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