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初始体质量(24.89±0.51)g大菱鲆幼鱼为试验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0.01%、0.02%、0.04%和0.08%N-氨甲酰谷氨酸(NCG),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研究NCG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0.02%组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达到最大,饲料系数最小;饲料中添加0.02%~0.08%NCG可提高大菱鲆幼鱼空壳率,降低内脏指数,对肝体比和肥满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通过对NCG添加质量分数与增重率的回归分析,确定NCG的适宜量为0.022 7%。综合促生长效果与养殖成本考虑,大菱鲆幼鱼饲料中NCG推荐添加量为0.02%~0.022 7%。  相似文献   

2.
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海水鱼类,目前以北方的海水工厂化养殖为主,且多投喂高蛋白商品饲料。鱼粉是大菱鲆商业饲料的主要蛋白源,但近年来渔业资源紧缺导致鱼粉供需矛盾加剧,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是解决该矛盾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文章主要就多种动植物蛋白源以及单细胞蛋白源单一或混合替代饲料中鱼粉对大菱鲆生长、体成分、饲料利用、生理生化指标、肠道健康、养殖水环境指标等的影响以及适宜替代水平进行综述,以期为大菱鲆高效低成本环保配合饲料的研发提供有效参考,从而推动大菱鲆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酵母水解物对大菱鲆幼鱼非特异性免疫、肝脏抗氧化功能及抗应激能力的影响。以鱼粉、豆粕、玉米蛋白粉、谷朊粉和酵母粉为复合蛋白源,分别制作含酵母水解物0(YH-0)、1%(YH-1)、2%(YH-2)和3%(YH-3)的等氮、等能的4种人工饲料,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大菱鲆幼鱼血清溶菌酶(LZM),肝脏酸性磷酸酶(ACP)、一氧化氮合酶(NOS)及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碱性磷酸酶(AKP)YH-2组活性及YH-3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及YH-1组(P0.05);YH-1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YH-0组(P0.05);YH-1、YH-2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低于对照组,且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大菱鲆幼鱼的耐低盐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分析表明,酵母水解物可提高大菱鲆幼鱼机体免疫能力、肝脏抗氧化性能和抗应激能力,且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添加2%的酵母水解物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复合益生菌粉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生长、消化和肠道益生菌数量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8.94±0.02)g的大菱鲆幼鱼,分别饲喂添加0(0 g/kg)、0.2%(2 g/kg)、0.4%(4 g/kg)、0.6%(6 g/kg)、0.8%(8 g/kg)复合益生菌粉的饲料。经过60 d的养殖试验后,对各个指标进行测定,其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粉的添加水平对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增重率影响均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0.6%的复合益生菌粉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肝胰脏的淀粉酶活性(P0.05);添加0.2%、0.6%的复合益生菌粉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的脂肪酶活性;添加0.2%、0.4%、0.6%的复合益生菌粉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的胰蛋白酶活性和蛋白质消化率(P0.05);添加0.4%的复合益生菌粉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的胃蛋白酶活性(P0.05);添加0.4%、0.6%的复合益生菌粉显著提高大菱鲆幼鱼饲料干物质消化率(P0.05);随着复合益生菌粉添加量的增加,大菱鲆幼鱼肠道中细菌总数、酵母菌、乳酸菌的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投喂时间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设3个组,分别于早上(06:00)、中午(12:00)、傍晚(18:00)3个不同的时间点投喂大菱鲆幼鱼[初始平均体重为(8.95±0.13)g],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养殖试验周期为45 d。结果表明:06:00投喂组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个投喂组间大菱鲆幼鱼的摄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06:00投喂组与12:00投喂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18:00投喂组(P0.05);06:00投喂组大菱鲆幼鱼肝脏中IG F-Ⅰ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2:00和18:00投喂组(P0.05),而投喂时间对大菱鲆幼鱼脑中IGF-Ⅰ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建议体重8 g左右的大菱鲆幼鱼的投喂时间为06:00。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脂肪源配制成等氮等脂的7种试验饲料,对体重为(27.31±0.10)g的大菱鲆幼鱼进行40 d的饲养试验,旨在探讨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7种试验饲料的脂肪源分别为鱼油、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猪油、鱼油+豆油(鱼油∶豆油=1∶1)和鱼油+豆油+猪油(鱼油∶豆油∶猪油=3∶4∶3)。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结果表明:鱼油+豆油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鱼油组、豆油组和菜籽油组(P0.05),花生油组、猪油组和鱼油+豆油+猪油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则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系数以鱼油+豆油组最低,猪油组最高。各组干物质和总磷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猪油组和鱼油+豆油+猪油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花生油组、鱼油+豆油组和豆油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猪油组(P0.05)。摄食不同脂肪源饲料的大菱鲆幼鱼鱼体水分、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猪油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菜籽油组、花生油组和鱼油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除C14∶0以外,各组大菱鲆肌肉中的脂肪酸含量和相应饲料中脂肪酸含量呈正相关。大菱鲆幼鱼肌肉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以鱼油组和鱼油+豆油组较高,而以花生油组和猪油组较低。结果提示:豆油和菜籽油是大菱鲆幼鱼饲料良好的脂肪源,鱼油和豆油按1∶1混合添加则能使大菱鲆幼鱼更好地生长。  相似文献   

7.
<正>多宝鱼是大菱鲆的别称,以其肌肉丰厚、胶质蛋白含量高和味道鲜美,被认为有助于滋润皮肤和美容,并能补肾健脑。但多宝鱼对养殖环境要求非常严格,目前,多宝鱼养殖已经成为渔业增效及渔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2006年大菱鲆鱼病事件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比较营养成分相同的软颗粒饲料和硬颗粒饲料对大菱鲆幼鱼生长、饲料利用性能及体组成的影响。试验设计2个处理组,分别为软颗粒饲料组和硬颗粒饲料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大菱鲆幼鱼,初始体重为(7.23±0.02) g,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2种饲料类型对大菱鲆幼鱼的存活率(SR)和摄食率(FR)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软颗粒饲料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重(FBW)、相对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降低了饵料系数(FCR)(P0.05)。2种饲料类型对大菱鲆幼鱼的脏体比(VSI)、肥满度(CF)以及鱼体营养成分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但软颗粒饲料组的大菱鲆幼鱼肝体指数(HSI)显著高于硬颗粒饲料组(P0.05)。由此可见,软颗粒饲料是更适合大菱鲆幼鱼的料型。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菜籽油替代鱼油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以及脂肪沉积的影响。以菜籽油分别替代0、33.3%、66.7%和100.0%的鱼油,配制4种等氮等脂实用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5.89±0.02)g的大菱鲆幼鱼42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每种饲料随机投喂1组试验鱼,养殖周期为92 d。结果表明:1)随菜籽油替代水平的升高,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有下降的趋势,而肝体比则有升高的趋势,其中全菜籽油组的终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全鱼油组(P0.05),肝体比则显著高于全鱼油组(P0.05)。菜籽油替代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幼鱼的存活率、饲料效率、摄食率和表观净蛋白质利用率(P0.05)。2)菜籽油替代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幼鱼的体成分、肌肉脂肪含量以及饲料脂肪表观消化率(P0.05),但显著影响了大菱鲆幼鱼的肝脏脂肪含量(P0.05)。66.7%菜籽油组和全菜籽油组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全鱼油组(P0.05)。3)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呈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全鱼油组,66.7%菜籽油组和全菜籽油组肌肉和肝脏中C18∶2n-6(亚油酸)和α-C18∶3n-3(α-亚麻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C20∶5n-3(EPA)和C22∶6n-3(DHA)含量显著下降(P0.05)。综上可知,从营养品质角度考虑,在大菱鲆幼鱼饲料中菜籽油替代鱼油水平应低于66.7%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对秘鲁红鱼粉、豆粕、葵花粕和玉米蛋白粉中干物质、粗蛋白质、氨基酸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以及膨化处理对其产生的影响。试验饲料由70%基础饲料和30%待测蛋白质源组成,并添加0.1%的三氧化二钇(Y2O3)作为外源指示剂,将其分别制作成正常颗粒料和膨化颗粒料。将平均体重为(8.98±0.01)g的大菱鲆幼鱼随机分成10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按照不同处理分别投喂相应饲料,喂养2周后采用后肠挤压法收集粪便样品至第6周。结果表明:大菱鲆幼鱼对4种蛋白质源中干物质、粗蛋白质、总氨基酸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22.33%~65.50%、48.97%~85.28%、47.70%~84.14%和44.50%~81.16%。其中,秘鲁红鱼粉的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3种植物蛋白质源(P0.05);3种植物蛋白质源中以豆粕中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最高,葵花粕次之,玉米蛋白粉最低;各待测蛋白质源中总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变化趋势与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基本一致。经膨化处理后,大菱鲆对4种蛋白质源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均得到改善,尤其是3种植物蛋白质源,效果显著(P0.05),膨化处理后4种蛋白质源中干物质、粗蛋白质、总氨基酸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24.26%~70.87%、57.20%~85.33%、68.27%~87.09%和49.23%~84.35%。由此得出,膨化处理能够提高大菱鲆幼鱼对秘鲁红鱼粉、豆粕、葵花粕和玉米蛋白粉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