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草地螟越冬代虫源量与一代发生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康保县植保站1979~2002年24a草地螟系统监测资料的研究分析,明确草地螟冬前当地的越冬基数与越冬代成虫量、一代卵量和一代幼虫发生面积的相关性不显著,虽然在全国范围这种相关是显著的。而越冬代成虫发生量与一代卵量和一代幼虫发生面积的相关性则达到极显著水平。为掌握草地螟发生规律,提高预报准确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梁伦春 《植物保护》1987,13(1):13-15
在双季稻与单季稻混栽区,早、中稻受二化螟第一代的危害愈来愈重。为做好预报工作,在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羽化前期,根据本地12年有关气象条件和发生历史资料,应用“列联表分线统计预报”法,建立了水稻二化螟第一代的卵孵化高峰期的预报方程,预报结果经检验符合率100%。  相似文献   

3.
在二化螟预测预报中,性诱剂和黑光灯两种诱捕方法被广泛采用,为比较这两种方法对稻田二化螟诱捕效果的差异,于2010—2014年在浙江温岭地区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诱芯和诱捕器种类、田间越冬幼虫量以及气象因子对二化螟诱捕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越冬代二化螟,采用性诱剂和黑光灯诱捕的二化螟成虫数量的消长动态基本一致,但采用性诱剂诱捕的成虫峰期出现早、峰次多,而且诱捕量显著高于黑光灯诱捕;不同性诱剂诱芯与诱捕器之间的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性诱剂和黑光灯两种方法诱捕的虫量与田间越冬的幼虫基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两种诱捕方法的诱捕虫量与气温密切相关,对于越冬代,诱捕的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而其余各代的诱捕虫量则与温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春季气候条件对梨小食心虫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并掌握梨树重要害虫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种群动态规律,本试验通过性诱技术获取了2009-2012年共4年成虫的发生量数据,结合气象资料,应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安徽省砀山县梨小食心虫种群消长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并对越冬代的防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安徽砀山,梨小食心虫一年发生5代,4月中旬左右越冬代成虫进入成虫羽化高峰。4月份降水量与越冬代羽化高峰期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r=-0.957 3*),低温条件下发生量小,越冬代羽化高峰期发生量与日均光照时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r=0.986 5*)。降水、低温、弱光照对成虫活动有很大阻碍。越冬代成虫的发生高峰期虫量是影响全年发生危害程度的重要因素。在3-4月降水较少、温度较高、光照充足的年份,越冬代成虫的发生量大,需要重点监测与防治,防治适期为4月中旬。  相似文献   

5.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以幼虫滞育越冬。通过对宜春地区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基数的调查与第1代成虫发生期的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县市区的二化螟越冬基数差异较大,总体趋势显示丘陵山区高于平原滨湖区。在两种区域都显示机械收割田块二化螟的越冬基数高于手工收割。第1代二化螟成虫监测显示,丘陵山区二化螟的发生期比平原滨湖区明显推迟,并且丘陵山区和平原滨湖区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的羽化都有明显的多峰型羽化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本县11年的历史资料,应用“列联表分级统计预报法”,对我县水稻二化螟第一代卵孵高峰期的预测进行了探讨。以第一代二化螟卵孵化高峰期为预报量(y),从历史资料和气象因子中筛选出3个预报因子,即:当年越冬代二化螟化蛹期(4月上旬到5月上旬)的旬平均气温(x_1);当年越冬代二化螟蛹盛期(4月下旬)的旬平均相对湿度(x_2)和当年越冬代二化螟羽化高峰期(x_3)。然后将历年观测值列表,再将观测值分级(共3个级别),根据分级标准内的数据,制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掌握山西晋南各地小地老虎越冬代成虫发生量与海拔、气温、降雨等环境因子的关系,2015年进行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小地老虎越冬代成虫性诱剂诱虫试验。结果表明:低海拔地区的成虫比高海拔地区始见期早,且发生量大;成虫始见期温度为5~6℃,活动的高峰期温度为11~19℃,终末期温度为25~28℃,低于5℃或者高于28℃成虫基本不活动或零星活动;在成虫主要集中活动的11~19℃范围内,不同区域成虫活动与温度变化差异显著,温度高时活动明显加剧,温度低时活动减弱;成虫的发生量随降雨量增加呈递减规律;从降雨前1日到降雨当日再到雨后1日也整体呈递减规律,但中雨前后3日,发生规律有所不同,呈"V"字形趋势;其中,小雨(或阵雨)当日及前1日、中雨前1日的平均单日诱虫量均大于无雨日的诱虫量。  相似文献   

8.
第一代二化螟是本地的主害代,常规预测是通过剥查冬后残存基数和化蛹进度进行.由于二化螟越冬场所比较复杂,所以此种预测在发生期方面往往偏早,在发生量方面有时与实况差异较大.而诱蛾灯下一代二化螟的发蛾,不受越冬场所的影响,笔者通过对多年资料的分析,觉得较有规律,并初步得出一些结果,可供测报参考。一、基本情况本地(灯址在宜春市郊)1964~1966年、1971~1989年共22年的资料表明,一代二化螟灯下见蛾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下旬、6月初,平均历期38.4天;盛蛾高峰在4月底或5月上  相似文献   

9.
越冬代二化螟有效基数调查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元强 《植物保护》1989,15(1):54-54
二化螟食性杂,越冬场所多。认真摸清它在各越冬场所的有效虫量,是搞好一代发生量预测和正确估计一代为害程度的重要依据。据调查,在稻桩中越冬的未成熟幼虫,翌年春暖后分别有77.4%和14.9%的幼虫转入油菜、红花等春花作物中继续为害;红花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连续3年在辽宁沈阳开展了越冬代玉米螟化蛹及羽化进度调查和性诱监测。结果表明,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期为5月上旬至7月中旬,羽化高峰期在6月上、中旬。成虫性诱监测结果与化蛹及羽化进度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操作简便,可反映越冬代玉米螟发生动态,为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参考。不同田块性诱监测结果表明,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的主要栖息场所是杂草地、小麦田和大豆田等植株生长茂密地块。  相似文献   

11.
早春稻田耕沤对二化螟的防控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在江西永修探究了冬闲田翻耕并灌深水沤田对早稻田二化螟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越冬代二化螟化蛹高峰期翻耕并沤田,控虫效果优于化蛹始盛期耕沤,且沤田时间越长,压低二化螟成虫基数和控制1代二化螟枯鞘为害的效果越明显,于越冬代二化螟化蛹高峰期耕沤10 d对1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最好,为56.5%。  相似文献   

12.
2013—2017年,利用性诱剂诱集大樱桃园(附近种植梨、桃、苹果等其他寄主作物)梨小食心虫成虫,研究多寄主生境下梨小食心虫种群消长动态。通过观测发现,在烟台市与多种果树混栽的大樱桃园中,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5代。其中,越冬代成虫盛发期为4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为5月下旬末至6月上旬初,第2代成虫为6月下旬末至7月上旬,第3代成虫为8月上、中旬,第4代成虫为9月上、中旬。各世代成虫发生期多连续,存在世代重叠现象。成虫发生期持续时间以越冬代和第4代较长,以第2、3代较短。各世代成虫发生量以越冬代和第1代蛾量较多,其余3代数量起伏不定。建议生产上重点防治越冬代和第1代。  相似文献   

13.
一代二化螟发生量预测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代二化螟发生量预测方法的改进郑宏海,黄裕火,包启彪,蔡春裕,蔡灿(浙江省象山县病虫测报站315700)水稻二化螟以第一代为害最重,正确预测这一代的发生量是争取全年主动防治的关键。以往一代二化螟的常规预测以冬后虫口密度为主要依据,由于在稻根内越冬的幼...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成虫的种群动态变化,2002—2014年在陕西省礼泉县当地具有代表性的苹果园中,采用性诱剂诱捕器对桃小食心虫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系统监测,并于2010年和2011年的7—8月桃小食心虫成虫盛发期,系统调查了成虫发生量与苹果着卵量的关系,建立基于性诱剂监测的桃小食心虫成虫防治指标。结果显示,苹果园桃小食心虫成虫的种群动态、始见期和终见期在年度之间差异很大,每年主要集中在6—8月发生;桃小食心虫成虫每年出现多次无规律的高峰,但第1代成虫高峰期发生的早晚与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出现的早晚有密切联系,即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出现早,则第1代成虫高峰期出现也就相对较早,且越冬代成虫发生量明显多于第1代成虫。性诱剂诱捕的成虫与卵果率之间呈极显著的对数关系,当以卵果率1%或2%为防治指标时,性诱剂诱捕器诱蛾量为8.3头/诱捕器·日或30.0头/诱捕器·日。  相似文献   

15.
荆门市为二化螟2代~3代区,中稻单一种植区发生二代,早、晚稻连作区发生三代。通过近年观测,认为,活动场所间的纬度差异(或有效积温差异)、越冬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播插期、不同的防治时间对二化螟发育进度将造成影响。区域内二化螟各代发育进度不一,给测报工作带来了不少难度。笔者通过对当地近年试验及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以预报越冬代、一般世代为对象,探讨了相应的预报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应用二化螟性诱剂大面积诱捕越冬代雄蛾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18  
应用二化螟性诱剂对越冬代二化螟雄蛾进行了大面积诱捕。结果表明:诱杀7d和15d后,诱捕区(包括中心区和边缘带)雄蛾量分别为对照区的40.44%和29.78%,其中心区的蛾量分别为边缘带的48.55%和24.65%;诱捕区卵块数仅为对照区的20.0%~33.3%,枯鞘率仅为对照区的12.5%~25.0%;诱捕区的第一代雄蛾发生量大量减少,诱蛾量仅为对照区的46.96%,其中心区的雄蛾量为边缘带的67.64%;诱捕区的水稻枯心率仅为对照区的39.50%~44.75%。应用性诱剂大面积诱捕是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明确昆虫性信息素与不同颜色诱虫板组合对水稻二化螟成虫的诱集效果,筛选和验证确定适宜水稻二化螟诱集监测的优选材料,为虫情监控及其应用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2021年水稻越冬代二化螟成虫发生期,应用性信息素与4种不同色板组合开展成虫诱集监测对比试验,筛选确定最佳的诱集材料组合.[结果]性信息素与降解黄板、嫩绿色板、降解绿板、降解蓝板的4种组合对二化螟的各指标诱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10%显著水平下,嫩绿色板组合对越冬代二化螟的日均诱蛾量、见蛾后单次诱蛾量、累诱蛾量指标与其他3种组合均有显著差异(P<0.10),最高单次诱蛾量指标与降解黄板组合有显著差异(P<0.10),各指标中,嫩绿色板组合对二化螟的绝对诱量最高,其始见蛾早,高峰期诱蛾量最大,诱蛾峰型及蛾峰最明显,在各监测时期的平均诱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种色板组合(P<0.01),对天敌和有益昆虫诱杀量最低,对非靶标害虫诱量较低,总体效果最佳,明显优于其他3种色板组合.[结论]生产上可优先选择性信息素与嫩绿色板组合用于水稻二化螟成虫种群发生动态监测和精准防控.  相似文献   

18.
寒地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和测报方法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8年两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中部方正县等地区二化螟1年发生2代.以第1代幼虫为害为主.控制越冬代成虫与第1代幼虫是本省二化螟防治措施的重点.抓准防治适期1次用药能有效控制二化螟的为害.  相似文献   

19.
甘蔗螟虫性诱测报,通过逐日性诱蛾量累加数占全代蛾量的百分率来确定螟蛾高峰期,进行短期预报,准确度高,切实可行。但要待全代蛾量结束再推算蛾量高峰期,从时间上说有所被动。笔者根据近年工作实践,认为越冬代条螟成虫发生期与3月份平均气温关系密切,试将广西博白、柳城两县1986—1990年越冬条螟蛾量(实测值)和3月份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二化螟在杭嘉湖平原地区已成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尤以一、二代发生量大、为害猖獗。据已往资料,二化螟越冬场所主要是稻根、稻草和白茭白;也有认为少量在杂草及春花植株中,但对后者并未引起重视,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