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度创新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农业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农业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包括农业产权、国家制度供给、农业经济组织和财税制度方面的创新,其中土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是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2.
高产高效持续农作制度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论文回顾了本世纪以来相继发生的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绿色革命和可持续农业等国际农业思潮的演进。介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定义、概念以及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向可持发展技术变化的新动向。阐述了农作制度概念及其技术体系内容与特点。在江苏农业生产现状与可持续发展面临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建立现代型高产高效持农作制度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相应提出农作制度技术体系设想。  相似文献   

3.
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技术创新通过提高人们持续利用农业资源的效率和能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以及完善对农业资源评价技术等方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微观层次上的动力;制度创新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宏观层次上的动力。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两者形成一股合力,以合力的形式共同推动着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业产业化的实行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合理发展,为农民增加收益,对当前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存在的弊端和制度的不完善进行分析,在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上,对农业产业化的制度创新进行有益的讨论与总结,阐述了我国进行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并指出创新方向,分析认为应该借助现代化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善农业经营模式,为进一步发展专业化、一体化形式获得制度创新优势。  相似文献   

5.
试论可持续农业制度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可持续农业有两个支撑体系,一是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二是可持续农业制度体系,两者相辅相承,但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际工作 者对可持续农业制度的研究非常薄弱,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揭示了可持续农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概括和总结了阻滞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度障碍,在此基础上论证和提出了加快可持续农业制度体系建设的重点与任务。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支撑系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支撑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由家庭承包制,农业产业化,行政管理组织的协调这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三维结构体系”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的制度支撑系统。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后我国农地制度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现行农地制度的某些缺陷又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形成了效率性、功能性、市场性制约。为此,应当立足于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地促进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南方稻田农作制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稻田农作制度对南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回顾了近50年来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发展历程,分析了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南方未来稻田农作制度研究和调整的方向与目标。  相似文献   

9.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制约及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既是技术性问题,更是制度性问题;不仅需要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来逐步消除,更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与完善加以解决.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利益观、传统的资源价值观、传统的人口生育观等非正式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进而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性根源.对这些非正式制度加以创新和完善,是目前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性举措.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现行农业制度基石的家庭联产承包制,随着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其不足日趋显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诸如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农业污染、土地退化、生态恶化、农民增收和科技创新乏力等重大问题几乎都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它已导致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上升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根本出路在于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从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专业合作社用合作制将公司管理机制引入农业,既克服了专业协会松散和非盈利的不足,又避免了农业纯企业化或公司化经营的弊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和制度保障,所以其产生160多年来先后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组织载体。玉溪市的实践表明,专业合作社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发动机”;调动了农户科技创新、改良土壤、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循环利用农业资源等积极性,并为政府涉农部门更好服务“三农”找到了切人点、依托点;成为培育现代农民及其企业家的摇篮;为建立“政府间接调控农业”的管理体制提供了平台。最后,笔者结合玉溪的现状提出了4点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业清洁生产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吸取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精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梳理我园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我国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在人口、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发展等方面面临一系列困惑,必须在控制耕地总量、发展农业科技、改革土地制度、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河西内陆河灌区节水农业水权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权制度是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结合河西内陆河灌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分析现行水权制度中不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探讨水权制度创新的诱导因素和潜在效益,认为建立公有水权基础上的可交易水权制度,实行水票制是水权制度创新的方向,并提出明晰初始水权界定、推行水权流转等促进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业科技创新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以农产品创新、制度机制创新和农业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创新体系给我国农业带来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生物技术主导性;创办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可保障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前,农业技术的落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土地制度的不完善等成为约束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只有从解除制度约束的角度思考,才能够根本消除这些瓶颈因素。只有建立有效的乡村组织、完善城乡市场一体化、实现教育国民待遇、允许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根除出生地歧视,解除这些制度约束,实行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奠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久根基。  相似文献   

16.
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调动了国有农场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了垦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迅速成熟的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又把农地流转制度的建立提上了农业体制改革的日程。关于农地流转制度的理论探讨,对农垦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3年定位试验结果,比较分析了“移耕农业“、‘有机农业“、“石油农业“和“有机-无机结合农业“等不同类型农业的施肥制度对红壤区稻作系统生产力及其稳定性,从农田系统养分平衡角度探讨了我国农业施肥制度的发展与演替问题,指出“NPK化肥+微肥+有机物循环利用“是我国农业进一步持续稳定发展所要采用的一种施肥制度。  相似文献   

18.
试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优化现代农作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循环经济的科学原理,贯彻"节约、保护、利用、拓展"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结合我国南方红壤山地综合开发与主要农作模式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优化现代农作制度的重要作用.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思路与若干对策.即要在南方丘陵山地创立并完善以提高利用效率与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资源节约型农作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现代农作制度的优化与统筹;因地制宜地构建以水土保持和防灾减灾为核心的种养结合型农作制度、以物质良性循环和多级利用为特色的循环利用型农作制度、以开发优质产品与绿色农业为目标的综合拓展型农作制度;实现山区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卢艳荣 《乡村科技》2019,(19):17-18
耕地保护制度和政策的实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以河北省沽源县为例,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形势。在此基础上,研究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的创新应用策略,如建立全要素保护制度、创新耕地价值补偿制度等,以期优化耕地保护工作的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20.
农业经营制度变革与农业生产率变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中国1952~1997年间农业总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阶段特征,并对引起这种阶段性变化析制度原因进行探讨。重点研究了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地提高农业TFP的影响和作用,并对未来中国农业经营制度调整的思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