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的稳定性、保存条件和保存期。稳定性的测定是采用了不同保存条件、不同保存期(月)的二联苗,用抗鸭瘟高免血清或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中和掉二联苗中的相应弱毒后,测定剩下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和鸭瘟弱毒分别对9日龄鸡胚的半数致死量和对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半数感染量来判定二联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鸭病毒性肝炎病原分离鉴定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三门峡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或病死肉雏鸭的肝脏中分离到 1株病毒 ,经电镜观察、雏鸭保护试验、鸭胚中和试验鉴定为血清 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从而证明引起雏鸭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鸭病毒性肝炎所致。用鸭病毒性肝炎标准毒株多次强化免疫家兔 ,获得兔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 ,用此高免血清给发病雏鸭紧急注射 ,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山东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山东地区疑似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或病死肉雏鸭的肝脏中分离到3株病毒,经病毒分离、血清中和试验、单抗Dot-ELISA鉴定、氯仿敏感试验以及动物回归试验,确诊该地区雏鸭所患为Ⅰ型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的被动保护试验结果表明,高免卵黄抗体可有效控制Ⅰ型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犬传染性肝炎和细小病毒混合感染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犬传染性肝炎和细小病毒混合感染的发病过程、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结果、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进行分析,获得了犬传染性肝炎和细小病毒混合感染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心得。[结果]犬传染性肝炎和细小病毒混合感染多由母体带毒使幼犬通过哺乳而感染或长期饲喂霉败变质的饲料而造成。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继往病史进行初步诊断后,再进行超声诊断。对于比较轻微的肝炎,应以细小病毒的辅助治疗为主,在病毒基本控制后,进行肝炎后期症状的治疗和护理。[结论]输液疗法是治疗犬传染性肝炎和细小病毒混合感染的最有效手段,但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相似文献   

5.
在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污染较严重的养殖密集区鸭场,在第一次患病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的同时,配合服用传统中药组方茵陈蒿汤,显著降低了死亡率,在整个养殖周期中基本不再出现患鸭病毒性肝炎复发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樱桃谷肉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梅 《现代农业科技》2009,(17):337-337,339
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急性、烈性和致死性传染病。介绍了肉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樱桃谷肉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鸭病毒性肝炎病原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郑州地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病例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可使7日龄健康鸭100%发病,90%死亡,死亡鸭具有鸭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病变,经血清学试验鉴定该病毒为Ⅰ型鸭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遂平县鸭病毒性肝炎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遂平县鸭群病毒性肝炎病占鸭发病量的42.5%,占第一位,鸭病毒性肝炎也是造成雏鸭死亡的主要病因.在被调查的218例鸭病毒性肝炎病例中,发病日龄以3~14日龄最多;发病季节以冬、春季最多;散养场户比规模化鸭场的鸭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对该病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9.
安徽某地区鸭大肠杆菌病与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0~12月,对安徽某地区疑似发生鸭大肠杆菌病和鸭病毒性肝炎疫情的53个鸭场的病、死鸭的肝脏和心血,进行了细菌性和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鸭大肠杆菌病发病率占45.3%,鸭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占22.6%,鸭大肠杆菌病与鸭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占9.4%,未分离到细菌的占26.4%。经分离的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先锋霉素V、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抗生素敏感。使用敏感药物并加强环境消毒能有效控制细菌性疫情。  相似文献   

10.
陈继英 《新农村》2003,(7):24-24
孕妇将自己体内的传染病病原体(细菌或病毒等)通过一定的途径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这种情况称为垂直传播.乙型病毒性肝炎便是垂直传播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1.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致死率高。2003年4月城门某养鸭场饲养的一批1200只半番鸭,3日龄出现病死鸭,经笔者诊治,诊断为雏鸭病毒性肝炎病,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0~12月,对安徽某地区疑似发生鸭大肠杆菌病和鸭病毒性肝炎疫情的53个鸭场的病,死鸭的肝脏和心血,进行了细菌性和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鸭大肠杆菌病发病率占45.3%,鸭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占22.6%,鸭大肠杆菌病与鸭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占9.4%,未分离到细菌的占26.4%.经分离的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先锋霉素V、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抗生素敏感.使用敏感药物并加强环境消毒能有效控制细菌性疫情.  相似文献   

13.
梁明 《中国畜禽种业》2011,7(4):124-125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肝炎为主要特征。目前该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给养鸭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鸭病毒性肝炎的快速、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本文对鸭病毒性肝炎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进行了概述,旨在为准确、快速诊断鸭病毒性肝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浙江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浙江省某养鸭场类似于Ⅰ型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病死鸭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9日龄非免疫鸭胚接种传4代后,能致鸭胚100%死亡,毒力稳定;测得的半胚致死量(ELD50)为10-6.4;人工发病试验能致1~3日龄非免疫雏鸭66.7%死亡,其病变与自然发病相同;经中和试验证实,该病毒鉴定为非经典Ⅰ型雏鸭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5.
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饶丽萍(广东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湛江524003)传统上多采取退黄、降酶、护肝等法治疗病毒性肝炎,我科从1992年起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以下简称PHGF)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  相似文献   

16.
鸭病毒性肝炎是25日龄内肉雏鸭最易感染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随着肉鸭养殖业的发展,集约化程度高、批量大,农户养殖环境条件差,饲养管理粗放,雏鸭病毒性肝炎继发大肠杆菌病的病例在临诊上比较多见,如处理不及时或不正确,死亡率极高,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报道一起典型的病例,供同仁和广大养鸭户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鸭肝炎弱毒疫苗和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肉鸭,制备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其鸡胚中和抗体效价达1∶64 以上,对雏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愈率达80% 以上。  相似文献   

18.
鸭病毒性肝炎病是雏鸭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传染迅速,高度致死。病原体是一种病毒,通过消化道感染。主要发生于10日龄左右的雏鸭,往往是突然发病,开始时精神萎糜,打瞌睡;随后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痉挛;死前头向后倒。通常在出现神经症状后几小时内死亡。鸭病毒性肝炎病还常并发或继发沙门氏菌病,大肠肝菌病等。并发沙门氏菌病时,鸭群精神萎顿,嗜睡,食欲废绝,拉黄白色稀粪,很快死亡。对患病毒性肝炎病死亡的雏鸭进行剖检,可见肝脏明显肿大,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并有针头状坏死小点;肾脏充血和肿胀;胆囊肿大;十二指肠出血。  相似文献   

19.
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梗阻性黄疽,误诊误治的教训时有发生,为提高对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的认识,我院对收治的79例该病进行了追踪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鸭病毒性肝炎是危害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的病毒性传染病,一年四季、不同品种、性别的鸭均可感染。健康鸭通过接触被患病毒性肝炎鸭和带毒鸭污染的饲料、水、垫草、车辆等传染而流行发病。本病发生突然,传播速度很快,一旦鸭群受感染,将使养殖户的养殖效益下滑。了解鸭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病理特征以及科学预防知识,能提高养殖技术水平,保护肉鸭养殖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