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拮抗研究和发酵液抑制致病疫霉菌丝生长、孢子囊萌发以及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的研究,从6株生防木霉菌株中筛选出对致病疫霉菌具有生防作用的高效生防木霉菌株T-28,该菌株对致病疫霉的拮抗等级为I级,发酵液对菌丝生长抑制率为64.71%,孢子囊萌发相对抑制率为64.41%,孢子囊游动孢子释放相对抑制率为68.31%。经ITS PCR扩增产物分析,T-28菌株与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的ITS序列具有99%的最大同源性,验证为哈茨木霉。对哈茨木霉T-28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发现其对生长温度、pH、碳源和氮源要求不严格,是具有广泛适应性和广阔应用前景的高效生防菌。  相似文献   

2.
从健康的11种植物体内分离到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有强拮抗作用的两个内生细菌菌株,分别命名为LJ、XM菌株。拮抗试验表明,这两株细菌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LJ和XM发酵滤液对辣椒疫霉病菌游动孢子囊的形成、孢子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经LJ、XM发酵液处理的辣椒疫霉菌丝均有不同程度的原生质体浓缩现象。  相似文献   

3.
诱导大豆疫霉菌大量产生游动孢子囊的最佳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是疫霉菌中难在培养条件下形成孢子囊的菌种之一。对诱发大豆疫霉菌产生游动孢子囊的10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10种方法除了MSS溶液法外均能诱发产生游动孢子囊,其中以土壤浸出液法和皮氏液加土壤浸出液法效果最佳,产孢量大,所需的时间最短,游动孢子囊成熟度一致,且能一次性释放出游动孢子,从而成功地解决了大豆疫霉菌产生孢子囊难这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辣椒疫霉病菌对内吸性杀菌剂抗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江西省采集分离的辣椒疫病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153个菌株对甲霜灵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野生已有55.60%的菌株存在抗药性,其中中、高抗菌株占27.50%;甲霜灵与恶唑烷酮、甲呋酰胺之间存在交互抗性,与霜霉威之间没有交互抗性;甲霜灵对敏感菌株菌丝生长、游动孢子囊的形成和游动孢子的释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0.2776mg/kg、0.2663mg/kg、2.295mg/kg,而霜霉威浓度达500mg/kg时,对菌株菌丝生长、游动孢子囊的形成和游动孢子的释放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在活体寄主上对病菌有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行马铃薯晚疫病菌研究中单孢子囊分离方法操作难度大、耗时久、成功率低的问题,在已有的悬浮液分离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单个孢子囊含有多个游动孢子,且每个游动孢子遗传物质相同的特点,分离获得单个孢子囊后,采用低温刺激其释放游动孢子,形成了一套分离单个孢子囊的新方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成功率提高了近5倍,操作时间减少了50%,同时操作难度也大大降低,是病原群体研究试验中快速、大批量分离单孢子囊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群体遗传和竞争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S34-1细菌对致病疫霉不同生育阶段的影响以及对晚疫病的控制效果,并初步探究拮抗物质的来源。本试验分别以对峙培养法、菌液与孢子囊悬液混合法测试细菌活体和菌液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以及菌体形态的影响,以块茎切片法评价菌液的防病效果,采用排除法探究拮抗物质来源。结果表明,S34-1活体和菌液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为89.32%和97.12%;菌液可使菌丝畸形、不规则膨大并释放内含物,明显抑制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和游动孢子萌发;在马铃薯块茎切片上菌液对晚疫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其抑菌物质是一种挥发性物质。试验表明利用S34-1菌株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辣椒疫霉菌保存及游动孢子诱导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辣椒疫霉菌保存和游动孢子诱导技术。[方法]辣椒疫霉菌在5种不同培养基中,26℃暗培养3 d,再光照培养6 d后,将培养基平分6块,置于2个培养皿中,加入40 ml无菌水,一个计算孢子囊数,另一个于16℃光照0.5 h后,计算游动孢子数。[结果]辣椒疫霉菌在5种培养基中的菌落形态差异明显,生长速度关系是OMA>CMA>CA>PSA>BA,产生孢子囊数量最多的培养基是BA和PSA,最少的为OMA;释放游动孢子量在CMA上最多,BA、PSA、CA和OMA上无显著差异;该菌在试管斜面中,于16℃下可以保存9个月。[结论]诱导辣椒疫霉菌游动孢子的最佳方法是:将该菌在CMA培养基上,于26℃暗培养3 d,再持续光照培养6 d后,加无菌水置16℃光照0.5 h;最佳的保存温度是16℃;游动孢子的浓度与孢子囊的浓度没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苎麻疫霉对甲霜灵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苎麻疫霉对甲为抗性的特点和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苎麻疫霉易对甲霜灵产生抗性,抗性水平可达野生型亲本的1800倍以上,但抗性遗传不稳定;抗甲霜灵突变株EC-3-1的M性状在游动孢子后供中发生连续分离,其余突变株的M性状经一代单游动孢子分离后完全丧失;M单游动孢子株在不含甲霜灵的利马豆培养基平板上培养10-14d后对甲霜灵的抗性下降或丧失,其游动孢子后代中M个体比例相应关少;而在含甲  相似文献   

9.
内生放线菌gCLA4对辣椒疫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皿内对峙试验从242株供试内生放线菌中筛选到辣椒疫霉病菌拮抗菌62株,抑菌带宽度≥5mm的24株,占试验总菌株的10%,分别分离自黄瓜、牛蒡等9种植物的根部、茎部和叶片。用管碟法进行抑菌活性复筛,发现其中6株的无菌滤液对辣椒疫霉病菌和大豆疫霉病菌的抑菌圈直径≥20 mm,其中gCLA4的抑菌活性最强。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无菌滤液能够强烈抑制病菌孢子囊的形成及游动孢子的释放,原液对孢子囊形成及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率分别高达100%和96.2%,稀释50倍后的抑制率仍分别达95.3%和85.6%,并且对其菌丝生长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gCLA4对苗期的辣椒疫病有较好防效。接种疫霉菌前48 h2、4 h和0 h以20 mL/盆(2株/盆)浇灌gCLA4菌株无菌滤液于辣椒苗基部土壤,接种后7 d调查病株率,其防效分别达100%、92.3%和80.8%,而接种14 d后分别为77.8%、55.6%和36.1%,说明该菌株无菌滤液具有开发成生防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鉴定马铃薯致病疫霉,同时比较3株拮抗菌对马铃薯致病疫霉的抗菌效果,以期获得1株更具有生防潜力的拮抗细菌,并加以鉴定。用涂布分离法得到3株拮抗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马铃薯致病疫霉和这3株拮抗菌。同时比较这些拮抗菌对马铃薯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效果,分析菌液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预防效果。结果鉴定出1株马铃薯致病疫霉PLB-2 Phytophthora infestans和1株具有明显抑制效果的拮抗细菌WZ-502 Brachybacterium sp.。菌株WZ-502的菌液对马铃薯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孢子囊直接萌发和休止孢萌发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菌株WZ-502菌液浓度为3.65×107 CFU·mL-1、稀释度为10-2~10-3时,对马铃薯致病疫霉的抑制效果均明显,稀释度为10-3时,马铃薯致病疫霉孢子囊萌发率和释放率均在40%以下。因此,菌株WZ-502对马铃薯致病疫霉抗菌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1.
辣椒疫霉产孢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人工合成培养基1/2MS和MS对辣椒疫霉菌进行培养,每天光照10h,光强1500~20001x,(22±2)℃条件下,可使疫霉菌顺利产生孢子囊并释放出游动孢子,暗培养则只有菌丝生长而不产生孢子囊。  相似文献   

12.
诱发辣椒疫霉菌大量产孢的最佳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诱发辣椒疫霉菌在量产生游动孢子囊的5种方法(丝瓜培养法、土壤浸出液法、病茎浸出液法、Petri溶液法及MSS溶液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5种方法虽均能诱发产生大量孢子囊,但以MSS溶液法效果最佳,产孢量大,所需时间短,孢子囊成熟度一致,且能一次性释放游动孢子,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辣椒疫霉病抗性鉴定和筛选工作中产孢难这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安徽省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的游动孢子囊产量与对辣椒致病力的关系。[方法]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对采自安徽的56个辣椒疫霉进行游动孢子囊产量测定,分析游动孢子囊产量与致病力的相关性。[结果]安徽省不同地区的辣椒疫霉菌株在10%V8培养液中的游动孢子囊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辣椒疫霉的致病力与游动孢子囊产量呈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小(r=0.165,R2=0.027 2)。[结论]辣椒疫霉产孢性能较稳定,游动孢子囊产量与辣椒疫霉菌致病力的强弱相关性很小,认为不相关。  相似文献   

14.
对诱发辣椒疫霉菌大量产生游动孢子囊的5种方法(丝瓜培养法、土壤浸出液法、病茎浸出液法、Petri溶液法及MSS熔液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5种方法虽均能诱发产生大量孢子囊,但以MSS溶液法效果最佳,产孢量大,所需时间短,孢子囊成熟度一致,且能一次性释放游动孢子,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辣椒疫霉病抗性鉴定和筛选工作中产孢难这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将恶疫霉突变株及其有性杂交后代的菌丝块 ( 2mm× 2mm)和游动孢子接种于灭菌土或自然土中 ,对它们的生长状况和游动孢子萌发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接种于灭菌土中的 7株杂交个体中 ,有 2株杂交个体的生长速率较快 ,其菌落半径分别为 8.0mm和 7.2mm( 3d) ,显著大于两亲本的菌落半径 (亲本AP1 4M-1 -52菌落半径为 3 .0mm ,另一亲本PK9Cn -2 -2 4生长较弱 ,不形成明显的菌落 ) ,其它杂交个体生长较弱 ,不形成明显的菌落 ;选择 3株杂交个体的游动孢子接种于灭菌土中 ,其中有两株杂交个体的游动孢子萌发率 (分别为 77.3 %和 71 .3 % )介于两亲本 (分别为 85.0 %和 67.7% )之间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另一杂交个体游动孢子萌发率 ( 59.7% )显著低于亲本AP1 4M -1 -52游动孢子萌发率 (P <0 .0 5)。而接种于自然土中的 7株杂交个体中 ,有 5株杂交个体长出少量菌丝和孢子囊 ,另 2株不生长 ;亲本菌株AP1 4M -1 -52有少量菌丝扩展和产生孢子囊 ,另一亲本菌株PK9Cn -2 -2 4无菌丝扩展 ;恶疫霉有性杂交个体及其亲本的游动孢子在自然中均不能萌发。结果表明恶疫霉有性杂交后代营养体和游动孢子在土壤中的生活能力与亲本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荔枝多酚对荔枝霜疫霉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溶剂浸提法提取荔枝果皮中的总多酚,采用常规植物病理学手段研究荔枝多酚质量浓度对荔枝霜疫霉菌落形态、生物量、孢子囊萌发方式、游动孢子萌发及卵孢子数量的影响。【结果】荔枝多酚质量浓度为150~300μg·mL~(-1)时,荔枝霜疫霉菌落致密,菌丝生长量和产孢量显著减少,孢子囊以释放游动孢子的方式萌发;培养基中荔枝多酚为100~300μg·mL~(-1)时,可显著促进游动孢子的萌发,抑制孢子囊的萌发;在无荔枝多酚的PDA培养基上荔枝霜疫霉不易产生卵孢子,当培养基中荔枝多酚质量浓度达到100μg·mL~(-1)时,荔枝霜疫霉产生卵孢子为10.8 mm~(-2)。【结论】荔枝多酚类物质参与荔枝霜疫霉生长发育的调控,抑制霜疫霉生长和产生孢子囊,具有开发新型安全性生物源杀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以化学农药氯唑灵诱变苎麻疫霉的野生型菌株Ec-8获得异宗配合变异株,氯唑灵的有效诱变浓度为10-30μg/nl,以20μg/mL处理3-8周效果最好,异宗配合变异株的交配型在单游动孢子或单菌丝片段后代均发生分离,出现了疫雾已知的全部5种交配型的个体。  相似文献   

18.
采用农抗万隆霉素对黄瓜疫病菌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的形成、萌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万隆霉素对黄瓜疫病菌游动孢子囊的形成、游动孢子产生、休眠孢子的萌发均有抑制作用;万隆霉素处理的菌丝产生的膨大菌丝体、游动孢子囊产生的数量均相对较少,游动孢子囊多数破裂,形状不规则。万隆霉素对黄瓜疫病菌孢子形成量抑制的EC50为2.5955μg/mL,对孢子萌发抑制的EC50为1.5624μg/mL。  相似文献   

19.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性鉴定方法及抗源筛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游动孢子根部接种法与下胚轴伤口接种法两种方法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性鉴定方法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游动孢子根部接种法比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筛选的抗源数量要多20%左右,增加大豆疫霉抗病育种的资源范围,同时运用游动孢子根部接种法进行了抗源筛选试验,初步证明游动孢子根部接种法的可行性,采用游动孢子根部接种法是一种理想的、容易操作的接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麻疫霉对甲霜灵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苎麻疫霉(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对甲霜灵抗性的特点和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苎麻疫霉易对甲霜灵产生抗性,抗性水平可达野生型亲本的1800倍以上,但抗性遗传不稳定;抗甲霜灵(Mrt)突变株EC31的Mrt性状在游动孢子后代中发生连续分离,其余突变株的Mrt性状经一代单游动孢子分离后完全丧失;Mrt单游动孢子株在不含甲霜灵的利马豆培养基(LBA)平板上培养10~14d后对甲霜灵的抗性下降或丧失,其游动孢子后代中Mrt个体比例相应减少;而在含甲霜灵的LBA上,Mrt单孢株的Mrt性状可以保持一个月以上,且随着与甲霜灵接触时间的增加,其游动孢子后代中Mrt个体比例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