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产量和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玉米年消费总量1.6亿~1.7亿t,约占世界总量的19%,2020年我国玉米的需求量将达到2.5亿t。从3个方面介绍了选择玉米优良品种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世界上玉米生产、消费大国,产量约占世界的1/5,消费约占世界的1/4.2003-2004年度,我国玉米总产量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18.6%;消费量占世界玉米总消费的28.4%;贸易量850万吨,占10.4%.可见,玉米在我国粮食安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15%以上。玉米胚芽是酒精工业、玉米淀粉工业的副产物,其主要成分是脂肪和蛋白质,脂肪含量高达55%左右,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次于脂肪,因此对玉米胚芽进行综合利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玉米育种创造了世界玉米育种史上的奇迹,从早期的研发和推广杂交种,到后来攻克了玉米抗病育种技术的难关,以及从双交种过渡到更先进的单交种选育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玉米育种技术进入缓慢发展阶段,没有突破性进展,只是在抗病育种和籽粒品质上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并且及时育成了较抗病的新品种。尤其是近15年问,我国选育的玉米杂交种杂种优势水平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突破性的玉米白交系。而选育优良的玉米自交系是玉米杂交种选育的基础和关键,没有突破性的玉米自交系就不会有突破性的玉米杂交种。  相似文献   

5.
我国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我国,玉米是仅次于小麦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居秋粮作物之首.在我国现有的耕地中,玉米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1/5,玉米总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25%以上,年总种植面积达到2500万hm2,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玉米主产区以及西南、西北的部分地区,年玉米产量达到1.2亿t,播种面积和玉米产量都处于世界第2位:但我国玉米单产同世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中游水平,未来我国播种面积扩大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依靠农业科技努力提高玉米单产将是我国未来玉米生产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6.
玉米脂肪酸值测定方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我国玉米年产量为1.1亿吨左右,居世界第2位,是我国储备粮的主要品种之一,因此玉米储存品质判定对我国粮食储藏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现行《玉米储存品质判定规则》中规定,玉米储存品质以色泽、气味,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三项指标为依据,判定其是否宜存、轻度不宜存和重度不宜存。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内容和世界食品工业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大力开发杂粮食品的重要意义,对开发玉米资源、利用玉米营养、缓解我国未来粮食压力将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数据表明,2019年,我国的玉米总产量达到26 077万t,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23.5%,位居世界第二。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少,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玉米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通过新型的农艺技术提高玉米产量,已成为各级农业部门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围绕促进玉米产量提升的主要农艺技术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在我国各地区的分布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玉米栽培带。江苏东部属沿海地区,在玉米种植分区上是夏玉米区。2011年,盐城种植玉米155万亩以上,亩产400 kg以上,总产62万t以上,实现了  相似文献   

10.
<正>玉米是我国乃至世界普遍种植的农作物之一,玉米子粒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带动下,玉米淀粉在食品、制药和化工等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且需求不断增加。高淀粉玉米可以使玉米淀粉加工行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快高淀粉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为玉米加工行业提供淀粉含量高的玉米原料,不仅推动我国玉米淀粉加工行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使与玉米淀粉相  相似文献   

11.
玉米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全球种植范围最广、产量最大的谷类作物,居三大粮食(玉米、小麦、大米)之首。我国是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播种面积、总产量、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均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我国玉米发展势头良好,总体上保持了产需平衡的格局,但产量年际波动较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系统引进和利用外来玉米种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系统引进和利用外来玉米种质张世煌,石德权(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北京100081)1玉米种质资源概况我国是世界玉米生产第二大国,也是玉米应用技术研究较先进的国家,特别是我国的杂交玉米育种和应用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水平。建国以来,我国玉米年产出量增加623%...  相似文献   

13.
我国花生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花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和油料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油菜.居油料作物第2位,在世界油脂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花生同小麦、玉米、大豆、油菜一样,是世界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不同的是我国不是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的贸易大国,而是花生贸易大国。花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净出口大宗农作物产品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玉米是世界上三大主要粮食农作物之一,玉米种植效率的提高,将有助于农业的大幅度发展。使用新技术提高玉米种植效率,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玉米种植效率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我国的粮食储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主要阐述了我国玉米种植业的发展状况,并且就新技术对提高玉米种植效率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5.
李欢 《种子科技》2014,(12):21-24
我国玉米生产量和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二。近年来,玉米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粮食安全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玉米作物的需求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玉米产业也在逐步向高效型、现代化方向发展。丰乐种业玉米种子产业(以下简称丰乐玉米)十几年来坚持打造“真正的良种.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玉米加工业的现状与产业发展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的玉米是列于稻谷之后的第二大主要粮食作物,其资源丰富,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26.9%,总产量居世界第2位。充分利用玉米资源,大力开展玉米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提高玉米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促进玉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玉米加工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得到了较大调整和优化,主要发展特点如下。1.玉米品种向专用化方向发展根据农业部统计数字,2003年我国玉米总产量为11583万t,同比增长-4.5%。这是继2001和2002年连续2年增长后,又开始呈负增长趋势(见表1),而4年之内平均年增长率为3.1%,累计增加玉米986万t,年均增加玉米32…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玉米育种成绩斐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十年来,我国玉米生产是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1952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只有18849万亩,平均亩产89.5公斤,总产168.5亿公斤。到1988年,玉米面积扩大到29545万亩,增长了56.7%,平均亩产264公斤,增加了1.9倍,总产达到780亿公斤,增长了3.6倍。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居世界第二位。 回顾历史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玉米生产的迅速  相似文献   

18.
专用玉米的类型分析及发展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作为世界和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几十年在解决世界粮食供应问题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玉米类型多、用途广、适应性强等特点愈加突出。目前,随着我国农业和种植业的结构调整,玉米已从单纯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逐步向经济作物和工业及医药等原料过渡,由单纯产量型向定向产品型、专用型转变。专用玉米成了玉米产业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热点,由于其各具特色的籽粒构造,营养成分、加工品质以及食用风味等特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加工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玉米是世界种植最广泛的作物之一,播种面积仅次于小麦,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均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给玉米加工业带来了很多有利条件,玉米育种也随之多样性,如用于食品加工业的爆裂玉米、甜玉米、笋玉米、糯玉米;饲用的青贮玉米、高赖氨酸玉米;淀粉、制糖、医药加工业的高淀粉玉米、直链淀粉玉米。特别是粮油饲兼用、一举三得的高油玉米,更是目前实现玉米生产增值最易见效的新类型。高油玉米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油分含量高。普通玉米含油量只有4%左右,目前我国育成的高油玉米含油量为7%~10%,在遗传改进中的高油玉米群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玉米育种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玉米育种工作,在诸如高赖氨酸玉米育种、高油育种、甜玉米育种、饲用玉米育种、糯玉米育种、高淀粉玉米育种、爆裂玉米育种、玉米雄性不育化育种、玉米辐射育种、玉米常规育种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87年笔者在《种子世界》第8期上已做过介绍,现补充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