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赵冰冰  张发宇  陈裕  汪家权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345-5347,5392
[目的]研究不同冻融条件对破壁提取巢湖水华新鲜蓝藻中藻蓝蛋白的影响,为后续提取纯化试剂级藻蓝蛋白提供支持。[方法]在各种条件下,冻融破壁后,利用粗提液中藻蓝蛋白即PC纯度和得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不同冻融次数、不同含水率和不同冻融介质对藻蓝蛋白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粗提液中PC纯度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而依次减小,PC得率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PC纯度和得率随着含水量的增大呈现先持平后降低的趋势;在不同冻融介质的试验中,通过比较得出最优的冻融介质为浓度0.0025mol/L的PBS缓冲溶液。[结论]对于冻融储存时间较长的巢湖新鲜蓝藻,最优的试验条件是选用浓度为0.0025mol/L的PBS缓冲液作为冻融介质,在含水率为96.O%~97.5%区间冻融次数仅需1次,即可得到最优的PC的纯度和得率。  相似文献   

2.
氮磷比率对两种蓝藻和两种绿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千岛湖2009-2010年春夏硅藻不占优势,蓝藻和绿藻发生相互演替的现象,选取千岛湖两种优势蓝藻和两种优势绿藻进行室内生态实验来比较氮磷比对于蓝藻和绿藻生长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室内条件下,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设置了5组氮磷比(原子比:N/P=76.77、N/P=307.06、N/P=153.53、N/P=15.35、N/P=3.84)的培养液,研究氮磷比变化对两种蓝藻(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和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sp.)和两种绿藻(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影响,利用logistic生长方程描述四种藻生长曲线且拟合度均较高,水华微囊藻和四尾栅藻随着氮磷比的降低,最大生物量K值和内禀增长率r值均升高,蓝纤维藻则在接近于Redfield比值的培养基中r值最高,小球藻在接近于或低于Redfield比值的培养基中出现暴发性增殖。水华微囊藻在高氮磷比组(N/P=307.06和N/P=153.53)实验结束时藻体累积的总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四尾栅藻低氮磷比组(N/P=3.84)单细胞氮含量也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四种藻类藻体中总磷的变化则是随着氮磷比的降低而显著升高(P0.05)。  相似文献   

3.
太湖蓝藻藻蓝蛋白的提取及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利用太湖打捞蓝藻的蛋白质资源,采用冻融破壁、絮凝、盐析、透析、双水相萃取等方法制备荧光试剂级藻蓝蛋白。研究结果表明,以水为介质冻融2次破壁,将冻融藻浆中蓝藻干物质调节为0.95%,用浓度为7.5g/L的聚合氯化铝絮凝初分离,所得藻蓝蛋白纯度(A6 20/A280)为0.31;采用20%、50%饱和度的硫酸铵两步盐析可将其纯度(A620/A280)提高至2.29;盐析后藻蓝蛋白经100 000的透析袋透析,再以140 g/L的聚乙二醇(分子量2 000)和140 g/L的磷酸钾盐萃取纯化,最终纯度(A620/A280)高达4.60,达到荧光试剂级要求。  相似文献   

4.
我国水体蓝藻水华主要产生两种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R(MCLR)和microcystin-RR(MCRR),针对蓝藻藻细胞内微囊藻毒素的提取和检测问题,提出微波和沸水浴取代传统溶剂萃取前处理的改善方法,采用标准品和实际样品分析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提取效率.结果表明,沸水浴和微波(800W)处理10 min不会引起标准品的变异;以实验室培养的产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PCC7820为样品的提取实验表明,两种快速提取方法与传统的5%乙酸、70%甲醇萃取法提取效率的相对误差分别为4.6%(MCLR)和1.7%(MCRR).两种方法操作方便,并且可以有效地避免有机溶剂耗费和甲醇等有机溶剂残留对后续检测的干扰.应用该方法分析了天然水样,表明方法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藻蓝蛋白是一种仅存在于螺旋藻中的天然营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防癌、抗辐射等作用。藻蓝蛋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对其提取工艺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先将冻融法和超声法单独进行提取实验,探索出各自最佳的提取条件后,又进行了先冻融再超声的提取实验,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藻蓝蛋白的浓度和提取率。实验结果如下:(1)冻融法实验当中最佳工艺为:冷冻时长4h、冻融4次,提取率为:0.37%。(2)在超声提取实验中,最佳工艺为:提取时间25min、破碎功率65W、料液比1:18(g/mL),提取率为2.32%。(3)在先冻融再超声的提取实验中,藻蓝蛋白提取率较冻融法和超声法单独使用有明显的提高,提取率为3.07%。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普通念珠藻藻蓝蛋白的提取及开发提供试验及理论基础。[方法]以普通念珠藻为材料,比较藻体及细胞的破碎方法、提取液类型及饱和硫酸铵浓度对藻蓝蛋白提取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利用发酵法破碎藻体和细胞,0.05 mol/L的KP缓冲液(pH值7.2)作为提取液,经过30%~50%饱和硫酸铵盐析和DEAE-Toyopeal 650 S离子交换柱层析后,藻蓝蛋白纯度达2.51,最大紫外-可见吸收峰位于616 nm。[结论]普通念珠藻藻蓝蛋白分离提取较为理想的程序为:藻粉→0.05 mol/L KP缓冲液(pH值7.2)浸泡→发酵法破碎细胞→35%~50%饱和硫酸铵盐析→DEAE-Toyopeal 650 S柱层析→较纯的藻蓝蛋白。  相似文献   

7.
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的提取及分子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藻蓝蛋白(CPC)的提取率为指标,用冻融法对藻蓝蛋白进行提取,最后用SDS-PAGE和排阻色谱法对藻蓝蛋白的分子量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冻融法提取藻蓝蛋白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料液比为1∶22,提取温度35℃,提取时间2.5h,藻蓝蛋白的提取率为3.19%。SDS-PAGE法测得藻蓝蛋白的分子量为40000 Da,排阻色谱法测得藻蓝蛋白的分子量为43200 Da,这2种方法所得的CPC蛋白分子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室内模拟水华蓝藻对沉积物中Cd迁移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模拟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Cd在蓝藻水华爆发时的迁移释放,通过研究水华蓝藻的主要藻种群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对沉积物-水界面环境条件(如pH值、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和不同深度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来进一步分析铜绿微囊藻爆发时对沉积物中Cd迁移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了界面pH值和溶解氧条件,改变了不同深度沉积物中的氧化还原电位,提高了Cd从沉积物内部向水体系中扩散的速率,铜绿微囊藻能够吸附上覆水中的Cd进而影响Cd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  相似文献   

9.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易爆发水华的蓝藻之一,对水产养殖生物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探索其发生条件,预测和治理水华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内容.由于水华发生的原因复杂,要更好地了解铜绿微囊藻的增殖情况,预测和防治其水华暴发,必须考虑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单凭一个因子就预报、评论水华是片面的.目前关于多因素的实验报道极少,本研究利用均匀设计的优势,开展5 因素多水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模拟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Nd3+始浓度条件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相对BG11培养基(Nd3+始浓度为0 mg·L-1),低初始Nd3+浓度(0.01、0.05、0.1、0.5、1 mg·L-1)条件下,随着Nd3+浓度的增加,藻细胞中叶绿素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增加趋势,促进了铜绿微囊藻生长;在Nd3+初始浓度为5 mg·L-1和10mg·L-1时,藻细胞丙二醛(MDA)含量急剧增加,CAT活性下降,藻细胞清除活性氧(ROS)能力下降,抗氧化防御体系被破坏,膜脂过氧化严重,严重抑制藻细胞生长,在初始Nd3+度50 mg·L-1胁迫下,铜绿微囊藻无法生长.藻细胞超微结构表明,过量的Nd3+破坏了藻细胞内的类囊体结构,胞内脂质体含量增加,细胞膜变粗糙甚至变形破碎,对藻细胞造成不可逆伤害.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不同提取方法(水提法、酸提法、碱提法、超声辅助法、冻融辅助法等)从室外培养的海洋硅藻生物质中提取粗多糖。通过比较不同方法下的粗多糖提取率、多糖总糖、蛋白质及硫酸基含量筛选较优的方法。试验结果显示,水提法的粗多糖提取率最低,浓碱法粗多糖提取率最高。物理法(超声、冻融结合高温法)提取的粗多糖中总糖含量总体比化学试剂法(酸碱法)高,以冻融+90 ℃最高,稀酸法最低;硫酸基含量则以稀酸法最高,浓碱法最低。综合单位质量海洋硅藻生物质粗多糖提取率与单位质量粗多糖组成的结果可知,单位质量硅藻生物质提取的总糖量大小为:浓碱+冻融法>浓碱+冻融+90 ℃法>浓碱法>稀酸法>超声+冻融+90 ℃>稀碱法>超声+冻融>冻融+90 ℃;硫酸基质量以浓碱+冻融法最高,稀碱法最低。这些结果表明,利用浓碱+冻融法可从海洋硅藻中提取出较多多糖并使硫酸基处于较高水平,利于硅藻多糖后续的纯化与利用。进一步利用浓碱+冻融法提取4种海洋硅藻(角毛藻、菱形藻、茧形藻、海链藻)粗多糖,结果表明,单位质量生物质提取的粗多糖总糖含量以茧形藻最高(约24%),海链藻最低(约5%);硫酸基含量则以角毛藻最高(5.05%),茧形藻最低(0.51%)。  相似文献   

12.
赵玉红  党媛  王振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664-10668,10672
以黑木耳为原料,研究缓冻-传统水提、超低温冻融-传统水提、缓冻-超声和超低温冻融-超声4种提取方法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与传统水提法、超声法提取在提取效果和提取物表面形态上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缓冻-传统水提法、超低温冻融-传统水提法、缓冻-超声法和超低温冻融-超声法的黑木耳多糖提取率分别为21.22%、23.60%、7.58%和7.71%,与传统水提法、超声法提取相比较,采用相同提取方法(传统水提)时,提取率为超低温冻融>缓冻处理>超声处理.采用扫描电镜对不同方法提取多糖后黑木耳残渣进行表面形态观察,结果表明,提取率更高的黑木耳组织受破坏程度更大,组织间的裂缝和孔隙增大,组织状态由团状变为片状,片状组织逐渐变薄变细碎,从而有利于多糖的溶出.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提取绿色木霉Tr9701孢子培养物DNA的简便方法,选取8种方法(破壁酶消解法、超声破碎法、-80℃冻融法、高盐溶液法、尿素溶液法、CTAB法、改良CTAB法、试剂盒法)提取DNA,再通过对提取物进行比色定量和PCR测定评价各种提取方法的优弊。结果表明,改良CTAB法和试剂盒法提取DNA的效果最好,可用于绿色木霉的后续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微囊藻属是淡水湖泊常见的水华优势蓝藻藻种,也是洪泽湖夏秋季节常见的优势蓝藻,所引发的水华会使湖水变混浊,透明度下降;藻类腐败产生难闻的腥臭味,释放微囊藻毒素,影响水质安全。依据2011—2016年洪泽湖11个监测站点的监测资料,分析了洪泽湖微囊藻属组成及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洪泽湖共检出微囊藻属4种,其中惠氏微囊藻、铜绿微囊藻出现频率较高且优势度较大,种群密度在夏秋季节明显高于冬春季节点;在空间分布上,成子湖区域、蒋坝等闸湾区域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最后提出了洪泽湖微囊藻属不同演替模式、不同分布规律全湖泊预警应急措施,为保障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及饮用水安全、防控湖泊水华发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香芋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鲜香芋为原料,经烘干、粉碎、酶解、离心工艺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研究了4种因素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酶用量为2.0%、pH值为4.5、水浴时间150 min、水浴温度为55℃时,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达到39.88%,其溶胀性和持水力分别为8.53 mL/g和4.24 g/g。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研究芦苇、红蓼、穗状狐尾藻和香蒲4种水生植物水浸提液对水华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应。[方法]培养水华微囊藻细胞,制备4种水生植物的水浸提液,处理后通过藻细胞密度的测定计算抑制率。[结果]芦苇、红蓼、穗状狐尾藻和香蒲水浸提液对水华微囊藻的生长都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芦苇的抑制效果最明显。[结论]利用水生植物分泌的化感物质抑制水华微囊藻生长是一种有效的控藻方式。  相似文献   

17.
冬季积雪与冻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长白山地区3种不同林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采样观测与室内模拟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积雪与冻融过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冬季冻融过程使白桦成熟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MWD)出现显著下降(P<, 0.01),但并未显著影响白桦幼龄林和阔叶红松成熟林。冬季冻结及春季冻融过程都能显著影响团聚体MWD值(P<, 0.01), 2)提前雪盖能够防止土壤秋冬季冻融及冬季土壤结冻,并能够显著增加团聚体MWD值,但并不能防止春季融雪冻融阶段团聚体MWD值下降。3)土壤团聚体在冻融过程中受到不同冻融次数、不同林型以及不同含水率影响,差异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冬季降水格局变化这些全球变化因素能够影响到雪盖、土壤温度、湿度等因素,从而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采用玻璃化法对不同基因型的龙眼胚性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进行了初步探讨.将保存一定时间的胚性愈伤组织于常温下用60%玻璃化溶液(2PVS2)装载30 m in,再于0℃下用PVS2溶液平衡60 m in;换新鲜的PVS2溶液,迅速投入液氮中保存;48 h后化冻.结果表明,具有原胚分化的胚性愈伤组织保存后的存活率明显高于普通胚性愈伤组织;40℃温水浴、25℃左右室温和自来水冲洗等3种不同的化冻方式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后的存活率具有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