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防虫网隔离对水稻花粉飘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恢复系测64-7和不育系珍汕97A为材料,研究防虫网隔离对水稻花粉飘移距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孔径0.075、0.048、0.038 mm的防虫网均能影响花粉漂移的频率,但三者隔离效果差异不显著;花粉漂移频率与风向和风速大小密切相关,即下风口的漂移频率显著高于上风口的漂移频率,但经防虫网隔离后二者差异不显著;4个试验处理漂移频率总体趋势相同,即随着距离的增加,漂移频率逐渐减小。因此生产原种应该使用孔径0.048 mm的防虫网。  相似文献   

2.
以玉米品种K玉8号为材料,研究防虫网隔离对玉米花粉扩散的影响,以期为生产上玉米小面积制种或育种过程中防虫网孔径及高度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花粉扩散观察区的异交结实率随着离花粉供体区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相同距离不同方位的玉米异交结实率差异较大,主流风下风向玉米异交结实率显著高于主流风上风向。分别采用孔径为0.106、0.058、0.042 mm的防虫网隔离明显降低了玉米花粉的扩散频率,孔径为0.058、0.042 mm的防虫网隔离效果差异较小,但均好于孔径为0.106 mm的防虫网。3.5 m和4.0 m高的防虫网隔离效果相近,但均好于3.0 m高的防虫网。因此,在生产上推荐使用3.5 m高、孔径为0.058 mm的防虫网。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同等条件下研究比较籼、粳型转基因水稻花粉源基因飘流差异,为控制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提供参考.[方法]以籼型转基因水稻Bar9311和粳型转基因水稻B2为花粉供体材料,常规籼稻特籼占25和籼型不育系博A为受体材料,在自然条件下研究籼、粳型转基因水稻向不育系和常规稻的基因飘流频率.[结果]当受体为不育系时,无论花粉源是籼型还是粳型转基因水稻,在不同距离点的基因飘流频率均为粳型>籼型.10m试验区内籼型转基因水稻向不育系各点平均基因飘流频率为1.325%~23.948%,粳型为3.906%~45.934%;而当受体为常规稻时,籼型转基因水稻向常规稻各点平均基因飘流频率为0.015%~1.189%,粳型为0.041%~0.435%.此外,随着距离的变化,在6m内的基因飘流频率是粳型<籼型,之后两者出现交互现象.无论籼型还是粳型转基因水稻,向不育系基因飘流的频率远高于向常规稻的飘流频率,且基因飘流频率均随与花粉源距离的递增而递减.[结论]不同类型的花粉供体或受体,都会对基因飘流频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同等条件下研究比较籼、粳型转基因水稻花粉源基因飘流差异,为控制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提供参考.[方法]以籼型转基因水稻Bar9311和粳型转基因水稻B2为花粉供体材料,常规籼稻特籼占25和籼型不育系博A为受体材料,在自然条件下研究籼、粳型转基因水稻向不育系和常规稻的基因飘流频率.[结果]当受体为不育系时,无论花粉源是籼型还是粳型转基因水稻,在不同距离点的基因飘流频率均为粳型>籼型.10m试验区内籼型转基因水稻向不育系各点平均基因飘流频率为1.325%~23.948%,粳型为3.906%~45.934%;而当受体为常规稻时,籼型转基因水稻向常规稻各点平均基因飘流频率为0.015%~1.189%,粳型为0.041%~0.435%.此外,随着距离的变化,在6m内的基因飘流频率是粳型<籼型,之后两者出现交互现象.无论籼型还是粳型转基因水稻,向不育系基因飘流的频率远高于向常规稻的飘流频率,且基因飘流频率均随与花粉源距离的递增而递减.[结论]不同类型的花粉供体或受体,都会对基因飘流频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取湖北光敏核不育稻农垦58s转育成的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W6154s、W6111s、Ks-14、培矮64s和新发现育成的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5460s-34、安农s-6、衡农s-1。分期播种,研究不育花粉率、自交结实率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认为,各不育系的育性主要受温度左右;对温度的敏感期除了减数分裂期外,在花前20天左右又有另一温敏期;各不育系全不育的临界温度都很高,且差异不大,为29.4-31.0℃,但高不育花粉率的临界温度差异较大,在20.7-28.1℃范围;各不育系在可育期都未能达到完全正常结实的程度,而在不育期都仍有少量黑染花粉和自交结实;以农垦58s转育成的籼稻不育系同新发现育成的籼稻不育系比较,表现在减数分裂期较低的高不育临界温度,可育期较低的自交结实率和不育期较多的自交结实,其中W6154s和W6111s有较明显的另一温敏期。本文还就光温敏核不育系种质利用及其育种目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防龋转基因生菜的生态安全性,采用转基因生菜作为花粉供体,四周种植非转基因生菜(对照组)为花粉受体,在种子成熟期,距离转基因生菜植株边缘8个方向的不同距离(0.5 m,1 m,3 m,4 m)处收集非转基因生菜种子于实验室培养后,采用 PCR 技术对非转基因生菜子代植株进行外源目的基因 gtfB-ctxB 检测。结果表明:距转基因生菜的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的部分非转基因生菜子代植株中检测到外源目的基因。基因漂移频率随距离的增加而呈明显递减趋势,在距中心0.5 m 处漂移频率最大为25%,距中心4 m 处最小为0。风是影响基因漂移频率的主要气候因素,顺风方向漂移频率约为逆风方向的2.25倍。说明,转基因生菜中外源目的基因可通过花粉漂移至周边非转基因生菜植株中,风向可能是影响外源目的基因漂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旨在为转基因水稻抗性基因漂移频率的检测提供科学的抽样技术,包括抽样方法和最佳抽样量,以达到既能真实反映田间实际发生的基因漂移频率,又能节省检测时间和经济成本。[方法]把同种常规水稻的红墨水染色种子与非红墨水染色种子按照混杂比为2.5%、1.25%、0.8%、0.625%、0.5%、0.4%、0.3%、0.2%、0.1%、0.05%、0.025%共11个比例充分混合,通过模拟转基因水稻向花粉受体(非转基因栽培水稻、普通野生稻和杂草稻)抗性基因漂移后形成的杂交种混杂在收获的花粉受体种子中的空间分布型,确定抽样方法;以抽样得到的混杂比与实际混杂比的偏离系数小于0.05为标准,研究抗性基因漂移频率为0.025%~0.5%时的最佳抽样量。[结果]抗性基因漂移后形成的杂交种混杂在收获的花粉受体种子中的空间分布型均符合随机分布;在混杂比为0.025%时,最佳检测量为40 000粒种子;在混杂比为0.05%和0.1%时,最佳检测量为30 000粒种子;在混杂比为0.2%、0.3%和0.5%时,最佳检测量为20 000粒种子。[结论]在检测转基因水稻抗性基因漂移频率时,应采取随机抽样法抽样。根据本研究获得的不同混杂比下的最佳抽样量,建议在检测抗性基因漂移频率时,可先检测20 000粒花粉受体种子,若得到的漂移频率大于0.2%,则不需要增加花粉受体种子的检测量;若得到的抗性基因漂移频率小于0.2%,则需再检测10 000粒花粉受体种子,这时若得到的抗性基因漂移频率大于0.05%,则不需要增加检测量;若抗性基因漂移频率小于0.05%,还需再检测10 000粒花粉受体种子。  相似文献   

8.
水稻苗期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籼型不育系"云丰66A"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300Gy的60Coγ射线辐照籼稻Ⅱ-32B干种子,诱变后筛选苗期具有白化转绿标记性状叶色突变植株,与不育系Ⅱ-32A进行杂交并回交,选育出苗期携带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不育系云丰66A,该不育系株叶形态优良,分蘖强,开花习性好,花粉败育彻底,配合力高,于2008年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现场鉴定.  相似文献   

9.
根据T型不育系和恢复系,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两套双列杂交试验以及川7A和其它保持系的4套回交试验。对影响T型不育系种饱满度和发芽率的遗传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不育系异交子粒的发育进程和充实程度主要取决于母体的基因型;而不育系种子的发芽率则受母体基因型和花粉供体基因型的共同影响。用川7B给其它不育系授粉得到的杂交种子,其发芽率明显地高于这些不育系与同型保持系杂交产生的种子;不育系种子的饱满度也因有了川7B  相似文献   

10.
为保证烤烟不育系和杂交种的种子质量及产量,降低种子生产成本,本试验采用可溶性淀粉、纯藕粉和葡萄糖粉与云烟87纯花粉按重量比0.5∶1,1∶1,2∶1和3∶1的比例分别混合配成介质花粉,以纯花粉为对照,研究不同花粉介质对烤烟授粉效果和种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纯花粉中添加适量的花粉介质授粉,可以提高雄性不育(MS)云烟87成果率、单果粒数和单果种子重量,且不影响种子质量。其中,可溶性淀粉和葡萄糖粉作为花粉介质效果较好,与纯花粉分别按照1∶1和0.5∶1的重量比混合后授粉,成果率分别显著提高了6.86%和5.13%(P0.05),单果粒数分别显著提高了14.07%和10.89%(P0.05),单果种子重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4.68%和10.34%(P0.05),对种子质量影响不显著。该技术应用于烤烟不育系和杂交种种子生产,能节约花粉用量,降低单位重量种子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1.
1982~1984年测定了小麦花粉传播距离和飘揚高度。结果表明:1.小麦花粉能够随风扩散到100米以远和3.5米以上的高度;2.小麦花粉的扩散量随距离和高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其中以距粉源60米以内各点下降幅度最大,60米至100米下降幅度很小。高度以1米内的花粉量最大。3米以上花粉量很小;3.分析不同距离、不同高度间的结实率(或捕粉量)差异显著性,初步明确60米为经济有效的空间隔离距离,8~3米为经济有效的屏障隔离高度;4.风向和风力对小麦花粉扩散的距离和高度有着显著的影响,设置隔离区的行向应该与当地小麦揚花期间的主要风向呈垂直方向;5.比较了捕粉法和盆栽实测法,二者相关密切(r=0.9884),证实了捕粉法可作为研究花粉隔离问题的简易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水稻不育系遗传提纯及其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遗传提纯不育系的特点是通过对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筛选,分离出纯合的个体,实现后代群体的高度一致性。提纯方法是通过连续割茬,检查不同环境条件下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情况,以鉴别出不育度高而稳定的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合格单株,保证不育系的高质量。在生产上使用结果表明,该提纯法可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水稻不同繁殖方式在农艺性状、经济性状、育性等方面的表现及存在的差异,为水稻不育系扦插繁殖在生产上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两个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两个光温敏感核不育系为材料,采用茎节扦插繁殖和种子繁殖方法,调查两种繁殖方式的扦插(播种)期、始穗期、齐穗期、株高、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穗长、株叶型及套袋自交结实率等.[结果]茎节扦插繁殖与种子繁殖相比,生育期大幅提前,株高降低,有效穗显著增多,穗长略短,穗粒数减少,植株形态表现紧束,长势旺,叶色浓,但群体整齐度较差;花粉育性及套袋自交结实率方面二者无差异.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相比,光温敏感核不育系扦插繁殖植株的上述性状表现相对较优.[结论]两种繁殖方式植株的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存在一定差异,但不影响育性;光温敏感雄性不育系更适于扦插繁殖,可用于杂交种子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不育系03A是用野败型不育系丰A与优质早稻品种赣早籼49号进行回交转育的一个早熟籼型不育系。该不育系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花粉镜检和套袋自交结实的调查结果表明:典败99.2%,圆败0.78%,染败0.02%,无正常染色花粉粒,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达100%。03A株高约54cm,播始历期43-66d,叶片9-11叶,感温性强,千粒重约23g;配合力较强,可配制早、中、晚稻组合;开花习性好,柱头粗大,外露率高(80.4%-91.0%),且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活力强,异交结实率达80%以上;品质好,7项指标达部颁一级米品质,垩白少;对稻瘟病的抗性较好,经人工接种和自然鉴定中抗稻瘟病;后期落色,种子呈长粒形、饱满,裂颖少,且壳色好。  相似文献   

15.
王守海  吴爽  杜士云  王德正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673-7674,7677
[目的]介绍籼稻温敏核不育系皖2311S的选育过程、育性表现和农艺性状。[方法]以籼稻温敏核不育系2301S为母本,与籼稻品系3401杂交,经5年8代选择育成籼稻温敏核不育系皖2311S(简称2311S)。[结果]2009年8月3日至9月21日2,311S表现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99.93%~100.00%,套袋自交不结实,稳定不育期50 d。2010年7月21日至9月6日,表现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99.82%~100.00%,套袋自交不结实,稳定不育期48 d9,月8~10日表现雄性可育,镜检花粉败育率97.11%~99.93%,套袋自交结实率0.24%~1.08%9,月13~21日,又表现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99.73%~100.00%,套袋自交不结实。2011年7月8日至9月21日,连续表现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99.55%~100.00%,套袋自交结实率0.00%~0.13%。长日不育起点温度低于23.0℃。[结论]该不育系稳定不育期30 d以上,米质优,比较适宜选配中籼优质米组合。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研究十年回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随着中国转基因水稻研发的快速发展,需要研究水稻转基因飘流可能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基因飘流及其数据是对转基因水稻进行科学评估和监管的重要参数。为此,从2002年开始组建了研究团队,对转基因水稻的基因飘流进行了为期10年的系统研究。取得的结果主要包括:(1)阐明了水稻基因飘流的基本规律,揭示了影响水稻基因飘流的生物学和气象学主控因子。沿水稻开花期的主流风向,采用长方形田间试验设计,分别在三亚、广州和杭州3个点2-3个生长季,研究了纯合转bar基因花粉供体L201或B2 (姐妹系,抗除草剂Basta)向19个非转基因受体(包括不育系、常规稻品种、杂交稻F1和普通野生稻)在不同距离上的基因飘流率,明确了转基因向不育系的飘流率最高,向普通栽培稻品种的基因飘流率最低(相邻种植时小于1%或0.1%),向普通野生稻的基因飘流率介于不育系和常规稻之间,向不育系的最大基因飘流率比向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要大1-3个数量级;基因飘流率随距离增加呈负指数曲线衰减,且存在急剧降低的“拐点”,“拐点”的距离与试验点水稻开花期的风速密切相关,广州和杭州为1-2 m,三亚约为5 m;采用圆形、以花粉供体为中心的田间试验设计,以异交结实率很高的不育系博A作受体,清晰地解析了风向与基因飘流率的数值关系,主流和次主流风向下游4个扇区的基因飘流事件累计达90%-96%,而逆风向和侧逆风向4个扇区仅为4%-10%。综上所述,水稻转基因飘流率与常规育成品种间的异交率(一般在1%以下)基本相同,在数量级上转基因并未增加新的风险。(2)建立了以气象资料为参数的水稻花粉扩散和基因飘流普适模型,计算和预测了中国南方稻区17省、市的最大基因飘流阈值距离(maximum threshold distances, MTDs)。受东南季风和地形地貌的影响,中国南方稻区MTDs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西之间有自东向西逐渐减小的趋势,南北之间首先在南方丘陵地区逐渐减小、越过南岭后再向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增大。(3)利用人工构建的普通野生稻与基因(Bt或bar)飘流后代栽/野F1杂种混栽群体,经多年多代跟踪观察,分析了转基因飘流至普通野生稻后的命运,发现栽/野F1杂种在3-5年后完全消失,混栽群体中检测不到外源的Bt和bar,有理由推测普通野生稻具有自我保护的机制。(4)研究了小规模田间试验中采用花期隔离和布帐隔离措施降低水稻基因飘流率的效果;调查了海南、广东、广西普通野生稻原生境居群与相邻种植的栽培稻花期相遇情况,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研究了基因拆分技术作为生物学限控措施从根本上限控基因飘流的效果;以本研究的结果及对国际上主要农作物基因飘流的调研数据为基础,提出了在水稻基因飘流风险评估和监管中采用分类管理和阈值管理的原则。在10年回顾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的重点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通过父、母本不同行比、不同规格的隔离网以及不同的自然隔离距离,研究青菜TPS不育系繁殖技术和青菜杂交种沪青杂1号的隔离制种技术。结果表明,父母本适宜行比为1:3,无纺布的隔离效果比尼龙网罩要好,在自然隔离条件下,隔离距离不能小于500m。  相似文献   

18.
三交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利用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临时保持系杂交 ,获得杂合不育系 ,再与恢复系杂交的方法配制了 1 5个三交杂交稻组合。试验结果表明 :杂合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 ,其制种产量比纯合不育系提高 3 8.1 %~ 79.7%。大部分三交杂交稻组合在株高、抽穗期等主要农艺性状上表现基本整齐一致 ,能达到生产应用要求 ,大多数组合的产量较对照增加 6%~ 9%。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介绍光敏核不育系皖2312S的选育过程、育性表现、抗病性和农艺性状。[方法] 以粳稻光敏核不育系7001S为母本,与双九杂交,经6年11代选择育成了粳稻光敏核不育系皖2312S。[结果] 2007年8月1日至31日,皖2312S表现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99.72%-100.00%,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0.43%,稳定不育期为31 d;9月3日至14日表现雄性可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74.80%-99.47%,套袋自交结实率为1.43%-9.54%。2008年7月31日至9月1日,皖2312S表现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99.91%-100.00%,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0.48%,稳定不育期为33 d;9月3日至21日表现雄性可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69.99%-99.91%,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33%-42.75%。田间种植皖2312S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较强。[结论] 该不育系的稳定不育期在30 d以上,较适宜选配中粳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