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目的】以软枣猕猴桃优良品系"2008-07"嫩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其组织培养繁育技术。【方法】采用均匀试验设计,通过组培快繁试验,对影响软枣猕猴桃优良品系"2008-07"嫩茎段腋芽萌发生长和生根的6-BA、IAA、IBA等生长调节物质的作用及其用量进行分析与筛选。【结果】适宜软枣猕猴桃嫩茎段腋芽萌发生长、生根的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0.12mg/L 6-BA+0.04mg/L IAA,在此条件下植株再生率为98.7%。再生植株的移栽成活率达99.5%以上。【结论】建立了软枣猕猴桃优良品系"2008-07"嫩茎段组培快繁育苗体系,该体系适合于软枣猕猴桃种苗的工厂化生产。  相似文献   

2.
孙冬青  王飞  李新凤 《西北农业学报》2008,17(4):244-248,262
研究了组培微环境对葡萄风信子组培苗生根阶段的苗生长及移栽后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根培养时,光强和蔗糖对植株生长均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有糖还是无糖培养,高光强均有利于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其中添加3%蔗糖有利于根的生长,并对根系活力和酶的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无糖处理有利于株高生长。移栽后,微环境调控对移栽成活率有一定的影响,有糖高光照处理的植株移栽后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存活率高,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3.
抗生素在防治香蕉组培细菌污染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防治香蕉组培中的细菌污染,设计若干个浓度的抗生素加入其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发现链霉素和青霉素对该种细菌均有效,但在含链霉素的组份中,香蕉苗均出现白化现象,而仅含青霉素的组份植株生长正常。本文结合抗生素的作用从生物化学的角度,对实验现象作出解释,并筛选出适用于香蕉组培的抗生素及使用浓度。  相似文献   

4.
软枣猕猴桃外植体消毒及继代增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着重对软枣猕猴桃组培快繁中的外植体消毒和继代增殖培养进行了研究,对腋芽和茎段的培养方式进行了筛选,为软枣猕猴桃工厂化组培快繁技术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芜湖县猕猴桃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猕猴桃栽培与管理技术中的关键环节,包括选地整地、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等技术措施,以期为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猕猴桃产量与品质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野生猕猴桃由于对其所生长环境比较适应,植株生长迅速,寿命长,具有较强抗病、抗虫、抗寒等抗逆性。该文通过对野生猕猴桃的形态特征、抗逆性等的分析,从中总结出野生猕猴桃在生产中合理利用的重要性,为猕猴桃高产、优质、无公害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玉簪新品种大父的叶片、叶柄、幼芽3个部分为外植体,经升汞、次氯酸钠无菌处理后接种在添加植物组培抗菌剂的诱导培养基上,通过改变植物生长调节物质配比及浓度进行无菌苗的增殖、生根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外植体为幼芽,0.1%升汞结合0.2%的植物组培抗菌剂无菌化效果最佳;最适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 3.0 mg·L~(-1)+NAA 0.2 mg·L~(-1);最适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2 mg·L~(-1)。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千叶大学的Kozai教授在原有的植物组织培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组织培养方法——无糖组织培养(Sugar-free micropropagation),又称光自养微繁(Photoautotrophic micropropagation)。该技术是环境控制在农业生产中的典型应用,其特点是采用人工环境控制手段,用CO2代替糖作为碳源,提供适宜植株生长的光、温、水、气、营养等条件,促进植株的光合作用,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快速繁育。此法优点在于:培养基中不用添加糖和生长调节物质,只是通过提高培养器内的光照度、CO2浓度以及气流交换速度等来增强组培植物的光合速率。由于该技术尽可能多地依靠组培苗自身的光合能力,解决了传统组培技术由于培养器内CO2浓度过低、气体交换不足以及弱光环境等对组培植株的光合能力提升的制约,简化了培养程序,植物苗的成活率和质量大大提高。同时,该技术的应用也为组织培养的工厂化、规模化提供了契机。然而,良好的环境控制是该技术高效应用的前提,而目前我国对组培物理环境因子的调控及其控制系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多数研究集中于大型组培箱及其强制供气系统,组培间环境控制方面研究较少,有关组培室内物理环境综合调控技术的相关报道也比较欠缺。因此,有必要对组培室内温度、光照、相对湿度和CO2浓度等物理环境因子变化规律、相互关系及其综合控制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推动光独立组织培养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与普及。其中,首先应开发组培间环境控制技术,使得光独立组织培养技术的实用化、规模化、自动化的商业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通过组织培养手段,以黄槐种子为材料,研究3种抑菌剂在无菌组织培养体系各阶段中的抑菌效果和对苗木生长的影响,寻找出各阶段的最优技术参数组合,形成完整的组培再生植株。结果表明,在黄槐组培的各个阶段,爱力克、益培隆和益培灵均可有效减轻微生物污染,提高试验成效,降低试验成本。爱力克和益培灵更适合用于黄槐组培,浓度降低时,抑菌剂促进组培苗的生长;而浓度过高则呈现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山地仿生态栽培即通过人工改造,尽可能模拟山区林地野生猕猴桃生长环境,果品达到优质安全,是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方式变革。对陕西汉中南郑区大汉山山地猕猴桃仿生态栽培主要环境因子温度、光照时数和降水量进行了检测分析,并对仿生态栽培条件下植株生长发育、果实品质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探索山地仿生态猕猴桃栽培模式,有效利用山区林地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1.
影响农杆菌介导的黄瓜抗虫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农杆菌介导的黄瓜抗虫转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主要因素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较大外植体即幼嫩子叶切成2块有利于芽诱导;同时在菌液和共培养基中添加乙酰丁香酮,芽诱导效果优于只在菌液或共培养基中添加乙酰丁香酮;延迟7d再进行筛选可显著提高抗性芽诱导率;不同基因型材料抗性芽分化方式和分化率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大白菜珍贵遗传材料的保存提供参考。[方法]以受细菌污染的大白菜非整倍体组培苗和田间植株为材料,以常规消毒处理为对照,分别采用常规消毒+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抗生素和农用杀菌荆预处理+常规消毒对组培苗和外植体(取自田间植株)进行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污染的控制效果。[结果]对照组组培苗培养7、14d时,污染率分别为9.1%和36.4%,培养基申添加100mg/L氨苄青霉素可有效控制污染;常规消毒外植体接种7d后污染率迭58,8%,杀菌剂预处理+常规消毒可有效控制真菌对外植体的污染,但对细菌无明显作用。[结论]培养基中添加氨苄青霉素、采用合适杀菌剂对外植体进行预处理可有效控制大白菜非整倍体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对农杆菌EHA105转化柚木愈伤组织的适宜条件进行了优化。EHA105转化柚木愈伤组织的适宜预培养时间为11-13 d,菌液光密度D600 nm为0.4-0.5,共培养时间为7-9 d,共培养的pH为6.0-6.2。EHA105共培养对柚木愈伤组织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共培养时间超过10d,可导致愈伤组织和茎段外植体的严重死亡。不同无性系对EHA105侵染的敏感性不一样,选择适宜的无性系可显著提高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4.
龚一富  高峰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6):1649-1654
 【目的】研究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菌株N9-1侵染甘薯外植体后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规律。【方法】用根癌农杆菌菌株N9-1侵染甘薯品种“新大紫”的茎段、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分别在共培养0、1、3、5 d后取样,测定根癌农杆菌感染甘薯外植体后的生理生化特性变化。【结果】根癌农杆菌感染甘薯茎段、叶片和叶柄外植体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共培养天数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在感染初期,由于逆境的出现,消耗了外植体内大量的POD和SOD,从而使其POD活性和SOD活性下降。感染后期由于植物抗病机制的作用使POD和SOD活性升高。感染后的甘薯外植体中的内源ABA和GA3含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但内源iPAs的含量变化趋势却正相反。在甘薯茎段处于最佳感受态区段时(3 d左右),POD活性增高减缓,SOD活性、内源GA3和iPAs含量处于相对低值阶段,内源ABA含量处于高值区。【结论】与其它逆境条件下表现出的变化趋势一致,根癌农杆菌感染甘薯外植体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POD和SOD酶活性升高,内源GA3含量增加,这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甘薯外植体对根癌农杆菌侵染的感受状况。  相似文献   

15.
野生型根癌农杆菌对马铃薯的遗传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莉  戴朝曦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427-8429
用不同的野生型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T37、B6、TFA16YET、FA16YK对马铃薯普通栽培种甘农薯1号的块茎圆片、茎段、叶切片、试管苗,美国引进品种褐皮.布尔班克的块茎圆片以及新型栽培种NW-174实生苗的子叶及下胚轴等组织进行了离体侵染和整株侵染实验,发现:不同的菌种对同一组织以及相同的菌种对不同组织的侵染效果均不同。在供试菌株中,以TFA16YE的转化效果最好。对NW-174新型栽培种实生苗的子叶、下胚轴进行的侵染实验表明,这两种组织的转化率较高。结果表明,在离体转化程序中,外植体的生理状态、发育阶段以及供试菌株的代谢活性及培养条件等均是影响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杨阳  张艳丽  王情  续晨  蔡小宁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8874-8875
[目的]研究Na^+/H^+逆向转运蛋白AtNHXl基因对杨树的转化。[方法]以杨树南林895杨的叶片作为外植体,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构建cre/lox植物表达载体,并对3株转基因植株进行PCR分子检测。[结果]结果表明,较适合的转化条件为:外植体在分化培养基上经过2d预培养后于0D600nm值为0.3~0.4的菌液中浸泡7min,卡那抗性绿苗率可达43.9%;PCR分子检测表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杨树基因组中。[结论]该系统可以应用于杨树的基因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一步提高栽培大豆的遗传转化效率。[方法]以吉林省大豆主栽品种吉育67、吉育89未成熟子叶为外植体,对超声辅助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过程中处理液浓度、超声强度和时间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在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为0.4,超声功率中,转化率约为4.35%。[结论]为进一步开展以大豆未成熟子叶为外植体的高效遗传转化及相关应用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银白杨遗传转化中抗生素浓度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探讨了卡那霉素、G418、羧苄青霉素和头孢霉素4种抗生素对银白杨不同培养阶段外植体生长、分化或生根的影响,确立了由农杆菌介导的银白杨遗传转化研究中抗生素种类和转化体的筛选浓度.结果表明:在叶片转化筛选阶段,卡那霉素和G418的适宜浓度分别为15和10 mg/L,羧苄青霉素和头孢霉素的适宜浓度为200~600 mg/L和200~400 mg/L;在抗性芽生根培养时,卡那霉素和G418浓度分别为20~25 mg/L和15~20 mg/L,羧苄青霉素和头孢霉素浓度为200~800 mg/L和200~600 mg/L.头孢霉素或羧苄青霉素的抑菌效果因农杆菌菌株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羧苄青霉素对农杆菌LBA4404抑制效果好,头孢霉素对农杆菌C58抑制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优化蝴蝶兰和文心兰的遗传转化条件。[方法]以培养3周的蝴蝶兰原球茎和文心兰愈伤组织为试材,以大肠杆菌为生长培养基,研究3种农杆菌菌株的侵染力,以及菌液浓度、侵染时间、酚类诱导物(AS)和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结果]以蝴蝶兰原球茎为农杆菌介导的外植体进行遗传转化的优化条件为:预培养时间3d,菌液侵染浓度OD600=0.3,菌液侵染时间10min,pH值5.4,菌液侵染后,与农杆菌共培养5d并添加100μmol/LAS,此条件下的瞬间表达率最高。将蝴蝶兰遗传转化的条件运用于文心兰,得到的转化率较低。3种农杆菌菌株中,EHA105菌株侵染力最强,其次是AGL1,LBA4404最弱。[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蝴蝶兰和文心兰的遗传转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影响农杆菌介导朝仓花椒遗传转化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农杆菌介导的朝仓花椒遗传转化体系,以朝仓花椒叶柄及茎段为转化受体,研究了预培养时间、侵染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等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获得转化体系如下:外植体预培养3d,在OD600为0.5~0.8菌液侵染10min,共培养3d,延迟7d筛选,以30和50mg/L卡那霉素(Kan)进行梯度筛选。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