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农田防护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农田防护林工程主要营建技术进行综述,分析我国在农田防护林营建过程中的树种选择、林带结构与配置、林带空间配置与优化及林带成熟龄和更新龄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我国农田防护林的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田防护林是林业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青海省农田防护林经营建设中存在的林木病虫严重、林龄结构不合理、采伐限额少、林权不明晰、管护薄弱等问题,提出调整树种结构,加强病虫害防治;明晰产权,稳定政策;探索林业新机制,放宽采伐限额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新疆林果基地防护林防护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针对新疆林果基地的防护林配置结构和防护效应进行研究,为提高新疆林果基地建设质量和效益及保证农民持续增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新疆林果基地的防护林带3~21 H范围有效防护距离、结构以及林网防护效应进行调查研究,观测林果防护林不同林龄、林网带宽、林带配置结构及林带距离对果园的防护效应.[结果]林果防护林对果园的防护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林龄的增长而下降;宽带的防护作用强于窄带;随着网格的两条主林带间隔距离减少,林果防护林防护效率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果树靠林带越近,受害越轻,但当超过防护林最大防护距离时,果枝数便会下降,冻害大面积发生.[结论]合理确定防护林最大防护距离,优化林果防护林配置结构,改造原有农田防护林“窄林带,小网格”防护林结构体系,进一步缩减网格面积,加强防护力度,并利用林带胁地种植苜蓿等饲草,建立新型的林果基地防护林林网,有利于降低果树灾害率及增加经济效盖.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新疆林果基地的防护林配置结构和防护效应进行研究,为提高新疆林果基地建设质量和效益及保证农民持续增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新疆林果基地的防护林带3~21 H范围有效防护距离、结构以及林网防护效应进行调查研究,观测林果防护林不同林龄、林网带宽、林带配置结构及林带距离对果园的防护效应.[结果]林果防护林对果园的防护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林龄的增长而下降;宽带的防护作用强于窄带;随着网格的两条主林带间隔距离减少,林果防护林防护效率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果树靠林带越近,受害越轻,但当超过防护林最大防护距离时,果枝数便会下降,冻害大面积发生.[结论]合理确定防护林最大防护距离,优化林果防护林配置结构,改造原有农田防护林“窄林带,小网格”防护林结构体系,进一步缩减网格面积,加强防护力度,并利用林带胁地种植苜蓿等饲草,建立新型的林果基地防护林林网,有利于降低果树灾害率及增加经济效盖.  相似文献   

5.
防护林体系树种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武 《农村科技》2014,(9):61-62
<正>选择正确的树种,做到适地适树,是造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做到了解不同树种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根据造林立地条件,加以合理地配置和混交,才能建成生长稳定、经济价值高、防护效果好的防护林体系。一、树种选择要求1.农田防护林树种要求1选择树体高大、树冠冠幅适宜的树种作防护林主要树种,以提高林带有效防护范围;以伴生树种  相似文献   

6.
以防护林胁地状况为研究重点,在综合分析国内外防护林胁地问题研究进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宁夏引黄灌区窄林带、小网格白蜡、臭椿混交成熟防护林生长及胁地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表明:目前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防护林网日趋成熟,林网过密、树冠过高过大、林带胁地严重、树种单一,农林矛盾突出。由于林带胁地作用,距离防护林带不同水平距离耕作层内土壤养分变化也较明显,1 H处及以内林带胁地明显,其中0.2 H、0.5 H玉米单株地上鲜生物量分别减少了52.72%和26.06%。上述分析表明,采用大网格为主导的新型、疏透型农田防护林网更新技术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正>农田防护林作为森林资源一种特殊形式,人们更看好其生态效益,这需要加强农防林经营与管理,尤其要深入探讨接近防护成熟老林带的更新改造技术,使区域防护功能得到持续发挥。1沙区农防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八十年代中期是农田防护林建设的完善期,大部分农田形成林成网、田成方的景观格局。在林网的作用下,农业产量逐步趋于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早期营造的农田防护林网布局不尽合理,不能全部及时有效地保护  相似文献   

8.
京郊北藏乡防护林景观生态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防护林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将野外调查与地理信息系统RegionManagerV4 .0和遥感等技术相结合 ,从林带和林网两个尺度对北京市大兴县北藏乡防护林体系的布局和结构的合理性 ,进行分析和评价 .作者认为 :该乡主林带防护能力不足 ,副林带过宽 ;组成林带的物种类型单一 ;整个景观结构与布局不够合理 .经过分析论证 ,对该区防护林的经营管理方向提出了建议 :应适当增加主林带的宽度 ,减少副林带的宽度 ,重视混交林的营造 ,中间乔木树种两侧辅以灌木的乔灌混交形式较适合 ,林带透光疏透度应保持在 0 .3~ 0 .4 ,闭合林网数应达到 1 3个 km2 .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混交林比纯林的生态效益更高,越来越多的地区选择营造混交林。本文从充分利用林地条件、改善林地环境条件、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木材产量和质量等方面总结了营建混交林的意义,分析了造林树种的常用混交方法,包括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植生组混交和随机混交,以期为营造混交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混交对林分生长的影响,为混交林营造和科学经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了246篇文献617条数据进行Meta分析,通过亚组分析探讨不同混交树种类型(阔叶混交、针灌混交、针阔混交、针叶混交和竹针混交)、混交比例(指目的树种株数占混交林总株数的比例,分为≥0.1~0.2、≥0.2~0.4、≥0.4~0.6、≥0.6~0.8和≥0.8~0.9)、林龄(≤9 a、10~19 a、20~29 a、30~39 a和≥40 a)和海拔梯度(400 m、≥400~800 m、≥800~1 200 m、≥1 200~1 600 m和≥1 600~2 000 m)对混交林中目的树种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及生物量生长的影响。【结果】混交对目的树种的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以及生物量累积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树种类型的混交林对林分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针灌混交效益最大;不同混交比例对林分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混交比例≥0.1~0.8时显著促进林分生长,而混交比例≥0.8~0.9时对树高生长、林分蓄积量和生物量的积累有一定抑制作用;混交对不同林龄林分的影响差异显著,随着林龄增大,混交对目的树种胸径生长和林分生物量累积的促进作用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这与林木连年生长量变化特征一致,但混交对目的树种树高生长和林分蓄积量的促进作用随林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不同海拔梯度下,混交对林分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随海拔上升,混交对林分生长的促进作用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海拔≥1 200~1 600 m时促进作用最大。【结论】混交对林分生长有促进作用,不同的混交树种类型、混交比例、林龄及海拔对混交效应的影响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风沙区农田防护林构建多样性及景观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沙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多样性构建的目的是确保防护效益的持续稳定发挥。文中在各树种不同配置方式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风沙区构建多样性、稳定性农防林的框架。研究结果表明:营建针叶常绿林带或针阔混交林带,在防护效果和观赏价值上皆优于纯阔叶林带。针对风沙区农防林单纯林带比例大、空间分布欠合理等问题,提出景观补救方法;引入新“斑块”扩大混交比例,增加观赏价值高的树种种类,采取人工抚育、修技等措施创造适宜的观赏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田防护林在农业生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对于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效益、树种选择、结构配置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同时也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践,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全国平原地区已基本建成农田防护林体系,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绿色生态屏障。2015年我国农田林网面积已达2065936.17 hm~2,农田林网化率达到78.1%。全国第一产粮大省河南,全省平原地区过去"十里不见树,百里不见林",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到2015年全省标准化农田防护林网面积达到241039.54 hm~2,农田林网化率达到88.46%,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但河南省农田防护林在树种选择、结构配置、经营管理、运作模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研究就这些问题提出讨论,为农田防护林发挥更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探讨新疆农田防护林主要树种不同林龄组的生物量、碳储量、碳密度及其分布特征,为进一步开展新疆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碳储量和潜力研究提供基础。根据新疆201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利用新疆农田防护林主要树种不同林龄下不同径阶的标准解析木样本数据,估算主要树种生物量、碳储量及碳密度变化规律和龄组特征,探讨主要防护林树种的固碳能力。结果表明,3种主要农田防护林树种的面积以幼龄林和中龄林为主,占总面积的66.68%,各树种中杨树占绝对优势,占总面积的79.62%。主要树种不同林龄组生物量,树干生物量占比最高。3种主要农田防护林树种碳储量杨树(6 119.53×104 Mg)>榆树(237.63×104 Mg)>沙枣(212.31×104 Mg)。3种主要树种各龄组的碳密度为幼龄林(35.42 Mg·hm-2)<中龄林(172.69 Mg·hm-2)<近熟林(250.18 Mg·hm-2)<成熟林(442.36 Mg·hm-2)。新疆农田防护林具有较高的生长潜力和固碳潜力。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农田防护林经营管理和碳汇功能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防护林杨树天牛灾害的生态调控理论与技术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在明确"三北"地区防护林杨树天牛灾害的主要成因(林分树种组成过于单一,且多为易感天牛树种,抗御天牛灾害功能低下)的基础上,从控制天牛灾害的角度,根据其树种配置结构,将各地的防护林网划分为3类,即一代林网、二代林网和加强型二代林网.指出构建加强型二代林网这种生态调控技术,是持续控制杨树天牛灾害的根本措施.在多树种合理配置抗御杨树天牛灾害理论(以生态系统稳定性、风险分散理论和抗性相对论为基础)指导下,提出加强型二代林网配置中的树种类群应包括非寄主树种、抗性树种和诱饵树3类,界定了3类树种相应的特点和功能,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多树种配置原则和技术,以及简便有效的诱饵树管理技术.最后,以防护林(特别是农田防护林)的经营管理由静态转变为动态为前提,探讨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中自控杨树天牛灾害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以河北坝上康保地区农田防护林带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试验观测,对农田防护林带的空间配置方式、树种选择搭配、林带宽度及株行距等进行对比,并对现有农田防护林带的防风效应进行探讨,以寻找合适的农田防护林带配置模式。结果表明,品字形配置方式优于矩形配置方式;乔灌混交配置方式能够兼顾防风效能、防护距离,是研究区农田防护林带树种配置的首选;窄林带的林带结构和防护效益优于宽林带;疏透型林带宽度一般不超过10 m,通风型林带宽度应控制在10~15 m范围内;小青杨在研究区适用的株行距为2.5 m×3.0 m或3.0 m×4.0 m。因此,康保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应多种植乔灌混交林,以品字形配置为主,林带带宽选择窄林带更佳。  相似文献   

16.
在明确“三北“地区防护林杨树天牛灾害的主要成因(林分树种组成过于单一,且多为易感天牛树种,抗御天牛灾害功能低下)的基础上,从控制天牛灾害的角度,根据其树种配置结构,将各地的防护林网划分为3类,即一代林网、二代林网和加强型二代林网.指出构建加强型二代林网这种生态调控技术,是持续控制杨树天牛灾害的根本措施.在多树种合理配置抗御杨树天牛灾害理论(以生态系统稳定性、风险分散理论和抗性相对论为基础)指导下,提出加强型二代林网配置中的树种类群应包括非寄主树种、抗性树种和诱饵树3类,界定了3类树种相应的特点和功能,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多树种配置原则和技术,以及简便有效的诱饵树管理技术.最后,以防护林(特别是农田防护林)的经营管理由静态转变为动态为前提,探讨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中自控杨树天牛灾害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民勤绿洲农田防护林结构配置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依据防护林区域配置及防护功能特征,将民勤绿洲农田防护林分为5个类型,分析了防护林树种组成、结构配置、林木生长及防护结构特征,对不同地段防护林配置方式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杨树轮换建主带、松杨混交改副带、枣粮间作布网格的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模式,将对整个河西防护林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内蒙古化德县农田防护林现状的调查以及当地生态环境的分析,指出农田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气候、水土条件、生态环境、树种的生态适应性与当地多年农田防护林建设的实践,得出适宜的农田防护林配置方式:1农田防护林宜选用灌木柠条和乔木白榆、小叶杨为主要造林树种。2北部丘陵防风固沙牧林区农田防护林宜采取窄林带小网格、灌木防护林带模式,南部丘陵滩川农牧林区农田防护林宜采取窄林带小网格、灌乔木带状混交防护林带配置方式。3林带结构宜为疏透型,种植密度不宜过大,最适疏透度为0.25~0.35。在网格南侧副林带留出风缺口,以减轻农田风蚀。4防护林配置时,其主林带方向应尽量与主风向垂直,主林带方向为近南北方向,副林带为近东西方向,充分考虑地貌条件,其配置走向应尽量与田块走向一致,与农田道路、渠系相结合,灵活配置。  相似文献   

19.
任豆混交林营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不同树种、不同混交比例、不同造林密度进行任豆混交林试验。结果表明:3种因子对混交林蓄积量的影响大小表现为:树种>密度>比例;任豆×杉木混交林蓄积量与任豆×马尾松混交林、任豆×木荷混交林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任豆×马尾松混交林与任豆×毛竹混交林差异不显著;3种任豆混交林的比例中最佳配置为6∶4。任豆×杉木不同混交模式生态评价分析表明,星状混交>行状混交>块状混交。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宝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林网、林带及树种选择进行科学规划,并提出实施措施,以期为农业综合开发中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