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陕西省眉县近年葡萄霜霉病发生严重,经济损失惨重。从发病症状、病菌繁殖方式、传播方式、发病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陕西省葡萄霜霉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重点介绍了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措施,为生产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几年,葡萄霜霉病在我国发生非常普遍,并且其发病时期及程度因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而异。本文对葡萄霜霉病的症状和规律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就靖州县紫秋葡萄霜霉病的发生面积及分布、发生特征、发生规律作了介绍,并从品种特性、气候条件、菌源量、农药的不合理应用5个方面对霜霉病重发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河北昌黎葡萄产区3种葡萄品种为调查对象,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树龄、不同架势葡萄霜霉病发病情况。结果表明:"赤霞珠"品种最易感病,"品丽珠"次之,"马瑟兰"发病较轻,且低龄生"赤霞珠"品种感病高于高龄生"赤霞珠"品种。"品丽珠"葡萄品种篱架栽培最易感病且发病较重,而"赤霞珠"品种对栽植的架势要求不严。  相似文献   

5.
木纳格葡萄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是我国葡萄生产重点区域,木纳格葡萄是南疆地区主栽品种.近年来,木纳格葡萄霜霉病危害趋于严重.病菌主要危害葡萄叶片,病叶是果粒的主要侵染源.叶片生长早期发病可使新梢、花穗枯死,影响下一年产量,严重感染的病叶会提早脱落,从而降低果粒的糖分积累和越冬芽的抗寒力.  相似文献   

6.
《落叶果树》2021,53(3)
为明确不同葡萄品种霜霉病的田间发生流行规律,连续4年田间定点调查无核红宝石、玫瑰香、蛇龙珠葡萄霜霉病的初始发生时间及规律。调查表明,葡萄霜霉病在无核红宝石、玫瑰香、蛇龙珠上的初发时期及危害程度不同。无核红宝石于7月中、下旬始见葡萄霜霉病斑,比玫瑰香早7 d左右,比蛇龙珠早10 d左右;霜霉病病情指数,无核红宝石同期均显著高于玫瑰香和蛇龙珠;无核红宝石发病高峰期时间最早,在9月20日前达到高峰,比玫瑰香早6 d左右,比蛇龙珠早10 d左右。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有机酿酒葡萄园主要病虫害发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9-2012年的调查,发现北京地区波龙堡酒庄有机酿酒葡萄园内发生的病害有葡萄霜霉病、葡萄白腐病、葡萄炭疽病、葡萄酸腐病、葡萄灰霉病、葡萄穗轴褐枯病、葡萄白粉病等10余种,其中葡萄霜霉病、葡萄白腐病和葡萄炭疽病为主要病害,对园区葡萄产量影响最大.园区发生的主要害虫为二星叶蝉和绿盲蝽.不同葡萄品种上病虫害发生程度有明显的差别,园区主栽品种中霞多丽受二星叶蝉危害最重,且易感葡萄霜霉病,赤霞珠易感葡萄炭疽病;不同葡萄品种间葡萄白腐病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建瓯市南雅镇15个巨峰葡萄园霜霉病发生规律和发病条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表明,葡萄霜霉病病情指数达到52.0%~60.94%,相对湿度是巨峰葡萄霜霉病发生的主导因素;通过不同药剂的对比试验表明,氟菌·霜霉威(银法利)、50%烯酰吗啉(安克)均对葡萄霜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以50%烯酰吗啉(安克)750倍液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葡萄霜霉病的主要发病条件是雨水,多雨潮湿的天气容易造成霜霉病流行,连续阴雨天气是葡萄霜霉病的多发期,因此连续阴雨天霜霉病将成为葡萄病害的主要防治对象。主要从葡萄霜霉病的症状、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为葡萄生产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葡萄霜霉病是由葡萄生单轴霉引起的病害,在陕西关中局部区域已成为葡萄生产第一大病害。近年来,随着葡萄种植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连年超负荷挂果,以及多雨等气候因素综合影响,该病呈现发病提前并逐年加重趋势。针对此,我们总结了葡萄霜霉病的危害症状和发病规律,并从寄主、病原和发病环境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出发,提出了依赖作物栽培、植物营养、化  相似文献   

11.
2006~2008年对葡萄糖槭蚧的发生情况、生活习性、为害特点进行了系统观察,初步掌握了其在新疆葡萄树上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葡萄糖槭蚧在新疆克孜勒苏自治州1 a发生2代,明确了该虫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并提出了因地制宜的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葡萄霜霉菌孢子囊扩散动态及与田间病情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病原体的数量和密度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病害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葡萄霜霉病是新疆葡萄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有必要对其病菌的扩散动态进行研究,从而对病害进行预测。采取孢子捕捉和田间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葡萄霜霉菌孢子囊的时空扩散动态,并分析其与田间病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葡萄霜霉菌孢子囊一般在6月上中旬开始出现,7月下旬到9月上旬为高峰期,随后进入消退期。其孢子囊通常在葡萄冠层以下分布较多,一天24 h内都可捕到孢子囊,但一般8:00左右和20:00左右捕捉量最多。孢子囊的扩散与温度呈正相关,与湿度和降雨量呈负相关。在P<0.01水平下,霜霉病菌孢子囊扩散动态与5 d后病害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对来自新疆南、北疆不同地区的10 份白粉病菌样本采用国际通用的甜瓜白粉病菌生理小
种鉴别寄主与标准鉴定体系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初步确定新疆地区的白粉病菌主要为瓜单囊壳白粉菌
(Sphaerotheca fuliginea)的两个生理小种,即生理小种1 和生理小种5,北疆地区优势小种是生理小种1,
南疆两个地区的生理小种为生理小种5。  相似文献   

14.
2009—2010年采用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研究了引进美国59份、我国新疆30份共89份葡萄资源在陕西杨凌地区的抗霜霉病、黑痘病和白粉病表现。结果表明,56个欧亚种品种对3种病害的抗性存在有差异,Exotic、Calmeria、Kishmish Hishrau、Canner、艾麦那和杨格尔等6个品种表现抗霜霉病,其余品...  相似文献   

15.
以10种杀菌剂为试材,以百菌清和清水为对照,研究其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效及对草莓叶片叶绿素合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大田草莓白粉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对草莓白粉病防治效果不同。其中,唑醚·乙嘧酚、吡唑醚菌酯对草莓白粉病防效较好且稳定,在第3次喷药6 d后,防效分别为30.86%、28.22%。通过对草莓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唑醚·乙嘧酚、吡唑醚菌酯、腈菌唑、四氟·肟菌酯对草莓叶片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无抑制作用,均高于清水(CK1)处理。通过对比,说明吡唑醚菌酯、唑醚·乙嘧酚、腈菌唑、四氟·肟菌酯大田防效稳定安全,可用于西昌地区温室栽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葡萄霜冻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多年霜冻发生规律及晚霜冻预防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终霜日80%保证率的日期是4月15日,2000~2009年平均终霜日是4月10日,表现出了终霜日提前、气候变化不稳定的特征。当地春季葡萄出土日期不宜早于4月10日,增加葡萄越冬埋土厚度、适当推迟葡萄出土时间、出土后及霜冻发生前时及时灌水、霜冻发生时烟熏等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霜冻对葡萄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准确预测日光温室黄瓜白粉病的发生,以日光温室水果黄瓜为试验材料,于2020年9—11月在北京市不同方位的4个日光温室内,运用无线网络环境监测系统对日光温室黄瓜的生长环境(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进行了实时动态监测,并同步进行白粉病流行调查.采用贝叶斯网络模型建立日光温室黄瓜白粉病预测模型,预测黄瓜白粉病是否发...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测定生防菌H1、H2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生防菌H1、H2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分别为35.28%、35.75%,说明生防菌H1、H2不只对黄瓜白粉病效果明显,对黄瓜霜霉病也表现出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杀菌广谱性。  相似文献   

19.
以12种杀菌剂、4种植物原液为试材,研究其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防效,并用6种杀菌剂对菌丝进行毒力测定,以期为葡萄霜霉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对菌丝抑制作用EC50值依次为85%波尔·甲霜灵(0.442 2 mg·L^-1)<18.7%烯酰·吡唑酯(0.711 9 mg·L^-1)<57%烯酰·丙森锌(0.778 9 mg·L^-1)<72%霜脲·锰锌(1.608 9 mg·L^-1)<50%烯酰吗啉(2.381 1 mg·L^-1)<80%福美双(15.619 0mg·L^-1)。60%唑醚·代森联、57%烯酰·丙森锌、68%精甲霜·锰锌、72%甲霜·锰锌、18.7%烯酰·吡唑酯、2%辣椒液等大田防效好,持续时间长,防效均达60%以上,其中72.2%霜霉威盐酸盐1 000倍液防效最好,3次用药后达到100%。50%烯酰吗啉、23.4%双炔酰菌胺防效较差,不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20.
津绿67号是抗病、耐热、丰产的黄瓜一代杂种,其母本、父本分别为自交系R08116144和L09282221。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中早熟,第一雌花节位4~5节,瓜码密,雌花节率40%以上;耐热,抗霜霉病、枯萎病和CMV等病害;商品瓜棒状,顺直,把短粗,刺密、瘤中等大小;瓜色深绿、光泽度好。腰瓜长约32cm,单瓜质量在220g左右;露地栽培产量可达5000kg/667m^2,适合春、秋露地栽培;于2018年进行品种权申请并已受理,农业部于11月1日进行了品种权申请公告(总第116期),申请号:2818219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