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5 毫秒
1.
入世前后我国玉米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兴龙  王凯  刘爱军 《玉米科学》2007,15(6):118-121
综合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MS)、贸易竞争指数(TC)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等指标分别从市场份额、净出口状况和出口规模等角度对我国玉米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入世对我国玉米产业近期影响不大,尤其对我国玉米生产和出口没有明显的影响;我国玉米出口仅具有中度竞争力,并且很不稳定,年度间波动较大;与玉米主要出口国相比,我国玉米的国际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随着国内玉米加工需求的增加,我国将由玉米出口国向进口国过渡。  相似文献   

2.
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Michaely指数等四个指标,对中国和印度茶叶出口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虽然中国茶叶产量与出口规模位居前列,但整体竞争力低于印度。从中国茶叶出口价格、出口商品结构与出口市场结构进行探究,并提出中国应当在生产技术与交易模式等环节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3.
我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金兴华 《茶叶》2003,29(4):181-184
本通过市场占有率、净出口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三项指标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作了定量测算,并从单产、品质、价格、技术四个方面进一步指出了我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面临的现实差距,最后提出了提升我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的生产大国,马铃薯产业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与市场空间,但中国的马铃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表现确不稳定,选择价格和质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和定量分析,对中国马铃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以明确中国马铃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棉花生产水平较高的国家,也是棉花需求量最大的国家,因此棉花生产的发展将对促进中国国民经济产生很大影响。采用2000年至2020年的中国棉花进出口数据计算中国棉花国际竞争力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力指数,构建影响因素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测算出影响我国棉花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从国际竞争力来看,我国虽为全球十大棉花生产国之一,但棉花国际竞争力很低。从影响因素来看,与我国棉花国际竞争力关联密切的因素是棉花产量、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农业机械拥有量和农村人口比重。为提高我国棉花国际竞争力,需要提高棉花产量与质量以满足市场需求;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增强产业实力;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棉花生产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6.
影响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姜爱芹 《中国茶叶》2003,25(2):34-35
一、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茶叶产量所占份额一直超过世界总产量的20%,是世界第二大茶叶出口国,说明了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但出口缓慢增长的现象也说明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下我们具体选用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价格与生产成本等参数分析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一)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是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即:出口市场占有率=出口总额/世界出口总额,它反映一国出口的整体竞争力。如果一个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份额下降或在世界市场该产业产品的进口总额中该国家所占的份额上升,则说明该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  相似文献   

7.
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与国际市场占有率角度,分析了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安化黑茶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提升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orter-Dunning模型中引入茶叶绿色壁垒和标准化的影响与作用,构建安化黑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绿色壁垒与标准化、国际合作与跨国公司、政府行为和机遇等八个方面,进行了安化黑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并从大力发展黑茶产业高级要素、发展健全黑茶产业供应链、构建黑茶产业创新商业模式、立足国内走向国际四个方面提出了安化黑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对策,为安化黑茶成为湖南省支柱产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顾丹丹 《福建茶叶》2016,(10):35-36
我国虽然是茶叶生产、贸易的起源大国,但却不是茶叶生产贸易的强国。中国的茶叶产品在国际上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却没有足够的国际竞争力,而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和茶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本文对我国茶叶的进出口贸易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影响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在政府与企业两方面提出了提高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花生油脂产业竞争力浅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廖伯寿 《花生学报》2003,32(Z1):11-15
分析了近五年来中国花生生产发展和油脂消费情况,认为花生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是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在花生总量进一步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及世界花生生产大国的花生消费仍将以内销为主,而油脂消费始终是花生消费的主体.我国花生油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包括大豆油、菜籽油、葵花籽油、棕榈油等大宗植物油相比,价格高而缺乏竞争力,原因涉及榨油花生原料成本高、含油量偏低、专用化程度低及加工技术等问题.培育高含油量、高产、高出仁率的优质油用型花生品种,以加工企业为龙头组织原料生产、改进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规范油脂市场,是提高我国花生油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最大花生出口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其他出口国家比较,具有出口品种多样,产品结构合理,产品深加工能力强,出口价格竞争力较强等特点。本文概括了主要花生出口国的出口特点和主要进口国的市场特点,对中国花生出口提出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衡量珠三角地区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水平与竞争力,构建了珠三角都市农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采用选择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珠三角9个城市的都市农业产业竞争力问题进行定量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九市的都市农业竞争力由大到小依次为:佛山>深圳>珠海>江门>肇庆>东莞>深圳>中山>广州,各个指标中关联度最大的是相关与支持行业。从总体竞争力水平看,佛山、惠州和珠海在珠三角地区的排名靠前,说明这几个市的都市农业产业竞争力处于中上游水平,总体竞争力较强。  相似文献   

13.
朱莉 《茶叶科学技术》2012,(1):31-34,38
通过对山东省茶叶产业基本状况、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及综合优势指数(包括效率、规模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国际市场上,山东省茶叶产业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但存在一定的波动;在国内市场上,山东省茶叶产业竞争力单产效率不高、规模优势不明显,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的主体角度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山东省茶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李峥  刘锭  霍增辉  陈富桥 《茶叶科学》2022,42(5):740-752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的签署为区域内贸易自由化提供了便利,考察RCEP对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1—2020年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茶叶进出口贸易数据,在分析各国进出口现状基础上,测算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出口相似度指数(ESI)、贸易互补性指数(TCI)、贸易结合度指数(TI)、产业内贸易指数(GL)等指标,考察双边茶叶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结果表明,中国茶叶出口与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竞争性较为突出,茶叶出口长期具有比较优势,绿茶出口比较优势明显,而大包装红茶出口的比较优势落后于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中国茶叶出口与日本、泰国、新加坡、韩国等茶叶出口相似度较高,在出口结构上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中国与新西兰、文莱、澳大利亚等国的茶叶贸易互补性较高,与印度尼西亚、新西兰和越南等双边茶叶贸易在个别年份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与澳大利亚、缅甸等国双边茶叶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最后提出在RCEP框架下我国拓展潜在市场、应对技术贸易壁垒及优化出口结构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发酵类茶为例的基于可比性的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已有研究的分析和梳理,总结出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应该基于出口茶类、包装和目标市场的可比性视角。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发酵类茶为例,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横向比较中国与其他主要茶叶出口国不同包装发酵类茶在不同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小。结果表明,中国茶叶在出口茶类、包装上的多样化特征,决定了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不仅在不同的目标市场上有所差异,即使在同一目标市场上竞争力也会随包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中国茶叶出口整体化处理与分析确实会掩盖不同茶类在细分目标市场上竞争力的显著差异。因此,精准化识别中国出口茶叶在细分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小,对于未来推动茶叶针对性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花生产业降本增效新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主要油料作物中,花生单位面积产油量最高,发展花生产业对保障我国食用油脂安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述了中美花生产业发展概况,比较了中美两国花生生产成本和种植收益差异,分析了我国花生种植成本高、种植效益低和国际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针对种、管、收、加工等全产业链的各环节,提出了我国花生降本提质增效的几条新途径,为降低花生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提升生产加工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对提升花生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ntercropping of perennial legumes with annual cereals although intercropping system is widely applied and studied.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yield and interspecific competitiveness in an intercropping system of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with corn (Zea mays L.). A 3-year (2007-2009)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cluding four intercropping patterns by alternating alfalfa and corn row ratios of 2:2, 3:2, 4:2 and 5:2. Mono-cultured corn and alfalfa were used as the control. The biomass yield of alfalfa was measured at early blooming, whereas that of corn was at physiological maturity. Competitiveness indices examined were 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 aggressivity (A), relative crowding coefficient (K values) and competitive ratio (CR). The biomass yields of mono-cultured alfalfa and all intercropping patterns increased each year. In all years, the 5:2 intercropping pattern always displayed a biomass yield advantage based on greater LER values. Alfalfa had higher relative crowding coefficients (K values), CR, and A values than corn. The intercropping of alfalfa with corn had yield advantages compared to alfalfa or corn monoculture. The intercropping pattern of 5:2 (alfalfa:corn row ratio) was an optimal pattern in our study. Alfalfa was the superior competitor when grown with corn, and its productivity dominated the total biomass yields. Thus, intercropping of alfalfa with corn has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performance with high land-use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