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上海自然条件下,1991年鉴定了5个粳型PGMSR和6个籼型PGMSR的育性转换期。结果表明粳型PGMSR育性转换期明显,不育性稳定;籼型PGMSR无明显的育性转换期。1990-1992年鉴定了农垦58s及其转育于不同遗传背景中的粳型PGMSR7001s、5088s、5074s与粳稻品种杂交F1、F2和F1花培获得的二代(H2)群体、粳型PGMQR//PGMSR/粳稻、PGMSR/粳稻//PGM  相似文献   

2.
应用花培技术选育水稻敏核不育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粳光敏核不育系,常规粳稻品种及其F1杂种进行药药培养,所得花粉植株用于分期播种和进入人工气候箱以鉴定光敏核不育性,结果表明:不同光敏核不育系及其杂种F1培养力存在明显差异,从组合N5047S/浙农大40和N5047S/02428分别获得84个和35个二倍体花培系,构建成了两个DH群体;在长日下这两个D体育性发生明显分离,其中28份为光敏不育系,短日下各花培系都可育;从N5047S/02428组合  相似文献   

3.
应用花培技术选育水稻光敏核不育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常规粳稻品种及其F1杂种进行花药培养,所得花粉植株用于分期播种和进入人工气候箱以鉴定光敏核不育性.结果表明:不同光敏核不育系及其杂种F1培养力存在明显差异.从组合N5047S/浙农大40和N5047S/02428分别获得84个和35个二倍体花培系,构建成了两个DH群体;在长日下这两个DH群体育性发生明显分离,其中28份为光敏核不育系,短日下各花培系都可育;从N5047S/02428组合中筛选出一个花培系浙农大13S(HP13S),经人工气候箱鉴定表现为光敏核不育特性.不育期为8月上旬到9月2日,长达20多天,制种是安全的,可育期结实率高,繁种也不成问题  相似文献   

4.
光长和温度变化对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水稻育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期播种试验说明7001S,N5047S和M105-9S三个PGMSR在上海自然条件上的育性转换期为8月底至9月初,C407S育性转换期不明确。在长光下,853111S光周期反应强,光周期反庆天数为71d,结实率为0,在小穗雄蕊原基突起后进入长光便开始转入可育,以后就对光周期反应不敏感。在长光下7001S和E47S花粉全不育,311116S有少量花粉表现正常,高温或低温对花粉育性亦有影响;在较适条  相似文献   

5.
对来自全国各地区的6个灿型PGMRs和10个粳型PGMRs在北京地区的育性观察发现:自然条件下灿型PGMRs和粳型PGMRs育性表现没以类型间的差异,在短日照处理的条件下,粳型PGMRs一般育性较好,而灿型PGMRs一般育性较低。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多数PGMRs,只能满足不育的要求,而不具可育的条件;少PGMRs在该地区似乎具有不明显的育性转换期;个别PGMRs没有稳定的不育或低育时期。根据各材  相似文献   

6.
调查了6个广亲和品种(WCVs)与4个测验种和7个籼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杂交F1、WCVs间杂交F1及F2的小穗育性.结果表明;6个WCVs与测验种IR36、南京11号、秋光、巴利拉杂交F1的小穗育性都在70%以上,表现亲和;而对7个TGMS的亲和性表现明显差异,不同组合F1的小穗育性为43.1%-88.6%.6个WCVs杂交的15个F1中,有14个F1的小穗育性在75%以上,表现正常,但其F2都分离出不同数量的少数半不育株.组合Varylava1312/轮回422F1的小穗育性为55.2%,F2群体中可育株与半不育株明显分离,表明这两个WCVs具有非等位的广亲和性基因.  相似文献   

7.
2558S、2877S、8902S和W6154S都是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转育而来的籼型不育系,试验得出2558S是可育临界温度低的温敏系,2877S和对照农垦58S是临界温度较低的光敏系,8902S是临界温度较高的光敏系,W61545是临界温度高的温敏系。这四个籼型不育系与四个常规品种杂交F_1育性都正常,同一组合正反交F1育性没有显著差异。在四川雅安夏季长光照但气温偏低的生态条件下,2558S和2877S与四个常规品种杂交F2和BF1育性基本上表现二对基因的遗传分离,而8902S和W6154S与四常规品种杂交F2和BF1育性分离表现不一致,有的组合表现二对基因的遗传分离有的组合则表现不育株显著偏少。由此认为这四个不育系的不育性由细胞核内二对独立遗传的隐性主基因控制,但遗传背景和环境光、温条件对育性分离表现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籼稻温敏核不育系5460S同它的等基因可育系5460,原始亲丁IR54以及4个具研究标记性状的品种杂交,全部组合的正反交杂种F1都表现可育,证明5460S温敏不育是一隐性性状,5460S同5460杂交的F2,B1F1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比率分别符合3:1和1:1,说明5460S是5460的单隐性育性基因空变系;该突变基因符号暂定“tms(t)”,在5460S同金早6号的组合,温敏核不育也表现1对  相似文献   

9.
用自然产生的粳稻白叶突变体6108及其衍生品系和绿叶品种杂交,F1均表现为绿色,说明白叶突变性状为核隐性遗传。F2,BF1中出现绿叶和白叶的分离,10个F2代组合绿叶植株:白叶植株的分离符合3:1的分离比,3个BF1组合的分离比符合1:1的分离比,说明粳稻6108白叶突变体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该白叶突变体选育粳稻并转成的“三系”不育系配制的杂种,可在苗期有效去除自交不育株,为杂交粳稻的去杂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几个水稻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育性遗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分别以花粉可育率和田间结实率为指标,采用保持系(p1)×恢复系(p2)杂交组合的六个群体及P1、P2、F1、F2、B1(F1×p1)和B2(F1×p2),分别与不育系测交的方法,对三个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的育性遗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其结果表明:(1)恢复系为古223时,以花粉可育率和田间结实率为指标,D汕A、G汕A和W汕A三个不育系的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均受两对独立主效基因的控制;(2)恢复系为IR24时,以花粉可育率为指标,D汕A和W汕A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均受三对主效基因的控制,其中一对独立,两对连锁,交换值为25%;而G汕A的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仍受控于两对独立主效基因。以田间结实率为指标,该三个不育系的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均受两对独立主效基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低温敏显性核不育水稻“8987”的育性转换与遗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89年在3304/明恢63的F5代发现一个水稻雄性不育材料8987。它具有育性转换特性,温度是引起育性转换的主导因素,较低温时完全雄性不育,较高温时正常可育,结实率可达80%。8987与其它品种正、反交F1代具有与它相同的育性转换,但组合间表现程度不完全一致。F2代在较低温度下发生育性分离时,有些组合F2不育株数:可育株数符合3:1,但有些组合可育株较多,分离比偏离3:1。这表明8987具有低温敏不育特性,它的不育性主要受细胞核内一对显性基因控制,遗传背景(微效修饰基因)对育性也有一些影响,是一种雄性不育新类型。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光敏核不育性进行水稻轮回选择育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光敏核不育系为母本,12个粳稻和爪哇稻品种为父本,用4×12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建成轮回选择的基础群体S89。1989 ̄1992年夏季在武昌考察了S89及第1、2、3轮改良群体S90、S91及S92。结果表明:各轮异交群体中88%以上的植株于武汉地区粳型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稳定不育期内(即7月中旬至9月1日以前)抽穗。各办经异交群体内均出现不育、部分不育和可育株的育性分离。各轮异交群体中不育株的平  相似文献   

13.
籼,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基因等位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0-1991年分析了农垦58S及其转育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相互杂交的F1,F2,F3等植株在武汉自然长光照或遮光短日照条件下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粳型光敏核不育系7001S,1514S,31111S和33001S的光敏不育基因均来源于农垦58S,相互间还存在着微效修饰基因的差异,但灿型核不良系W6154S和W7415S的不育基因座位可能不相同,W7415S的光敏不育基因来源于农垦58S,W6  相似文献   

14.
在合肥自然条件下,连续6年(1987~1992)观察了7001S育性和主要特征特性,研究了繁殖制种等配套技术。结果表明:(1)7001S属早熟晚粳型,播始历期122(单季制种)~80(双季繁殖)天。(2)不育期不育性稳定〔花粉败率率(SP)99.05%~99.94%,自交结实率(SS)0.00%~0.13%〕,不育期30天以上,主要集中在8月;育性转换明显,转换期在9月5±2日;可育期可育度高(SP75.618%~22.122%,SS6.25%~44.00%)。(3)配组优势显著,已选育出两个通过省级区域试验待审定的粳杂组合;繁殖制种产量高,配套技术易于操作。讨论了7001S的实用性和适宜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用蕾期授粉和杂种胚培养方法,获得碘甘蓝与菜心的种间杂种杂种F1代小孢子发育在花粉母细胞二分体或四分体时期出现异常,成熟小孢子碘反应阴性,形态上出现异常在培养条件下,少数F1花药形成愈伤组织,其中大部分愈伤组织产生根,但只有极少数愈伤组织能分化出芽并最终形成花粉苗花粉植株小孢子发育正常,具有自交不亲和特性,但蕾期授粉有一定育性,表明花粉植株已经过染色体自然加倍  相似文献   

16.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4种不同种质的7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在可育期内相互杂交,将其杂交组合的F1、F2代在广州长日高温条件下种植,观察其育性表现,并进行等位性测验。结果表明,N12S与N18S的不育基因完全等位,W7415S与5460S之间,安农S-1与W7415S、N12S(N18S)之间光温敏不育基因部分等位,即它们两两之间存在1对位点相同的不育基因。W6154S与所有其他6个不育系,衡农-1S与所有其他6个不育系,5460S与W7415S之外的其他5个不育系,不育基因均完全不等位。文章还对不育基因等位性划分标准,以及光温敏不育系的转育利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改变传统的光敏核不育选育的技术策略,通过复交的新途径,育成起点温度低的新资源两用核不育系新光S0该材料株型紧凑,剑叶挺直,分蘖中等偏强,不育期花粉败育彻底,可育期育性恢复较高。其育性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共同影响,在中、低温下受光周期控制,长日不育,短日可育,15h长日处理,23.1 ̄24.1℃时套袋自交结实率0.67%和1.30%。30.1℃高温处理可使花粉完全不育,与日照无关。新光S与农垦58S衍生  相似文献   

18.
水稻品种广亲和基因等位关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双列杂交研究了8个广亲和水稻品种广亲和基因的等位关系。研究表明:品种Calotoc、Cpslo-17、Ketan Nangka、02428和轮回422之间相互杂交F#-1代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均达到正常育性水平。F#-2代分离不明显,推测这些品种间广亲和基因相互等位,品种02428轮回422的广亲和性受S#-5位点的广亲和基因S#+n#-5控制。 广亲和品种Ketan Nangka与Aus373或Dular杂交,F#-1花粉均出现部分不育现象。轮回422与Aus373杂交,F#-1花粉和小穗育性均显著低于正常水平;与Dular杂交的F#-1花粉育性接近正常水平,但小穗育性显著偏低。以上组合F#-2代群体均出现明显的育性分离,可育株与部分不育株的分离符合7∶2的分离比,说明品种Aus373和Dular的广亲和性在遗传上受与S#-5位点不等位基因的控制,表现配子体不育的遗传特点。在品种Aus373和Dular分别与Calotoc、Cpslo-17、02428之间的杂种F#-1育性正常,F#-2代有少数半不育株出现。推测在这些组合中,杂种育性的表达除了受主基因控制以外,还有微效基因参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农垦58S为基因供体转育的W6154S,Ks-9,N12S,N15S,N18S5个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1991~1993年在广州自然条件下观察了它们的育性变化,对温度诱导其有性转换规律进行了相关,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的不育系,其温敏性越强不育系温敏期越长,同一不育系,日最低温温敏期最长,日均温其次,日最高温最短,2.不同不育系各温度因素对花粉育性的影响不同,有的以日最低温影响最  相似文献   

20.
籼型核不育两用系W91607S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W6154S为母本,CP-SLO17为父本于1988年杂交配组,在后代中经定向选择,于1991年育成W91607S。1994年通过河北省科委的技术鉴定。W91607S在武汉自然条件下7月25日至9月10日抽穗为不育期,花粉和小穗自交不育度均在99.5%以上。1000株以上群体遗传性稳定,花粉不育度99.99%,小穗自交不育度99.88%。在育性对温度的敏感期进行日平均温度24℃、光照、14h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