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象虫金小蜂是烟草甲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为探究象虫金小蜂的人工繁殖技术,本文研究了象虫金小蜂的寄主选择性偏好,筛选了象虫金小蜂及其寄主烟草甲的最佳饲养密度,并评价了象虫金小蜂在不同释放密度和方法下对烟草甲的防效。结果表明:象虫金小蜂对4种寄主的选择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烟草甲、绿豆象、菜豆象和玉米象;象虫金小蜂更偏好选择烟草甲幼虫作为产卵寄主。4种寄主中,以烟草甲为寄主的象虫金小蜂发育历期最短、出蜂数最多,成蜂质量最重。每瓶接种150头烟草甲能获得最佳出虫量1725.00头/瓶,在此密度下饲养烟草甲40 d左右,每瓶接入40对象虫金小蜂,可获得最佳出蜂数608.00头/瓶。无论在烟箱还是烟垛条件下,象虫金小蜂对烟草甲的种群数量均具有一定控制作用,大部分处理的防效在77.9%~92.0%之间。综上所述,象虫金小蜂更偏好寄生烟草甲,每个饲养瓶接种150头烟草甲成虫,40 d后接种40对/瓶象虫金小蜂可以作为象虫金小蜂人工繁殖的基本技术参数,且采用象虫金小蜂防治对烟草甲的种群数量有一定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大麦虫Tenebrio molitor蛹是繁育花绒寄甲Dstarcus helophoroides重要的替代寄主。通过建立"花绒寄甲幼虫—大麦虫蛹"寄生系统,测定花绒寄甲幼虫在1~7 d日龄大麦虫蛹上发育历期的变化及羽化成虫的体长、体宽、单头重、总重等指标,分析大麦虫蛹日龄对花绒寄甲发育历期及成虫适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麦虫蛹日龄的增加显著延长了花绒寄甲的幼虫期,对结茧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大麦虫蛹日龄超过4 d时,花绒寄甲的茧期显著降低,成虫羽化率显著增加。大麦虫蛹日龄对花绒寄甲成虫的羽化数量无显著影响,但明显降低了花绒寄甲成虫的体长、体宽、单重和总重。大麦虫蛹日龄的增加减缓了花绒寄甲幼虫的发育,降低了羽化成虫的适合度。为指导用大麦虫蛹繁育花绒寄甲的接种时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田间收集蚜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aphidis(Bouche),采用室内饲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龄期菜蚜茧蜂Diaeretella rapae M’Intosh对蚜虫宽缘金小蜂发育的影响,蚜虫宽缘金小蜂寄生菜蚜茧蜂的蛹,是体外寄生蜂,其对处于预蛹期前的菜蚜茧蜂不会有寄生行为.随着菜蚜茧蜂蛹龄的增加,蚜虫宽缘金小蜂的发育历期由15.22d逐渐缩短为12.21d,重寄生率也由15%逐渐降低为3%,蚜虫宽缘金小蜂的个体发育可分为卵、工龄幼虫、Ⅱ龄幼虫、Ⅲ龄幼虫、预蛹、蛹等6个阶段,文中对各发育阶段作了详细描述,并附有相应的图片。  相似文献   

4.
宁夏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天敌昆虫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宁夏光肩星天牛和黄斑星天牛天敌昆虫自然种群很少,主要有花绒穴甲寄生天牛的老熟幼虫、蛹、成虫,柿树螟蛾捕食天牛卵,寄生蝇、虱蝇类寄生天牛幼虫和蛹,姬小蜂寄生天牛蛹.花绒穴甲是大型杨树天牛最有价值的优势天敌种,在宁夏很多地区有少量发现.该虫自然扩散能力弱,分布狭窄,在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寄生率较高,其它昆虫偶尔发现有寄生和捕食现象,但数量极少.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寄主质量对寄生蜂寄生的影响,在室内研究了桔小实蝇蛹体大小对蝇蛹金小蜂寄生选择和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饥饿法处理桔小实蝇三龄幼虫获得体型(用体质量表示)差异较大的寄主蛹,供蝇蛹金小蜂选择寄生,观察寄生蜂寄生不同质量寄主的子代数量、发育历期、性比和成虫寿命。结果表明,蝇蛹金小蜂对寄主大小有显著的选择性,蝇蛹金小蜂显著偏好寄生体型较小的寄主蛹,而且随着寄主体型的增大,其雌性比率增大;然而,桔小实蝇蛹体大小不影响蝇蛹金小蜂子代的发育历期和寿命。由此可见,蝇蛹金小蜂母蜂能够根据寄主质量来调节子代的数量和性比,以最大优化子代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有效实施烟草储藏害虫综合治理、确保烟草及其制品品质提供新方法。[方法]研究不同温度(25、35、45、55、60、65℃)下处理不同时间(60、75、90、105、120 s)对烟草甲成虫、蛹、幼虫和卵的致死作用。[结果]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温度、不同处理时间对烟草甲各虫态的致死作用效果差异显著。在处理温度为25、35和45℃时,该试验各个处理时间对烟草甲各虫态均无致死作用,而在处理温度为55℃以上时对烟草甲各虫态均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在处理温度为60℃时,对烟草甲成虫、蛹、幼虫和卵达到100%致死作用的最短处理时间分别为90、120、75和75 s。[结论]高温处理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害虫防治方式运用到储烟害虫综合治理当中。  相似文献   

7.
寄生蜂卵成熟动态影响其产卵决策行为,因而对于认识寄生蜂搜寻行为生态学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菜粉蝶(Pieris rapae)为模式生物,首先连续3周每隔24 h详细观察子代蜂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体型、卵巢管以及寄主蛹的外部形态,以此为基础观察了低温处理(模拟越冬温度)被寄生蛹对子代蜂成熟卵数量动态的影响.蝶蛹金小蜂胚后发育历时约2周,其中卵期1d;幼虫历期约7d.初孵幼虫体透明;胚后第3-6天体积快速增大,然后减缓,体色由绿变黄;胚后第8天进入预蛹,第9-12天蛹淡色,复眼由淡黄变为深红,第13-14天蛹暗黑色,并逐渐带有金属光泽.卵巢管在羽化当天即开始沉积卵黄,并在羽化后1-4 d连续增加直到出现卵吸收;羽化后5-6 d成熟卵数量增速不明显甚至略有减小.寄主蛹随子代蜂从卵发育至幼虫再到蛹体色从绿色变为灰褐色再到土黄色.低温处理被寄生的寄主蛹(寄生蜂处于老熟幼虫或蛹期)后,羽化成虫的卵巢管略细,成熟卵数量较少.成熟卵数量的变化不仅受低温处理的影响,而且受雌蜂体型大小和日龄的影响;低温处理明显减缓卵成熟速率,各日龄期成熟卵数量均明显减少;适温下成熟卵数量于羽化后第4天达到峰值,而低温处理下成熟卯数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延迟至第7天.研究表明,越冬低温对来年羽化的蝶蛹金小蜂卵成熟动态具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花绒穴甲室内发育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该研究在实验室人工条件下饲养完成花绒穴甲两个发育世代.结果表明花绒穴甲成虫用人工饲料饲养,成虫将卵产在虫道的缝隙和折形纸条上,卵孵化率最高为89 % .花绒穴甲初孵幼虫寄生力强,一头初孵幼虫足以麻痹体重在0 .5 ~0 .9 g 的松褐天牛老熟幼虫,同样还可麻痹杀死多种昆虫幼虫.花绒穴甲幼虫连续寄生取食寄主5 ~7d ,历经6 个龄期,发育为老熟幼虫并结茧化蛹,花绒穴甲幼虫多寄生时发育不良,中途将花绒穴甲幼虫转移到新寄主体上继续取食较困难.室内饲养花绒穴甲的生活周期,从第一代成虫产卵发育至第二代成虫羽化需50 ~70 d.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人工繁殖管氏肿腿蜂的替代寄主.[方法]研究了管氏肿腿蜂对黄粉甲、家蚕、蜜蜂、玉米螟的寄生特性,并优化了管氏肿腿蜂对黄粉甲蛹的寄生条件.[结果]管氏肿腿蜂对不同供试昆虫的麻痹率和寄生率不同,其中对黄粉虫蛹的寄生率较高;以黄粉虫蛹为寄主,只有湿度在70%以上时管氏肿腿蜂才能顺利羽化,当蜂虫比为8:2时寄生成功率最高.[结论]黄粉虫蛹可作为寄主繁蜂.  相似文献   

10.
以小菜蛾重要的幼虫-蛹跨期寄生蜂菜蛾啮小蜂为研究对象,在(25±1)℃条件下研究了1,2,3,4龄初和4龄末小菜蛾幼虫被寄生后,对菜蛾啮小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寄生各个虫龄小菜蛾的啮小蜂从卵到羽化的发育历期、羽化后成蜂寿命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同虫龄被寄生小菜蛾羽化出的啮小蜂的性比只在3龄末和4龄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寄生4龄末小菜蛾育出的雄蜂比例最高.菜蛾啮小蜂对各虫龄小菜蛾幼虫产卵寄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好性,但相比2龄和4龄小菜蛾幼虫,3龄末小菜蛾幼虫仍是较适合的寄主,寄生3龄末小菜蛾幼虫羽化出的啮小蜂个体最大.  相似文献   

11.
假寄生对菜粉蝶蛹血细胞总数和包囊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假寄生(pseudoparasitism)方法评价了蝶蛹金小蜂雌蜂携带因子的生理活性。雌蜂经辐射处理后,其假寄生能象未处理正常蜂的寄生一样,明显地抑制寄主(菜粉蝶蛹)的血细胞免疫;所引起寄主血细胞总数、死亡率及浆血细胞延展率变化的生理效应与未处理正常蜂寄生时基本一致;而人为针刺则不能引起上述生理效应。说明菜粉蝶蛹被寄生后其血细胞免疫受抑制,主要是由雌蜂携带的免疫抑制因子所引起。  相似文献   

12.
丽蝇蛹集金小蜂寄生棕尾别麻蝇的生理学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寄生能引起寄主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蛹的血细胞数量、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组成与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发生明显的变化.寄生蛹的血细胞总数、浆血细胞和颗粒细胞数量都极显著多于未寄生蛹,而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和糖的含量则均极显著低于未寄生蛹.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寄生蛹与未寄生蛹间血淋巴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分子量为28 kD、32 kD和100 kD蛋白谱带的丰度自寄生2 d后起多明显弱于未寄生蛹,而分子量约14 kD的蛋白谱带则恰相反.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温度和虫果完整度对柑橘大实蝇幼虫入土化蛹的影响,通过人工气候箱,设置了不同温度和虫果完整程度处理,观察柑橘大实蝇幼虫的化蛹数量和化蛹进度.结果表明:所有虫果中幼虫在4℃条件下均不化蛹,在8℃条件下化蛹率低,在12℃条件下化蛹数量最多,且进度最快,16℃条件化蛹较集中;剥开的虫果中幼虫化蛹数量最多,进度也比完整虫果...  相似文献   

14.
对烟草甲的试验种群的体长、体重、龄期以及产卵量等生物学参数和试验种群生命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30(±1)℃,相对湿度75(±5)%,用碎麦加10%酵母饲养下,烟草甲卵多散产,卵长0.41 mm,卵宽0.19 mm,历期5.57 d;幼虫分为4龄,各龄幼虫历期分别为5.97、5.17、4.94、5.65;蛹历期3.61 d,雌雄性比为100:65,雌蛹体长、体宽、体重都明显高于雄蛹的体长、体宽体重;成虫产卵期5.16 d,单对隔离产卵量为21.35粒,明显少于群体产卵的平均卵量.生命表结果表明,烟草甲试验种群的种群趋势指数(I)为15.37.  相似文献   

15.
洋虫是1种新型的饲用昆虫,实验研究了洋虫人工饲料麦麸、玉米粉、小麦粉和豆粉及其配方对洋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饲料配方饲喂洋虫,对洋虫幼虫的存活率影响不显著,对幼虫增重、蛹重和化蛹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用豆粉作为洋虫幼虫的饲料,幼虫增重快,化蛹率高,蛹重重;用小麦粉饲养的洋虫幼虫各项指标均接近于豆粉饲养的幼虫,其次为麦麸,用玉米粉饲养的效果呈明显弱势.综合经济成本来考虑,建议洋虫的人工饲料取小麦粉和麦麸为主,混配少量的豆粉及微量的Vb和复合Vc为好.  相似文献   

16.
黄芪根瘤象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对发生于甘肃省黄芪种植区域的黄芪根瘤象(Sitona ophthalmicus Desbrocher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报道。通过室内观测详细描述该虫的成虫、卵、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通过野外调查研究该虫的越冬虫态、生活习性、产卵和为害规律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黄芪根瘤象1年发生1代,产卵盛期出现在5月、幼虫为害高峰出现在7月中旬;化蛹盛期出现在7月下旬、羽化盛期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10月后开始越冬。并且产卵成虫为越冬成虫,越冬虫态为成虫和幼虫。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松林重要害虫萧氏松茎象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措施,采用林间观察法揭示该虫的生活史和习性,通过室内外试验摸索了防治该虫的有效方法。结果表明:萧氏松茎象在云南昆明地区2年发生1代,跨3个年度,以幼虫、成虫和少量蛹在松脂混合物筑成的蛹室内越冬。成虫8月中旬开始羽化,10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11月下旬开始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中下旬幼虫开始孵化,11月下旬幼虫开始越冬,第三年3月重新取食,7月中旬开始化蛹,8月中旬为化蛹高峰期,8月中旬下一代成虫开始羽化。每年4—5月在受害林分中喷撒绿色威雷水剂或噻虫啉悬浮剂2种药剂1∶200倍液对成虫防治效果较好;8月上中旬老熟幼虫期和化蛹高峰期人工刨除松树基部的松脂混合物并捕捉老熟幼虫、蛹和新成虫是防治该虫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90—1993年,采用田间详细调查和室内饲养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黑带食蚜蝇Epistrophe balteata De Geer的生物学特性和捕食作用.结果表明;该虫每年发生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在7~8月间,第3代幼虫则形成休眠蛹,各龄幼虫对蚜虫的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Ⅱ型,随着幼虫的生长,其捕食量逐渐增大.文中还报道了其产卵行为等习性及其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述了近年来在河南省郑州地区通过饲养采到的两种金小蜂——大宽缘金小蜂Pachneuron grande Thomson 和盔蚧宽缘金小蜂Pacheuron concolorF(?)rster 的形态特征、寄主、标本采集记录等。这两种金小蜂在我国分布是首次报道,前者寄生于一种食蚜蝇的蛹,后者寄生于刺槐树上的褐盔蜡蚧雌成虫(可能是重寄生)。  相似文献   

20.
越冬代菜粉蝶Pierisrapae蛹被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puparum寄生后,其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寄生后0.5~2d逐日上升,此后则逐日下降.雌雄寄生蛹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寄生后1~4d显著高于同期未寄生蛹,寄生后5d则略低于同期未寄生蛹;寄生蛹血淋巴中总糖和海藻糖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可溶性蛋白相同,也是寄生后0.5~2d升高,寄生后3~5d降低.寄生后0.5~2d,雌雄寄生蛹血淋巴中总糖和海藻糖含量显著高于同期未寄生蛹,寄生后3~5d则恰好相反.寄生蛹血淋巴中还原糖含量在寄生后0.5~3d日渐升高,寄生后4d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寄生后5d则急剧下降.越冬代菜粉蝶蛹血淋巴中海藻糖酶无活力,而雌雄寄生蛹血淋巴中海藻糖酶的活力在寄生后0.5d开始显现,此后逐日升高,至寄生后5d已达43.24~44.27μg葡萄糖·mg-1蛋白·min-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