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近4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草地在畜牧业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我国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来遏制草地退化,但由于过度放牧、滥用耕地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草地退化依然在广泛蔓延。对我国草地退化的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草地退化机理、草地生态系统功能、草地退化诊断方法、草地恢复与改善、利用地理空间技术进行草地管理等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我国草地退化的基本现状,深入分析了草地退化原因、表现特征和治理对策,以期为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支撑,指导退化草地的改良和修复,推动我国草地生态畜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提出甘肃省草地资源退化状况,分析得出人为破坏、草地超负荷利用、草地鼠虫害频繁发生、草地群落物种数减少、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不合理的开矿、草地保护、管理意识不强等因素导致了甘肃省草地资源的日益退化。最后指出要恢复草地生态系统,必须从以下七个途径入手,既①强化宣传教育,依法管护草地资源;②科学规划,分类指导;③规模种植,加快人工草地建设;④加强围栏封育;⑤大力实施草地改良;⑥依靠科技进步,保护和建设草地资源;⑦从空中要水。这将对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盐池县草地不同沙化阶段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盐池县5种不同沙化类型草地:潜在沙化草地、轻度沙化草地、中度沙化草地、重度沙化草地和极度沙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分析植被物种组成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以探讨沙化对草地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沙化程度的加重,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逐渐被沙生一年生草本植物及沙生灌木、半灌木取代;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自潜在沙化草地至极度沙化草地均逐渐下降,群落趋向于简单和不稳定,物种的替代率升高;群落相似性系数以重度沙化草地与极度沙化草地之间最高,而潜在沙化草地与极度沙化草地之间最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总结三江源草地退化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草地退化的原因。结果表明:该地区90%以上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中度以上的退化草地为1247.83×104hm2,约占该区草地可利用面积的60%以上,退化草地类型主要分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沙化型退化草地和毒杂草型退化草地。在导致草地退化的因素中,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尤其是超载过牧,迫使草地大面积退化、沙化、荒漠化,再加上鼠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进一步加快了草地"三化"的速度。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和过牧草地土壤全氮、总有机碳和全磷含量整体高于耕地和林间草地,退耕地种草后土壤全氮、总有机碳含量增加,全磷含量无显著变化.耕地和过牧草地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天然草地、过牧草地和耕地土壤pH值显著高于林间草地和人工草地,而土壤电导率均为过牧草地显著高于天然草地,天然草地显著高于林间草地、人工草地和耕地.林间草地和过牧草地土壤容重显著高于天然草地和耕地,而天然草地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林间草地土壤含水量最低.  相似文献   

6.
对江河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及单播、混播人工草地土壤种子库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土滩"退化草地、单播人工草地和混播人工草地分别由33种、25种、30种植物组成,密度分别为13 035.6粒/m2、10 138.8粒/m2和10 672.4粒/m2;"黑土滩"退化草地已没有放牧利用价值,而单播和混播人工草地具有较高的放牧利用价值;土壤种子库中种子数量在垂直分布上呈现由表层土壤向深层逐层减少的变化规律;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为"黑土滩"退化草地>混播人工草地>单播人工草地,"黑土滩"退化草地和混播人工草地、单播人工草地土壤种子库之间相似性较低。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本文以1982年和2009年草地资源调查数据为依据,研究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天然草地的生产力、高度、盖度。结果表明,平原区草地严重退化,草地的生产力下降和不合理利用等诸多因素造成草地退化。鉴于此,本文提出了草地退化治理对策,以期为草地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草地退化和草地石漠化的空间耦合关系,以赫章县草地为例,运用"3S"技术,获取不同坡度等级下的草地退化与草地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草地主要分布在赫章县南部,草地分布平均坡度在15°~25°之间的占70.11%,是草地退化与草地石漠化多发区。各坡度等级下的草地面积占比、草地退化占比和草地石漠化占比分布走向一致。随着坡度的上升,不同石漠化等级的草地退化发生率和不同退化等级的草地石漠化发生率逐渐增加,坡度是影响草地退化和草地石漠化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甘南高寒草地利用现状,针对发展高寒草地畜牧业的制约因素,提出合理利用放牧草地需要放牧时间正确、畜群结构与放牧强度适宜、划区轮牧,实现高寒草地的生态恢复及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加大草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季节畜牧业、优化畜群结构、增加草地投入、培养畜牧业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高海拔岩溶山区天然草地、农田和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毛管持水力等性状以人工草地表现最好,天然草地次之,农田最差.研究区土壤呈强酸性,pH值在3.49~4.44之间,农田和人工草地土壤pH值明显高于天然草地,高幅达0.58~0.95.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以人工草地表现较好,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天然草地表现较差.0~50 cm土层土壤中微量元素密度:有效铁、有效锌和有效硼表现为天然草地>农田>人工草地,有效铜和有效钼表现为农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有效锰表现为农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  相似文献   

11.
利用幂乘方法则模型探讨了鄂尔多斯3种不同类型草地在禁牧情况下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幂乘方法则在解析鄂尔多斯不同类型草地的空间异质性时具有很好的吻合性;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地、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fens)草地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灌丛草地均比随机分布呈现了较强的空间异质性,群落整体的空间异质性指数表现为油蒿灌丛草地>羊草草地>芨芨草草地;群落整体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油蒿灌丛草地>羊草草地>芨芨草草地;L-样方(50cm×50cm)内的平均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羊草草地极显著地高于油蒿灌丛草地,油蒿灌丛草地又极显著地高于芨芨草草地(P<0.001);L-样方内的平均生物量表现为油蒿灌丛草地极显著地高于芨芨草草地(P<0.001),而羊草草地与油蒿灌丛草地以及芨芨草草地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这3种类型的草地其L-样方内的平均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都随着群落整体空间异质性指数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草地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指出大搞草地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发展畜牧业的关键环节,并根据古浪县实际情况,提出加快草地建设要抓好中部丘陵草地建设区、北部风沙草地建设区、南部高山草地建设区三大区域建设,要开展繁育草种、飞播牧草、退耕种草、草地改良、草地保护五个重点工作,这对与草原建设和荒漠化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的理论价值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退化草地的系统性恢复:概念、机制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草地是地球陆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的多功能生态系统,长期以来过高的家畜数量使草地超载过牧,同时气候变化也对草地的生态稳定性产生负向作用,导致世界及我国的草地出现普遍性退化。草地退化是制约草地实现生产、生态功能的世界性环境问题之一,如何有效地使退化草地恢复是人类面临的巨大科学与技术挑战。迄今对草地恢复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这些研究总体上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并且实践多于理论研究,尚未形成有共识的草地恢复理论。只有深刻认识草地恢复的过程、机制及途径等理论问题,才能更有效地建立其相关的技术基础,进而研发出行之有效的草地恢复技术。本文作者针对草地恢复问题,分析总结了以往建立的草地恢复模型,即恢复演替理论、阈值模型、选择状态模型及过滤模型等,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草地的系统性恢复概念,即通过构建基本的草地关键组分(植被-动物-微生物的营养级物种与优势种)激发草地生态(跨营养级的养分-水分联系、地上-地下耦合等)的自组织过程,实现以系统稳定平衡和多功能协同为目标的恢复方式。草地的系统性恢复强调:恢复目标是接近或达到新的稳定平衡状态,这种状态能够保证维持草地主体功能即可。草地的恢复方式是从营养结构到生态过程和多功能的“系统化”,实际上是从“系统”角度定义、实施草地恢复;草地结构的恢复,即需要恢复草地的优势种或营养级物种,以此构建的生物多样性、食物网或生态网络之框架;草地过程的恢复是实现其自组织性,即依赖草地的内源动力,促发草地过程“自然地”达到稳定状态,这种内源动力源于草地系统存在的生物组分,由于生物可以进行新陈代谢而产生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反馈;草地功能的恢复主要是恢复草地的多功能(产品生产与生态服务),并使多功能之间形成协同与耦合,最终体现的是草地恢复的结构整体性、过程自组织性和功能完整性。文中还阐释了草地系统性恢复的相关机制,同时,对草地系统性恢复的主要方式或途径——封育式自然恢复、人工辅助式干预恢复、适度利用式激发恢复等,进行了深刻解析。鉴于我国牧区的草地面积、家畜数量基数、以及社会生产状况,草地的适度利用恢复可能是一种现实而有效的恢复途径。尽管草地恢复与草地退化密切关联,然而,草地恢复的过程与机制远比想象得更加复杂。本文构建了草地系统性恢复的概念框架,试图丰富、推动发展草地恢复的一般性理论。今后,仍然需要在不同的退化草地上,开展更多的长期试验与技术实践来检验、修正及发展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黄河源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分布的关键地形特征,利用2019年黄河源区玛沁县、河南县、泽库县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实地调查,分析高寒“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海拔为3 500~4 000 m,且在海拔3 700~3 800 m时退化最严重;从坡向分析来看,“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主要发生于阳坡、半阳坡,从坡度分析来看,“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主要发生于缓坡地和滩地。聚类分析发现研究区草地类型为阳坡极度退化草地、半阳坡重度退化草地、阳坡-滩地轻度退化草地、半阳坡轻度退化草地、湿地轻度退化草地、阴坡未退化草地等6类。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减少;同一土层的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在湿地轻度退化草地和阴坡轻度退化草地中最高,阳坡极度退化草地最低,且差异显著(P<0.05);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土壤速效钾含量在重度、轻度退化草地较高,湿地轻度退化草地显著最低。阳坡极度退化草地全钾含量、鼠害破坏率和鼠洞数最高,湿地轻度退化草地全钾含量最低,与阳坡极度退化草地差异显著(P<0.05);湿地轻度退化草地和阴坡轻度退化草地均无鼠类活动。  相似文献   

15.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有关草地放牧对植物影响方面的论述及研究结果,分析了放牧与草地植物生长发育、草地植物群落演替、草地植物的补偿性生长及草地植物生存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适当强度的放牧对草地植物的分蘖繁殖有利,并且有利于草地植被的补偿性生长,提高草地产量.适当的放牧有利于草地植被结构的改善,提高优良牧草的比例.  相似文献   

16.
以具有丰富草地类型的甘肃省为研究区,研究了中国6种主要类型草地各自植被生长过程特征并量化分析了影响各类型草地分布的自然因子特征.其中,6种草地类型是基于TM和MODlS两种遥感数据,综合运用自动分类及决策树分类方法划分而得,按照分布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典型草地、草甸草地、荒漠草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灌丛草地.引入了区域平均EVI值作为遥感因子,构建6种类型草地生长过程曲线,揭示各类型草地生长过程及相对生物量之间的差别,给出遥感划分草地类型的最佳时相.运用空间叠加分析手段,揭示了各种类型草地分布区的自然因子特征.分析发现水热的配比及海拔是影响草地类型的主导因子,坡度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草地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南省草地资源概况、类型、牧草营养价值和草地利用现状进行了论述,认为河南省草地具有水热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农牧结合型持续农牧业的优势,但也存在草地营养品质低、草地分布偏远零散、利用不平衡、农林牧矛盾大等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草地开发利用的对策,以期为河南省草地畜牧业发展和粮食核心区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三江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不同土层的土壤特征.结果表明,三江源区高寒生态条件下草地退化对土壤物理、化学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在0~30 cm土层,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容重、含水量、总孔隙度差异显著.土壤容重随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和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变动范围为1.02~1.61 g/cm3;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随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减小,变动范围分别为13.98%~70.75%、40.82%~60.29%;土壤pH总体随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增大;土壤有机碳含量随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下降,以0~10 cm土层下降最明显,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高寒草地该土层有机碳含量与未退化草地相比,分别下降36.05%、61.82%、66.55%;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总体为未退化草地>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  相似文献   

19.
基于298个样地、894个描述及测产样方5、960个点测样方的野外调查资料,分析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河北省崇礼县天然草地的植物物区系特征和群落特征。将本区天然草地资源划分为3个草地类、5个草地组、11草地类型,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的优势种、主要伴生种、草地盖度和产量等群落特征与草地退化现状,并据此提出了草地保护利用和改良对策。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草地资源的异质性内涵和特性的分析,运用对比分析法和生态价值计量法研究了新疆草地资源在不同时期和地域的产草量及载畜量的变化特征,进而得出2013年新疆草地资源的生态服务总价值为498.26亿元。根据新疆草地面积和各草地类型服务价值占比大小,将其划分为重点草地开发区域、草地平稳发展区域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区域3个部分:重点草地开发区域包括温性草甸草原、山地草甸、沼泽,其单位草地面积生态服务价值高,但面积仅占新疆总面积的8.34%;草地平稳发展区域包括温性荒漠和低地草甸,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占比高达50.79%;其余草地类型所在区域则划分为生态环境保护区域,重点保护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以促进该区域草地的良性发展。对新疆的草地类型进行合理划分,能够提高新疆不同草地类型的利用率,为草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