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黔西北高寒山区水稻产量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毕节地区 1961~ 2 0 0 0年 40a间水稻产量与其生育期间气温、降雨量、日照等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9月上旬均温、5月上旬降雨量及 9月上旬日照时数与水稻产量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是影响水稻产量的最主要气象要素。结合产量丰歉年型提出了水稻适宜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温度、日照、降雨气象三要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我们于2008-2017年连续10年对5个水稻品种在同一试验地点、相同栽培管理条件下,进行了气象三要素对水稻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气象三要素中降雨量在年度之间变化最大,与历年比较变幅-35.5%~41.2%。但降雨量比历年减少32.9%和增加41.2%的年份产量相当,2008年与2009年降雨量相当,但产量相差20.3%,年度间降雨量变化不是增产或减产的主要因素。2008年、2010年、2013年、2016年4~10月总日照时数分别比历年减少15.2%、18.2%、16.5%、20.3%;尤其是2008年6月下旬减少49.9%、2010年7月中旬减少79.7%、2013年6月减少38.8%、2016年7月中下旬减少39.8%、2017年下旬减少45.8%的极端寡照气候,分别导致了2008年分蘖不足、2010年成穗率降低、2013年分蘖不足及成穗率降低、2016年、2017年实粒数少;2015年9月份日照时数较历年减少25.6%,9月下旬较历年减少50.4%,导致产量、品质下降,部分品种穗颈瘟严重。由此说明,日照时数减少是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温度增加具有明显补偿日照不足的作用,2016年比历年日照时数减少20.3%,是10年日照时数最少年份,但在温度提高8.5%的作用下,2016年与10年日照时数位居第2位的2012年产量相当。研究还表明,天津地区6、7月份尤其是7月中下旬易发生极端寡照天气,应引起生产注意;同时,连续10年日照时数都没有达到历年水平,产量最高的2017年的日照时数较历年还少6.4%,因此,从日照的角度看天津地区水稻单产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水稻分蘖期至孕穗前极端寡照易造成水稻"有看头,没打头"的丰产假象,因此,生产上应加强气象预警和信息发布,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不可避免地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为了解气象因素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利用桐乡市2001—2013年气象资料和水稻产量数据,运用指数平滑法测定水稻趋势产量,分离出水稻气象产量,与水稻生育期逐月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照时数、降水量进行相关分析,确定了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因子,建立回归方程并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桐乡市水稻产量与当地气象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关度最高的为9月日照时数和6月日照时数。水稻产量预测公式对2001—2013年历年水稻产量进行校验,平均准确度达99.0%;对2014—2017年水稻产量进行预测,平均准确度达96.2%。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毕节地区1961-2000年40a间水稻产量与其生育期间气温、降雨量、日照等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9月上旬均温、5月上旬降雨量及9月上旬日照时数与水稻产量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是影响水稻产量的最主要气象要素。结合产量丰歉年型提出了水稻适宜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雷坤  张素华  张钟鸣  杨波 《农技服务》2011,28(12):1712-1713
利用镇远县气象观测站资料,分析了镇远县2011年春季天气气候的影响,统计了出现气象灾害的时间、地点和影响范围。结果表明:2011年镇远县极端气象灾害多,影响范围广,主要出现了低温阴雨、寒潮、日照等,并对农业、交通等造成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海口市气候变化对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海口市农业气象观测站1983—2016年水稻生育期、产量和历史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口市水稻生育期呈现不同程度推迟,营养生长期缩短,生殖生长期延长,各生育期内气温总体升高,其中最高气温升高最显著,日照时数总体减少。影响早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生殖阶段的最高气温,故应重点关注对早稻生殖阶段的高温防范;晚稻生育期气温和日照时数与产量关系不显著,台风暴雨气象灾害可能是造成晚稻产量波动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产量与气象因素的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相关和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吉林省1981~1992年问扩推的5个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与气象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生长期间(5~9月),平均温度在18.8~20.5℃,降水量在370~740mm,日照时数在1050~1343范围内,5个品种的产量和平均温度呈负相关,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和降水量相关很小。百株穗数和温度,穗粒数、百粒重和日照时效也多为正相关。应用多元回归分析,对气象因素进行选择,发现温度对中熟种产量影响最大,平均温度每增高1℃产量将减少0.53~0.83公斤/100米~2;日照时数对晚熟品种作用较大,每增加1小时日照,产量将增加0.05公斤/100米~2。在分析以玉米抽丝期为界的前后两段气象因素与产量的关系时发现,各因素在后期的影响往往大于前期。  相似文献   

8.
利用吉林市永吉县农业气象站1981-2018水稻生长季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1990-2018年水稻播种、抽穗和成熟的具体日期以及1994-2018年水稻产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分析气候变化对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18年永吉县水稻生育期内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增加趋势较为显著;日照时数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但是减少幅度不太明显;1990-2018年永吉县水稻播种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均呈现出逐年提前的趋势,只是提前幅度不尽相同,其中以播种期提前幅度最大,其次是成熟期,抽穗期提前幅度相对较小;水稻全生育天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增加幅度为0.177 d/10年,变化不太明显;1994-2018年永吉县水稻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分别增产18.559和14.872 g/m2,两者增加幅度有一定的差异,其主要原因可能与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统计学原理,对济源县二十五年(1961~1985)来夏谷产量与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降水量不足和降水时间分配不合理是影响该县夏谷产量的主要原因,其中,九月上旬降水偏少对产量影响最大。该县夏谷全生育期内总积温和总日照时数能满足夏谷生长发育的需要,但六月下旬因降水不足致使日照时数偏多是影响产量的又一主要气象因子。夏谷生育期内各时段气温分布比较合理,不存在限制产量提高的温度因子。依据逐步回归和积分回归原理,建立了夏谷产量预报方程,对产量预报的准确性作了检验;同时,还将各气象要素对产量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县夏谷栽培管理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气候因子对宁夏马铃薯气象产量影响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宁夏马铃薯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宁夏具有代表性的中部(盐池、海原)和南部(西吉、隆德)4个区县1971-2007年以及北部(青铜峡、石嘴山)2个市1971-1985年的马铃薯产量统计资料,及对应的各地气象台站的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气温等气象资料用于试验。采用积分回归方法分析宁夏不同区域马铃薯生育期内各气候因子与气象产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产量影响指数法进一步分析不同区域气候因子对马铃薯最终气象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通过相关系数得到影响宁夏南部马铃薯气象产量的气候因子为4月日照时数;中部为4月日照时数、7月降水量;北部为6-8月降水量及8月的日照时数和气温。利用积分回归法得到对宁夏马铃薯气象产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为气温,其次为降水和日照,其中气温在结薯期对马铃薯气象产量的影响呈明显的负效应,降水在结薯期对气象产量的影响呈明显正效应。采用产量影响指数法,得到对宁夏不同区域马铃薯气象产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南部为7月上旬降水量,中部为7月降水量,北部为8月上旬降水量。【结论】气候因子对宁夏马铃薯气象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南京单季晚稻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南京1991—2018年5—10月平均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中筛选出4个主成分,与单季晚稻相对产量构建回归分析模型,最后与实际产量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水稻的关键生育期可分为播种—分蘖期、拔节—抽穗扬花期、灌浆—成熟期;影响南京单季晚稻产量的最主要气象因子是播种—分蘖期的气温、拔节—抽穗扬花期的气温和降水量、灌浆—成熟期日照时数;构建的单季晚稻相对气象产量模型,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预测结果准确率61.5%~99.9%,平均预报准确率为89.0%,模型模拟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12.
以江苏省连云港市近30年水稻单产以及近30年来的气象要素,利用5年直线滑动均值法,分离出气象产量,并将气象产量与各种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检验,根据相关性结果选取日照时数作为农业气象保险指数因子,投保时间选取水稻对日照最敏感的抽穗开花期与灌浆成熟期,同时建立水稻减产率与寡照时数的关系模型。再依据连云港市各区县日照气象数据,采用Weibull分布模型模拟不同地区发生寡照气象灾害的概率,结合减产率模型确定不同灾害触发等级下保险纯费率。结果表明,连云港市各区县水稻减产率与寡照时数呈三次函数关系;其中灌云灌南发生寡照灾害概率较高,而赣榆最低;连云港市各区县寡照气象灾害指数保险纯费率呈南高北低的趋势,灌南地区的纯费率最高,在轻度灾害赔付触发等级下,纯费率高达8.32%,而赣榆地区的纯费率最低,仅为2.98%。研究认为在中度或中重度灾害触发等级下纯费率较适宜,研究结果可为连云港市各区县水稻开展政策性气象指数保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孙丽  李岚  唐亚平  王艳丽  孙婧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595-19596,19614
利用辽宁省1960~2009年4~9月辽中、开原、大洼、东港、庄河5个站气温、积温、降水、日照、冻土、无霜期等常规气象资料,对辽宁省水稻产区生长季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近50年水稻产区生长季平均气温、无霜期日数、积温在波动中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最大冻土深度、生长季降水量、日照时数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南阳市气象站1971~2012年的日照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orlet小波分析、M-K检验等方法,研究了42年来南阳市日照时数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42年来南阳市20世纪70、90年代平均日照时数高于42年年平均值;80年代、2000年以后平均日照时数低于42年年平均值。南阳市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夏、秋、冬季日照时数也呈减少趋势,春季日照时数呈微弱的增长趋势;日照月变化趋势为1~4月逐渐增多,5月达全年最高值,9~12月一直为下降趋势;从气候变化趋势来看,1、2、5~12月月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3、4月月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近42年南阳年日照时数变化存在3个明显的周期震荡,分别是6~8、26~28和35~36年的尺度:自1971年以来,南阳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根据UF和UB曲线交点的位置,确定南阳市年日照时数21世纪的减少趋势是一突变现象,具体是从2001年开始。  相似文献   

15.
谭祥  吉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08-410
[目的]分析近57年本溪山区日照变化特征。[方法]利用本溪市草河口气象站1954~2010年逐月日照时数以及与相关的总云量、水汽压和≥0.1 mm降水日数等气候资料,运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57年本溪山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日照减少的可能气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近57年来,本溪山区除冬季日照时数呈不显著增长趋势外,其他年、季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在1971年发生突变。总云量、水汽压和≥0.1 mm降水日数对日照时数影响比较明显,但日照时数并不是简单随着云量和≥0.1 mm降水日数的减少而增加,说明影响日照时数变化影响因素比较复杂。[结论]该研究为合理利用山区光能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1999—2019年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姜堰区、泰兴市3地水稻生长季的气象资料为依据,分析3地气象因子对各自地区水稻产量年度间变化的影响.针对气象因子(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地表温度等),对年际水稻生长季尺度,生育关键时期尺度上的变化特征、趋势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同时统计分析月雨日数(月日降水量≥0.1 mm的日数及微量降水日数之和)、月日降水量≥0.1 mm日数的年际间变化规律及其与3地年度间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年份气象因子对泰州市3地产量的影响不同;3地21年来年际间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日降水量、月日降水量≥0.1 mm日数、日平均地表温度等呈波动式上升趋势,日照时数、月雨日数、日平均风速等呈波动式下降趋势;3地其他气象因子变化趋势不一致,且年际间均有差异;年际间各气象因子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产量与气象因子之间表现为兴化市产量与月雨日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姜堰区产量与月雨日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姜堰区、泰兴市产量与日平均风速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分析气象因素对年际间水稻产量的影响发现:泰州市21年来水稻单产年际波动较大,单产最高值为2018年兴化市的9750 kg/hm2,最低值为2003年兴化市的7470 kg/hm2;综合分析发现,21年来总体气象条件对水稻单产影响较小,但极端天气如2003年的洪涝灾害和2016年的持续连阴雨天气对水稻产量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四年的试验结果,分析了棉花同一密度不同行株距配置与产量关系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行株距处理的产量位次、产量积累进程、产量结构及霜前花率均因当年5~10月份日照时数的多少而有差异。在土壤肥力较高的灌溉棉田,每公顷45000~60000株的密度条件下,高日照年份以中等行距(0.7m)产量最高;低日照年份以宽行距(1m)产量最高;中、少日照年份产量差异不明显。窄行距(0.4m)只有在高日照年份的产量稍高于宽行距,但仍低于中行距。根据上述结果初步提出,在常年5~10月份日照时数为1600h 的地区,采用中等行距比较稳产;在日照时数为1300h 左右的地区,采用宽行距比较稳产;在日照时数为1450h 左右的地区,采用中等行距与宽行距均较稳产。  相似文献   

18.
基于气象因素的临沂水稻产量评估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沂市水稻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受气象因素影响有所波动。利用山东省临沂市2001~2013年气象资料和水稻产量数据,用指数平滑法测定水稻趋势产量,分离出水稻气象产量,与逐月平均日照时数、气温、降水量进行相关分析,确定了气象因素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建立回归方程并进行检验。通过对历年产量进行检验,预测精度最高为99.9%,最低为95.9%,平均精度为98.5%,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可用作临沂市水稻产量评估预测。  相似文献   

19.
昆明水稻生育期气候因子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辉  王鹏云  曾艳  李万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9081-9082,9189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受温度、降水和日照等气候要素的综合影响,结合昆明水稻生理生态特征,建立了温度和日照对水稻生长发育的适宜度模型,进而分析气象条件的适宜程度.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气候条件下,水稻总体气候条件一般,抽穗开花期温度偏低和水稻中后期日照不足是水稻产量形成的限制因子;2013年水稻在整个生育期中综合气象条件为中等水平.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能客观反映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可为提高气象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主要气象因子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对黑龙江省主要气象因子与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关联分析表明:出苗~花期的活动积温、日照时数和地面平均温度是与大豆生长发育关联度较为密切的气象因子;出苗~花期的日照时数、活动积温和日较差是与大豆产量关联度较大的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