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计了基于固体流态化原理的气吹供种装置,并应用CFD软件Fluent对种子流化室进行流场仿真,分析了供种装置流化室内距离布风板不同高度H的参考横截面和出口处流场的分布。结果表明:气流流场的不均匀性随距离布风板高度H的增加而减小;同时,由于壁面摩擦阻力的存在,近壁附近区域气体流速最小。仿真分析可为气力供种装置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首先计算了气吸振动式穴盘精密播种装置吸种部件吸种气流场最大马赫数,得到吸种气流场为不可压缩气体的定常流动;根据气体动力学点源理论及其迭加原理,得到了吸种气流场的组织结构分布及其相应的数学模型,对该播种装置的设计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从提高吸种部件吸种和固种能力应用的角度,对播种装置的机械结构提出了改进设计原则和方案.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播种机核心部件——气吹式排种器在充种过程中存在的充填速度慢、充填效果不佳等问题,进而达到提高充种效率的目的,设计了气吹式排种器气流辅助充种装置。通过对已掌握资料和实物样机的比较,分析了工作过程原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结构优化。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具有气流辅助充种装置的气吹式排种器的排种效果好于一般气吹式排种器,采用气流辅助充种装置充种,间断气流有助于提高充填合格率、充填性能和充种效率。   相似文献   

4.
油麦兼用气送式集排器输种管道气固两相流仿真与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种子在油麦兼用气送式集排器输种管道中的迁移规律,运用EDEM-CFD耦合仿真方法分析了输种管道直径、长度、横纵管道长度比(k)和接头形式对种子运动特性和气流场的影响;台架试验研究了输种管道结构对排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在输种管道中受力与速度主要沿管道轴线方向,与气流速度相同,种子迁移的动力主要源自流体阻力。管道出口处种子速度随k增加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输种管道结构显著影响各行平均排种量和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当输种管道直径、长度和k分别为42 mm、1.0 m和2/3时,管道出口处种子速度、两相流相对速度和压强损失较小,排种性能较优。接头为弯管的输种管道出口处种子速度明显高于接头为折线形管道,两相流相对速度表现为弯管低于折线形接头;弯管半径100 mm的输种管道气流场和种子分布均匀,压强损失较小。供种装置转速为10~40 r/min时,排种油菜、小麦时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分别低于4.0%和5.0%,总排量稳定性变异系数和种子破损率分别低于1.0%和0.1%。  相似文献   

5.
结合辣椒排种问题,本文对基于气吹供种的盘吸式辣椒排种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展开了分析,然后分别对气吹供种、吸附排种两个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对该种特殊排种器的排种机理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6.
针对以煤炭、石油为热源的热风干燥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结构复杂问题和以太阳能为热源的热风干燥存在加热效率低、受天气影响较大问题,设计了一种以电热管加热气流的装置。基于流体动力学计算软件(FLUENT),运用标准k-ε模型对该装置内部气流场和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装置内部气流分布均匀,温度梯度变化明显,满足设计要求。此装置可以用于热风干燥的气流加热装置。  相似文献   

7.
基于DEM-CFD耦合的文丘里供种管供种均匀性仿真与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影响文丘里供种管供种均匀性的机理,运用DEM-CFD耦合仿真方法分析了不同喷嘴口收缩角下,流体场、耦合场、颗粒场的变化规律,得出收缩角为70°时,流场场压变化明显,作用范围合理,耦合场未出现籽粒堆积现象以及颗粒场吹出种子连续均匀速度一致。为探索种子喂入量与气吹风压对文丘里供种管供种均匀性的影响,进行了正交试验,以供种量变异系数为试验指标衡量供种均匀性。由试验结果极差分析得出,影响均匀性的主次因素为种子喂入量、气吹风压。方差分析得出,种子喂入量为极显著因素,气吹风压为显著因素,两者交互项为不显著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种子喂入量为1.8kg/min,气吹风压为7kPa时均匀性最佳。在排种器转速为136r/min情况下对上述组合进行排种性能试验验证,得出合格指数为92.18%,漏播指数为0,重播指数7.82%,结果表明此种组合下文丘里供种管供种均匀稳定,与理论优化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针对小麦精量匀播作业条件下气流辅助投种装置内部压力梯度变化方向与种子运动方向不一致、造成种子倒流或碰撞、降低粒距稳定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小麦气流辅助直线投种装置。基于气-固两相流数学模型建立CFD-DEM单向耦合仿真模型模拟投种过程,仿真结果表明:入口气压与管道长度对总压损失及流场压力分布影响显著;投种装置内部流场压力分布均匀,压力梯度变化方向与种子运动方向一致;小麦种子运动轨迹为“直线-曲线-直线”,无倒流与碰撞现象。以入口气压、管道长度、作业速度为试验因素,以粒距变异系数为试验评价指标进行了响应曲面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粒距变异系数因素的主次顺序为入口气压、作业速度、管道长度;入口气压与管道长度和作业速度均存在交互作用。通过参数优化得到较优参数组合为:入口气压5.1kPa、管道长度24.2cm、作业速度0.11m/s,经土槽试验验证,该条件下粒距变异系数为6.3%,平均粒距为5.3cm,满足小麦精量匀播农艺要求。采用气流辅助直线投种可解决小麦种子倒流与碰撞的问题,从而显著改善播种作业效果,为小麦精量匀播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采用动力学方法分析空气净化机理,对过滤网在吸收过程中的阻力进行了理论推导,为空气净化机滤纸、进出口风道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从空气净化机内部气流场出发,建立内部气流场的几何模型,以多孔介质模型来模拟过滤网;通过Fluent软件数值模拟空气净化机内部气流,分析了进口风速在1~5m/s变化过程中,不同高度(0.05,0.10,0.15m)截面上的压力场和速度场变化.结果表明:风速在1~2m/s时,气流稳定;HEPA滤纸在高度为0.10m截面上对气流的阻力最大.为了获得更好的内部气流场,应尽量增大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面积,使之覆盖的面积与主流风道大体一致,这样可减少涡流现象,并可降低出风口处的气流叠加效应.通过Fluent软件模拟效果良好,可为实际使用中的现场流场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采用动力学方法分析空气净化机理,对过滤网在吸收过程中的阻力进行了理论推导,为空气净化机滤纸、进出口风道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从空气净化机内部气流场出发,建立内部气流场的几何模型,以多孔介质模型来模拟过滤网;通过Fluent软件数值模拟空气净化机内部气流,分析了进口风速在1 ~5 m/s变化过程中,不同高度(0.05,0.10,0.15 m)截面上的压力场和速度场变化.结果表明:风速在l ~2 m/s时,气流稳定;HEPA滤纸在高度为0.10m截面上对气流的阻力最大.为了获得更好的内部气流场,应尽量增大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面积,使之覆盖的面积与主流风道大体一致,这样可减少涡流现象,并可降低出风口处的气流叠加效应.通过Fluent软件模拟效果良好,可为实际使用中的现场流场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双出风口四风道清选装置内部气流场仿真及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水稻联合收获机普遍采用的单出风口三风道清选装置在收获喂入量8.0~9.0kg/s时存在清选损失率显著提高、籽粒含杂率增加、效率降低等难题,首先运用CFD软件对课题组研发的双出风口四风道清选装置和传统单出风口三风道清选装置进行了内部气流场数值模拟及对比分析,得出双出风口四风道清选装置内部气流场分布对收获喂入量8.0~9.0kg/s工作环境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在已搭建的试验台上布置了42个气流速度测点对双出风口四风道清选装置进行多因素正交内部气流场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双出风口四风道清选装置的鱼鳞筛开度为18mm、分风板倾角Ⅰ为28°、分风板倾角Ⅱ为20°时,振动筛上方前、中部整体气流速度达到最大且后部气流速度回升幅度最大,有利于提高清选性能和效率。  相似文献   

12.
3、气送式排种装置最初的气送式排种装置也称作气力式条播装置,不能用来精播作业,其结构示意见图11。其工作过程是:种箱底部的大直径排种轮将种子排入气流管道,由风机吹出的气流输送到分配器处,再经气流分管输送到种沟,每个分配器可装6—8气流分管,若采用二次分配,则一个排种轮可播64行之多,极大地简化了整机结构。这种气力式条播装置因播种质量不高,现已很少用来直接播种,较多用来向各精密播种器单体输送种子。  相似文献   

13.
小区谷物联合收获机气吹式割台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现有小区谷物联合收获机割台中有残留、不易清机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采用正面气流将禾吹弯再切割的气吹式割台。根据力学原理建立了均匀气流吹禾模型,以小麦顺利进入割台而不掉落为要求,计算得气流支管出口风速为47.35 m/s。以能产生均匀气流为目标,通过理论计算得到气流管道的主要结构参数为:气流总管锥度1∶14.29,气流支管排列间距100 mm。对影响割台残留量和损失率的3个关键工作参数:气流支管出口与割刀的垂直和水平距离、气流支管出口与水平夹角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表明:气流支管出口与割刀的垂直和水平距离在15~27 cm内对割台损失率的影响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气流支管与水平夹角对割台损失率和残留量的影响先缓慢减小,后增加较快。正交试验表明:最优组合为气流支管出口与割刀的水平距离21 cm、气流支管出口与割刀的垂直距离21 cm、气流支管出口与水平的夹角10°,此时总损失率为0.88%,割台残留量为1.21 g。气吹式割台残留量少,总损失率低,达到了小区小麦种子收获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非气吸式割前摘脱装置在收获作物时,出风口筛面发生堵塞使装置内流场变差,导致装置的落粒损失率过大问题,研制了一种用横流风机替代原摘脱装置中网格式出风口的新型割前摘脱装置,同时给出了装置的总体配置方案。试验发现,可以通过控制横流风机的转速,使装置内气流在有控制的情况下排出,改善了装置内流场状态,提高了装置喂入口处的负压,这对减少摘脱装置的落粒损失、减轻机器的复脱和清选负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气送式油菜播种机集排器供种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现有气送式播种机集排器供种装置在油菜种植区域地表坡度变化范围大时供种量稳定性不足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采用调节弹簧调节清种毛刷与外切圆弧型孔轮距离,从而控制充种及清种量、实现坡地播种、稳定供种的供种装置。阐述了供种装置的工作原理,确定了外切圆弧型孔曲线方程、主圆弧偏转角及种量调节机构结构参数,分析了种量调节机构与型孔轮间的力学关系。利用智能种植机械测试平台进行了供种装置性能优化试验,以清种毛刷厚度、调节弹簧有效圈数、调节板厚度、主圆弧偏转角为试验因素,采用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分析各因素对坡度地表供种量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主要目标法确定最佳参数组合为:清种毛刷厚度为13 mm、调节弹簧有效圈数为82.5、调节板厚度为7.8 mm、主圆弧偏转角为7.7°,固定倾斜-5°~5°相对无倾斜下的供种速率变化率不超过4.29%、供种速率稳定性变异系数不超过0.52%,供种稳定性较优。最优参数组合下的台架验证试验表明,供种速率在摆动-5°~5°相对无倾斜状态的变化率不超过1.6%,供种速率稳定性变异系数不超过0.86%,满足油菜坡地播种供种量稳定性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小区收割机上气吹式管道的形状对风机利用率的影响,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Fluent对小区收割机气吹式割台进行了优化分析;在保证均匀送风以及吹风管总体结构尺寸不变的前提下,提出了改变支管与总管的连接方式的优化方案,建立模型并运用Fluent分析管道风场速度。将实验值与理论模型中的值进行对比,两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实验值略小于理论值;带锥角的管道能够提高利用率,速度不均匀度由6.76%降到了2.89%。  相似文献   

17.
杂交稻气送式集排器成穴供种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杂交稻气送式集排器的穴播要求,设计了一种集中定量供种的成穴供种装置。阐述了杂交稻气送式集排器成穴供种装置的工作原理,基于杂交稻机械物理参数和穴播农艺要求,提出了一种渐开线状型孔,确定了主要结构参数,构建了种子群充种和投种过程的力学模型。台架试验研究了杂交稻品种、渐开线型排种轮数量和转速对供种和成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渐开线型排种轮数量和转速分别为3~8和10~40r/min时,供种数量随渐开线型排种轮数量和转速增加而增加,供种数量范围为2392~17732粒/min;转速为20~40r/min时,供种数量变异系数均低于1.0%。成穴供种装置可适应多种杂交稻品种,供种数量受种子长度和容重的影响。穴供种数量随排种轮数量增加显著增加,随转速增加而降低;较优转速为20~30r/min,穴供种数量为19~38粒,其变异系数均低于25.0%。穴径随转速和排种轮数量增加而增加,穴距保持稳定。田间试验表明成穴供种装置可实现穴播,平均株数和穴距分别为3.07株/穴和180.2mm,符合水稻直播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8.
气力除尘式播种机电子监测装置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播种机电子监视装置的检测部件普遍采用的红外光电传感器的不足,提出一种采用持续气流吹洗光电传感器的设计方案.介绍该种气力除尘式播种机电子监测装置的总体构成及软件设计方案,经实践应用,证实该设计可以解决红外光电传感器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产品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小区播种机供种装置供种效率,设计了种盒供种装置控制系统,阐述了种盒供种装置的控制流程、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控制种盒运行状态,并利用网络差分定位(RTK)终端实现对种盒供种装置供种时序的反馈控制。系统测试结果表明,种盒供种装置的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实现了种盒供种装置的自动供种及待播种区域内有效间隔供种。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气吹式侧深施肥装置三通管不同结构特征对气流和肥料颗粒运动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设计气流入口与出口轴线垂直的a型三通管、气流入口与出口轴线呈45°夹角的b型三通管、气流入口与出口同轴的c型三通管。在三通管内径为28 mm、通入气流速度为16.4 m/s、肥料颗粒流量为20 g/s的条件下,采用CFD-EDM耦合方式对不同管道内气流、压力、颗粒运动状态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气流经a、b、c三种类型三通管产生不同的流动效果,进而影响肥料颗粒运动特性,颗粒最大运动速度分别为1.99 m/s、2.94 m/s、2.07 m/s,期间颗粒产生最大碰撞力分别为0.05 N、0.13 N、0.34 N。通过验证试验对比表明,采用b型管侧深施肥装置排肥稳定性变异系数为0.81,肥料破损率为0.72%,施肥过程中无肥料堵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